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a-2012102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21
玫瑰月效法聖母德表 嘉諾撒小學師生為海難傷亡者代禱
「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路加福音1:28,42)二千多年前,遠在以色列納匝肋的小村莊,天使向少女瑪利亞傳報喜訊。瑪利亞充滿信德的答覆,使她成為了耶穌基督的母親。玫瑰經是簡單的祈禱方式,藉著重複誦念聖母經,憑信德,默默地領會耶穌救贖人類的奧蹟:聖母領報、聖子降生人間、童年耶穌、聖母追隨耶穌受苦至死、死而復活的旅程。 嘉諾撒小學於十月份前,已為玫瑰月作好準備。該校宗教科組長潘嘉儀老師表示:為使學生認識玫瑰月及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校方於9月26日舉行玫瑰月周會,由老師向全校學生講述玫瑰月的由來、玫瑰經的意義,鼓勵同學們效法聖母的謙遜德表,樂於接受天主的安排。 聖母像出遊時,全體師生在杜永強校長帶領下,恭念玫瑰經。學生派出代表,高舉十字架及手持聖母像,帶領所有班代表環繞操場一圈。潘老師表示:持十字架的同學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位置,意即承認天主:欽崇及朝拜三位一體的真天主,同時讚美及尊敬聖母。聖母親自見證天主無限偉大的救贖恩典,當同學們學習聖母時,便是步武基督,與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玫瑰月周會在全體詠唱《法地瑪聖母》的歌聲中結束。(年)   該校師生呼應「全港哀悼日」,於10月4日(「全港哀悼日」首天)由杜校長帶領全校職工、教師及學生為「十.一南丫島海難」事故死難者默哀。同時,透過代禱,祈求天主保守亡者得到安息,傷者早日痊癒,生者學會珍惜。   黃文悕(5D):祝榕樹灣撞船事件的傷者早日康復。 鄭嘉穎(2B):希望去世的人開開心心地上天堂,我會為他們祈禱。 黃穎楠(4D):希望不要再發生災難。    
kjy01_2012102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21
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台灣生態遊學團
  (本報專題)早上,踏上鬱鬱蔥蔥的草原,走近成群的綿羊;晚上,抬頭望向夜空,滿目盡是星羅棋佈的閃爍星斗。他們又穿梭於參天巨木之間,探訪珍稀的昆蟲。他們是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的五、六年級生,剛過去的暑假,一行二十七人參加學校舉辦的台灣生態遊學團。從此,他們眼中的台灣不再只有夜市和書店,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入認識寶島台灣及其保育工作。   難忘自然之美 七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由台中到台北,二十七位同學在老師帶領下到訪清境農場,漫步溪頭森林保育區,體驗台北防災教育館和成功高中昆蟲館,甚至參觀北投焚化爐,忙得不亦樂乎。五位剛升上六年級的男同學接受訪問,七嘴八舌,踴躍地分享他們在台灣的所見所聞,記者也能想像這次旅程,實在為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一的行程,五人卻各有不同體會。在清境的晚上,黃俊德因遲遲未入睡,遂成為少數跟老師到室外看星星的同學之一。「那是凌晨十二時多,山上多麼冷」,黃俊德回想,「但看著滿天星星,我驚訝得合不上口!」除了第一次看見數不清的星宿,這次旅程中,黃俊德還經歷了很多第一次。「我第一次這樣近距離接觸馬和羊,第一次餵飼牠們」,他笑道,「我的手都沾上牠們的唾液,卻很開心。」而在溪頭森林保育區,除了見到很多香港沒有的植物,黃俊德還有另一個獨特經驗,「我看見有兩隻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他笑著說。 梁浚希和李俊賢則最愛參觀昆蟲館,「那兒有不同品種的蝴蝶、有漂亮的金色甲蟲;有標本,也有真的……簡直是眼花繚亂」,他們如數家珍地分享他們在館內的見聞。「我們還看見了幼蟲,是真的、會動的,香港大概沒機會看到吧!」文靜的何思朗則最難忘在防災教育館的經驗,透過模擬天災的環境,參加者可以學到發生自然災害時能怎樣保護自己,避免受傷。「教育館以水蒸氣模擬火災時濃煙瀰漫的情況、在感受強勁颱風的展館內我們渾身濕透,我們還體驗了地震的情況」,思朗表示。同學們更為記者即時示範發生地震時該到牆角抱頭蹲下的姿勢。隨團出發的黃詠思老師見狀說道: 「同學們有親身經歷,才會記得這麼清楚。」 反思環保之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相信此話不假,行程為同學帶來豐富收穫,行程以外他們也有不少觀察。「台灣空氣質素很好,街道也很整潔」,俊德和廖銘希不加思索答道。「當局也有制定不少環保政策,例如鼓勵市民舉報亂拋垃圾者、限制家居廢物重量等」,俊賢和思朗補充,浚希更總結說:「台灣人的環保意識比香港人強得多。」反思這次旅程,他們明白到要保護美麗的大自然需由自己做起,最應該做的便是減少廢物,「不好好處理的話,廢物只會愈來愈多。」 黃老師表示學校每年也會舉辦遊學團,以往多以語文學習為主題,今年到台灣則希望學生透過親身接觸,可以更認識生態和環境保護。她表示很高興見到學生有所得著,「我們到一所紙寮參觀時,看見那些婆婆付出很多勞力造紙,明白到每一張紙也得來不易,在場有同學當下便自我反省,承諾以後會珍惜用紙。」 黃老師亦十分珍惜和同學參加遊學團的經驗,認為可以更認識他們,「和同學在課室以外相處了一週,有更多了解他們的機會,期間發掘到他們不少的優點,有些很樂於助人,有些很有幽默感」,她續道,「這些是平日在課堂上不容易了解到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親身感受,得到的卻是另一番體會;走進世界,看到的,更多。(澄)    
kjy02_201210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14
紀錄片以眼代足 投入社會 遊走世界
(本報專題)黑漆漆的電影院裡,大銀幕上沒有精心安排的驚險爆破場面,沒有浪漫的配樂,「大卡士」的金牌演員亦欠奉。但紀錄片給觀眾呈現的,是以真實的素材,演繹現實的故事。它打開一扇門,讓我們了解生活中絕少接觸卻真正存在的一部份。走在製作紀錄片最前線的導演張虹與拍檔、資深攝影師林偉鴻接受本報專訪,帶我們開墾香港觀眾尚未開發的電影瑰寶──紀錄片。 以事實撼動心靈 「很多人誤以為紀錄片只是紀錄一個場面,很容易拍攝,很容易學懂。但實際是更為困難,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現實」,張虹解釋道。「但紀錄片也是電影,亦有故事結構和戲劇性。紀錄片的結構同樣有起承轉合,最典型的會透過實況紀錄,探討一個活動成功與否,中間有沒有發生衝突。」 她以動作片作比較,「紀錄片的結構和一齣以飛天大盜為主題的電影一樣,能不能成功奪寶?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但她強調紀錄片的素材是真實的,「沒有美女演員、沒有華麗的燈光效果,真實的卻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觀眾反應更大。」紀錄片題材與生活息息相關,包羅萬有,由環保、全球化到社會問題、維權通通涉獵。林偉鴻表示紀錄片就是以真材料說故事,「正因為素材是真實的,才能探討這麼多社會議題。」 有別於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旅遊飲食節目和新聞專題片,紀錄片有觀點、有角度,拍攝手法亦有所不同,沒有電視的時間限制,鮮有旁白。「也不一定有確實的結局,反而希望觀眾隨劇情思考影片主題,作出自己的分析」,林解說。他表示在電影院觀賞紀錄片的經驗亦不一樣,「黑暗的環境讓觀眾更加集中,他們也能互相感染,同喜同悲。」張補充在電影院看紀錄片是一種群體經驗,「就像獨自一人玩耍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是兩種不同的體驗。」 以影片認識世界 不少人對紀錄片有既定印象,認為它沉重、沉悶,甚至總在教訓觀眾,但張虹對此絕不認同。她強調,看紀錄片也可以很輕鬆,很開心。「觀眾看紀錄片不是上課也不是受教訓,最重要的是投入」,她希望觀眾不要有負擔,「如果看電影必定要得到特定信息,這樣辛苦倒不如不看好了。」她期望觀眾抱持開放的心去欣賞影片。 今年十一月將舉行華語紀錄片節2012,林偉鴻以展片之一《青春啦啦隊》為例,「這是一齣台灣拍攝的紀錄片,講述一支由長者組成的啦啦隊努力訓練的過程,老少咸宜,相信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喜歡。」張虹亦向學生推介有關西環舊茶居的《去壹》,以及顧名思義的《菜園人》和《輪椅人事》,「這些學生作品的題材貼近生活,對年青觀眾來說比較親切。」 另一參展作品《中國門》亦是張虹的推介,以內地教育制度為題,紀錄內地青年求學求職的實況。她認為紀錄片最重要的是有助觀眾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接觸到平日難以踏足的地方,認識到平常和我們距離很遠的事物。」 為鼓勵學生接觸紀錄片,去年起華語紀錄片節推行「學生觀影計劃」,特設學生場次,安排播放適合他們觀賞的紀錄片作品。張虹和林偉鴻希望能推動紀錄片普及,因此,他們舉行社區巡迴展,到學校和社區中心等放映。勞心勞力只為一個目標,「我們希望觀眾能接觸紀錄片,然後把觀賞紀錄片發展成興趣。」(澄)     華語紀錄片節 2012 日期:2012年11月1日至14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學生觀影計劃」場次 11月1、2、4、8、9、12、13、14日, 下午四時半,歡迎學生透過就讀學校報名參加。 給學生觀眾的推介展片: 《中國門》、《去壹》、《輪椅人事》及《菜園人》 網頁:http://www.cdf.asia 電話:2540 7859    
kjy01_201210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14
校際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追尋當舖的歲月足跡
(本報專題)當舖,一個香港人似是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那個引人注目的「押」字招牌,是那種老香港的建築風格;陌生的是現代香港人大多不曾親身走進當舖,在那「遮醜板」後的神秘空間裡轉動過,更遑論上門光顧了。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五位剛升上中四同學,以「當舖還有生存空間嗎?」為題,參加第一屆校際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於文字報告初級組(中一至中三)奪得季軍,頒獎禮於九月十五日舉行。她們穿梭於港、九、新界,東奔西走,前後花了半年時間,終於完成這份探討當舖未來發展的二萬字專題報告。就讓她們作嚮導,帶領我們探索當舖這個歷史悠久的老行業吧!   見證時代 屹立依然 不說不知,當押文化源自印度。古時印度僧人的廟宇會為週轉不靈的人提供當押服務,當押文化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落地生根,演變成為當舖。當舖亦是時代變遷的見證,反映不同年代的社會和經濟面貌。錢皓楠以當押品為例,解釋道:「昔日可以當棉被,今天只能以金器、手錶等作抵押,銀器也不收了。」只因今天家具電器,甚至銀器的價值已不復當年。今天當舖的顧客仍以本地人為主,但亦有外籍人士和外傭光顧,反映香港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當舖甚至會播放外語電視頻道,吸引新客源」,郭沅頤表示。 你或會認為坊間既有銀行,亦有信貸公司,看似冷清的當舖,大概只是苟延殘喘。但經過大量的資料搜集、訪問、問卷調查,五位同學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雖然當舖的生意額受銀行業務發展影響而下跌,但我們相信它們不會因此消失」,陳穎淇認為關鍵是當舖有其獨特優勢。「它不用審批,方便快捷,為急需現金週轉和欠缺良好信貸記錄的人提供另一個途徑,有其獨特客源。」陳蒨渝亦表示初時以為典當行業後繼無人是當舖面臨的難題,她親身接觸這個行業的人,與他們訪談後才發現是另一回事,「不少年輕一輩都樂意在當舖工作,準備將來繼承家族生意。」   親身體驗 改變觀念 現時全港尚有二百多家當舖,為取得第一手資料,五位女生決定親身到當舖訪問,事情卻未如她們想像般順利。「我們先是致電邀約訪問,聯絡了四十多家當舖,卻不斷被拒絕」,陳蒨渝回想,「當時實在有點心灰意冷,但我們想做到最好,所以仍堅持要實地考察。」除了訪問,為確保準確性,她們還花了不少時間到圖書館查看書籍和舊報紙,甚至是更舊的報紙菲林(昔日要先造好菲林,然後才印刷報紙),以搜集相關資料,而不是到網上搜尋和拷貝資料。 最後,她們成功約晤十五間當舖接受訪問,過程中推翻了她們對當舖的固有印象。「最難忘的是我到訪一家當舖時,感到不適而暈倒」,郭沅頤回憶道:「店裡的人連忙扶我坐下來,又給我藥油。我們以為當舖的人都很冷漠,總是不留情面地壓價。但這件事過後發現原來他們也很友善、很有人情味。」當舖的建築也讓她感受到那濃厚的人情味:「『遮醜板』防止外面的人看見當舖內的情形,避免顧客尷尬,經營者考慮得十分周全呢。」 任教歷史科的吳老師在同學進行專題研習時,也提供協助,更欣賞同學的認真和努力。「初八正值農曆新年假期,她們還給我撥電話,詢問我的意見,使我十分意外;甚至有同學生病了也堅持要到當舖去搜集資料」,吳老師表示,「本校所有中三同學也要做專題研習,但大多只會做問卷調查,很少會到實地考察。」她補充,「對學生而言,專題研習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學習過程有助他們感受見聞,也可以在課室外親自發掘答案。這群同學更學習了有系統地處理資料。」學習知識並不限於教室內、書本上,親手發掘知識好比親手掘出黃金,沒有人能從你身上把知識奪去。(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