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111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1.11
愛延續生命 首屆香港器官移植及透析人士運動會
她,在水中如魚得水,泳池是她的舞台,水花是舞台上的聚光燈。他,在跑道上縱意馳騁,揮灑汗水,成績驕人,更被譽為「香港小子」。蔡心怡和朱濼汶在國際運動賽壇上獲獎無數,總是站在頒獎台上,接受別人的掌聲。他們的確與別不同 —— 他們的肚皮上都有一條長長的疤痕,二人都曾接受器官移植。死裡逃生,他們更珍惜生命,誓要活得精采無悔。   常懷希望 積極面對 (本報專題)十一歲、念小五的心怡愛跳舞、愛說話,是個活潑好動的女孩。因先天性膽管閉塞,她半歲時急需換肝續命。幸得姨媽捐出半邊肝,心怡才能健康成長,但想要恢復活動自如,還不是那麼順利。為了參加2009年世界移植運動會,她開始習泳,「我的頸部大動脈曾動過手術,游自由式時要扭動脖子呼吸,加上當時有手腳不協調的問題,我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克服這些障礙。」今天,她最擅長的項目正是自由式,也曾參加背泳和蝶泳比賽,而2009年的比賽中,她在六至八歲四項分齡賽事中全部奪冠。 參加國際比賽除了得到大賽經驗,心怡還有不少體會,「我在比賽中接觸到其他國家的參賽者,他們比香港的受惠者更願意走出來面對人生,他們積極的態度也感染了我。」心怡強調:「雖然接受了器官移植,但我們不需別人遷就太多,也能和正常人一般過活。」她亦希望自己能參與推動器官移植的工作,並鼓勵患病者:「我們應時常懷有希望,不要以為自己死定了;患病就像汽車壞了,只要修理一下就好了。」 堅持到底 永不言敗 高高瘦瘦、皮膚黝黑,不難聯想到濼汶是一位運動健將。由短跑、馬拉松、跳高、跳遠到足球,他無一不歡;運動,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小時候的他卻是另一個模樣。因膽管閉塞,他出生兩個月後便動過手術。以為自此安枕無休,肝臟的情況卻不斷轉差,「四年級時,醫生告訴我,不換肝便只能多活兩、三個月」,濼汶憶述。幸好,適合他的肝臟來得及時,有一個善心的家庭捐出剛去世親人的肝臟。回想重病時,默默伴他走過去的,是家人,「我在醫院時,妹妹每天都給我畫一幅畫。」縱使父母行醫多年,對他的病卻是束手無策,「我知道父母更難受,但他們一直陪伴著我。」  手術成功,雖然要一直服用抗排斥藥,但他決意奪回失去的光陰,「我一向熱愛運動,但以往運動量不能太大;康復後我重新投入運動和學業,一來是覺得應對捐贈者有所交代, 二來是希望用自己的身體和能力推廣器官捐贈的信息。」結果,2008年中國移植運動會上,當時十七歲的他勇奪五面金牌,一舉成名,其後亦繼續活躍於體壇,積極參與中國及世界移植運動會。成就他的,除了器官捐贈者,還有堅強的鬥志。作為過來人,濼汶鼓勵病者道:「的確是很辛苦,但不要退縮、不要認輸!」對於即將舉行的第一屆香港器官移植及透析人士運動會,濼汶表示十分期待 。主辦機構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希望藉活動推廣器官捐贈,亦邀請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透析人士(如需洗腎的病人)和捐贈者的家屬參與。 運動會籌委會主席周嘉歡醫生補充,「我們也希望遺體捐贈者的家人得到安慰,期望他們和大眾明白,受惠於器官捐贈的不僅是病者,而是整個家庭。此外,透析人士需要保持良好的狀態去接受器官,我們亦鼓勵他們日常多做運動。」是屆運動會將邀請內地和澳門近百名選手參與,周醫生期望本港受惠者和透析人士也能積極參與,「我們希望能有五百名參加者,也希望以後能每兩年舉辦一次這類運動會。」器官移植受惠者常言,他們有兩個生日;因為本著愛德,無償的器官捐贈讓他們重獲新生,重新起飛。(澄)     不少人在簽署器官捐贈卡時都有一個疑問:到底我是否真的能幫助別人?這個活動就是要給他們一個答案,展示給他們看,你的決定是對的、有意義的,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甚至可以比正常人活得更好。相比國外,香港接受器官移植的受惠者並不積極參與體育項目,在本地舉行運動會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康復者走出社區,參與更多。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主席 黃志強 日期:24-25/11(週六、日) 地點:青衣室內體育館、  青衣運動場 資格:參賽者須為器官移植或透析人士,歡迎公眾到場觀賽 項目:大會增設門球、草地滾球及競步三個體力消耗較少的項目,鼓勵透析人士參加。      
kjy12-20120603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6.01
2012倫敦奧運會, 桂冠作家講故事
   一群小六同學讀者即將升中,盼於暑假組織英文讀書會。一方面以延續閱讀興趣,另方面以維繫友誼,並向筆者請教宜選讀甚麼英文書。 以書會友,難能可貴,可喜可賀。剛好今年暑假在倫敦有2012奧林匹克運動會,建議選讀英國兒童文學桂冠作家(Children's Laureate),並有「天生說書人」稱譽的莫波格( M i c h a e l Morpurgo)的作品。理由有四:  1. 莫波格應倫敦奧委會之邀約,以奧運吉祥物文洛克(Wenlock)和曼德維爾(Mandevilla) 為主角,創作了彩虹故事系列:Out of a Rainbow, Adventure on a Rainbow和Rainbow Rescue,三個故事卡通大受英國男女老幼歡迎。 (可瀏覽網頁london2012.com/mascots.)  這次倫敦奧運選址在被稱為「臭史特福」(Stinky Stratford)的東倫敦,旨在藉奧運75%的經費,進行艱巨的東倫敦都市更新,並計劃在奧運之後,使各項建設,皆可「瘦身」後持續使用,造福下一代。而莫波格的彩虹故事,則與此種精神相吻合,難怪人人叫好。 2. 莫波格的作品並不陌生,皆因其《雷霆戰駒》(War Horse)去年已被著名導演史匹堡拍成電影上映。此外,自2007年十月其故事已被改編成為舞台劇, 在倫敦劇院( N e w L o n d o n Theatre)上演,至今不輟。又上舞台又拍電影, 皆因故事動人和吸引。 3. 莫波格夫婦早於三十六年前創辦成立了一個專為城市兒童而設,有助兒童體驗農場生活的慈善基金(Farms For City Children)。而他自己則在農場寫作,努力筆耕,繼續善行;他們至今在英國已開辦了三個FFCC體驗農場。 4. 莫波格的作品專為少年讀者度身訂造, 字數平均,只有一萬字,容易讀完。故事題材多樣,有少年往事、人與動物、兩代關係、戰爭、歷史故事、歷險、幻想等等,均適合少年口味。故事多採用第一人稱敍述,流暢直接,有利讀者代入角色。莫波格的作品共有120多本,悠長暑假,足供同學選擇。     黃嘉雯同學翻譯了《Cool !》首章,少年心事,緊張吸引。方懷遠同學亦翻譯了《Toro ! Toro !》首章,爺孫兩代,細訴心聲。兩文均值得一讀。  
kjy02_201203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25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慶金禧 愛的足印 善牧良師 身教啟廸童心 2
  感恩戴德 傳承教育理想 現時的小學生,很難想像從前的學兄學姊雖在沒有空調設備的斗室上課,卻十分珍惜和享受學習的生活。訓導主任歐家文笑說參觀的學生都踴躍發問:「由於父母在學校工作,我經常逗留在學校,對聖堂和校舍的每一個角落,瞭如指掌。聖堂與校舍相連,我常會遇見神父和修女,與他們熟落起來。課餘時,同學們都喜歡回校打球。在我的童年回憶中,家庭生活總是溫暖和快樂,很多同學喜歡回家,甚少在街上流連。」  校友老師張綺玲主任緬懷小學階段的快樂回憶:「我讀上午班,放學時段,神父宿舍經常飄來陣陣香味,大家便知道這是校監桑神父的午飯時間了!還有聖堂的聖母山,小時候的我,經常與同學結伴到聖母山聊天。」提起桑神父,另一位公教老師麥燕筠流露對這位神長的懷念之情:「我十分尊敬桑神父!從沒有遇見一位神父穿著破爛又殘舊的衣服,像桑神父那樣。他寧願將教友送給他的衣服和禮物,轉贈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桑神父是意大利人,他十分喜歡吃朱古力,卻總是將別人送來的朱古力,贈予學生。我每次與小學同學相聚,大家談起桑神父,都有說不完的話題!那時,學校的宗教氣氛濃厚,桑神父教授聖經課,他教導我們的福音故事,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桑神父在大埔擔任牧民工作期間,創辦該校及鄰近的恩主教書院。該校校訓是「愛」,桑神父和師長們以生命影響生命,這四位校友老師是當年的小朋友,他們早已長大成人,回到母校,負起培育下一代的使命。 尋根味昔 灌溉師生情苗 不經不覺,該校遷至現址已經二十年了。在學校圖書館裡,舒適寧靜,設備完善。該校四位小學生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分享是次「尋根之旅」的感受。六年級生李曉茹認為活動十分有意義:「我屬於交通組,負責確保同學安全橫過馬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跟我們形容,昔日的課室以流動壁報板隔開,但學兄學姊都不受環境影響,勤奮好學。我們應珍惜現今校舍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黃慧而點頭認同:「從前的教員室很狹小,老師們仍如常工作,我十分欣賞他們的無私奉獻。」 自2010-11學年的下學期起,學校已積極籌備慶祝金禧活動,舉行一連串活動,包括五十周年標誌及海報設計比賽、出版五十周年紀念特刊等。受訪學生中,年紀最輕的李偉霖愉快地告訴本報記者,他參加了金禧校慶陸運會。小六生郭霈棋有份參與音樂劇表演,該劇將於五月份舉行的五十周年金禧慶典中上演,霈棋微笑說:「我將於今年畢業,能參與金禧校慶,實在難得。我想起參觀當日,老師跟我們說,聖堂的聖母山是昔日學生們聚集的地方,他們經常在聖母像前祈禱。」 自本學年上學期始,林校長在每個星期一的早會中介紹學校歷史:「我從學校的紀念特刊搜集資料,加上校友老師口述昔日學校的情況。在學校運動會中,我們頒發桑得嵐盃和格普黎盃(以神父名字命名的獎項)。這兩位神父分別創辦本校及帶領本校師生遷往新校舍。我發現師生們對這些歷史事跡均感興趣呢。」五十年了,該校的善牧良師,無私奉獻,使育苗工作更具意義。重訪舊校舍,林校長喜見高年級學生在路途上,細心照顧學弟學妹。參觀後,該校校友、現就讀恩主教書院的學生們趁著小息時段,興奮雀躍地與母校師生共聚,林校長感恩地說:「看到小朋友成長,進入新的人生階段,那份喜悅難以形容。」 翻開該校三十周年特刊,前任校監格普黎神父(Rev. Vincenzo Carbone, PIME)這樣寫道:「三十年辛勞的成果是寶貴的。我們有責任將這寶貴的經驗保存下來,並藉此教育下一代,使他們懂得珍惜前人辛勞的成果。」同學們,除了珍惜學習的機會,大家更應感謝為教育付出努力的師長們!(仨)  
kjy02_201203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4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賢師言傳身教 溫暖人間 2
  教育理想:展現孩子潛能 黃校長指出天主教教育理想的中心,就是耶穌的愛和犧牲:「本校老師們以言行,活生生地發揮基督的愛的精神。本校學生來自基層家庭,學生未能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老師們以小朋友的利益為先,寧可將教師發展津貼的資源外聘導師,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校於1998年正式遷入現今的校舍(原為魚類統營處鴨脷洲小學的校舍),王副校長回想當年學校的情況:「本校接收此校舍時,校舍設施殘舊,校方多次進行維修校舍及添置設備,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環境。校舍面積雖小,當年學生人數眾多。記得在操場集隊或小息時,到處都是學生,非常熱鬧。」負責體育科的王副校長無奈地說:「當年,我校學生擅長於運動項目,成績彪炳,每年運動會的氣氛熱烈,可惜,近年學生人數減少,運動會已暫停舉辦了。」 懷緬過去,一幅幅莘莘學子流露快樂笑容的影像,重現眼前,林主任微笑說:「有一年,本校參加了教區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傳教節,負責福音話劇的表演項目,當年我校還未組成話劇組,但學生用心排練,表現優異。自此,學校發展話劇組,發掘不少學生演戲的天份,現在由於資源不足,話劇組已結束。在去年本區聯校畢業禮中,當中幾位中學生表演話劇,演出精采,原來他們都是我校校友,看到學生能發揮個人的天份,我感到欣慰!」   愛的教育:無悔始終堅愛 該校即將穿越歷史的長廊,光榮地完成教育任務,計劃於2012-2013學年結束後停辦。三位家長形容學校好像一個大家庭,師長、家長和學生的關係密切如至親。對於學校將停辦,三位家長均感婉惜,更替老師們的工作前景憂心。張張嘉露激動地說:「學校盡心為本社區的學童和家長服務,我們無言感激!在這個階段,學校的師生人數遞減,老師們仍緊守崗位,無私奉獻,如常照顧學生各方面的需要,我雖然不捨老師們,但更願他們能盡快覓得合適的教學工作。」 林主任坦言學校在不同時期經歷艱難的關口,幸得同事們互相鼓勵和扶持:「大部份的老師們都在這裡任教了十多年,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樣。」在該校任教踏入第六個年頭的公教老師廖韻文感觸良多:「這所學校滿載著愛,不論是家長、學生或是同事間,我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在我懷孕時,不少家長主動問候我,關心我的健康狀況。」師長們心繫學生,特別是本學年三至四年級、將要轉讀其他小學的學生。訪問結束前,四位師長叮嚀該校學生克盡本分,努力學習,為未來作好準備,更盼望孩子們在愛裡愉快地成長!(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