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30616
互動閱讀
2013.06.16
Silent Knight 靜謐騎士
  那是一個你想躲在溫暖的床上,蓋上電毯子,並把床罩子蓋過下巴的夜晚。一個又冷又黑又濕的晚上。 「我真希望我已蓋上電毯子, 並把床罩子蓋過下巴,睡在家中那溫暖的床上。」靜謐騎士難受的自言自語道:「只是目前還沒發明電毯子。」 雨水從他的面頰滑落到盔甲的縫隙。 「當然,一個優秀的騎士是不會考慮自己的舒適問題,他會關心他的馬。」他對一塊大石說: 「一個優秀的騎士一定經常擦乾淨他的馬,餵給牠燕麥和乾草, 然後才考慮自己。但是這有點兒難度,我根本沒有燕麥和乾草, 更沒有馬匹,因為我的馬兒哥百達把我摔下, 向城堡狂奔而去了。」 他圍著大石邊走,一邊發出響亮的噹啷聲, 啊! 那兒有個洞穴!一個大洞穴,足以讓一個小騎士和一匹如哥百達般高的馬匹入內,要是哥百達還在他身邊。 靜謐騎士是那種安靜的傢伙, 他常默不作聲,只對自己說話, 這也就是他被冠上靜謐騎士這個名字的原因。但他並不愚眛,他深知在這種又暖又乾的洞穴裡, 可能有其他動物存在,或許是野馬、獅子、猛虎、大熊,甚至是龍,是三條龍。 龍是最為駭人的,因為牠們會噴出熊熊烈火,如果你不能及時避開, 就會被火熔掉, 永不復生。 靜謐騎士決定躡手躡腳進入洞穴,查看裡面有沒有其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手電筒最便利不過了。可是,手電筒今天還沒有發明,那只是我一閃而過的想法而已,所以我只能靠我的夜視能力和智力了。事實上, 我會運用我的驚喜元素。」他說道。 他移上了頭盔,好讓自己能對環境看個清楚,但頭盔忽然被樹根推掉下來。噹啷!哐噹!砰! 他的盔甲發出的巨響,就如一噸鋁罐滾下岩石峭壁。   符亦琳 聖嘉勒女書院 中四
kjy03_2013051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5.19
森林.海:寫於圖象詩集《文字森林海》新版
  2004年,林世仁以鍵盤、熒屏、滑鼠和應用軟體,創作並出版圖象詩集《文字森林海》(虫二閱讀),是書雖間以彩色,但為突顯「文字即圖象」的特色,焦點放在文字本身,印刷因而以黑白單色為主,富強烈的實驗性。2 0 1 2 年, 新版(天下雜誌)以全彩印刷,唐唐坦言為是書繪圖是一大挑戰,因為「詩本身既是文字又是圖象,加太多搶了文字的丰采,太少又失去創作的意義」。不過,換了新裝的《文字森林海》仍然讓人鍾愛,而作者所稱的「一動一靜」,正是新舊版本兩種創作概念的最佳註腳:舊版簡約,展示單純的童心;新版活潑,貼近孩童的遊戲情味。再如雙封面的設計,《文字森林海》也是新穎別緻,向左翻,跌進詩海的是22首橫排詩;向右翻, 一座文字森林所栽種是19首直排詩,森林與海,正表現了各有特色,但又兼容的獨特版式。 台灣兒童散文家桂文亞稱《文字森林海》是一本有動作、有表情的詩集,而〈邀請〉中長頸鹿跟小螞蟻的對話,正是一例。再者,新裝的〈邀請〉以字形的大小突顯長頸鹿的「偉岸」與螞蟻的「嬌小」,為遷就小小螞蟻,「偉岸」的長頸鹿一再應邀,不單低一點,又再低一點;小一點,又再小一點,並由筆直站立到俯身躺臥,終而聞著草地上一朵盛開的花。然而,林世仁的文字遊戲尚不止於此,讀者不妨轉換個角度看「廬山」,自然「橫看成嶺側成峰」,看見一隻趴在草地上的「長頸鹿」!  自古以來,不同的書寫工具與方法,變化不同的文字形態,一如甲骨、鐘鼎、竹簡與石碑上的文字樣貌。今天在鍵盤敲打,甚或以指尖在熒屏上點畫,不單比古人的書寫便捷,還開拓更多書寫的可能,讓原來的「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生出更多好玩的遊戲!試看〈王小小減肥記〉的題目,就有減肥成功,日漸瘦減的情態。詩由肥胖的七月開始,直到翌年六月的「體態」苗條,但減肥成功的七月竟「耶!減肥成功—— 可以大吃一頓嘍!」作者一語,道盡了人性最大的弱點,表現最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 〈稻草人〉更「像」吧!由27個「熱」字構成的「帽子」真熱!由橘色漸變深紅的「熱」,而由一字的帽頂而及十一字的帽沿,更讓人汗流浹背,也真夠熱! 然而,更有趣的是——  為甚麼我熱情的張開雙臂 麻雀卻不肯來不願靠近不敢停在我的肩膀 稻草人果真熱情地伸開雙臂!圖象詩實不易為,圖像詩?詩像圖?這必須倚仗字義與圖象的貼合。再如新版〈下雨了〉,黃雨傘、綠雨傘、藍雨傘及紅雨傘,都一一著色,雨中,花傘迷人! 此詩在舊版是以黑白單色印刷,以「就差你這把小黑傘」作結,新版則是「全彩的風貌和圖文合奏的新樣式」,末以「就差你這一把花花傘」、撐傘女孩與小花狗告終,圖象效果更為明顯突出。 圖象詩講求圖文相輔相成,又彼此發明, 即圖象說內容,內容又呈示圖象。因此,圖與文兩者必須渾然一體, 否則,「形」似而不「意」到,讓人如同嚼蠟。以〈魔鏡〉為例,左右反過來的文字如何閱讀?就靠魔鏡「照出」故事——  歡迎光臨愛麗絲歡迎光臨鏡中的世界在這裡 謎面變成了謎底奇怪的倒影找到了主人……  以〈魔鏡〉為題,取意經典童話,又自成新景,真有畫龍點眼的黠慧。 中文學習一直為人誤解,以為是沉悶的, 但只要讀過創意十足的〈造句練習〉,定然明白中文學習可以是一場好玩的遊戲。讀者不妨先來看看幾則「造句練習」—— 因為 小因為了翹課裝病,很不應該。 所以 衛生所以針筒嚇人,很不應該。 然而 她叫小然而且是女生,叫她小男,很不應該。 台灣兒童文學大家林良稱《文字森林海》是一本「文字魔法書」,作者「像一位魔法師,抓一把文字, 玩百樣遊戲,讓你玩得盡興」。圖象詩誠然契合兒童的遊戲精神,這一位魔法師真箇法力無邊!  著  
kjy13a-20130512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5.12
愛護動物, 從小開始
     過往,人們飼養獵犬,是為了協助獵人捕捉獵物;飼養巨犬,是為了替人看門口;總而言之,人類飼養動物是因其實用價值。 其後,當動物的實用功能被科技所代替,動物開始變成了人類的寵物。人類所飼養的雀鳥和貓狗,很多成為人類的朋友(Companion animals),衍生了感情價值。 今日,不少人飼養寵物作為家庭良伴,更有不少父母,讓小孩子從小養寵物,培養責任心。 然而,並非人人家中有條件飼養寵物,日本人早有妙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明了電子寵物,先流行於日本,其後風靡全球,它的名字叫「他媽哥池」(Tamagotchi)。 其實牠只是一隻電子雞蛋(Digital Egg),也叫作電子雞。然而, 牠與人無異,身(屏幕)上亮出四顆心:健康、體重、飽足感和心情;又能像人一樣,會由嬰孩成長而至兒童,再由少年長大成年。不過,其生存時間的長短,則取決於飼養者如何照顧它。 飼養者必須善用飼料、遊戲和紀律三個按鍵,悉心照料其進食、遊戲、如廁、清潔、睡眠……換言之,飼養者對電子雞的生活要全權負責。  當電子雞(第一型、第二型)大行其道時,不少日本學生為了照顧自己的電子寵物,弄至廢寢忘餐,疏忽學習,被學校禁玩。製造商乃製作了「可停止可開啟」的第三型電子雞,電子寵物才被學校解禁。 電子雞一版再版,如今型號已改良至四十四號,大大滿足了人們「關懷動物」的心理。 關懷動物,澳洲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早於1973年在《紐約評論》發表其石破天驚的《動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宣言,並提出「從動物的利益角度,倡導動物權利」,及「把對動物的殘忍行為視作道德敗壞」。 辛格的主張,影響西方社會至大。人們開始醒覺,反對利用動物毛皮做衣服,反對利用動物做化妝品,乃至出現罷用高產出的工廠飼養的畜牧業產品,掀起了各種關懷動物的運動。 香港雖人煙稠密,但亦有飼養貓狗寵物之風。可惜有人養了寵物不久便丟掉,甚至美其名曰放生,結果讓牠們變成流浪貓狗,甚至活活餓死。 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應從小開始。英國童書女作家泰莎(Tessa Krailing)創作了「臨時寵物褓姆俱樂部」(The Petsitters Club)系列故事,是一套有趣生動的愛護寵物叢書。四位小朋友為了湊夠「社區服務」時數,組成一個「為寵物當臨時褓姆的俱樂部」。他們並自稱專家,聲言動物無論大小,他們均懂悉心照顧, 以愛善待。故事共有十二本,妙趣橫生,不可多得。 谷旻軒同學翻譯了The Cat Burglar首章,陳昊天同學則翻譯了Donkey Rescue 首章,均值得一讀。  
kjy16b-20130428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4.28
科技
「叮咚──」一聲清脆的鈴聲伴隨著手機的震動,劃破了地鐵車廂的寧靜。 只見一名青年從褲袋掏出手機,一臉緊張地解除熒幕封鎖。只見他十指飛快舞動,似是在回覆朋友的短訊。  事實上,這個場景在今時今日十分常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幾乎每一個乘客都低頭看著自己的智能手機。無可否認的是,智能手機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本世紀一個十分重要的發明,不但方便人們通訊,亦可兼具拍照、上網等功能。可是,它亦帶來不少問題……  我曾在一間餐廳目睹過以下「奇景」:有一行五個的中學生並坐席間,卻無一人說話,全部人都只低頭看著手機回覆訊息、玩遊戲。坐在朋友的身旁,卻毫無交流,這樣一起吃飯有意義嗎?  科技似乎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  現時的即時通訊軟件大多設有一項功能:「最後上線時間」。這本是為了方便用家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收到自己的訊息,但卻造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 對方會知道你有沒有收到他的訊息。如果你選擇看過訊息而不回覆,對方也會知道。為避免尷尬,大部份人都習慣馬上回覆這些訊息。這亦令不少用家花很多時間在即時通訊軟件上。時下有很多非常受歡迎的手機遊戲,都增加了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更遑論近年大受歡迎的社交網站,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會使用。 其實,青少年會花這麼多時間在使用手機,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朋友。事實上,他們最常在即時通訊軟件聯絡的,不就是朋友們?他們會玩手機遊戲,或多或少都是因為有某朋友介紹;至於青少年經常使用的社交網站,更方便他們和朋友交流。平常有這麼多的時間用於手機上和朋友們交流,真正見面時的時間,也不用這麼在意吧。 真的是這樣嗎?  這晚我和同班同學相約一起吃晚飯。食物未送到時,席間幾乎每個人都低頭在使用手機。「難得這天大家都在,別只看著手機好嗎?」忽然,不知道是誰說了這句話。「對,回家再用手機也不遲啊。」最後,我們想到了一個方法:把所有人的手機都放在一起,誰先拿走手機就要請客。這個方法相當有效,大家都不再只看著手機。 曾聽過一句說話:「朋友是要見的。」和朋友們面對面聊天總比在手機熒幕上對話來得實在。所謂「科技把人的距離拉遠」,其實都是使用者造成的。在使用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時,我們應想想:到底是你在控制手機,還是它在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