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a-20130512

 

 

 過往,人們飼養獵犬,是為了協助獵人捕捉獵物;飼養巨犬,是為了替人看門口;總而言之,人類飼養動物是因其實用價值。

其後,當動物的實用功能被科技所代替,動物開始變成了人類的寵物。人類所飼養的雀鳥和貓狗,很多成為人類的朋友(Companion animals),衍生了感情價值。

今日,不少人飼養寵物作為家庭良伴,更有不少父母,讓小孩子從小養寵物,培養責任心。

然而,並非人人家中有條件飼養寵物,日本人早有妙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明了電子寵物,先流行於日本,其後風靡全球,它的名字叫「他媽哥池」(Tamagotchi)。

其實牠只是一隻電子雞蛋(Digital Egg),也叫作電子雞。然而, 牠與人無異,身(屏幕)上亮出四顆心:健康、體重、飽足感和心情;又能像人一樣,會由嬰孩成長而至兒童,再由少年長大成年。不過,其生存時間的長短,則取決於飼養者如何照顧它。

飼養者必須善用飼料、遊戲和紀律三個按鍵,悉心照料其進食、遊戲、如廁、清潔、睡眠……換言之,飼養者對電子雞的生活要全權負責。 

當電子雞(第一型、第二型)大行其道時,不少日本學生為了照顧自己的電子寵物,弄至廢寢忘餐,疏忽學習,被學校禁玩。製造商乃製作了「可停止可開啟」的第三型電子雞,電子寵物才被學校解禁。

電子雞一版再版,如今型號已改良至四十四號,大大滿足了人們「關懷動物」的心理。

關懷動物,澳洲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早於1973年在《紐約評論》發表其石破天驚的《動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宣言,並提出「從動物的利益角度,倡導動物權利」,及「把對動物的殘忍行為視作道德敗壞」。

辛格的主張,影響西方社會至大。人們開始醒覺,反對利用動物毛皮做衣服,反對利用動物做化妝品,乃至出現罷用高產出的工廠飼養的畜牧業產品,掀起了各種關懷動物的運動。

香港雖人煙稠密,但亦有飼養貓狗寵物之風。可惜有人養了寵物不久便丟掉,甚至美其名曰放生,結果讓牠們變成流浪貓狗,甚至活活餓死。

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應從小開始。英國童書女作家泰莎(Tessa Krailing)創作了「臨時寵物褓姆俱樂部」(The Petsitters Club)系列故事,是一套有趣生動的愛護寵物叢書。四位小朋友為了湊夠「社區服務」時數,組成一個「為寵物當臨時褓姆的俱樂部」。他們並自稱專家,聲言動物無論大小,他們均懂悉心照顧, 以愛善待。故事共有十二本,妙趣橫生,不可多得。

谷旻軒同學翻譯了The Cat Burglar首章,陳昊天同學則翻譯了Donkey Rescue 首章,均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