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10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0.13
佑華小學 聖安德肋小學 聖言小漁夫聯校活動
門徒打魚去了,一個晚上過去,卻甚麼也沒有捕到。到了早晨,復活的耶穌站在岸邊,吩咐他們向船的右邊 撒網。他們撒下網,這次,網裡滿是大魚;魚太多,甚至不能拉上網來 (本報專題)天主教佑華小學和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前身為佑華小學上年校)由2012年開始,在聖安德肋堂的協助下,每月一次為來自兩校約二十位非公教同學舉行「聖言小漁夫」聚會。兩校期望同學們透過活動更加認識耶穌,就如門徒般,有豐富的收穫。 由心靈 接近天主 「我對耶穌的事跡有興趣,加上星期六沒有活動,所以善用時間,參加聖言小漁夫」,聖安德肋小學的六年級生郭浩言解釋。他和同校同級的阮詠臻,以及佑華小學的六年級生何寶駿、五年級生陸家麗,已參加聖言小漁夫活動兩年了。 在堂區主日學導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在聚會中進行美勞、遊戲、禮儀、唱歌等活動。浩言表示以往認為天主、耶穌等都不是真實的,「但經過這兩年,我除了認識到耶穌神奇的事跡,更知道天主和耶穌是存在的,祂一直在我們身邊,幫助我們。」 從活動 認識基督 寶駿也有類似的經驗,「我以往覺得耶穌升天不可信,因為是超自然的現象,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多看聖經,我現在更認識天主。」他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與拜苦路,「那是我第一次在戶外拜苦路,加上聖堂的佈置,我感受到耶穌為人犧牲、寬恕人的偉大。」 「以前以為只是故事」,詠臻亦認同活動讓她更認識耶穌的事跡,得著很多。 「我現在知道這些都是真實的,也明白到是因為天主,所以耶穌有行奇跡的力量。」她亦有參加學校的課後活動「耶穌之友」和每年一度的「信仰歷奇營」,她補充,「我相信耶穌陪伴在我身邊。」 至於家麗亦獲益良多,「我和同學們在活動中建立友誼,我也學會了包容,比昔日更大方,不會再動不動就哭了!」除了常把聚會中製作的念珠放在身邊, 她亦經常祈禱,「祈禱讓我靠近天主。」 體驗中 加深信仰 佑華小學屈老師表示「聖言小漁夫」聚會中的體驗和聖堂的氛圍對參加同學有正面影響。「例如學生有機會抬著十字架,拾級而上,在聖堂拜苦路,相信他們有更多感受。」她亦觀察到同學享受活動外,也主動了解天主教信仰,不時發問,「我相信這是他們尋找信仰的開始。」 「雖然兩校和堂區合作需要不少協調工作,但十分值得」,聖安德肋小學廖老師同樣樂見參加同學的改變。「我認為他們在靈育上大有進步,對天主更有 信心,更相信祂的帶領。」她感謝家長的支持,亦十分期待今個學年的「聖言小漁夫」聚會。(澄)      
kjy01_2013100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0.06
傳承方濟精神 尊重萬物 聖文德天小 有機耕種
蘿蔔、番薯、西瓜、生菜、粟米、皇帝菜、辣椒……各式各樣的蔬果並非來自超級市場,而是出產自方濟會屬校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有機園圃。該校的一群小農夫為農作物澆水施肥,付出汗水和勞力。收成以外,他們也與大自然建立了手足情誼,收穫滿滿。   (本報專題)到校與五位已擔任小農夫一年的小六同學訪談,他們熱烈分享耕種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看著蔬菜一天一天生長,我十分高興」,王諾霖形容,「我覺得自己像個小老師, 看著植物像學生般成長。」 珍惜天主創造 「我們用魚肥、花生灰、牛骨粉等有機肥料為農作物施肥,起初覺得它們很不討好,但其實它們比化學肥料健康,也不會破壞地球生態」,諾霖續道。「聖方濟認為大自然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而地球也是天主的創造,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她。」 吳卓琪與諾霖十分要好,她認為擔任小農夫得到很大成功感,「吃自己種的菜感覺特別甜, 加上可以把收成帶回家,與家人分享,非常開心!」卓琪補充,「其中一次,媽媽用了我種的蘿蔔煲湯,我認為特別好喝。」 耕種的過程亦給同學們留下不少難忘回憶,羅梓琪表示在園圃見到蚯蚓時,本想消滅它, 「但導師阻止了我們,並告訴我們蚯蚓能翻鬆泥土,有利植物生長。」她笑道以後也沒有消滅蚯蚓的想法。朱銘權亦難忘一次下雨天的經驗,「雖然那天下雨,但我還是跑到園圃去澆水,幸好植物沒有因此枯萎。」他認為所有收成都是小農夫的心血,「我們流了不少汗水,從中也有不少得著。」 行動感染他人 結合耕種的經驗和對聖方濟生平的認識,林朗傑別有一番體會。「因為天主的緣故,方濟願意放棄財產,度清貧的生活。我相信我也可以作出改變,過環保的生活,並以行動感染身邊的人,就像方濟感染了佳蘭。」 該校張偉菁校長表示,學校乃方濟會屬校,希望學校能實踐方濟精神,故於十三年前已開始在校內推動環保,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並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與環保相關的活動。「有機耕種外,學校亦設堆肥機、微風發電機、太陽能板等設備。」校方更期望透過學生與家人分享收成,傳揚環保意識。「希望由學生開始,影響家庭、影響社會」, 張校長表示。(澄)       校監夏志誠神父  談方濟與環保 天主是造物主,出於愛,祂創造萬物。方濟也是這樣相信,但他亦強調我們和其他受造物有同一的父親,不論是人、動物、植物抑或是石頭,彼此也是兄弟姊妹。我們能以「微末心, 手足情」來表達方濟的環保精神。「微末心」代表謙卑,這份謙卑來自深刻的信仰體會,因而明瞭天主是大父,祂創造一切;這份信仰連結我們和萬物間的「手足情」。 環保意識應來自這個心、這份情,背後有信仰深度,而非只流於節儉和實用主義。水、大地、環境等都是天主的禮物,我們應與萬物有情,這樣才能真正的尊重萬物,尊重它們原來被創造時所有的尊嚴;它們本來的價值不只是「被利用」。正如方濟在《造物讚》中稱水為「水姊妹」,水也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當然要喝水,我們並非不能運用這些資源,但喝水時我們能不能懷有感恩的心?我們又有沒有珍惜她?  在校內推行有機耕種也是根據方濟的生態觀,希望培育同學對天主謙卑,對萬物的手足情。有機農作物當然健康,但有機耕種也是對大地的尊重,因為化學品會破壞泥土,使大地不能持續發展,破壞天主創造的面貌。我們期望同學看見土地的持續發展,明白這是天主所願意的。        
kjy10_20130929
icon19
青苗天地
2013.09.29
2013.09.29 文章
第一次世青之旅 宋天宙 香港鄧鏡波書院 五甲 今年七月底,我參加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第二十八屆普世青年節。這個旅程由開始計劃到起行,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準備時間,期間的培育活動除了讓我在心靈和信仰上準備外,還有行動上的準備。這個旅程所用的物資非常多,我們出發前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到達巴西之後,大會的義工便帶領我們去參觀曾使用中文作教理講授的地方。晚上, 我們不知道該在哪裡睡覺。當我正疑慮時,大會義工便走過來跟我們說:「寄宿家庭在外面正等著你們。」那一刻,我感受到天主對我們的照顧,仿如《主慈頌》的歌詞:「祂未曾應許天常蔚藍,祂未曾應允花兒常開,祂卻恩許祂的慈愛常在」。 整個旅程中,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都和我們一齊拍照和交換紀念品。還記得乘搭地下鐵路的時候,非常擠逼,列車上都擠滿世青的參加者,大家一起高聲地唱世青的主題曲,那種感覺確實很特別。我完全體驗到教友的共融合一。雖然我們的膚色和種族不同,但大家都分享著同一的信仰。 這次的旅程,給我一個反思的時間,還讓我有一些寧靜的空間去思考我和天主的關係。還記得陳樞機問我們的問題:「你們是不是稱職的徒弟?反省自己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傳福音?」今次世青經歷讓我有很大的得著,令我在信仰上成長,也增強了我待人處事的技巧。   下屆世青,2016年波蘭見!    第一次到仁愛之家服務    龔兆麒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 二D 八月十日,我跟隨輔祭會第一次到南昌邨的仁愛之家,參與義工服務。我對那裡充滿疑問,因為過往從來未曾參與過這樣的義工服務。 仁愛之家位於南昌邨昌哲樓地下,那裡的地方十分狹窄,四處擺滿了雜物,例如:桌子、椅子和食物等⋯⋯。那裡光線不足, 地板不是很乾淨,令我感覺很不自在。我想,在這裡吃飯,可以嗎?  從門口看進去,只見義工們辛勞地服務:有的在打掃,有的在洗衣,有的在運送食物⋯⋯。修女和其他義工在廚房裡烹調食物,他們的臉上充滿著笑容。 在外排隊等候進來吃飯的人有很多。看起來,他們很焦急,不過還算守秩序。十時正, 修女敲起了鐘。門一打開,眾人魚貫而入。突然有一個人從門口昂首闊步地走進來,他的樣子很兇,走起來像一隻野獸。我和其他人都很害怕。 大家取飯後,就安靜地享用午飯。他們吃得很快,過了不足五分鐘,有的人在排隊等候添飯。他們很有禮貌,並很整齊地排成一條直線,除了那人外。 我當日負責分派餸菜。當我問他們餸菜是否足夠時,他們都禮貌地回答。突然,那個兇神惡煞的人,又再次走過來。他前來,不知怎樣的,令我不知所措。我同樣客氣地問他需要多少的餸菜,他立時破口大罵,粗魯的呼喝我:「你跟我盛個滿滿的!」最後,更指著我說了一番粗言穢語。我登時感到愕然!我當然不服氣,想回敬他一句話,但想到自己不應以惡報惡,便沉著氣,繼續服務。 我看見他回到座位後,故意把所有飯菜倒在地上,並喝罵:「修女,立即開門!」 修女處變不驚,見情況危急,就開門讓他離開。他便神氣地擺著架子離開了。臨離開前,還大罵我們是瘋的。其他人似乎很習慣這種場面,繼續享用午飯,只有我們既驚訝又緊張。此刻,我在腦海裡反覆出現了許多疑問。 為甚麼他要如此浪費食物?世界上不是有更多更不幸的人連吃也沒有機會嗎?為甚麼他要大吵大鬧?他會不會是個精神有問題的可憐人?  他們吃了飯後,我們協助修女派發水果,他們高興得很。我也高興。過了一會兒,修女和其他義工們感謝我們的幫忙。最後,修士給了我們檢討和反思,我們就離開了。     雖然有一些問題,我仍然找不到答案,但想起修女、義工和那些前來吃飯的人的笑臉,我很滿足。這次活動令我獲益良多! 
kjy01_201309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22
伍華小學 馬國良校長 因材施教 照顧學生個別需要
在天主教伍華小學渡過的第二十七年,由副校長成為校長, 馬國良校長微笑道,「這是我的一個新挑戰。」身份雖然有所改變, 馬校長的信念卻堅定不移,他說:  每個同學的能力都不同, 有不同需要;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包容和關心, 他們定會有所改變。    (本報專訪)馬校長昔日主要任教數學科和宗教科,並負責校內的訓輔工作, 支援學生。他表示自己的教學深受學習經歷影響,「學生時代的我並不乖巧」,馬校長坦言,「當年神父、校長和老師的教導對我影響深遠,我也會仿傚他們的做法。」 經歷影響教學 生於公教家庭,馬校長嬰兒時接受洗禮,小四時更和幾個同學一起加入堂區的輔祭會。「老實說,當時參加輔祭會只是個到外邊玩的藉口」,他形容他們幾個輔祭把聖堂鬧得「天翻地覆」。有一次,他聽到一位教友向堂區的劉玉亭神父投訴, 問神父為甚麼容忍他們 。他難忘劉神父當年的回應,「我不知道教好他們的辦法, 但在外邊的話,他們會比在聖堂學得更壞。」 中三那年,馬校長留級了。「我感激老師在我和幾個同學最差勁時,他們也沒有放棄我們,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馬校長特別感謝教授地理科的陳培倫老師, 「他會帶我們『通山跑』,我遠足的興趣也是由此開始發展;後來我們希望追趕成績時,他亦十分願意幫忙。」 在山野間,馬校長也重拾與天主的關係。「中學時有段時間不願到聖堂去,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也不容易明白內容」,在大自然中,他卻有強烈的信仰體會。「有誰能創造這樣美妙的大自然?唯一的解釋就是天主的臨在。露營的晚上抬頭望見星空,我更感受到祂。」 用心引導學生 近十年,馬校長主要任教輔導班,他一直秉持著包容和因材施教的大原則, 「我要求學生的是盡力完成,而不是高分。」執教鞭多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六年前獨立成班的「九兄弟」。 九個男生,各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當年令校方十分苦惱。在時任校長同意,和各位老師的共同意見下,負責訓輔工作的他和其他老師合作,大幅調整「九兄弟」的課程。他們減少主科的課節,下午為他們安排不同活動,加上校外社工協助訓練紀律。「當時很多人質疑成效,我們也不是很有把握。」 一年後,「九兄弟」情況有明顯改善,他們在畢業營中的話劇表演更三度重演。其中一位學生現正在伍華中學就讀中五,因自學日文,他課餘亦擔任日文翻譯員。馬校長總結道,「沒有包容,便很容易埋沒學生的才華。」他相信改變或許不在這一刻,但學生會潛移默化。 馬校長亦堅持在校內舉行遠足活動, 希望同學在經驗中學習,體會到達終點的滿足感。「我期望同學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像行山般,辛苦時可以休息, 可以找老師幫忙,但繼續前行要靠他們自己。」     新學年接任校長,馬校長希望繼續透過活動,讓學生從親身體會中學習。他計劃將乘風航定為小五的全級活動, 「希望同學有新嘗試,克服不同的挑戰,有所成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