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1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主內一家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  
kjy06a-20120108
icon10
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2.01.15
為保護而犧牲
  真福雅碧天在上一個世紀的巴西,生於一個典型的天主教家庭內,家中有八位兄弟姊妹,是德國移民的第三代後裔。 家庭的信仰培育,對雅碧天影響很大。作為農民的父母,要子女們都學會信、望、愛三德:對天主要懷信心、盼望及愛慕之情。作為天主教的基督徒,雅碧天很受教,行為舉止都彰顯基督徒的美德:有責任感的服從,不計較犧牲的勤奮、勇氣及自信。無論在家裡或在學校裡,雅碧天都能夠實踐敬天愛人的方針。比如,在家中協助父母的家務時,她懷著犧牲精神,超過了她的本份;與那麼多兄弟姊妹一齊生活,未免會有爭吵,可是當兄長們欺負她時,她卻會懷念耶穌被出賣時的痛苦,故願意忍受;甚至當有些同學故意要試探她的耐性,迫她反抗,她仍不會還手,使對方無計可施。她雖然長得漂亮,但從不會穿著誇張或刻意打扮,反而她保持了樸素及矜持的外表,更顯得她的美。 雅碧天特別愛研讀聖經的道理,雖然她年紀很小,但對天主的事理感到敏感及特別有興趣。她願意為天主的事理作出即時回應,並不會拖拖拉拉的猶豫不決,比如對初領聖體或首辦告解等重要事情,她很重視,懂得作出很深度的準備,所以第一次的領受聖體或修和聖事,都成為她很美麗的經驗,回味無窮。她說:「初領聖體是我一生人最美麗的一天。」因為透過領受聖體,她可以親自經驗天主的愛。在彌撒中的「聖餅」被祝聖,成為了耶穌的身體,使吃聖餅的人,實在是領受基督的聖體。雅碧天很明白:彌撒的設立,是耶穌捨命犧牲前的最後晚餐,所以每次彌撒,她也可以紀念耶穌的聖死及復活! 雅碧天十二歲時,父親的下屬襲擊她,更企圖侵犯她。雅碧天雖然只有十二歲,她極力反抗,而那位傷害她的人,因為怕她會告發,在爭執中刺傷她的喉而使她喪失性命。雅碧天因保護自己的貞潔而遭害,拒絕苟且偷生的生活態度,這也是殉道。   給師長的話 2013年的普世青年節將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其中一位主保就是這位真福雅碧天。期盼青少年學會珍惜及保護自己身體的寶貴價值。   真福雅碧天 Blessed Albertina Berkenbrock  (1919-1931) 【10月17日】  
kjy03_201112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8
香港培聖會 福音種子播童心
  頒獎禮在湯漢主教的祝福中圓滿結束,獲獎學生們互相道賀,並與家人拍照留念,氣氛熱鬧。 2011教友年天主教小學徵文及填色比賽籌委會主席李崇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培聖會致力推動及培育修道聖召,每年,該會均舉辦不同的活動:「今年,本會為響應教友年,特別成立『教友年專責小組』,舉行一連串相關活動。我們關心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因而提出主辦這項比賽活動,鼓勵中小及高小學生以文字抒發心中所想,初小學生則運用顏色,發揮創意。我們期望藉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耶穌,鼓勵他們思考個人與天主的關係。」  聖召是天主的召叫,李崇德指出除了修道聖召外,每一位基督徒均負起不同的使命:「別忘了,傳播福音是教友的使命啊!不論是天主教或非天主教學生,在構思文章時,翻查聖經,或閱讀相關參考資料,反覆思考題目;此外,老師和家長也會與學生討論內容,天主的福音就這樣傳播開去了。」 頒獎禮上,香港培聖會「教友年專責小組」主席劉唯邁博士看到可愛活潑的小學生,不禁發出會心微笑。他喜見天主教學校的學生踴躍參加是次比賽:「我非常感謝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協辦這次的比賽,讓比賽得以順利進行。更可喜的是校長、家長和師生都積極投入參與。」談到教友年,劉博士認為天主教信徒應認識教友本份,在思想和言行上,努力做好本份,成為地上的鹽,傳播福音。李崇德和劉博士願在小孩子的心中播下福音的種子,讓聖神在他們的生命中工作。最後,李崇德寄語學生:透過宗教課堂和活動,學習耶穌的教導,並好好珍惜認識天主的機會。(仨)   初小組總評判陳潔璋: 「這些作品呈現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創意十足,構圖豐富。可惜,部份作品構圖過於花巧,未能突出主題,喧賓奪主。這次比賽配合教友年,教友生活以愛德最為重要。從作品中,我看到兒童關心不同種族的人,這份共融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願藉這個機會,感謝宗教科老師的悉心教導,讓學生明白天主愛世人的信息,並學習以愛還愛。」   中小組總評判杜永強: 「我認為參賽作品的文筆和修辭技巧都很好,尤其得獎作品,言之有物。有些作品令人難忘,例如有學生來自非公教家庭,藉著其它途徑認識天主,並積極參與宗教培育,願意跟隨天主。也有父親不相信天主,學生的堅持更見可貴。此外,學生不單願意以行動做好本份,跟隨主耶穌,更努力向家人和身邊的人傳佈福音喜訊。這些作品對福傳甚有價值,它們讓不認識天主的人,讀過後會有興趣了解天主更多。雖然小朋友未必明白教友的意義,他們年紀輕輕,卻在作品中表達立志學習主耶穌。這份堅持值得成年人學習,也提醒教友向兒童學習。」   高小組總評判余佩琴: 「我認為高小組的題目甚具挑戰性,不容易掌握,參賽作品水平卻是高於期望。很高興看到一些參賽學生,在作品中分享他們與主相遇的經驗,他們的內心如何被感動,並跟天主說『我願意』。亦有些新來港學生,透過學校的信仰氛圍,認識耶穌,與天主建立關係,更主動參加聖堂的活動。藉著這次比賽,我期望參加的同學在生活中,發現天主臨在於充滿愛的地方;青少年在成長路上,常遇到困難和考驗,但天主永遠不會離棄我們。我深信天主教學校栽培學生,擔當著重要角色。同學們應感恩,珍惜在天主教學校學習的機會,天主在保守和帶領你們呢。」   信任.愛   「我感謝那賜我能力的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因為他認為我忠信,就派定了我服役。⋯⋯主的恩寵對我格外豐厚,使我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和愛。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弟茂德前書1:12 -15)   聖保祿為自己在生命中,由誤解到清楚地明認耶穌而感謝天主。因著天主對聖保祿忠信的愛,他終能在受迫害至死、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身上,認出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   聖保祿的經驗,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勇氣和安慰:原來我們認識耶穌的過程,也會走過崎嶇的路;每個人在生命中怎樣與耶穌相遇,祂何時在我們的心靈裡誕生,當中有數不盡的生命故事。讀過一篇篇獲選的作品,採訪過程中與小朋友個別交談,使我們發現小朋友在耶穌身上感悟天主的愛。雖然部份作品流露小朋友未能分辨祈禱的對象是天主或是耶穌,這次徵文比賽剛好在聖誕節前舉行,更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時刻,讓小朋友們在馬槽裡誕生的耶穌身上,認出祂就是天主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瑪竇福音1:23) 編者的話  
kjy01-201112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8
2011教友年
天主教小學
徵文及填色比賽頒獎禮 特輯
  (本報專題)十二月十日嚴寒天氣下,早上九時許開始,一群群的小學生帶著愉快又興奮的心情,在家長或老師陪同下,到香港明愛公眾禮堂參加頒獎禮。小朋友細小的身影,在他們的作品中化成擁抱著愛的巨人,迸發出對生命充滿希望的光芒,以文字和圖畫,勾畫出一幅幅心靈拼圖,回應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彰顯祂對人類的無限仁愛和寬恕。 今年九月,全港天主教小學均獲邀參加由香港培聖會主辦,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協辦的「2011教友年天主教小學徵文及填色比賽」。頒獎禮這一天,湯漢主教興高采烈地跟在場的小朋友,分享他的童年生活。「我兩歲時,香港淪陷,父母帶我到廣州,再把我交託給嫲嫲。我是家族裡第一個男孫,嫲嫲很疼愛我。當時,我感到嫲嫲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人;後來,我發現了有另一個比嫲嫲更愛我的人,祂就是耶穌!」 愛超越一切。湯主教有感而發:「小朋友最需要被愛!其實,不單是小朋友,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啊!」回想小學畢業後,加入修院,湯主教坦言青少年時期,對走聖召的路曾有掙扎,後來獲得神父的幫助,學習分辨困難。「從踏上祭台,在祭台前向天主說『我願意』那天,至今我仍感到很快樂:因為耶穌願意召叫我,我亦願意回應祂!」 心靈純潔堅信主 那天,開朗的李遨思臉上常流露可愛的笑容,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位六年級學生首次參加徵文比賽,獲高級組冠軍。他表現得極高興:「這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經驗!我在倫宗科和中文科老師的鼓勵下,用心寫作,自發參與比賽。 」 遨思來自一個基督教家庭,他常與母親一起讀聖經,從小認識耶穌。遨思在天主教學校的信仰氛圍中成長,更有助他加深認識天主:「我最喜歡自己寫『立志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謙卑』那一段。我願意效法主耶穌的仁愛,盡基督信徒的本份。」 高小組命題為「主!我願意」。談到創作的靈感,遨思與母親哼起聖歌:「我在構思作品時,想起了這首歌《主,我願像祢》,一切都是從心而來。」李太深感安慰:「遨思雖未能完全明白聖經的道理,他信賴天主的獨生子主耶穌。」耶穌在福音裡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馬爾谷福音10:14-15)思想純潔的遨思立志跟隨天主,還堅決地說:「我堅信主耶穌,在信仰路上,我更願意多走幾步!」 基督復活賜勇毅 今年就讀四年級的游博晞,獲中小組冠軍。這位謙虛有禮的小男孩接受本報訪問時,總會思考一下問題,才從容回答。 是次比賽,中小組選題為「主!我跟隨你」。博晞在作品中指出:他雖是小學生,力量微小,卻願意跟隨主耶穌,聆聽祂的說話。他更希望成為基督小先鋒,實踐愛的精神。表現文靜的他,沒有想過自己的作品能入選:「這題目不容易掌握,但我很有興趣參加這次比賽,於是主動詢問老師有關比賽的詳情。」 構思作品時,博晞感謝母親和哥哥給予提點和意見:「哥哥與我同在青山天主教小學讀書,他沒有參加這次徵文比賽,但他支持我參賽。 」博晞雖不是天主教信徒,卻從學校的宗教課和宗教活動中,學習有關耶穌的事跡:「我尤其對耶穌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事跡,印象深刻。當我在生活裡感到沒有勇氣面對困難和考驗時,我便會祈禱,祈求耶穌幫助我,保護我。」 博晞在作品的中段,表示願意以耶穌為榜樣,多加祈禱,努力讀書,主動關心別人。他認為自己的承諾打動了評判的心:「承諾以外,我更想加深對耶穌的認識呢!我相信耶穌常在我身邊,給我勇氣和力量。」 (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