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131208
icon19
青苗天地
2013.12.08
2013.12.08 : 文章
   往 事 林丹琪 天主教南華中學 二B       我曾聽說過,一個人去世後,天上便會出現一顆星星;即使這只是迷信,我也願意相信。雖然這件事已經伴著時間慢慢變成往事,但在我看來,卻依然像昨天剛發生一般清晰。 現在,我仍無法忘記那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年邁的曾祖母已被死神纏住,也即將步入天堂。那天晚上,大概午夜一時多,本來躺在床上熟睡的我,突然被一陣陣呼天搶地的聲音嚇醒。我偷偷躲在門後面,看見一張張熟悉的臉,跑在一個人的旁邊,那人便是我和藹可親的曾祖母。看著那一如既往慈祥的臉,現在卻蒼白得不像樣;看著那曾擁抱過我的身軀,現在卻骨瘦如柴。我傷心,卻連一滴眼淚也留不出來。原來欲哭無淚是這樣的,原來內心痛不欲絕是這樣的。我的思緒飄到了很遠,很遠。 我哭時,摟住我的,不是媽媽,而是曾祖母;我開心時,陪我一起開心的不是媽媽,而是曾祖母;我每次挨打後輕輕為我揉的不是媽媽,而是曾祖母……曾祖母是個不幸的人,她很年輕的時候,曾祖父就去世了。後來,曾祖母還失明了,一想起曾祖母所有的不幸,想到以後沒有這麼一個人陪在我身邊,我突然痛哭起來,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落下,止不住。前幾年,她還摟住我,讓我坐在她的腿上,但一眨眼,她便從此離我而去。想著想著,我不禁聲嘶力竭,抱頭痛哭。從小,家裡對我最好的人,便是她;而我連走出去向她下跪的勇氣都沒有,只敢在門後偷偷地看。我討厭這樣膽小的自己。但我知道,曾祖母在天堂一樣會守護我的,就像過往一樣。然後,我連自己是甚麼時候踏進房門,跪在曾祖母身邊都不知道了。她的身軀消瘦,我的心裡卻是比打翻五味雜還要難受。曾祖母是我最愛的人,而我眼睜睜的看著死神一步一步逼近她,最後伸出魔爪帶走她,我卻甚麼都做不到,這種無力感很痛苦。 雖然我至今仍無法接受這事實,我相信親愛的曾祖母,現在也一定在天上看著我,守護著我。      閱讀報告 《認識基督宗教的第一本書——過聖誕節的理由》 作者:艾斯.柯林斯(Ace Collins);晴天譯 出版:台北:啟示出版社 聖誕節期間,佈滿裝飾的商場播著悠揚的音樂,喧鬧的街上到處慶祝節日的來臨。試問香港七百萬人中,有多少明白過聖誕的理由呢?人們又為甚麼而高興呢?  耶穌真的在聖誕節誕生嗎?有可能不是。從這本書中得知:據歷史學家的記載,冬天牧羊人不會放牧,豈能看見天上巨星而得知新君王出生呢?因此,君王的誕生估計會是春、夏、秋季期間。325年,終由羅馬帝國君王君士坦丁大帝將十二月二十五日定為聖誕節。後來英國國王推崇祈禱、崇拜耶穌,因而下令凡在聖誕期間玩樂便要下獄。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位後沉迷享樂,下令恢復聖誕的氣氛,並與貴族大肆玩樂,鼓勵社會騷動與不法亂行。從此,人們在聖誕節就只懂玩樂,而忘記真正慶祝的理由……  聖誕節雖然主張慶祝新君王降生,但人們漸漸拋開原本用意。這一天成為與朋友歡聚的日子。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伯利恆一個簡陋的馬槽裡,耶穌沒有穿大衣、豪華地來到世界; 反之,他在微弱的哭泣聲中、佈滿乾草的馬槽裡,穿著粗衣麻布出生。耶穌沒有大事張揚, 直至他死去、釘在十字架上亦沒有一句後悔的話,他為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的血洗去我們的罪孽,神亦願意將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犧牲,而我們又為祂做了甚麼呢?  因為神的慷慨、耶穌的勇敢為我們釘十字架,我們更應該為此感恩。人們往往都不相信有耶穌的存在;他們不信基督,又為甚麼慶祝基督宗教的節日呢?以往,我在聖誕節沒有慶祝,因為我知道慶祝並不是吃喝玩樂,而是靜靜地祈禱,感謝基督所做的一切。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林多前書13:13)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因為他愛我們。 我希望藉著這閱讀報告,大家會真正明白聖誕節並不是吃喝玩樂,而是感恩、祈禱的日子。不要忘記聖誕節的主角——耶穌以及他的大能,他為我們犧牲,救贖我們,免除我們的罪。 這本書對我有極大的影響,它令我明白聖誕的來源和過聖誕的理由,亦知道基督的大愛,他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它讓我可以有意義地過聖誕節,常存感恩的心,珍惜生命,明白耶穌的苦心。 黃穎沁 梁式芝書院 二C         
kjy01_201312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2.01
師生同譜動人樂曲 荔枝角天小管弦樂團
  隨著輕快的樂聲,一個個音符在愉快地舞動。這邊,提琴手拉動琴弓,流暢地演奏樂章; 那邊,管樂成員吹奏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小號等樂器,投入地演繹樂譜。 加上敲擊樂器,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管弦樂團成員合力奏出一曲又一曲的美妙樂韻。  (本報專題)與荔枝角天小管弦樂團的其中四位成員會面——兩位長笛手和兩位大提琴手,喜見他們投入管弦樂團的生活,亦享受音樂世界。他們踴躍地分享練習樂器的體驗和當中的難忘經歷。 個人努力 團體合作 「因為家中有長笛,而且它外型高貴,樂聲動聽,所以我便開始學習吹奏」,六年級的林可悅表示,「媽媽昔日也有吹奏長笛,因此她很支持我。」然而剛開始吹奏時,她也遇到困難,「當時不懂送氣的技巧,在家中練習時用氣太多,結果感到頭暈不適;後來朋友們給我意見,加上努力練習,慢慢便掌握技巧。」適逢學校的管弦樂團招募團員,可悅便於三年前加入樂團。 四年級的李峻杰是樂團的其中一名大提琴手,「爸爸播放大提琴的演奏片段給我看,我覺得大提琴的外型和音色也很吸引,便開始學習大提琴。」峻杰也有學習鋼琴,「但我覺得兩者分別挺大,大提琴音色較沉。」同年級的左安瑜是另一名大提琴手,「起初也是被它的外型和音色吸引而學習演奏,但慢慢發現原來大提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變化,更加認識這種樂器,我會繼續努力,作更多的嘗試。」 另一名長笛手,六年級的李天宇表示當初抱著「玩玩下」的心態加入管弦樂團,「但我後來明白到只有認真才會進步,有更好的表現。」認真以外,天宇認為團結在管弦樂團這個團體中十分重要,「演奏時需要大家合作,只要有成員不集中便協調不了;而且大家在同一團體中,要互相幫忙。」天宇也非常享受樂團生活帶給他的挑戰,「經常能挑戰新的樂曲, 學到新的東西!」 深刻回憶 師生同路 雖然四人加入管弦樂團的年資不同,但他們都有難忘的經驗,熱烈地分享。「在剛過去的香港青年音樂匯演比賽中,出賽前,有同學的大提琴在後台斷了弦,我當時也有點擔心他不能出場,幸好來得及換弦,如常比賽」,峻杰憶述。「我也曾在出賽前不小心掉了琴弓,我當時以為弓斷掉了,十分害怕」,安瑜道,「幸好只是虛驚一場,然後我便要盡力放鬆, 保持微笑,上台演出。」 天宇則表示得到負責老師兼指揮黃光明主任的讚賞令他印象深刻, 「經過比賽前的加時訓練,他讚賞我們音樂表現的水準有所提升。」他補充,「黃老師要求很高,不經常稱讚我們。」可悅則難忘黃老師有趣的一面,「黃老師曾經邊指揮,邊跳舞,我們都笑了,並在練習中放鬆心情。」可悅續道,「黃老師也很體貼我們,在我們累時讓我們小休;知道我們饞嘴,又會舉辦大食會獎勵我們,鼓勵我們更加努力;他有時更會個別指導我們,給我們建議。」 明年升中,可悅和天宇期望能參加中學的管弦樂團,亦希望能經常回小學探訪,協助指導樂團的師弟妹。至於峻杰和安瑜亦有同一目標,希望下年能擔任樂團的首席或副首席大提琴手。現時,樂團約有八十名成員, 安瑜補充,「我也期望未來有更多同學參加管弦樂團!」(澄)       
kjy13b-20131201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1
有靈魂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生本教育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不平凡」,培育孩子「自己的事, 自己承擔」更屬必要。出生就沒有手和腳的力克. 胡哲(Nick Vujicic),從死蔭幽谷走出的故事,觸動世界!他中學時已是個有強烈使命感的學生會會長,現在遊走各國,撫慰人靈,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孩子品性和心靈的培養是何其重要啊 !在現實上,卻往往被忽視。 香港教育學院鄭燕祥教授在一個教育會議開幕禮上說:「現今教育往往只著重知識與技術培育,認為這便是卓越的表現,卻忘記了培養學生心性和生命的重要性,於是淪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系統。」(2013.10.25) 「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結合有靈性的培育嗎?生本教育模式,可以。 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看到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思維、創造的潛能,天賦無限,需要的是能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是生命的牧者,而非「縴夫」。 教師須由教轉化為學,把教學內容知識轉化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 給學生創造最大的空間,引導學生以個人、小組和班級多元方式自主學習。鼓勵先學,以學生根底定出教學重點,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視課堂為人的發展園地,強調情感和悟感的發展,因為生命意義的積累,是在感悟中形成。感悟到意義,孩子自然會把「要我學」轉為「我要學」。能自學,愛閱讀,好寫作,事就成了。 美好學習生活是德育基礎。當孩子在課堂成為主人,在個人、小組和班級自主學習過程中,所產生大量的互相尊重和肯定、彼此學習、互相豐富等結果,蘊含著無形的真善美, 即可大幅度潛入學生的心靈,產生最大的德育作用。一如知時節的好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生本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以這種理念和方式,在國內、香港、澳門等地200多所中小學、職業中學、幼稚園進行實驗十三載,成效顯著。天主教南華中學也是一間可作生本交流的學校。它的成功,在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習有生命、有靈性。 雞蛋,我們見由外破殼取出的,是食物;能自內破殼而出的,是生命。我們期望教育出的下一代是甚麼呢?  
kjy13a-20131201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12.01
古詩〈庭中有奇樹〉賞析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 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庭中有奇樹〉) 〈古詩十九首〉歷來都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的選文,相信中學同學對〈庭中有奇樹〉一詩,不致陌生。〈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蕭統的《昭明文選》,作者不確定,大概不止一人,寫作年份,一般認為在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題材多樣化,而相思離別的歌詠,佔了很大的比重,〈庭中有奇樹〉屬於這一類。現嘗試略加分析。 這詩開頭兩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寫庭院裡有一棵「奇」樹, 奇是奇特,與別不同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一棵罕有的、特別美麗的樹。樹上開滿了花,樹奇可以想像,樹上的花,自然也是美豔不凡了。 第三、四句「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寫詩中的主角見到樹奇花美,於是攀爬上樹,他要摘那罕有的花,送給他日思夜想的人。把最好的東西,送給最深愛的人,是人之常情。記得樂府詩〈有所思〉開頭幾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送給對方鑲以珠玉的玳瑁簪,也是用珍貴之物,來表示愛之深切。 這詩的頭四句,可以說,作者巧妙地用樹之「奇」,暗示花之「珍異」, 摘珍異之花來送人, 表示情之「深厚」。真可謂一字千金。如果首句改為「庭中有綠樹」,則趣味索然,完全起不到這樣的作用。 第五、六句「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寫那人珍之重之地把花藏在身上,芬香四溢,但同時亦察覺到,路途遙遠,根本沒有可能送到對方手上。其實,不可能送出,難道在摘花之時,那人會不知道嗎?相信是應該知道的,但知道仍去做,只能說那是非理性的行為,用現在的術語來說是「癡」,而這行為正好反映那人沉溺於深沉的思念之中,舉止行徑,不由自己控制。或許, 明知無效,但做了,說不定,心靈多少可以得到一些慰藉,這與古時的遊子「望遠可以當歸」相類似罷。 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那人省悟到送區區的一朵花,是不足以表達他的情意,有這樣的念頭, 只不過由於離別也太久了。 詩歌所以感人在於其中的情,這詩有深情,表達恰當、巧妙,不枉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