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0
無懼歷史洪流 香港仔工業學校77載育人靈
與宋雲龍執事(香港教區終身執事)一同步上樓梯,前往進行訪問的會議室。宋執事為該校舊生,他憶想當年說:「這些樓梯是經過『意大利批盪』的,過了這些年,還是同一個模樣!」七十七年來,港島南區變化甚多,由昔日的漁港成為人口密集的市鎮;香港仔工業學校亦由當年的工藝院,發展為今天主要提供科學和科技相關課程的中學。創校至今,該校致力秉承慈幼會精神,經過近八十年的歲月仍屹立不倒,為香港寫下歷史見證。      (本報專題)上世紀初,有見本港基層孩童缺乏教育,一群社會賢達斥資設立一所工藝院,讓孩童學得一技之長謀生,遂成立香港仔工業學校(舊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於1935年開課,由慈幼會會士擔任管理和教育工作。當時該區尚未發展,交通不便,故以寄宿學校模式運作,所有學生一律於校內住宿。在規律生活和會士的關愛下,學生茁壯成長。 愛的教育 轉化生命 年幼喪父,母親出外工作謀生持家,宋執事表示自己在缺乏監管下,小時候甚為頑劣, 成績亦差。幸得班主任鼓勵,考入該校小學六年級(小學部於1978年結束)。他是1959年畢業生,在校內寄宿,他補充,嚴格紀律下他學到分辨善惡。當年即使週六日學生也須留校,只有暑假和年假才回家,在校內過著規律的生活。每天六時半起床、七時參與彌撒、放學後參與晚禱、院長訓話、九時多睡覺,學生過著儼如修院的生活,故該校得到「小修院」的別稱。 慈幼會會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宋執事表示在校六年,已將同住的神父和修士當作爸爸和哥哥看待。「當年我們每個寢室有四十張睡床,神長的睡床在四個角落;晚上我們踢被子,他們總會半夜起床給我們重新蓋好。」會士的關懷改變了宋執事的生命,從沒有信仰到認識耶穌,他於中二時領洗;在學期間,他甚至考慮司鐸聖召。雖然最後因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未有成為修道人,天主卻一直在宋執事身上工作;九年前他領受終身執事職務,只因服務和奉獻的心從未間斷,「天主揀選了你,你就必定能到達(祂計劃的)目的地」,宋執事堅信。 愛的延續 因時制宜 七、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南區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交通改善,學生對寄宿的需求大減,故該校於八十年代取消寄宿部。加上香港經濟轉型,工業及相應的工業教育式微,該校課程亦由當年每天下午安排學生到工房學習木工、電工或金工,逐漸轉為今天配合新高中學制的課程。 該校余立勳校長表示即使學校運作模式一直因應時代轉變,但教育方針始終如一,堅持鮑思高神父的教導。「雖然各人的恩賜不同, 發展的路向亦因而有所不同,但我校希望學生在這裡能夠覓到自己的價值。」余校長亦是該校舊生,於1978年畢業,「青年時期是人成長發展的黃金時間,學校希望裝備學生成為好的成年人,讓他們持守基督徒的價值觀,才踏入社會。」 面對今日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家庭面對的問題愈趨複雜。該校於本學年恢復寄宿部, 期望支援家庭的需要,並透過規律和團體生活,充實孩子的心靈,培育人靈。 現時該校寄宿部分別設四人和六人房間,備有冷氣及熱水等設備,但仍位於校舍二樓,宿生同樣須參加早禱和晚禱,神父亦會於每晚晚禱後給予教導。「晚飯後的活動時間多姿多采,打鼓、唱歌、繪畫、吹口琴都有!」中一生卓展鏵表示,「我最享受的是團體生活,還有畫畫。」展鏵亦於去年十一月開始慕道,「神父的教導讓我開始認識天主教信仰,相信天主!」同級的梁昊生亦表示十分享受宿舍生活,「住在學校很特別,和同學關係變得更密切。」 目前港鐵南港島線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期望落成後改善南區交通,除了封路等帶來不便,對學校亦有影響。「我們每個學期也有兩、三次跑橋訓練,是我校傳統」,就讀中五的總領袖生蔡俊杰表示,「但因施工關係, 我們要改到海濱公園跑步,每年一度的跑橋大賽亦要延期舉行。」中四的曾耀均亦認同工程為師生帶來不便,「但我相信南港島線建成後會增加南區的人流,有助更多人認識學校和本區。」該校舊翼校舍已被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歷史價值以外,它更是一眾學生成長、生活的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