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1101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0.15
香港仔工業中學——寄宿教育 雙倍關顧 以愛陪伴青少年
寄宿教育不再是大學或貴族學校獨有,香港仔工業學校(香工)在2012年再次開辦寄宿部,讓學生擁有更多時間溫習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之餘,亦可進行各項球類活動,鍛鍊身體,在寄宿生活中學習與同輩及他人相處,培養獨立處事的能力。身兼香工校監及舍監的林仲偉神父有條不紊地解釋寄宿教育的優點,宿生放學後由寄宿部導師陪伴導修,跟隨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去生活,較一般學生享有多一倍關懷和照顧,有助個人成長及全面發展。 林仲偉神父表示,香工復辦寄宿部,一方面是回應香港社會的轉變:「不少家長是單親或雙職,或是將孩子交托年邁的(外)祖父母照顧,一老一少在年齡上的重大差距容易造成隔閡,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現今的『打機文化』使青少年失去人生重點,放學後無所事事」。另一方面,是提倡工業教育的香工未能吸引學生入讀,正面臨「殺校」危機。時任慈幼會中華區省會長的林神父驚聞殺校危機,立即跟會省討論對策,決定推行別人做不到的服務 —— 重新開辦寄宿教育。 寄宿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在學校留宿,為此, 香工在校舍、各項寄宿設施及配套上皆需要重新設置或修建,當年單是裝修費已接近500萬,所有開支全是募捐得來。香工寄宿部在2012年8月正式開幕,首年成功招收41名宿生。 時至今天,香工踏入復辦寄宿教育第10年,寄宿部有3 個舍堂,合共提供150個宿位,收生方面接近飽和。寄宿部有接近20名職員,包括舍監、副舍監、助理舍監和指導員, 輔導宿生在學業及個人成長上的問題。寄宿教育是團體生活,宿生需按照既定的作息時間表生活:早上六時半起床, 參與早禱和彌撒,吃過早餐便上學;放學後參與課後活動, 之後回宿舍自修。晚飯後再分組自修,及使用手機與家人聯繫,晚禱過後便得關燈睡覺,藉此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習慣。另外,宿生亦需要協助擺放餐具和飯菜,用膳後輪流洗碗,打掃及清理衛生間和浴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領導才能。 就讀中四的張泓霆表示,享受香工的寄宿生活,除了擁有更多溫習時間,空餘時間可以進行球類活動,強身健體之餘,亦可與同學交流。中五的戚煷玄感謝寄宿部導師的關懷和照顧,笑言毫不介意與眾多同學一起共享空間,用膳後更主動清潔碗筷。另一名中五學生梁錦超表示,寄宿生活改善了自己的品行,性格亦變得開朗。學生們欣賞林神父的仁慈和關懷,亦知道神父膝關節退化,每當看見對方提取重物,便主動走上前協助。 林仲偉神父伴隨著香工寄宿部重生與成長:從策劃重新開辦,到執行各個細節和推動。曾經在聖類斯中學擔任校長15年的林神父笑言,昔日以非常嚴厲的手法教導學生,很多學生懼怕自己;現在改為與學生講理由,指出問題,從而糾正。林神父為寄宿部訂下三大目標:(宿生) 學讀書、學做人、學走永生的路。這目標成功達到嗎?林神父自豪地說:「香工各年級考第一名的學生,多數是宿生。看見學生不斷進步,行為上不斷作出改變;有宿生主動提出參加慕道班,希望認識天主教道理。」亦有一些寄宿生畢業後回饋母校,擔任導師,教導學弟適應新環境。 事實上,香工的宿生不僅視林神父為舍監,更是慈父, 林神父面帶微笑分享:「某次狂風暴雨下,我外出開會後駕車返回香工,當時能見度很差,心裡亦感膽怯。我很晚才回到宿舍,發現有一位學生在客廳等候自己,說:『神父,你回來了,我現在可以安心睡覺了。』我頓時感到非常窩心, 因為有學生擔心自己,視我為他們的家人。」 香工的寄宿教育以理智、宗教、仁愛教導學生,追求知識,努力向上,追隨天主。林神父期望同學們斯文有禮,重義守信。(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10613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06.11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6.13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55周年校慶感恩聖祭 (本報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於早前舉行55周年校慶感恩祭,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禮,校友謝堅成神父、李志源神父、葉定國神父、校監張明德神父及其他聖言會神父共祭。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體學生及友好透過網上參與彌撒。講道中,夏志誠輔理主教以校慶主題「彩天5十5,跨越半世紀。感恩.傳承.求真.創新.挑戰」勉勵全校師生。他指出校慶主題由感恩開始,自創校逾半世紀以來成就了無數生命、培育了無數的社會棟樑。他又指現今社會追求求真精神,勉勵師生秉承校訓「懷著希望,迎接救贖。培育同學,救援他人」的精神,面對未來挑戰。 是次校慶以感恩祭揭開序幕,其他慶祝活動包括7月1日舉行的校慶虛擬開放日,以及正籌備8月出版的校慶特刊。(教)  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  法團校董會成員培訓講座  (本報訊)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早前在天主教普照中學,為學校法團校董會成員舉辦培訓講座,邀請夏志誠輔理主教主講「天主教學校全人教育的靈修幅度」,共140名校董出席。 夏主教以天主教會於1988年出版的《天主教教育的宗教幅度》為主幹,分別以「學校的風氣」(即校風)、「學科的靈性幅度」及「倫理與宗教科」三個範疇闡述天主教辦學的靈性幅度。 修會學校聯會表示計劃每兩至三年舉辦相關講座,以配合各會員學校每屆一任為期兩年,以及只可連任一次的各類校董的培訓需要。(教) 聖類斯中學聖母岩祝聖禮 (本報訊)聖類斯中學5月13日舉行聖母岩祝聖禮,由校監陳鴻基神父主禮,全校師生透過現場直播參與禮儀。 講道中,陳神父感謝校友協助籌備聖母岩,同時介紹露德聖母的意義和聖母岩的設計。聖母岩設置於校園有蓋操場內,設計糅合教育和環保的元素,下方的樹頭取自大埔梧桐寨一棵被颱風山竹吹倒的榕樹枝幹,後方種滿植物,一方面鼓勵師生效法聖母德行,另一方面提醒學生環境保育及天地和諧共融的重要。(教) 香港仔工業學校畢業禮 (本報訊)香港仔工業學校5月21日舉行畢業禮,校方邀請於1991年在該校畢業的舊生王炎震主禮及授憑。 王炎震現為一所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主管,他致辭時向畢業生分享踏入社會必須具備的條件,勉勵同學努力上進。他期望學生不要限制自己將來的發展,而要有自信地開創未來。 典禮上亦為校內優異學生,頒發各項獎狀與獎學金。頒獎儀式結束後,由畢業生代表潘梓銘致謝辭,以及舉行多項表演節目。(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11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1.08
香港仔工業學校 新建校史館
當日學校宿舍放滿200多張單人床,寄宿學生晚上九時半,各自在床前晚禱,然後熄燈入睡;學生在工場製作工藝品;或與慈幼會會士一起在運動場馳騁……過去85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下稱香工)發生過的情景,現在可以在「香工校史館」內回味一番。 香工去年11月在校正式啟用「香工校史館」,展出80多件展品,包括昔日教學設備、學生工藝品、成績紀錄冊、校服、相片等具歷史價值的展品。 校長沈明輝說,啟用校史館是學校慶祝85周年校慶的活動之一,藉此收藏學校珍貴的歷史展品,讓師生和校友能夠回味昔日校園生活。 培養青年一技之長 學校1935年成立時原名「香港仔兒童工藝院」,至1952年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一直著重科學與科技教育。 現於香工任教的林曉鋒老師是香工舊生,1989年畢業,在學時期也經常製作工藝品。他指學校重視工藝課,工場佔學校整個樓層,十分龐大;課節佔整體課堂五分之一,「比得上中、英文等語文科」。他說學生在工場中用機器、學習打磨等,熟悉不同的製作原則和機械,製作工藝品。 70至8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對工藝的要求十分高,林老師說香工畢業的學生較不少學校的優勝,「不用入讀大專院校,只要有我們中學的畢業證書,便可立刻入職製衣、玩具工廠,甚或從事船務、飛機工程……英國民航處也認可,比其他中學的學生佔優一、兩年。」 隨著工業轉移至內地,林老師說學校的教育也隨之改變,以前著重工藝, 現在是科技和設計。對比校史館內不同年代的工藝品,林老師指近年電腦普及,「學生在電腦用3D軟件繪圖,再用機械製作成品。」 宿舍培養紀律  三下掌聲二百人起床 香工設有宿舍,那是不少同學的回憶。「在寧靜的禮堂中,神父每天早上六時半拍三下手,即使沒有鬧鐘,三下掌聲便令200多人同時起身。」宿舍的生活講求紀律,林老師那個年代,宿生早上七時到自修室整理書包後便吃早餐和上學;三時下課後便到自修室溫習、自由活動, 五時洗澡後溫習半小時便吃晚飯,飯後溫習至九時半回宿舍, 結束一天的學習生活。 校史館其中一件展品便是宿舍的學生用櫃,高約80厘米,內分三隔。林老師也曾寄宿,他說每位宿生的床邊有一個櫃,「最高一格有鎖,放較貴重物品;中間較大的一格放衣物;最低一格放襪子,櫃底放鞋。若鞋頭突了出來, 神父巡房時會訓示我們。」 學校歷經85個寒暑,校舍主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校史館中央便放有一個模型,顯示50年代的校舍面貌。另一位2002年的畢業生、現時是香工教學助理的吳梓揚,憶述其他舊生及校史館的照片說,在足球場的岩洞中,原本有一尊聖母像,所以除了踢足球、做運動外,學校也會在足球場舉行彌撒和其他禮儀。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該校8 5 周年校慶晚宴要取消,但校慶感恩祭暨啟動禮,以及開放日則於去年的11月舉行,校史館亦順利開放。(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2_2015100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03
仁德天主教小學 尋找耶穌的足跡
耶穌愛小孩子,歡迎小孩親近他,認識他。「讓小孩子們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路18:16)這份讓小孩子與耶穌相遇、領受主愛的經驗,一直在教會生活裡傳遞;小朋友在學校生活中,藉言傳身教,感受和領會與主相遇的喜樂。    (本報專題)每年暑假,仁德天主教小學都會舉辦宗教活動,鼓勵同學善用悠長的暑假,加深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在信和愛中成長。剛過去的暑假,該校安排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以「尋找祂的故事」為主題,引領學生透過生活營、參觀、義工服務、清潔聖堂,親身尋找及發現耶穌的足跡。 由屯門到香港島南部參觀香港仔工業學校及香港懲教博物館,是「尋找祂的故事」系列其中一項活動。香港仔工業學校由慈幼會於1935年創立,至今有八十年歷史。該校副舍監黃樹德講解學校的歷史背景後,十二位到訪的五、六年級同學踴躍發問。參觀校舍後,兩校同學到籃球場上來個動態交流,在這所充滿慈幼會大家庭氛圍的校園裡,中、小兩校學生樂也融融。 愛德足印在動力 本學年升讀三年級的李嘉俊、升讀六年級的陳諾恒及陳明信,均表示對首次踏足這遙遠的旅程充滿期待。諾恒是基督小先鋒,「我覺得校舍環境很寧靜,那校的大哥哥住在學校宿舍,星期一至五在學校讀書和住宿,週末才回家。」 明信分享他的印象:「參觀學生宿舍時,我發現學生房間的書桌上,都放有木造的耶穌像。我知道這是教會辦的學校。」嘉俊想起學生宿舍的書桌時,感受到另一個訊息:「宿舍房間裡有雙層床和書桌;如果我也有一張固定的書桌做功課和畫畫就好了。書桌上的十字架令我想起我們在學校也會祈禱;看到鮑思高神父的銅像時,我感覺到這個團體一定會幫助弱小和有需要的人。」 統籌「尋找祂的故事」活動的牧民助理莊素雯老師表示:「去年聖誕節前,我們曾舉辦電影分享會,播放《鮑思高傳》,反應熱烈,因而安排學生在暑假期間參觀這所慈幼會開辦的學校, 讓學生了解教會透過不同層面,為社會上所有人服務。同學對校舍環境感到很有興趣,與中學的大哥哥互動交流。」 參觀香港仔工業學校後,同學們到達位於赤柱的香港懲教博物館,了解超過一百七十年的懲教制度,當中離不開香港社會的演變。本學年履新的陳善科校長對同學們積極投入的態度,表示十分欣賞。「透過老師們的悉心安排,這一系列的活動為同學帶來不一樣的經驗。」 由屯門出發,首先到長洲慈幼靜修院參加兩日一夜的生活營、繼而到香港仔和赤柱參觀、再在屯門區護老院當小義工,最後訪尋西貢窩美村。「尋找祂的故事」系列最後一項活動安排學生由屯門出發,到西貢窩美村訪尋前人的足印, 以服務體驗與耶穌基督相遇的喜樂。 義德足印在服務 位於西貢窩美村的聖母無原罪小堂,1930年建成,現時由西貢聖心堂管理,屬西貢聖心堂區。八十五年來,聖母無原罪小堂在多位神父及教友全力付出及愛護下,保存至今。爬上長長的石級,來自不同級別的十二位學生好不容易才到達這座鄉村小聖堂。嘉俊、明信偕周芷瑩都經歷過這段旅程。 冒著汗水,踏入聖堂,迎面而來的是一位充滿熱誠的西貢聖心堂教友李文豪。李文豪專誠來義務導賞,講述蓋建小聖堂的一段歷史及小聖堂祭台後一幅巨大壁畫的深遠意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於西貢聖心堂服務的意大利籍胡永文神父(Fr. Nevio Viganò, P.I.M.E., 1972- 1997服務於香港教區)邀請他一位好友畫家,特別為小聖堂繪畫這幅畫。六年班的周芷瑩表示: 「壁畫是關於天主創造天地萬物,我還記得壁畫兩旁有很多粉紅色的飛鳥。」 導賞後,這幅宏偉的壁畫令同學們更是難忘。已領受聖洗聖事的明信說:「那小聖堂很古老,壁畫裡有關於耶穌的故事。」三年班的李嘉俊更坦言:「平常,我沒有機會接觸神父,經過講解後,我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信奉天主,還有很多人當神父呢。」 多位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聯想神父和教友多年來的努力。「觀賞壁畫後,我們一起祈禱,然後分工合作,清潔聖堂。」芷瑩分享。同學們按老師指示,帶備毛巾,用清水和毛巾揩抹塵埃,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嘉俊分享: 「我負責掃地和拖地,為植物澆水。平常在家裡,我常坐著看爸爸媽媽做家務;這次能夠幫忙清潔聖堂,我覺得很開心。」 生命足印在回應 明信及芷瑩負責用濕毛巾清潔小聖堂的跪櫈和摺合小椅子,經過他們一番努力,小聖堂回復整潔。身為天主教信徒的明信表示他經常到聖堂參與彌撒及服務:「清潔聖堂時,提醒我日常愛護聖堂及聖堂內的物品是十分重要的。」兩個男孩子都坦言這是第一次做清潔的功夫,嘉俊說: 「我可以感受到媽媽平時做家務時是多辛勞!」明信亦有同感。「能夠服務一座歷史悠久的聖堂,是個難得的機會。」 同學們內心感受到滿足,連天氣也好像在為他們打氣——當天陰晴不定,開始時,他們還擔心活動會否因而受影響;完成清潔服務後,天朗氣清,更覺這一天過得非常有意義。帶著在服務中獲得的滿足感,清潔聖堂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準備食物,以燒烤樂慶祝他們渡過這樣富有意義又愉快的一天。 莊素雯老師在回顧整個活動系列時,表現興奮,「設計活動時,我想讓學生了解天主教徒是跟隨耶穌的教導去愛和服務他人,所以就在這『熱鬧』季節走遍香港的東、南、西面。第一項活動在下午出發,上午舉辦宗教日電影會,欣賞單慧珠導演帶來的伊朗影片《小孩子》 。同學們看完影片,體會到為不同國家的人,最重要的也是家庭,親情。當天在長洲慈幼靜修院的生活營,同學在彌撒中看到別人領聖體,有同學問怎樣才可以領聖體⋯⋯感謝天主,我們的福傳使命有回應了。」 新學年開始了,同學們期待有機會重臨聖母無原罪小堂參觀和服務,樂意為愛護聖堂而多盡一分力量。回想當初選擇帶學生到小聖堂,莊老師帶著感恩的心情分享:「我跟校監薛神父商量時,得知這小聖堂目前是每年才有一次彌撒。過往,有一位婆婆協助清潔,現在她不良於行,無法協助。我聯絡堂區後,他們更派出一位資深的導賞員帶領我們。同學們帶同自備的毛巾,在雨天下出發了。小朋友在身體力行中,對聖堂深刻印象,令我喜出望外。」陳善科校長亦期待學校來年透過籌辦各種宗教培育活動,讓學生獲得全面的成長,增加對天主教的認識,「與主相遇的體驗及服務,都是十分寶貴。學校繼續秉持福傳的使命,發揮基督愛的精神,照顧每一位孩子, 作天主的善僕,帶領孩子們踏上光明的道路。」(張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