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421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4.21
如何描寫風景
到一個地方旅遊,見到那麼好的景點,那麼美麗的湖泊、高山、建築物,那麼有歷史價值的文化古跡,許多人都不約而同地抓起數碼機拍攝。旅遊歸來,親友們問起有甚麼令人難忘的景點,就會給他們看看相機裡的一個個畫面。既然影像是那麼直觀,真實而生動,一眼就看到那些風景的色彩、形狀,文字還有用嗎?文字,是否就是那麼軟弱無力呢?  回答是:還有用。但要與攝影有著不同,如何做到不同呢?那就要盡量利用文字的優勢,將自己的描寫「塗抹」上個人的主觀感情和感覺,筆下充滿個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就是一般將風景「翻版」到相片做不到的了。以下是很好的例子:  「秋天不知不覺地來了,秋風為動物們揩抹了汗水,也令我們不再感到汗流浹背。」(郭嘉琳《嘉道理農場的秋色》)  「夕陽西下,鳥兒的聲音紛紛靜了下來,濃濃的秋意瀰漫著整個農場,氣氛倍感令人平靜和舒適。」(同上)  「忽然,飄來一陣陣炒栗子的香氣, 我立刻跟著香氣,買了一袋炒栗子吃。剛炒好的栗子熱呼呼的,把栗子放在手裡, 使整個身體都感到溫暖。」(馬家慧: 《荔枝角公園的秋色》)  這幾段描寫都寫人的主觀感覺,包括了聽覺、嗅覺、觸覺,也充滿了感情色彩,是一般的相片拍攝不出來的,也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描寫風景時,我們不妨詳略得當,不需要一一照錄,寫盡一座古廟的外觀、色彩,因為這是數碼機可以效勞的,而且比你的文字功效還好。然而,一旦你將景物寫下來,諸如你很深的感情,別人的個人感覺一定不會雷同;那麼,你這篇主要以寫景為主的遊記,就很有特點了。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繪畫、音樂、攝影、雕塑、文學等等藝術形式,都有不同的工具(色彩、聲音、文字等),一定要盡量發揮它們的優勢,才可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編按:本文所引述的學生文章,已於去年刊載。本學年獲評選的小學生來稿,刊於第七頁「文圃新苗」。) 
kjy16b-20130414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4.14
學業上的壓力
曾幾何時,我十分嚮往高中的生活。高中生, 有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不用修讀那些無關痛癢但又費時非常的「術科」:普通話、音樂等。如此種種,令我對高中充滿憧憬。除此之外,踏入高中亦代表了一件事:我快將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 不再是個學生了。 然而,步入高中的第二年,我卻深深明白到「三三四」新學制對學生以至老師的影響。 其一,是接連不斷的補課。由於很多選修科目如生物、經濟的教學大綱都比較廣闊,相對每個星期只有五至六節課,教師們需要更多時間授課。正因如此,不論是放學後、週末抑或公眾假期,都總會看見學生拖著疲倦的身影,回校上課。這些補課動輒二至三小時,不論對教師還是同學,都是非常費神的。 其二,是所謂的「校本評核」。透過小組討論、個人研究等途徑來「提升」同學對選讀科目的興趣——這是「校本評核」的定義。但,事實是否如此?本來已繁忙的校園生活變得百上加斤,某程度上是因為很多科目都要求學生進行「校本評核」。 以上兩種,都不過是冰山一角。「唉,還有堆積如山的功課和小測,長此下去,我怕我會小活好幾年啊⋯⋯」下課後,我和朋友們坐在課室角落聊天。「其實,我們每天不斷重覆這樣上課、下課、回家、溫習⋯⋯到底有甚麼意義?」由小時候直到現在,不論老師、父母,都一直向我們傳達一個訊息:好好讀書,日後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也許我們在唸幼稚園、小學時仍會對這說法深信不疑。可是,現在呢?「三三四」新學制開始後隨之而來的,是「中學文憑試」。第一屆放榜時,新聞報導的內容令我大吃一驚:「只有全港十八個百分點的中學生會獲得大學的入學資格。」 身為一個中學生,我不禁有些擔憂:「萬一將來的我,就是那進不了大學的一群學生,我應該怎辦?又或者說,我可以怎辦?要知道,在香港若是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只能在快餐店當個服務員,抑或是在便利店當收銀員。所謂的「好好讀書,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還有可能嗎?  想到這裡,我不得不問自己一句:「到底一個『有用的人』,是如何定義?賺很多錢?成功置業⋯⋯讀書,真的是為了將來可以賺多些錢,早些結婚?」 我苦笑:「談到成功,為甚麼我想到的全是有關金錢和物質兩方面的事情?到底抱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太功利,還是這個社會所做成的風氣?」 換言之,如今的學生要承受如此大的壓力,完全是因為害怕日後賺不了錢?就這麼一個功利的原因? 坐在旁邊的友人看見我一直在發呆,拍拍我說:「別想太多了,還是快點回家溫習吧,明天還要做數學模擬試卷呢。」「對,所謂『小時不讀書,長大當運輸』啊。」友人打趣道。 又是另一句教訓我們要好好讀書,他日才能飛黃騰達的話。不知道這句話,是否這位朋友的父母教訓他時所說的呢? 
kjy02_201304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07
巧奪天工的復活蛋 傳播基督復活喜樂的小寶貝
說到復活蛋,你會聯想到甚麼?美味的巧克力?還是尋蛋遊戲?原來復活蛋更代表俄羅斯珠寶工藝的巔峰。昔日俄羅斯沙皇的御用珠寶師法貝熱,每年為皇室製作華麗的復活蛋。除了精心打造,鑲嵌珍貴的寶石,法貝熱更透過工藝設計,刻畫俄羅斯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巧妙地結合工藝和歷史,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紀念復活 傳播喜悅 (本報專題)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俄羅斯的珠寶工藝,其中成就最高的珠寶師便是彼得. 卡爾.法貝熱(Peter Carl Fabergé,1846– 1920)。當時俄羅斯仍處於封建制度,帝國以沙皇為首,法貝熱和他的業務法貝熱公司(T h e House of Fabergé)作為御用珠寶供應商,每年為皇室製作復活蛋。 十五世紀起,為紀念耶穌在十字架上傾流寶血,人民將雞蛋染成紅色,互相送贈,其後更將雞蛋染成色彩繽紛。俄羅斯人民普遍信奉東正教,復活節是他們曆法中最重要的節慶,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復活,平民百姓亦有贈送復活蛋予婦女及小孩的習俗。自1885年起,法貝熱每年復活節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製作復活蛋,由沙皇贈予皇后;他去世後由兒子古尼拉二世繼位,法貝熱每年製作的復活蛋增至兩枚:為皇太后及皇后各製作一枚,前後共製作了五十多枚。 記述歷史 承傳文化 要數具代表性的,泛西伯利亞火車復活蛋及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復活蛋必定榜上有名,現為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藏。前者為紀念跨西伯利亞鐵路即將竣工而在1900年製作,復活蛋上刻有整條鐵路的路線圖,蛋內更有一列「泛西伯利亞火車」微縮模型。後者則紀念古尼拉二世與皇后造訪舊首都莫斯科而製作,刻劃舉行沙皇加冕儀式的聖母升天大教堂,以及遷都前為沙皇住所的克里姆林宮外型。蛋內更設音樂盒,播放傳統復活節詩歌。 這些復活蛋均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法貝熱—俄羅斯宮廷遺珍」展覽的矚目展品,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及費斯曼礦物博物館借出273 項珍藏。復活蛋以外,展品亦包括法貝熱的寶石收藏、俄羅斯皇室的日用品、民間珍寶和宗教器物等。(澄) 
kjy16a-20130317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3.17
我的習「舞」之路
小時候,大家有被母親送去學舞蹈的經歷嗎?相信大部份女孩子幼時,都學過芭蕾舞。我和大家有點不同—— 我學中國舞去了。 很多人對中國舞的認識不深,有人以為它是粵曲裡的動作、有人以為中國舞跟芭蕾舞是同一種舞蹈、有人以為那是雜耍⋯⋯每人的說法都不同。中國舞究竟是怎樣的呢?  其實,中國舞是一種非常傳統、包含了許多小數民族特色的舞蹈。比如說,在北京舞蹈學院所開辦的等級考試中,我們會看見維吾爾族舞、蒙古舞、朝鮮舞等等。而跟芭蕾舞比起來,更要求腰的軟度和大小腿肌肉的強度。 從六歲起,我就開始學習中國舞。歲月如梭,今年已經是我習舞的第十個年頭了。隨著富濃厚民族色彩的音樂擺動手臂,抬腿輕轉,舞蹈室彷彿成了一片大草原,姑娘們翩翩起舞,以身體來表達、釋放心中想說的話。音樂緩緩消散,我們做出最後的結束動作,大口地吸著空氣,相視而笑。 是不是覺得中國舞很吸引呢?雖然舞蹈動作很漂亮,但是不要只看我們表現出來的短短四、五分鐘。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為了跳出美麗的舞姿,基本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 柔軟度最令我傷腦筋。 看過我的自我介紹,大家會想像我是個非常「健碩」的人。拉筋對於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體型較大的人,筋骨一般都會比較硬,別人壓十五分鐘一字馬,我便要壓二十五分鐘。正因這樣,有不少朋友跟我說:「那你放棄中國舞吧!你根本不是舞蹈的材料。」面對他們,我對每個人都會說同一番話:「這是我的興趣;為了它,我願意比平常人下更多功夫,把事情做好。」 我相信不只是舞蹈,每件事情都一樣,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便要努力去做好它,不要被別人的說話影響,讓自己有後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