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80930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9.28
旅遊作家上田莉棋 遊走非洲 當動物保育義工
(本報專題)每年的十月四日是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瞻禮,也是普世教會響應教宗方濟各所定「受造界時期」的最後一天,鼓勵人去愛護受造物、度簡樸生活。有青年為了解天主創造自然界的美麗,遠赴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關懷瀕危動物,同時反思地球暖化問題。 上田莉棋是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及書院舊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職旅遊雜誌記者,後來辭掉工作到中南美洲厄瓜多爾及哥斯達黎加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當義工,也到過南非了解犀牛盜獵情況等動物議題。去年四至十一月,她到非洲的納米比亞、南非、馬拉威的動物保育中心當上動物義工,「動物保育不止是直接照顧動物,還要協調野生動物與當地村民之間的衝突」。 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是? 選擇隻身到非洲,是受中小學的宗教培育所啟發,「宗教教育教我在生活中追求向善、愛與關懷的精神:這包括對人及動物友善,因最終受益的也是人類」。 上田莉棋說,保育中心會使用紅外線偵測相機追蹤動物出沒,或為動物套上頸圈追蹤儀器為動物提供「不在場證明」。 保育動物 人類社會同樣受益 非洲農民為避免野生動物入侵,會自製陷阱去保護家園,而面對連年乾旱難以耕作,惟有牧放牛羊採食灌木。然而,受著地球暖化影響,好些野生動物如羚羊數量減少,肉食性動物便轉到農村內吃掉牛羊充飢;飲水量大的大象為尋找水源而走進農村的儲水池喝水,並毀掉水池以方便小象喝水,或吃掉農民種植的柑橘。 當農民認定野生動物影響其家園,會視之為「問題動物」而殺掉牠們,「保育員要設法協助大象轉換棲息地,避免農民因損失慘重而殺死象群」。   從狒狒反思對動物的愛 在義工體驗中,上田莉棋體會到,人類對動物的愛應不分外表、特性、瀕危與否,也應用心去愛護。她曾照顧一歲以下的年幼孤兒狒狒,牠們喜歡在她的頭上捉蝨;晚上需要共睡以代替媽媽的身份,可是年幼狒狒非常活躍,她每朝醒來會發現,整個房間留下大小二便,更試過被咬致全身瘀痕。 為何仍要照顧牠們?上田莉棋說,狒狒並非瀕危動物,更會入屋「搗蛋」而傷害到農民,農民也不喜歡牠們。「照顧狒狒因為失去了原本的棲息地,沒有糧食便到民居覓食。為何他們會有今天的局面?這是因為人類破壞環境,故此我們有義務去幫助狒狒。」 「我們很可愛,但不是寵物」 本年六月,上田莉棋寫成《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我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育現場》一書,紀錄她在動物保育中心的所見所聞。在保育中心內,不少動物獲救前被人當作寵物非法飼養,例如是狐、疣豬、非洲艾虎、箭豬、岩蹄兔等,「儘管有些野生動物體形細小,但仍不能當作寵物,牠們有一定攻擊性,飼養也是剝削牠們的自由空間」。 談到動物保育,她認為一切自有天主的計劃,「大自然與萬物也有其獨特之處與由來,例如禿鷹頭上沒有毛,為方便把頭伸入動物屍體啄食,不用清潔頭毛,亦避免滋生細菌」。她希望紀錄這趟旅程,讓更多人關心動物保育與環保課題,「日常生活對於大自然的消耗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氣候暖化,不止影響自己,事實上在地球的另一邊,以至整個地球也會受苦」。(高)    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 聖方濟是動物、商人及生態保育者的主保, 他於一一八二年在意大利亞西西的山城出生,父親從商、家境富裕,年輕時揮金如土,更為晉身貴族而參戰,可惜戰敗兼患病,其後他返回亞西西時,從祈禱中尋求指引下轉變其思想,愈發去關懷貧困與邊緣人士,甘願度清貧生活,他熱愛萬物,視動物為兄弟姊妹。聖方濟於一九七九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環保主保。     
kjy06_20180930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8.09.28
我的女兒也是低頭族
中二的女學生,熱愛上網及結交朋友,父母極害怕她被人欺騙,但又不能沒收她的手機或電腦,雖經屢次勸告,情況仍未有改善,父母的擔心依然。 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科技發達,網絡發展,一日千里,要禁止一個十多歲的青少年使用手機或電腦,以圖阻止她接觸互聯 網,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因為,青少年可以從其他途徑,去接 觸互聯網,例如:圖書館及地鐵的公眾電腦,或者同學的手機或電腦。 但是,為何家長那麼抗拒孩子用手機和電腦去接觸互聯網?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不是用手機作電子奶咀,要孩子安定 地坐著,但為甚麼孩子長大了,家長的態度卻一百八十度的改 變?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就是今天的互聯網信息,無論是好還是 壞,都以光的速度在增長,而互聯網罪行,更加千奇百怪,被欺 騙的不單是金錢,還有女性的身體,所以家長恐懼的,不單是接 觸不良的資訊,更害怕孩子被欺騙,失去金錢及貞操。 這個個案的家長,就是因為害怕孩子在互聯網上交友,會被欺騙,而十分擔心。但沒收手機卻不是最好的方法,正如上述提到,孩子既可從其他方面登入互聯網,親子關係亦會因此而破壞。所以,最好而又可行的方法是:家長多與孩子討論,現今互聯網的問題和出現的陷阱,提醒孩子在登入互聯網時要留意的事,希望從教育做起,家長亦可與專業人士討論,健康使用互聯網的方法,從而增加家長自己對互聯網的認識,以便和孩子討論時,不致顯得非常落伍,和現今社會脫節。  徐邦雄 在現今科技迅 速發展的香港,電子產品的應用十分普遍,除了在家中接觸互聯網外,智能手機的出現,使上網成為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行為。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已是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莫說是中學生,現在不少小學生,已經擁有智能手機。 學生手執智能手機這個行為,其實是父母養成的。當孩子年 紀小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頑皮或其他行為問題,父母便以智能手機作為平復孩子行為的介入工具,久而久之,孩子對智能手機愈來愈愛不釋手,智能手機便再難以離開孩子的生活。 漸漸地,智能手機成為了學生生活的必需品, 花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可能愈來愈多,同時亦減 少了很多課外活動和社交生活的時間,學生可能因此缺乏正常社交溝通 技巧的發展,在一般社交生活中表現出障礙, 害羞與焦慮的感覺,使他 們將社交生活轉移在互聯網平台上,例如交友網站或社交媒體等。  另一方面,學生沉迷上網和在網上結交朋友,可跟本身缺乏正常的社交朋友圈子有關。有些學生的性格比較內向, 除了上學外,較少參與其他的課外活動,對認識新朋友表現被動 不積極。所以在學習時間以外,學生感到無所事事時,便把時間花在互聯網上。  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留意學生有沒有沉迷上網的行 為,例如花在上網的時間過度、經常想著上網的事情、未能上網時會出現不安情緒、上網影響了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事情。雖然學生在網上結交朋友,但這並不代表學生在正常社交活動中沒有問題,所以家長要多加留意孩子,有沒有一些社交焦慮障礙的症狀,例如在跟別人面談或遇到不太熟悉的朋友時,產生顯著焦慮,進而避免出席社交場合。  黃宗顯  
kjy06a_20180107s_0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1.06
聖誕節是年青的陷阱人
我的女兒告訴我今年的聖誕節會到同學家裡過節,很多班上的同學也參加,這使我非常擔心,因為她雖然已15歲,但思想仍很幼稚,我怕她搞出事就麻煩了。我本想反對她出席,但丈夫卻贊成她去,我真的不知如何處理。 我聽過很多關於女孩子在聖誕節出事的新聞,不懷好意的男孩會在飲品下藥,使女孩失去知覺, 做出不好的事,所以我打算不讓她去,但丈夫說總有一天她會出去過聖誕,他問我打算等到女兒多大才讓她去,我真的答不到。最後,丈夫答應讓她出去,這令我非常擔心。 我記得去年在這信箱曾回答過有關孩子去夜街的問題,這位家長提的問題也差不多,在此,不妨重複再答一次。這太太的丈夫說得對,女兒出外過節,或者去夜街,總有第一次,究竟家長要等到孩子多大才允許她去呢?若你答不出的話,難道永遠把孩子留在身邊嗎?我深信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知道你一定不會給她外出,她便會編一個故事來騙你,例如要做功課,或者做義工等,到時她去了哪裡家長也不知道,便更糟了。所以,不妨讓她去,但去之前先要訂下規則。 很多家長會先解釋可能遇到的危機,但老實說:有多少個孩子會把家長的話放在心裡?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這些危機一早就知道, 絕不輕易上當,所以會覺得你的話是多餘的。因此,我建議家長以感性的話提醒孩子你是關心他的;例如:我不想你太夜回家,因為爸媽會太掛心而睡不著;你到了同學家時,記得打電話回家,好使我放心;如果你回家沒有同學陪你,你可以乘的士回家,爸爸會在樓下等你。這些話比說規矩好得多,也可使孩子知道父母是多麼的關心他。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到時他們會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家長也不可能要求孩子永遠伴在身邊,所以家長自己也要適應孩子長大的生活, 只要孩子仍記著父母永遠是他們的支持者,仍記得有這個家,那已經足夠。 最後,社會上的陷阱,不單為女孩子而設,男孩子也要當心,而且陷阱不只設在聖誕節,父母應多關心成長中的孩子,不是為他訂定規矩,而是學曉說感性話,表達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愛意。
kjy12_20171203sa
KIDS
童心童趣
2017.12.02
有快有慢
關於換乳齒的事,其實已由幼稚園擾攘到今天了!早在家姐就讀K2時,已開始聽到她不時報告同學脫牙的消息;有些同學甚至在K3時已完全換上恆齒!(真叫人難以置信!)女兒對自己何時換乳齒,由興奮,到期待,至小一時的冷感,心情總是複雜和忐忑。看見大部份同學的乳齒開始脫落,直至班上只剩下一、兩位從未脫牙,她也開始憂心忡忡。 「爸爸,點解我仲未掉牙?」家姐小一那時放學回家,總是帶著疑惑問我。 「家姐看著同學,大多都正換牙齒, 相信也很憂心呢!但成長時間表,各人有快有慢,爸媽覺得很快便到你呢!此刻唯有多點耐性地等待了。」我只是重複地安慰及回應,並擁她在懷中給予支持。 活在今天的香港,尤其是資訊社交媒體發達的社會,孩子或父母都很難不跟其同輩比較;也許,所謂「贏在起跑線」,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出現。強調競爭的比較,往往忽略上主創造我們的獨特,成長快慢也各有不同;父母更需要守護及支持,避免孩子落入現代社會文化的陷阱。 其實,耶穌基督也曾在葡萄園比喻中說:「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瑪廿16)他一再強調:「領先的未必是最好!」中國人常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可能就是這個智慧。 最近在家裡,正在閱讀的我被家姐喚醒。 「爸爸,你看!」女兒既慌且喜的走到我跟前,手上拿著的,是剛掉下來的牙齒。 我來不及反應,她已不停地描繪剛才發生的事:「我只不過輕輕地一咬,牙就瞬間脫落!以為還要遲一些,真是估不到呢!」說的時候,家姐的手還不停指著牙隙,眼神中得意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