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0228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2.26
三校聯辦網上視藝展 遊走非凡空間 欣賞 100 畫作
(本報訊)動動滑鼠、鍵盤,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三間天主教小學學生的視藝作品!大角嘴天主教小學、天主教伍華小學、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在新春期間,舉辦了「非凡空間」聯校網上視藝展,透過VR平台,讓參觀者遊走虛擬空間內的藝術館,欣賞學生作品。 視藝展於2月16至27日舉行,三校學生及家長只需在電腦前登入網上藝術館,便可欣賞近100幅學生作品。「以往學校開放日時,我的作品也會在視藝室展出。但今次三間學校的學生也能看到我的作品,而我也能觀賞他們的,可以擴闊眼界。」荔天小六生鍾天睿首次參加網上視藝展,他感到新奇又有趣。 展覽廳中,三校各自訂出作品主題。天睿有幸展出兩件作品,其中《威尼斯面譜》用上卡紙、閃粉、布料、珠片等材料製作,材料由學校提供外,部份則是他與媽媽一同購買的。兩母子上堂前買了一片雙色布,前面深藍色、後面淺藍色,到課堂上天睿把一個白色紙面具配上雙色布,搖身一變,成為了以藍色為主調的威尼斯面譜。 他認為面具上方的裝飾最考功夫,「要用布料包裹三角形的卡紙,三角形兩邊還要貼上鐵線,令到它彎曲起來。」 《學校的機械人》 在伍華展覽廳,小二的江雅琳展出了一幅《學校的機械人》畫作,「在學校看到工友叔叔姨姨都很忙碌,特別是忙於灌溉,我希望機械人能減輕他們的工作。」 畫作上,機械人有三對手,「一對是水龍頭,為花朵灑水;一對翻混土;一對把花朵放入盤中。」雅琳說學校四周有很多花、草、樹木,上學的日子她最愛小息時到操場看工友打理植物。雖然疫情下, 她很久未有回校,但趁著新年,她也想祝福工友「身體健康,不用這麼辛苦。」  《螢光金粉大自然》 實體展覽要步行到不同展覽廳,今次網上展覽只要輸入不同編號,便可進入不同展覽廳。入到大角嘴天小展覽廳,展出了四至六年級以大自然為題的視藝作品,小六生盧芷晴的創作是一幅描述天空與小鳥的圖畫,主題是《螢光金粉大自然》。「一提起大自然,我便想到天空和小鳥。」她提到展品的特別之處是以螢光筆上色,使畫作的顏色更見鮮艷,而景物以大黑邊圍著,形成了強烈對比。最後,她在圖案上加添金粉作點綴,「使畫面金光閃閃」,以切合藝術品的主題。 應用科技於教學 為網課增加現實感 展覽以「耶穌陪你過新年」為主題設計,在不同角落都可見到由天主教教友總會設計的新年WhatsApp貼圖, 看來就像耶穌親臨展覽廳中恭賀參加者「新年快樂」、「主恩滿溢」一樣,以收福傳效果。除了學生的畫作,展覽廳設有導賞,牆上有作品的文字介紹,亦有學生的聲音導賞;校長及老師亦拍片向學生拜年。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校長劉偉傑表示,這次展覽讓學生展示視藝成果,並增添在家賀歲的氣氛;而網上藝術展能突破了空間限制,「未必是三間學校,50間學校都可以, 這是實體展覽較難做到的。」 大角嘴天小校長周德輝認為,這次網上藝術展配合了學校近年的發展,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虛擬實境的技術,豐富學習經歷。伍華小學校長林漢堅補充,這次展覽是個試驗,也是個開始,將來可以舉辦書法展、宗教展,甚至應用在教學課堂上,他認為現時的視像教學有其限制,若能以這新技術教學,可提供不同活動給學生。(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124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1.22
走上山林徑 大自然裡教自然 聖貞德中學
貓頭鷹、蜥蜴、野豬會進入校園?從學校行5-10多分鐘便可以上山?聖貞德中學坐落群山之中,學校左邊樓梯的小徑, 是不少行山客的必經之路,在這環境下,大自然便成了學校最佳的天然教材,學生也當上社區生態的保護者。 「我們到達柏架山山頂後,向下俯視, 群山彷佛被一層薄紗包圍,柔和飄逸,有如置身於仙境。瞬間,我們都陶醉在這山之間。」這是第一屆進行專題研習的學生陳瑩的活動見聞。 就讀中三的陳瑩,對那次實地考察仍然印象深刻。「雖然山頭就在學校附近,但以往我從未行上這山。」那次往金督馳馬徑的考察,為她來說是新鮮的體會。 金督馳馬徑的研習 專題研習涉及多個科目,包括中、英、數、科學、體育、歷史及地理科。專題研習會由老師介紹山上的不同動植物,學生也可邊行邊透過手機搜尋相關資料。 學生四至五人一組,分別觀察及記錄沿途見聞,陳瑩便是負責記錄的,要畫下特別模樣的樹葉,「原來香港有這麼多種類的植物。」以往在陳瑩眼中,沒有太大分別的植物,在考察過程中,也漸漸能夠分辨它們不同之處。他們在路上會看到廣東刺柊、大頭茶 、杉木等植物。 這次考察令陳瑩學會在日常中,多欣賞身邊的自然環境,有時也會相約朋友行山。 學校於2018學年起,以隔鄰的金督馳馬徑為研習專題。學生會由山徑前往「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認識館內的香港生態資訊。老師亦會帶領全級中一學生,沿金督馳馬徑步行3小時,實地考察港島東區能遇見的動植物, 讓學生認識「生物多樣性」。 專題研習中,語文科要求學生透過文字,記錄山上的見聞;數學科則教導學生, 如何量度樹葉和其他山中標記(呈不規則形狀)的面積。 此外,校內運動堂每年有兩次跑山訓練,亦安排中一至中四參加越野跑比賽。 清潔小隊服務山頭 聖貞德中學亦設有環保學會,期望在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愛惜大自然。會長周雍便會與副會長喬科斯相約行山,周雍在山上不時看見垃圾,「我很痛心也無奈,因為垃圾破壞了大自然。港島溪流中的香港瘰螈,及淡水魚類、蟹類都需要在乾淨的水中才能生存。」喬科斯某次行山時,曾見零食飄浮溪水面,「零食有很多油脂,會影響水中生態」,他隨即便執起垃圾。為此,環保學會成立了「大自然清潔小隊」,從學校四周的山頭開始,帶上垃圾袋、鉗子,收拾山上的垃圾。 當由學校走上金督馳馬徑,喬科斯說:「不用走到山頂,半路回看,便能看見學校三面都被林木包圍,另一面是馬路。」這環境有助學生親近大自然。 環保學會為了加深同學認識大自然,本學年推動多個環保項目,包括在校內的蘭苑種植捕蠅草、仙人掌等植物,配以各種植物的品種、習性介紹,吸引同學認識。 以太陽能板教再生能源 學校著力教導學生保護環境,於去年12月舉行65周年校慶活動的開幕儀式,除了象徵「校慶網上開放日」的開始外,也標誌著多項校園工程的完成。當中最能體現環保的,就是在天台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科學科老師蔡永康說,太陽能板可以融入初中「環保」及「再生能源」等課題,學校稍後亦會製作太陽能車。校園操場的電視,則實時記錄了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又會介紹太陽能發電的原理。 提到此再生能源設施,副校長馮德全說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學校位於山上而附近沒有民居,所以不用擔心太陽能板反射陽光影響民居。(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11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1.08
香港仔工業學校 新建校史館
當日學校宿舍放滿200多張單人床,寄宿學生晚上九時半,各自在床前晚禱,然後熄燈入睡;學生在工場製作工藝品;或與慈幼會會士一起在運動場馳騁……過去85年在香港仔工業學校(下稱香工)發生過的情景,現在可以在「香工校史館」內回味一番。 香工去年11月在校正式啟用「香工校史館」,展出80多件展品,包括昔日教學設備、學生工藝品、成績紀錄冊、校服、相片等具歷史價值的展品。 校長沈明輝說,啟用校史館是學校慶祝85周年校慶的活動之一,藉此收藏學校珍貴的歷史展品,讓師生和校友能夠回味昔日校園生活。 培養青年一技之長 學校1935年成立時原名「香港仔兒童工藝院」,至1952年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一直著重科學與科技教育。 現於香工任教的林曉鋒老師是香工舊生,1989年畢業,在學時期也經常製作工藝品。他指學校重視工藝課,工場佔學校整個樓層,十分龐大;課節佔整體課堂五分之一,「比得上中、英文等語文科」。他說學生在工場中用機器、學習打磨等,熟悉不同的製作原則和機械,製作工藝品。 70至8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對工藝的要求十分高,林老師說香工畢業的學生較不少學校的優勝,「不用入讀大專院校,只要有我們中學的畢業證書,便可立刻入職製衣、玩具工廠,甚或從事船務、飛機工程……英國民航處也認可,比其他中學的學生佔優一、兩年。」 隨著工業轉移至內地,林老師說學校的教育也隨之改變,以前著重工藝, 現在是科技和設計。對比校史館內不同年代的工藝品,林老師指近年電腦普及,「學生在電腦用3D軟件繪圖,再用機械製作成品。」 宿舍培養紀律  三下掌聲二百人起床 香工設有宿舍,那是不少同學的回憶。「在寧靜的禮堂中,神父每天早上六時半拍三下手,即使沒有鬧鐘,三下掌聲便令200多人同時起身。」宿舍的生活講求紀律,林老師那個年代,宿生早上七時到自修室整理書包後便吃早餐和上學;三時下課後便到自修室溫習、自由活動, 五時洗澡後溫習半小時便吃晚飯,飯後溫習至九時半回宿舍, 結束一天的學習生活。 校史館其中一件展品便是宿舍的學生用櫃,高約80厘米,內分三隔。林老師也曾寄宿,他說每位宿生的床邊有一個櫃,「最高一格有鎖,放較貴重物品;中間較大的一格放衣物;最低一格放襪子,櫃底放鞋。若鞋頭突了出來, 神父巡房時會訓示我們。」 學校歷經85個寒暑,校舍主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校史館中央便放有一個模型,顯示50年代的校舍面貌。另一位2002年的畢業生、現時是香工教學助理的吳梓揚,憶述其他舊生及校史館的照片說,在足球場的岩洞中,原本有一尊聖母像,所以除了踢足球、做運動外,學校也會在足球場舉行彌撒和其他禮儀。 雖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該校8 5 周年校慶晚宴要取消,但校慶感恩祭暨啟動禮,以及開放日則於去年的11月舉行,校史館亦順利開放。(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1208new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12.06
防止虐待兒童會40周年 致力提升保護兒童意識
(本報專題)本年是《兒童權利公約》訂立三十周年,這份國際公約訂明社會大眾當關顧兒童權益,在香港,一批社會人士早於一九七九年,成立了防止虐待兒童會,以好好照顧孩子的成長。 防止虐待兒童會四十年來一直促進香港兒童全面的成長及發展, 推廣關懷以及沒有暴力的成長環境。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十一月廿二日對本報說,兒童是目前社會的持份者,更是未來的主人翁,「有能力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參與社會」。 《兒童權利公約》三十周年 黃翠玲指《兒童權利公約》於一九八九年通過,一九九四年延伸到香港,多年來,本地社會在落實兒童權利上取得不少進展,例如政府成立了兒童事務委員會,以收集兒童意見,惟功能仍未全面。她強調「兒童有權對影響自己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意見」。 兒童亦可貢獻社會 黃翠玲說,兒童一直貢獻社會,也體察到社會需要。談到該會與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合辦的民間「兒童議會」,她指這培育活動讓兒童透過問卷調查,以及模擬的議會工作,讓兒童認識並維護自己的權利,並讓成年人了解他們的需要。 防止虐待兒童會在十一月中舉行年會,報告一八至一九年度的保護兒童工作,過去舉辦多項活動以提升公眾對保護兒童的關注,亦讓兒童了解自己在社區及社會上的權利。  「國際沒有巴掌日」 其中,為向公眾傳遞以積極的方式管教兒童,建立和諧、安全和關懷的社會,防止虐待兒童會響應四月三十日「國際沒有巴掌日」,於去年四月廿九日,在黃大仙廣場舉行「沒有巴掌.親親孩子」嘉年華及竹園中心開放日,增加家長對正面管教的認識,及喚起大眾對保護兒童的關注。當天的活動以「細心」、「愛心」、「關心」等為題,設有歌舞表演、親子及攤位遊戲, 帶出正面管教的信息,獲黃大仙區內的團體及學校支持和參與。 讓兒童走入議會 此外,防止虐待兒童會從二○○○年開始,獲政府資助與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合辦兒童議會,藉此提升大眾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意識,並在香港宣傳兒童權利,讓兒童議員在息息相關的議題上發聲。 兒童議會是讓兒童表達看法、行使社區上的參與權,及學習應有權利的一個學習平台。去年,機構在十月十三日便於立法會大樓舉行「兒童議會計劃2018」,多位兒童議員在會上發表及討論三個議案, 分別是「促請政府增設兒童醫療劵」、「促請政府針對兒童自殺問題並制定措施」及「促請政府採取有效措施正視學童精神健康問題」。 這些兒童議員會搜集資料並聆聽其他兒童的聲音,再訪問不同的持份者,了解問題的核心及成因後,尋求解決的方法。當天在會上,他們亦有機會與政府代表、現任立法會議員和嘉賓進行答問環節,彼此交流意見。(吳╱ 鄧)  《兒童權利公約》 在一九八九年,多國領袖通過了聯合國共五十四條的《兒童權利公約》,以保護每位十八歲以下人士能平等獲得基本的人權,如生存權、身心發展權、參與社會、家社和文化的權利等。小朋友,你作為《兒童權利公約》的主人翁,有多認識這公約呢?  兒童權利公約反映兒童是一個獨立個體,而不是一個不能自立的被動者,每位兒童都能發表個人觀點,為自己爭取權利。這個公約集始了各地政府官員、教育家、宗教團體及社工等的協商,並規定締約的國家應達到最低的標準,確保兒童在保健、教育、法律等上的權利。 此外,這個公約確保不論甚麼地方、種族、或貧或富的所有兒童,都會平等地享有公約裡的所有權利;著重於兒童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人格發展的迫切。公約並不是把照顧兒童的責任,從父母轉至政府;相反,會確保政府尊重父母對小朋友的照顧和教育責任,並向家長提供應有的支援,確保兒童有生活在愛與關懷家庭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