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170507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7.05.06
創作天地 2017.05.07
文章: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是一位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因為他的好學、永不放棄、謙遜的性格,令我深深地佩服他。 孔子六十二歲時,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他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九年,歷盡辛苦,不僅沒有得到諸侯的任用,還差點喪命,但他並沒有放棄,仍然樂觀向上,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由此看來,孔子是一位永不放棄的人。 孔子年輕時,文才已高人一等,別人都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但他不但不驕傲,反而謙虛地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他對各種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只要自己不懂, 他便拜師學藝。他更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此看來, 孔子是一位謙虛、好學的人。 我希望能以孔子為學習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劉善妍 寶血會嘉靈學校 四禮 成長的磨練 在我成長的路上,曾經遇過不少困難,其中一件令我最為深刻的事,莫過於在我六歲,初學小提琴的時候。 我滿腔熱情地上了幾課小提琴課後,便不想再學了。原因是每次練習時,脖子都感到很痛。課後,肩頸更被小提琴壓得紅腫起來。好幾次,我哭著向媽媽說要棄琴不學了。每當這樣,媽媽便會輕撫我的頭,一邊哄我,一邊鼓勵我。哥哥更分享他初學小提琴時的情況,也跟我有著相同的痛苦經驗,可是他說一切都會適應過來的。 我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決心要克服困難。漸漸地,練琴時再不感到痛苦,取而代之,我非常享受每次練琴的時間。因為家人都說我拉小提琴時,他們就像置身於音樂會中的聽眾,這令我感到十分自豪。 這事令我明白到,每當遇到困難時,只要勇敢面對,必定能夠克服,跨越障礙。祈求天主繼續賜我力量,讓我能發揮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善用到每一件事情上,達到目標並取得成績。 金蕎蓁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 三D 愉快的校園生活 轉瞬之間,時光飛逝。現在的我讀六年級了,回憶萬千,若是能重來一次那獨一無二的從前,這樣多好。 我很喜歡我的校園生活,喜歡那陳舊的校舍,喜歡那和藹可親的老師、友善的同學,他們總愛「推你入虎口」,在危險時刻又會拉你一把。還有最有趣的中文課,我們喜歡和老師聊天、開玩笑,老師教導的名言,令同學銘記於心,我們在課堂上笑得特別燦爛。 每逢小息,從前年幼的我們最愛在操場上奔跑、嬉戲追逐, 笑得傻呼呼的。現在,我們更常聚在一起閒聊、在圖書館裡一起靜靜地看書,誰也不會打擾誰,是一種無形的默契。 每年的聖誕聯歡會,明明是同樣的事、熟悉的人,就似六年如一日,我卻有著不一樣的心情,從最初的興奮到今天的懷念; 從最初的青澀到如今的成長,一切都有著若有似無的感覺。 再見如初,隨時間而變的人和事,不變的校園生活。 馮蝶兒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 六B 秋天的景緻 我最愛的季節是秋天,為甚麼?因為我喜歡秋風吹在我的臉上,感覺涼爽;因為我喜歡太陽照在我的身上,感覺溫暖;因為我喜歡看著樹上葉子顏色的轉變,由綠色變紅色、橙色和黃色, 有趣極了!  我最愛秋風乾爽的感覺,不像春天的風,吹在臉上黏黏的。我喜歡在秋天時跑步,因為可以感受到秋風迎面吹來。秋天時, 每當上體育課跑步時,我都會好好享受秋風。 我最愛秋天的太陽,不像夏天時那麼猛烈。秋天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我喜歡在秋天燒烤,每當學校秋季旅行, 我都會在溫和的太陽下燒烤,享受秋天燒烤的樂趣。 我最愛秋天的樹葉,我愛看著大樹每天像更換衣服般,由綠色換上紅色,換上橙色,又換上黄色。遠足的時候,我都會看著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好像「秋天的精靈」紛紛起舞。 所以我最喜歡的季節就是秋天了,你喜歡嗎?  李世天 東涌天主教學校 四望    
kjy01_2016102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0.22
與教區小學新校長同行
(本報專題)新學期新開始,學校上下尤其初來乍到的新生,以至新到任的老師、校長,均需適應新環境、新生活。2013年,一眾天主教教區屬下的小學新校長,自發地組織了一個互助小團體——「校長心靈加油站」(下稱「加油站」), 讓剛升任的校長們,在獲得教區管理層的強力支援以外,也使組內各人成為彼此的同行者,以信仰的力量為新校長的心靈加油、打氣。 互相聆聽以支持 天佑小學的陳志恒校長剛於本學年升任為校長,他指之前在修會學校任副校長期間,負責帶領學校及與辦學團體(修會)聯繫的是修女校長,他只是校長與其他教職員之間的橋樑;但現在升任為校長後,他肩負起帶領全校的重任,並由他直接與辦學團體(教區)聯繫,實踐相關的教育理念,責任重大。領洗成為教友三年的他謙稱,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作為校長,一方面要對學生在學與教方面作出培育,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和同事(老師)認識天主,任重道遠, 可幸有加油站讓我們這些新校長,得到背景相若的同路人的支持,加添了我對新工作的信心。」陳校長坦言初次參加團體的聚會,組內互相聆聽的氛圍,讓他感到溫暖、放心。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的張作芳校長及福德學校的許加路校長,是組內較資深的「新」校長,他們分別於2013年及2014年升任校長後加入團體。他們表示,當初加油站是在前任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先生鼓勵下成立,張校長說:「葉助理當時參加了平信徒團體『活水中心』的「耶穌基督管理學」課程,認為有關內容對校長的工作很有幫助。」許校長續指:「當中談及的『牧人領導』和『僕人領導』的精神,提醒作為校內管理者的校長,若有不足之處,背後仍有耶穌基督作為後盾。十堂課中,其中一課是有關人事管理,校長要怎樣做到有公義又有仁愛,這是耶穌帶領門徒之道, 對我來說甚有啟發。」不論身兼教理班導師的張校長,生於公教家庭、從小至今一直在堂區服務的許校長,以及組內其他十多名校長,參加過活水中心及後專為這群新校長開辦的「耶穌基督管理學」課程,同感受益匪淺。 聖言引導作基礎 除暑假外,加油站在整個學年內每月均有聚會,每次邀請不同的嘉賓擔任神師,曾任神師者包括:目前分別為公教小學校監或校董的孫英峰神父、馮賜豪神父、陳永超神父、龔偉南神父和伍維烈修士等。聚會中,或有特定主題,或以該主日福音作研經分享。在上一個學年,教育界發生了不少大事,例如教育局暫緩執行小三的TSA(全港性系統評估)一年、鉛水事件、綠化天台危機等,校長們相聚時都在談論著,許校長說:「我們不是要為對方出謀獻策,尋找解決方案,而是單純地聆聽對方的感受和難處,讓校長成員得到一個在校內難以找到的抒發機會。總之,校長成員想找人傾訴,其他成員均樂意聆聽,作出支援。」他慶幸有其他資深的校長可在決策前,為新校長們提供專業意見,同時亦有背景相若的加油站成員與新校長們同行。三位校長均指:面對繁重的工作,更感祈禱的重要。 新學年內,他們很感恩能邀請到兼任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校監——聖本篤堂主任司鐸李志源神父,擔任本年度的駐會神師,李神父在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成為加油站的神師,是想給這些自發地組織起來以互相支持的新校長一些鼓勵,他願意配合團體的需要作出支援,以與他們同行。目前暫定將會舉行的活動,包括靈修避靜、朝聖和認識禮儀年曆等課堂知識傳授等。「今時今日做校長殊不簡單,要兼顧校內行政、教學和靈修等各方面的情形。」李神父說。(敏) 
kjy01_2015111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14
繪出地平線 兩校製作 生命教育 教材套
⋯ ⋯歡樂時, 我們要感恩; 跌倒時,我們更要勇敢地站起來,昂首闊步繪出屬於自己的地平線⋯⋯  (本報專題)去年十月,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張作芳校長邀請「再生勇士」楊小芳到校,由小芳親自與學生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小芳九歲時因意外觸及高壓電,引致她失去雙臂;然而,她沒有放棄自己,反而積極地面對人生。」 傷健運動員兼展能藝術家楊小芳是傷殘亞運會的游泳選手,也曾擔當失明人士的領跑員;小芳過去以足代手,繪畫出多幅水墨畫作,曾到加拿大開畫展,並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2011及2013年,她分別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和「香港精神大使」。 「小芳逆境自強,她的生命事跡能影響學生珍惜生命, 加強抗逆力。」張校長引述小芳說的一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小芳個性堅毅,願意接納別人的幫助後懂得感恩, 正好是同學們的榜樣。」因著小芳的生命故事感動人心,引發張校長製作教材套的理念,《我是逆境小勇士教材套》(簡稱「教材套」)由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及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共同製作。製作團隊於本年五月編寫教材, 九月進行試教,剛於十月十七日在聖方濟愛德小學舉行發佈會及教師培訓工作坊。當天教育局吳克儉局長亦有到場支持。 教材套帶出小芳的故事,對象為小四至小六學生,課程內容以十節課圍繞活動的目標:鼓勵同學把逆境轉化為挑戰——成為「逆境小勇士」。教材套分為兩部分,首部分讓同學認識自己,學習克服困難。第二部分學習在逆境中求助, 以及多角度思考等。目前已有104間小學、5間肢體傷殘兒童學校參加使用教材套。 有份負責編寫教材套的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羅俊怡老師說:「同學從活動中發掘優點,當看到缺點時,學習接受自己的局限」。她舉例說,學生要在指定距離拾起竹蜻蜓,需要請求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任務,過程中展現團隊精神。 製作團隊分享時表示,教材套帶出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的「生命」與「家庭」的意義。另一位參與製作的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陳麗妹老師指出,同學親身感受不同處境,例如以腳繪畫去想像自己失去雙手,學生完成作品後再看到小芳的畫作時也感佩服。同校的張慧儀老師表示她觀察到自信心較弱的同學,在互相鼓勵下願意嘗試,並從中建立彼此的友誼。該校梁綺媚校長在教材套寫下分享文章,她期望能有系統地幫助學生認識、欣賞及裝備自己面對人生磨練。   為教材套提供專業諮詢的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學家李嘉汶表示:藉此可加強學生正向心理學的元素,包括發掘個人的強弱項、正向信念,以及感恩的心,「從中讓學生有能力選擇成為樂觀正面的人」。教材套得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參與設計,由教育局「商校合作計劃」協辦,香港百俊獅子會贊助。本學年推出後,明年初將舉行閉幕活動。(高) 
kjy01_201402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2.16
親手編織 寒冬送暖 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 恆愛行動
寒冷的冬天,街上行人都圍上厚厚的頸巾保暖。為將溫暖帶給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的二十五名基督小先鋒參加慈善團體舉辦的恆愛行動,親自編織頸巾。他們當中不少雖是編織新手,卻樂於利用假期和餘暇時間努力製作頸巾,實踐小先鋒「愛主愛人」的口號。  (本報專題)由木筷子製成的織針,配合指頭動作,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一球球的毛冷在同學們手上,變成一條條充滿愛心的頸巾。四位同學分享參與恆愛行動的體會和感受,期望透過自己的雙手,把愛傳開去。 效法基督 關懷弱小 「織頸巾很難呢!」四位受訪同學異口同聲道,並表示他們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一條頸巾。「但我認為很值得這樣做, 因為可以幫助老人家,讓他們在寒冷的日子得到溫暖」,就讀該校四年級的林健烽分享活動後感受。由於這次是健烽首次嘗試編織頸巾,過程中他遇到不少困難,「曾經織錯、『甩針』(脫針),有一次出錯的針數太多,險些要從頭再織」,他回憶過程中最難忘的事。「幸好祖母替我補救,又教了我不少編織的技巧,最後完成頸巾。」 六年級生張鳳玲也希望通過這次活動,關心別人,「我和妹妹也是基督小先鋒,所以我們一起織頸巾。」鳳玲和妹妹運用空閒時間編織,希望盡快完成頸巾,「有一天我們陪媽媽和弟弟去看牙醫,輪候的時間很長, 所以我和妹妹便善用時間織頸巾。」雖然她認為自己的製成品不夠完美, 但鳳玲相信受惠者會欣賞她的心意,「因為我們付出了很多耐性。」 愛主愛人 身體力行 另一六年級生李錦泰也在媽媽的指導下,順利編成頸巾。他投入活動,在家中和學校小息時也會編織頸巾。「伯伯跟我說編織不是男生該做的事,但我沒有理會他,因為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錦泰解釋。他也分享編織過程中的趣事,「我在床上織頸巾,結果不經意睡著了。」 除了媽媽的幫忙,同年級的呂思琪也感謝老師的安排,「老師播放片段,讓我們初步認識怎樣織頸巾,而且他們工作很忙,還要額外指導我們編織。」她滿意自己的製成品,也期待受惠者收到頸巾的反應,「我想像公公婆婆們收到頸巾時十分開心,知道有人關心他們,感到很溫暖!」 負責的葉淑霞老師表示,她期待同學可在這次服務中用行動實踐愛德,活出基督。她表示過程中也有同學訴苦,認為編織很困難,進度很慢,但在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同學們都能完成頸巾。「其實過程不容易,而且學生在課餘時間可以選擇其他活動,例如看電視、玩遊戲機等, 但他們願意選擇付出自己的時間,關懷別人,我很欣賞他們。」     校方暫時收到二十條完成的頸巾,「同學們遞交頸巾時都是面帶笑容的,我相信他們除了學到新技能,也得到滿足感,因為他們從幫助別人中得到真正的快樂,亦期望這份喜樂能推動他們繼續幫助他人,以生命影響生命。」(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