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90317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3.15
甚麼是過度活躍症?
我的六歲孩子愛好走動,但卻經常跌倒,我懷疑他有過度活躍症,那我可以在哪裡找到醫生替他檢查,或尋求協助呢?  我看了這位家長的提問,立刻覺得家長有點杯弓蛇影,六歲孩子愛好走動因而經常跌倒,可能弄致手腳損傷,於是便聯想起過度活躍症,並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患上此症。其實,家長必須分清過度活躍症與好動的分別。 過度活躍症是一種腦部的病症,孩子的活動量甚至比成年人為多,由於活動量多,導致出現專注力不足,例如:孩子沒有耐力去排隊,而經常出現打尖的情況;又或者孩子活動量大,因而沒有耐性靜坐在班房中,故經常離座去騷擾其他同學;而這類孩子的專注力也出現不足,所以不能長時間靜坐聆聽老師講課,就算孩子安坐座位上,仍不能細聽老師講課,學業成績亦強差人意。因此,有過度活躍的孩子除了坐不安定之外, 很多時會遭老師投訴:經常騷擾同學和學業成績不理想。 至於好動的孩子,就沒有在課室不安於座的問題出現,至於家長說孩子經常跌倒,可能是手足協調不好而引起, 很多人以為走路是天賦的能力,人一學曉走路便自動協調好,但當孩子開始發育,手腳出奇地增長,以至孩子走路經常跌倒,家長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階段,是否有一個時期經常跌倒,弄致膝蓋損傷,長褲的膝蓋位置總是破爛的,那就是手足協調不足的後果,通常這情況很快便會過去,但如果情況延續很久或愈來愈差,就要找醫生處理。 如果這位家長仍未安心,可以找老師談談,聽一下老師的意見,看看孩子在課室的表現,有沒有上述的情況出現,相信老師一定會給這位家長滿意的回覆,免卻家長的擔心。最後,我奉勸各位家長,如果對自己孩子有任何疑慮,不要害怕找老師或學校社工談談,因為只有這樣,孩子的問題便可早點解決,不會把問題延誤, 以至愈來愈差。  徐邦雄 六歲孩子愛好走動, 容易跌倒,家長懷疑他有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 A t t e n t i o 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這是一個合理的懷疑。但是,不少孩子都愛好走動,而不是每位都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精神科專科醫生是根據國際診斷指引,如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於2018年出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一版或美國精神醫學協會於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來進行評估和診斷。每一位被診斷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他們的症狀也可能有所不同。根據醫學研究,在被診斷的患者中,有51%的症狀主要是專注力不足,有27%屬於混合型,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和容易衝動的症狀,有22%的症狀主要是過度活躍和容易衝動。除了主要症狀表現不同外,每位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也有不同,而且對他們生活構成不同的影響。整體來說,要評估症狀達到診斷水平,症狀需要發生於12歲前,維持至少六個月或以上,而這些症狀需要表現於兩個或以上的場合,影響生活質素,以及學習、工作和社交功能,也要排除症狀由其他精神病患如情緒障礙、焦慮症或思覺失調等引起。 假如六歲的孩子出現經常走動的行為,父母可以回想他於幼稚園時的行為表現,會否比其他同齡同學過動和衝動,也需要詢問學校老師有關他的詳細行為情況,是否跟其他同學有很大的偏差,以及了解行為問題對學習和學校秩序的影響程度。假如症狀持續和出現明顯的影響,便應該盡早接受精神科醫生的評估。有些家長害怕得到診斷後,需要開始藥物治療, 因此延誤求醫,家長應該了解藥物治療,不是唯一的治療方案,每一位被診斷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都應該有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黃宗顯
kjy06_20190310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3.08
學前兒童會被確診為ADHD嗎?
三歲的小朋友可以診斷為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患者嗎?他會有甚麼病徵呢? ADHD可以預防嗎?   在過去的信箱中,我已述說了ADHD的病徵,現在我再簡單的再說一次。ADHD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英文簡稱,英文的長寫是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指的是大腦運作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差別,因而引致集中力不足及控制情緒能力較弱,尤其有發怒及衝動情緒,由於這個原因,導致學習、社交及生活出現負面的影響。此病的成因尚有待醫學界研究,因此並沒有預防的方法。 在不同的研究中顯示:每100名學童中,有3至7人患有ADHD,而男女的比例估計4比1至9比1。有專家指出女孩子的病徵比男孩子輕微,因而較難察覺, 所以較少被家長及老師察覺而作出轉介。 有報導指患此症的兒童年齡愈來愈小,原因是家長及老師漸漸關注子女和學生的成長,在孩子很早期便作出轉介。如果家長發覺孩子的專注力不足,上課時經常離開座位,騷擾其他同學,學業成績強差人意,就應與老師商量一下,是否需要轉介作評估。 然而,很多家長經常捕風捉影,拿著一些有關的報導來對號入座,指自己的孩子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徵狀,便懷疑自己的孩子患上ADHD,因而憂心忡忡,我希望家長不要這樣,如果真的有懷疑,不妨找老師,健康院的姑娘和社工商量一下,看看是否需要轉介作評估。 這位家長問到三歲小朋友,可以診斷到是否患上ADHD? 這問題我留待黃醫生為你作答,但我要指出,家長的擔心我非常理解,但今天的醫學和相關服務的發展,對有關病者的治療,已有相當的成效,因此,如果一旦被證實患有此病症,也不要太擔心或不安,必須依照醫生的治療計劃進行,方可收到滿意的成效。 徐邦雄 大部份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都是在小學時得到診斷, 可能因為由幼稚園轉到小學後,開始有更多較組織性的學習,孩子也開始需要完成功課習作,更要面對測驗考試,上學時有更多規則,要求孩子跟從遵守, 也需要他們培養主動性、規律和紀律,這種種要求比幼稚園時需要的更多,在這種學習成長環境下,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的徵狀表現更加明顯,他們會感到壓力更大,達不到要求時,更容易感到挫敗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因此下降, 令孩子更不喜歡上學,甚至對學習和上學出現厭惡的情況。另外,小學老師有長期教導孩子的經驗,他們會較容易懷疑或辨識孩子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便會告訴家長,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找精神科醫生,進行評估及治療。 相對於小學生來說,幼稚園孩子被診斷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機會較少,因為在幼稚園,學校對孩子的要求不會太高,即使孩子有功課,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所以家長教師未必容易察覺孩子有問題。另外,假如孩子有這種發展障礙,在學前期的表現主要是多動和衝動,很少會出現專注力不足的情況。因此,三歲的孩子也有機會被診斷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只是徵狀和表現跟小學或中學生的可能有點不同。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這發展障礙是沒有方法預防的,假如家庭中有其他成員有這情況, 家長應該提高警覺,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行為表現,有懷疑時盡快帶孩子向醫生求診,假如診斷患有這情況,應該及早治療。  黃宗顯
kjy01_201801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04
港大與黃大仙天小 「童狗有話兒」提升同理心
( 本報專題) 狗仔入學校?逗得孩子開心不已。原來,乖巧的狗狗,可提升孩子的情緒,有助小朋友健康成長。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二○一八年始,參加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蔚澄博士設計的「童狗有話兒」伴讀計劃,由狗主帶領已訓練的狗隻前往校園,陪伴學生朗讀故事;過程中學生亦能提升社交及情緒能力。 「童狗有話兒」伴讀計劃設計了六節課堂,有不同主題,如:社交、情緒管理、解難和處理逆境等,以提升小朋友的認知能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讓他們掌握解決難題的技巧,改善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 港大博士研究生倪子健在學校課堂上擔任導師,他期望透過此計劃提升小朋友的社交及情緒能力,「小朋友與狗狗的相處中,容易培養同理心,理解牠們的需要和感受。」他認為這些學習長遠能讓小朋友變得正面,有助心靈健康。 此外,他指出在香港,家庭結構愈來愈小,很多小朋友是獨子或獨女,容易成為家中成年人的焦點,家長太多照顧和關注孩子,以至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同齡小朋友相處。他引述一些調查指出,比較其他地方的小朋友,香港的小朋友傾向覺得自己最重要,有自戀的傾向。他認為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待小朋友升學或踏入社會工作,與其他人相處時,或會遇上困難。 在一個多小時的課堂上,倪子健會先就不同主題,向學生介紹與狗隻相處的技巧;再讓學生分成三組,閱讀由港大就本地狗隻的遭遇而製成的繪本;每組的小朋友隨後圍攏在該組的伴讀犬旁,逐一撫摸著狗仔來朗讀故事。訪問當天,其中一本繪本《淡定好「淡定」》的主角「淡定哥」來到黃大仙天主教小學作特別嘉賓。所以,學生重溫了《淡定好「淡定」》的故事。淡定哥是一隻單眼的大狗,曾在東涌街頭流浪;而在故事中則描述了淡定哥幫助主人思傑的過程。 誦讀故事 培養自信與專注 當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的三名狗主伍潔明(Regina)、梁愛儀(Agnes)和利家達(Eddie Sir)帶著Forty、JoJo和「淡定哥」進入課室,三十名黃大仙天主教小學的小三學生立刻露出燦爛笑容,向數週不見的好友打招呼。Forty、JoJo和淡定哥都是大種狗,與主人曾接受專業培訓,所以他們都表現十分淡定、溫馴,任由小朋友一邊說故事,一邊撫摸牠們。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舒敬校長和袁巧嫦主任當天亦前來觀課。舒校長希望透過這計劃,有助學生學習情緒管理、多閱讀和愛護小動物。他指出小朋友在面對一大夥人說話的時候,容易緊張、欠缺自信,「但在狗仔前誦讀故事,牠們並不會立即改正小朋友的錯處, 小朋友便能更有自信地大聲朗讀。」另外,袁主任亦指出住在該區的小朋友甚少機會養小動物,這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學習與動物接觸。 當天,在學生給狗隻誦讀故事後,袁主任讓學生分享他們關心別人以及與別人分享的經驗,學生都十分踴躍發言,紛紛舉手答袁主任的問題,其中一名學生分享他的經歷:「之前有位同學悶悶不樂,我留意到他忘記帶文具,詢問他後,我主動把文具借給他。」學生們亦就不同情境,嘗試從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解決方法。袁主任認為這活動亦提升了學生的專注力,「有一個過度活躍症的學生,在這活動中特別專心,而為了每週與狗仔見面的機會,平日課堂表現也變好。」 狗主與家長 : 讓孩子學習社交 Forty的主人Regina在經過六堂與小朋友的相處後,最感動是見到小朋友的轉變,「他們一開始都較為被動,但現在他們都變成了『問題少年』,對狗狗有很多問題。」她亦認為小朋友除了與狗仔培養感情外,與狗主之間亦建立了感情。在最後一堂,學生們親自撰寫感謝信給伴讀犬和狗主。Regina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小朋友講述自己如何解決與人的發生衝突,「他們都深刻記得六個故事。」JoJo的狗主、教徒Agnes指出其中一位小朋友的信中說,希望能再與JoJo會面,對於當天額外到學校與學生上課,她認為這就如給小朋友的「聖誕禮物」般。 學生李樂珩家中雖然沒有養寵物,但十分喜歡小動物,媽媽李少鳳認為女兒在這計劃後較以前更主動。另外,她亦指女兒學會設身處地,體諒別人的感受,「姐姐有次被罰,不能出去玩,她(李樂珩)主動說要留在家中陪姐姐。」 學生朱曦雅之前一直怕動物,「我怕被狗咬。」媽媽朱妮為女兒報了這個計劃。在六堂課後,媽媽有感女兒變得沉著、有耐心, 「例如她會回想到之前被媽媽罵的過程,站在我的角度思考為甚麼罵她。」曦雅作為家中獨女,媽媽朱妮亦感覺到女兒現在更會體諒別人的感受。(吳) 
kjy06_20190106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1.04
上課不專心的孩子
我的女兒今年十歲,是五年級的學生。她上課不留心,教師說了十句,她只聽得五句, 但她卻以為全聽懂了。還有,她極愛看圖書,可以書不離手,做功課及溫習時,都去了看圖書; 她考試時總是犯上不小心的錯, 明明已經溫習,最後總是不小心失了分,成績因而不好,父母應如何協助她呢?   個案中的家長,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看似是單一的問題,其實,仔細看清楚,問題有三:孩子上課不夠專心,教師說了十句,她聽進五句,就以為全聽懂了;第二點是孩子愛看圖書,比課本更有興趣;最後是孩子考試時,總是犯不小心的錯誤,使成績不理想。 首先,讓我先看孩子不專心的問題,原來,孩子學習新東西,是靠她的感官,意思是有些孩子一講就明,因為他的聽覺特別靈敏,我猜上面的孩子不是聽的一族;有些孩子過目不忘, 教導他們要做給他看,即看的一族;還有些孩子是感覺一族,要他們做一次,親身經歷一次,才可牢記心中,所以教數學的教師, 先講解一次,再做一些例題,最後就要孩子做堂課和家課,兼顧各種需要的學生。因此,孩子聽學的能力不及看學,家長就要在家補給孩子的不足,切不可責怪孩子不用心上課,只聽一半便算, 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的長處在那裡,方可給予合適的協助。 其次,孩子好課外書多過課本,那就要怪課本商,為何把課本編得那麼沉悶?大部份的學生都不喜歡看課本;其實,家長在選擇課外讀物時,不妨先參考課本的內容,找一些配合課本的參考書,使孩子在閱讀課外書時,亦兼顧到課本的內容。有一次,我和書店的東主談起孩子的讀物,很不幸,原來最暢銷的書本是補充練習,希望家長下次逛書店,不要專注在補充練習,而關注多點輔助課本,且具趣味的書本。 最後,孩子答問題時不小心,是因為沒有覆卷的習慣,答完便算數,有時可能是答卷也不夠時間;但是,家長應教導孩子覆卷的重要性,使孩子在答完問題時,養成覆卷的習慣,那樣就可減少不小心的錯處。 希望以上的方法,可協助家長教導他們的孩子。 徐邦雄 小五的學生上課不專心,在課堂中只能局部接收到老師的教導和講解,即使有充分的溫習,考試時仍經常犯上不小心的錯誤,這種情況令父母十分擔心。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父母會嘗試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協助孩子的學習,例如為孩子安排功課輔導班, 或請補習老師替孩子私人補習,希望運用不同的方式,令孩子的成績進步。但有些時候,這種方法未能奏效,學生仍然不專心,依然出現不少錯誤的地方,老師和家長便會感到擔憂和摸不著頭腦,一方面希望幫助孩子,但另一方面卻看不到成效。 假如在教學上提供了協助後,最初的問題仍然存在,便需要考慮究竟孩子有沒有患上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 A t t e n t i o 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這是一種發展障礙,一般來說在小學階段便會出現,有時是老師首先發現的,因為老師有多年教學經驗,跟其他同學互相比較下,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明顯不足,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比較顯著,令成績未如理想,老師便會建議家長帶孩子看精神科醫生,進行詳細的發展評估,以評定究竟孩子是否患上這種障礙,確認診斷後,便可進行針對性的醫學治療,以及為學校提供方向性的意見和引導。 有些家長聽到老師建議看精神科醫生,可能表現得十分抗拒,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沒有精神病,看醫生會構成標籤效應, 他們又會擔心得到診斷後,便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而藥物可能構成副作用,所以有些家長拒絕帶孩子見醫生和進行詳細評估。事實上,家長可能從未經證實的途徑,對精神科診斷和治療出現不少誤解和迷思,家長亦需要了解及早評估和治療的重要性,因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一般的自信心較低,自我形象較差,在社交關係上經常被排斥,及早的治療,可避免這些心理上的影響阻礙孩子長遠的發展。  黃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