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171119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11.18
平凡父母普通人
偶然打開電腦裡的舊照片,看到與子女遊某主題樂園的相片。看看日期, 剛巧是十年前,兒子六歲、女兒四歲。 帶他們去主題樂園,就是給他們一個很大的空間,四處逛四處走。與我們的時代不同:當年的我們,父母不管, 自己跑到街上,街道就是公園,店舖就是遊戲攤位。今天的父母可沒有這膽量了,只有帶他們去被圍起來的世界,才放手讓他們到處走。 我還記得那一年,公園內有一道斜坡,小孩可以半攀半行這道斜坡,再走到頂部玩滑梯,溜下來。六歲的兒子很謹慎地行,不時還要抓著坡上的小石; 女兒開始時也小心翼翼,玩了兩回後, 就衝鋒陷陣般殺上去,快快溜下來,又快快走上去,來來回回。 做父母的,看他們爬上滑落, 心中總有惴惴之感。怕他們跌倒、怕別人推倒他們、怕有甚麼意外……再回想自己做孩子時, 在沒有大人在場時,自己做過多少更危險的事情呢?想想,自己的朋友同學, 絕大部份都沒有甚麼閃失,可見孩子冒險本性,就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耶穌與父母上聖殿過逾越節,耶穌留在耶路撒冷,把父母嚇得半死,聖母找到耶穌後,禁不住說:「孩子,為甚麼你這樣對待我們? 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二48)耶穌的答案,是基於他天主子的身份,不是一般孩子的標準答案。 不過,回到我們的生活, 做父母的,時常都覺得孩子處於安危、成敗、變化中;折磨,或多或少,都是因為我們視子女為一個與別不同的特殊存在。實際上,我們是平凡父母,子女是普通人,他們確實會跌倒, 正如我們也曾跌倒過一樣。 當我們經常擔心子女時, 也許先要想想,我們會否把自己與子女,看得太特別呢?
kjy10_20171022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0.21
青苗天地 2017.10.22
探訪獨居長者   文鈞政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D 你喜愛在空閒時間,幫助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嗎?你喜愛在普世歡騰的節日裡,跟隨家人探訪獨居長者嗎?在過去的端午節,我跟隨爸爸公司的義工團隊,到達紅磡家維邨探訪四名獨居長者,領悟到親情的重要。 還記得那天下午,我懷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到達第一戶獨居長者的家。我按下門鈴,兩鬢斑白的老婆婆伸出一雙仿似枯竭樹枝的雙手,打開大門讓我們進入。她憂鬱的眼神, 仿似告訴我們她辛酸的往事!  她家徒四壁,簡陋侷促。她用顫抖的聲線告訴我們,她的丈夫去世,兒女也早逝。這時我熱淚盈眶,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真不是滋味!所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爸爸上前輕輕地提著老婆婆乾澀的雙手,遞上愛心甜粽,並鼓勵她勇敢地渡過難關。此時,老婆婆破涕而笑,我也放下了心頭大石。 今年是我第六年跟隨爸爸探訪獨居長者。在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極端嚴重。政府統計處公布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 去年錄得零點五三九,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也創下四十五年來新高。所以每次探訪後,我總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慕道旅途的感悟 盧植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C 對我來說,天主教是能夠洗滌心靈、信奉的教會。自小我便有幸接觸天主教,因為我就讀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都是屬於天主教教會。升讀中學後,我決意參加慕道班,跟可敬的江志釗神父學習真理、信仰和如何跟天主建立關係。 自此,每個星期參加慕道班,跟江神父學道理,便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此外,我更在當時牧民助理劉展智老師的邀請下參加慈青,更成為慈青日的籌委。 在參與慈青籌委的過程中,我不單認識了不少新朋友,更重要的是學懂甚麼是愛──「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十三4)。 感謝天主、聖母媽媽和江神父把我領入天主教這個大家庭,讓我擁有滿滿的愛。我非常感激江志釗神父的循循善誘,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除了江神父外,我還感謝一班跟我一起領受入門聖事的同行者, 當中有吳梓諾、呂澤庭等。我們一起跟江神父學習道理、一起吃逾越節晚餐, 更一起被江神父「打」。 雖說江神父經常以「打頭」當作我們答錯問題的懲罰,但正正因為以「打頭」的形式來懲罰我們,他所教導的道理才能刻骨銘心。我希望能夠秉持慈幼會的精神,以青年帶動青年,鼓勵他人參加慕道班。我沒有後悔參加了慕道班, 更獲益良多。
kjy01_20170423NEW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4.22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濯足禮 謙卑服務 彼此相愛
(本報訊)逾越節前夕,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世界,便在晚餐時,脫下外衣,為門徒洗腳(若十三1- 15)。聖方濟各英文小學於四旬期禮儀,首次倣傚耶穌的做法,分別由六對在學校擔任不同角色的人,進行濯足儀式,以表達謙卑服務、彼此相愛的意思。牧民助理胡嘉寶老師指出,為了讓學生有心理準備,老師會先在課堂教導濯足的意義,並於濯足期間以音樂襯托,令氣氛更莊嚴,讓學生更投入。 六對角色分別為: 校長與學生 神父與老師 大腳板與小腳板 課程主任與學生 服務生 基督小先鋒 大腳板李家瑩 與 小腳板鄧詠桐:為最小的服務 大腳板與小腳板是該校舉辦多年的培育活動,由高年級學生一對一照顧低年級學生,讓他們在低年級時接受別人幫助,至高年級能幫助別人,這理念亦切合濯足禮的主題。 五年級生李家瑩和一年級的鄧詠桐,因關係良好而被老師挑選作濯足禮代表。家瑩表示,她會在小息時探訪詠桐,若看到別人需要幫助也會幫忙,「他們可能還小,不懂處理問題。」詠桐補充,家瑩會替她檢查手冊,她亦會說謝謝作報答。胡老師解釋,老師會教導學生從細微事情實踐謙卑精神,並提供切身例子配合,例如教他們向曾幫助自己的人說多謝,希望學生從最基本的行動中,學會感恩和知足。 劉偉明校長 與 學生戎磊:感動人心的行動 就讀六年級的戎磊為了在畢業前做些有意義的事, 故自薦成為濯足禮一員,完成儀式後,他紓解了不少壓力,更重要的是,他承諾會主動做家務作為服務。 劉校長表示,當他跪下為學生洗腳時,感到十分感動,「雖然平日在聖堂祈禱,甚至結婚為父母斟茶時會下跪,但只是為自己而做,這次經驗卻是公開的愛德服務。」他亦對學生願意被洗腳而深受感動,因在社會較少這樣的親密接觸,是一個好的開始。 他認為除了要感動自己,還要感動其他人,宗教科主席黃永鴻老師認同,他不希望浪費聖堂位處學校旁這配套,故期望學生在禮儀中有所聚焦,如「一些有權力的同學,如風紀,也要為看似只能服從的同學濯足。」望學生長大後,仍會記得禮儀的意義。 劉校長鼓勵師生有親密接觸,自己也會以身作則。如戎磊說:「平時覺得校長說話有型、很善良,會跟學生聊天。」譚永明神父認為:「小學生有一半教育是從身教學習,如展示出型格,也是一種身體語言。」但同時要有內在修為,才能在生活中實踐。他表示,學生也許不知道怎樣謙卑,但慢慢成長及轉換身份後,便會更了解整個禮儀過程,及如何更謙卑地服務。就如平日學生在早會上,會問神父為何要祝平安,但在這儀式的氣氛感染下,他們表現出是值得互祝平安的。 譚永明神父 與 鄭麗敏老師:肢體的重要 當鄭老師知道被邀請時,她感到十分榮幸、感動及激動,因她沒想過自己有機會被神父洗腳。她回憶起在祭台前的情景:「當我在眾目睽睽下除鞋,我不敢看前方,腦裡一片空白。」完成濯足禮後,她感到平安及滿足,雖然跟神父接觸不多,但她感受到家的感覺。 譚神父笑言渴望為人洗腳,因蒙受祝福的感覺很實在。他曾為不同人濯足,但他認為這次經驗最難忘,因為以前只會留意怎樣令人舒服,怎樣讓人感覺不只是儀式,而是實際的行動;但是次儀式讓他明白老師雙腳是一個使命,努力為學生奔馳。另外,對方願意被洗腳也需要很大勇氣,二人相互付出和接受,是基督徒生活中的美麗;令他聯想到耶穌怎樣洗我們的腳,我們又應如何洗其他兄弟姊妹的腳,是信仰默想上的一個好題材。 平常人不太注重保護雙腳,但原來神父最近行山時受傷,導致走路有點瘸,才醒覺能跪下已是很大的恩寵,他很感激從這小事上看到天主的臨在,並提醒他要好好照顧雙腳,在將來也會以更謙卑的心去服務,無論是任何類別的服務工作,都要划到深處去。 除了雙腳,雙手亦帶出重要信息,他提到勞動工作十分重要,並以聖德蘭修女著重雙手工作為例,如派飯、抹地等,使他同樣樂意用雙手服務;他喜歡照顧自己,如洗衣服、做飯等,「若果清潔姐姐能把照顧我的時間為其他神父服務,我便會很開心。」 鄭老師聽到神父一番話後,想起有同事即使扶枴杖也要上學,「現在能行走時,我們不會覺得腳是肢體一部份,當不能行走時,才會知道不能沒了它。」她表示會更努力為天主服務,不計較任何回報地付出,用身教實踐基督徒精神。(妤) 
kjy12_20170423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04.22
我們都是天主尋找的羊
今年的逾越節守夜禮在四月十五日晚上舉行,十一年前的同一個晚上正是我接受聖洗聖事,回應天主對我的愛的一個大日子。不經不覺就十一年了。 還記得那些年,我在天主教小學任教。當時的宗教科主席邀請全校非教友的同事參加慕道班。我以為是一般的講座,為了累積進修時數,便與另外九位同事一起參加了。怎料,上了一次之後,我們才發現慕道班是為期兩年的。結果,許多人都退出了,只剩下「四隻迷途羔羊」(包括我)願意逢星期一放下案頭上的簿本,到聖堂聽神父講道理。 神父講解得非常清晰,許多比喻都令我茅塞頓開。從那時開始,天主藉著神父,每星期都與我相遇。之後,我透過參與彌撒、閱讀聖經及每天祈禱等,與天主成了熟悉的朋友。不過,完成兩年慕道班後,我並沒有領洗,因為我沒有信心遵守十誡,我怕自己未達到成為教友的標準,於是我拒絕了回應天主。 那年的復活節,有一位朋友在九龍玫瑰堂領洗。當我踏進這間已有過百年歷史的聖堂時,看見百多名候洗者穿著潔白無瑕的衣服, 坐滿大半個教堂;女士們披上頭紗,像快要與天主訂下山盟海誓的新娘一樣。我立刻被那莊嚴而隆重的場面感動了,心想:本來我也是其中一位新娘,但我卻悔婚了!天主揀選了我, 為何我不回應祂呢?  接著,當所有候洗者領受完入門聖事後, 場內奏起《我是教友》一曲,所有人一面拍手,一面唱歌歡迎這班得到新生命的兄弟姊妹,而我的眼淚也莫明奇妙地湧出來了。我明白到成為教友是一件「頂大光榮」的事,實在不需要害怕。就在那個晚上,我決志要成為「耶穌兵」。於是,我重讀慕道班,並在翌年領洗。不經不覺,至今已經十一年了。 現在驀然回首,我才明白到,原來天主當年藉著神父、朋友及那位宗教科主席等人,把我這隻迷途的羊兒帶回祂身邊。其實十誡是天主給我們的「保護網」,教我們如何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只要我們與耶穌成為朋友,遵守十誡又怎會是一件難事呢?今年與我同月同日領洗的新教友,天主已尋回我們,讓我們在主內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