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9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22
伍華小學 馬國良校長 因材施教 照顧學生個別需要
在天主教伍華小學渡過的第二十七年,由副校長成為校長, 馬國良校長微笑道,「這是我的一個新挑戰。」身份雖然有所改變, 馬校長的信念卻堅定不移,他說:  每個同學的能力都不同, 有不同需要;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包容和關心, 他們定會有所改變。    (本報專訪)馬校長昔日主要任教數學科和宗教科,並負責校內的訓輔工作, 支援學生。他表示自己的教學深受學習經歷影響,「學生時代的我並不乖巧」,馬校長坦言,「當年神父、校長和老師的教導對我影響深遠,我也會仿傚他們的做法。」 經歷影響教學 生於公教家庭,馬校長嬰兒時接受洗禮,小四時更和幾個同學一起加入堂區的輔祭會。「老實說,當時參加輔祭會只是個到外邊玩的藉口」,他形容他們幾個輔祭把聖堂鬧得「天翻地覆」。有一次,他聽到一位教友向堂區的劉玉亭神父投訴, 問神父為甚麼容忍他們 。他難忘劉神父當年的回應,「我不知道教好他們的辦法, 但在外邊的話,他們會比在聖堂學得更壞。」 中三那年,馬校長留級了。「我感激老師在我和幾個同學最差勁時,他們也沒有放棄我們,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馬校長特別感謝教授地理科的陳培倫老師, 「他會帶我們『通山跑』,我遠足的興趣也是由此開始發展;後來我們希望追趕成績時,他亦十分願意幫忙。」 在山野間,馬校長也重拾與天主的關係。「中學時有段時間不願到聖堂去,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也不容易明白內容」,在大自然中,他卻有強烈的信仰體會。「有誰能創造這樣美妙的大自然?唯一的解釋就是天主的臨在。露營的晚上抬頭望見星空,我更感受到祂。」 用心引導學生 近十年,馬校長主要任教輔導班,他一直秉持著包容和因材施教的大原則, 「我要求學生的是盡力完成,而不是高分。」執教鞭多年,他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六年前獨立成班的「九兄弟」。 九個男生,各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當年令校方十分苦惱。在時任校長同意,和各位老師的共同意見下,負責訓輔工作的他和其他老師合作,大幅調整「九兄弟」的課程。他們減少主科的課節,下午為他們安排不同活動,加上校外社工協助訓練紀律。「當時很多人質疑成效,我們也不是很有把握。」 一年後,「九兄弟」情況有明顯改善,他們在畢業營中的話劇表演更三度重演。其中一位學生現正在伍華中學就讀中五,因自學日文,他課餘亦擔任日文翻譯員。馬校長總結道,「沒有包容,便很容易埋沒學生的才華。」他相信改變或許不在這一刻,但學生會潛移默化。 馬校長亦堅持在校內舉行遠足活動, 希望同學在經驗中學習,體會到達終點的滿足感。「我期望同學學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像行山般,辛苦時可以休息, 可以找老師幫忙,但繼續前行要靠他們自己。」     新學年接任校長,馬校長希望繼續透過活動,讓學生從親身體會中學習。他計劃將乘風航定為小五的全級活動, 「希望同學有新嘗試,克服不同的挑戰,有所成長。」(澄) 
kjy01_2013062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23
由愛出發 和諧家庭 孕育快樂孩子
有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不愉快的時刻。這天,  左陳翠玉女士和兩個公教家庭則分別透過講座和訪談,分享他們令家庭更和諧,  從而讓孩子更快樂成長的秘訣。    (本報專題)這下午,一眾家長齊集瑪利曼中學,參加由該校、瑪利曼小學、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及香港華仁書院四校家教會合辦的聯校價值觀教育課程。當天講座為課程的最後一課,由基督生活團(香港)成員,亦是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執行委員會會員的左陳翠玉女士(左太)主講。 交託帶來喜樂 左太為兩子之母,她以「原來是這樣的—— 和諧家庭可孕育更快樂的孩子」為題,與出席家長交流,分享和孩子相處之道。她表示孩子有獨立身份,家長需要尊重子女的獨特性。她亦指出,「孩子的快樂並不等於達成諸如成績好、多才多藝等目標,家長的想法不一定等於他們的想法。」她鼓勵家長多從孩子角度出發,尊重他們的選擇,並強調快樂的家長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過程中,溝通、付出、鼓勵、幽默等元素不可或缺,而當中最重要的, 是愛。 十一歲的甘天穎就讀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他與家人最難忘的回憶,是小一和家人到外國滑雪時失散。「從山上滑下來前,與姊姊約定在中途會合,但我等了半小時,還未見她的蹤影。」於是天穎自行乘搭吊車,然後單獨滑到山腳,最後在酒店與家人重聚。「其實我也有點害怕」,他說,「但與他們重聚後,姊姊還給我買了只熱狗。」當時,甘先生甘太太十分擔心,但他們亦十分欣賞兒子的獨立、鎮定,甘先生笑道,「事後我們給他起了『ski alone』(單獨滑雪)的稱號。」 甘先生表示每晚睡覺前會與兒子談心,也會陪伴他參與不同活動,爭取與他溝通的時間。「希望兒子會成為一個好人,也希望他透過接觸不同活動,有多元化發展。」甘太太亦十分認同聆聽的重要性,而她最希望孩子能愉快地成長。「我相信孩子的快樂來自父母間的和諧、平安和喜樂」,她續道,「這份平安來自放下和交託,我們的能力和智慧有限,應信賴天主,由祂帶領。」她認為教育孩子同樣需要「放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優缺,應該讓他們發揮長處,但不要介懷他們的缺點,而是協助他們改善,並交託他們給天主。」 身教引導孩子 至於就讀瑪利曼小學四年級的阮琛喬,她有這樣的夢想:「我希望長大後教導因貧窮而未能接受教育的小朋友讀書,增加他們的知識, 使他們的生活有保障。」爸爸阮先生亦期望女兒能做個有愛心、誠實、快樂的孩子,「現今的孩子大多過於自我,我希望她能做到耶穌所教導的愛人如己,因此我更要以身作則,多參與義務工作,作她的榜樣。」   身教以外,阮先生認為陪伴和了解亦非常重要,「我平常會和子女一起參與彌撒、打羽毛球,也會一起玩紙板遊戲;我也會和老師多溝通,希望更了解子女的學校生活。」此外,他很注重孩子的平均發展,「學業以外也要發展興趣,多認識朋友,希望他們少點壓力,多點快樂。」(澄)     2001年起,瑪利曼中學及香港華仁書院兩校家教會每年舉辦聯校價值觀教育課程;及後兩校小學家教會加入,共同舉辦活動,期望將價值觀教育推廣給家長,協助他們教育子女。瑪利曼中學家教會主席周岑潔持表示該校一直非常注重價值觀教育,家教會亦作相應配合。     「在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學業以外,他們亦需要面向世界和社會,亦要面對順逆境,因此協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十分重要」,周太解釋。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家教會主席陳陳德怡亦表示家長的反應熱烈,「他們懷著相同的目標,都是為子女的好處。他們可以彼此交流,亦可透過不同講者,從不同角度了解價值觀教育。」
kjy07a-20130602
文圃新苗
2013.06.02
我的父母
   我和大部份小朋友一樣,擁有一對平凡的父母。爸爸在工廠任管理人員,工作很忙碌。媽媽是一位家庭主婦,全心全意照顧我和妹妹的起居飲食及輔導功課。 媽媽有雙馬不停蹄的腳。從週一至週五,每天早上和傍晚,都會接送我和妹妹上學、放學,然後又要分別送我和妹妹上興趣班,陪我們做功課,外出遊玩。由於天天都走無數的路,媽媽說她穿破了很多雙鞋子, 腿部的關節也有點不舒服,但她依然堅持到底。 爸爸平日都用英文跟客戶交談,我很崇拜他。他的電腦知識豐富,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教我認識很多有關汽車的知識。不過,他也有令我不開心的時候。有一次,他陪我一起溫習,我卻不想溫習。最終,他忍不住動手打了我大腿一下。當時我覺得很疼痛,就哭了一整天。事後,爸爸竟然向我說對不起。當時,我雖然立刻原諒他,但沒有承認我的錯誤。回想起來,我還欠他一句:「對不起,我做錯了,我會好好學習。」 我的父母雖然很平凡,但他們很愛我。 姚啟揚 慈幼學校 四A    姚啟揚寫的文章〈我的父母〉,內容有重點,也幽默,讀來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啟揚想稱讚媽媽的勤勞,用了一句微妙的話:「媽媽有雙馬不停蹄的腳」,然後具體、詳細地敘述。原來媽媽經常為他們兄妹們服務,走很多的路,鞋子穿破好幾雙,腳也因為走很多路,不時腿痛。寫法與眾不同,帶點誇張但言之成理。 第三段描寫父親:不動聲色,一本正經,讀了卻令人感到幽默惹笑。為甚麼呢?文中的「我」哭了一整天!爸爸跟他說對不起,他也原諒了爸爸,但自己沒有承認錯誤!⋯⋯這些心底話,寫來十足是成年人的口吻,但也有一種純真之氣,可讀性很強,也讓我們感受到現代父子的那種新型的關係。 一篇文章很容易寫得平庸,但如果有其特別之處,那就好了;選「美文」,首先考慮的就是這一點了!      黃東濤 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長
kjy02b-20130602
icon89
校園隨筆
2013.06.02
與家長同行
   今年復活節,我校有一位家長接受洗禮,加入天主教大家庭。上星期,她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丈夫也報名參加慕道班。我聽到後的第一個感覺是:天主的安排真美妙!  回想當年,我初加入學校,擔任牧民助理的工作,實在有點不明白自己的工作範圍。我以為主要是向學生推行福傳工作,猶如擔任主日學導師一般。有一天,校長邀請我也向家長福傳,當時我很擔心,因為我只修讀過兒童教理課程,也沒有教授成人慕道班的經驗,怎麼辦呢?我惟有向天主求助,求主指引我,同時我亦不斷請教有相關經驗的同工,並繼續修讀不同的課程,例如:學校牧民工作者課程、禮儀及牧民輔導課程等,以支援自己的工作。 果然,天主俯聽了我的禱告,祂賜給我智慧,派遣很多天使來協助我。起初,我在聚會中,只是跟家長分享聖經,採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向家長作福傳。即使我每次都用心準備,熟讀聖經和教理,可是只有幾位家長持續參與。後來,我轉換了方法,改為由下而上:聚會以分享生活為首要環節,偶爾介紹親子溝通技巧、研習烹飪技巧,有時又會觀賞影片,最後才帶領家長探討信仰;在聚會結束前,共同為家庭的需要而祈禱。對於一些有特別需要的家庭,我甚至會加入一些輔導技巧,適時安慰及扶持家長,讓他們能積極面對生活上的困難。想不到,很多家長也喜歡這種聚會的模式,認為有得著,參加人數漸漸增加,後來,更有家長接受我的邀請, 參加堂區的慕道班,更為子女報讀主日學班。 能夠成為天主的工具,向家長和同學傳福音,我感到榮幸!這幾年,我跟家長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然而由於兒童出生率下降,我所服務的學校將隨著本學年結束而關閉,因此我更積極讓家長認識堂區和鼓勵家長參加慕道班。目前,有幾位家長及同學分別參加慕道課程和主日學課程,希望他們能逐漸融入堂區的生活。希望日後仍能跟他們聚會,彼此代禱,藉此加強信德!    作者為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牧民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