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061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6.18
景林天主教小學
環遊世界 視覺藝術展
(本報專題)暑假將至,不少家長會帶著子女於此悠長假期出國旅遊。景林天主教小學剛在學校禮堂舉行以「環遊世界」為主題的視覺藝術展覽,並首次加入元宇宙元素,同時舉行元宇宙藝術展覽,藉此帶領參觀者在現實以至虛擬世界中, 透過視藝創作,「遊覽」世界各地,認識不同的藝術文化及風格,與家長帶子女往外地旅遊,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視藝展分為「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共四個展區,展出全校學生的視藝創作。六年級學生李可晴所參與的圖騰柱作品,便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展區展出。   可晴參考印第安圖騰柱的外形及色彩,剪出色紙再貼於畫紙上,創造出不同的圖騰圖案。她所創作的開心及生氣表情的圖案,於圖騰柱上呈現強烈的對比。可晴完成其個人作品後,再結合其他同學的作品,拼成一條圖騰柱,喻意「團結就是力量」,結合不同的作品使之成為美不勝收的傑作, 讓同學更加明白團隊合作的力量。   學生擔任視藝展導賞員 介紹展品   是次視藝展於5月27日開幕,期間邀請校監、神父、區內校長、家長及幼稚園學生參觀,視藝科科主任蔡思慧老師指出,部分高年級學生在視藝展中擔任導賞員, 向參觀者介紹展品,無論在面對家長或小朋友時,都運用了不同的介紹技巧;在導賞的過程中,學生的演說能力得以提升。   李可晴是展覽的導賞員之一,這次經驗讓她更加了解不同地方的藝術文化。在眾多藝術品中,她對亞洲展區的印花扎染布料印象最為深刻,「用橡筋綁著布料,沾顏料後,再等六至八小時,乾透後解橡筋便完成」,這讓她感到神奇絕妙。   四年級學生羅詩晴與同學以在陶藝拔尖班所製作的壽司陶瓷盛器,參與這次視藝展的展出品。她稱:「我喜歡吃壽司,便選擇做這陶瓷作品,藉此展現日本的飲食文化。」她運用了陶藝的手捏法, 製作這件作品。詩晴的父母亦有參觀是次展覽,欣賞詩晴與姐姐的作品,並拍了很多相片,以作留念。在視藝展的第一天,學校邀請了香港首位VR虛擬繪畫藝術家黃學豐表演VR繪晝,詩晴亦有幸與他在虛擬世界一起創作。   學校自2015年起,連續八年為學生舉辦視藝展,另一位四年級學生楊子慧於一年級開始參與視藝展,她很高興能與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創作。她在視藝堂創作了墨西哥民間藝術鏡子,此作品於南美洲和北美洲展區中展出。子慧運用曼陀羅藝術,創作以對稱圖案為主的作品。由於作品主題是聖誕節,她畫上很多聖誕樹、禮物及房屋,營造濃厚的聖誕氣氛。她喜歡視藝,所以十分享受創作過程。   三年級學生羅思妤於本年3月,在學校於回復全日面授課的下午「HAPPY HOUR 」時段,參加了天主教鳴遠中學所舉辦的「畫蘭喜相逢」到校中小交流活動,學習繪畫水墨畫的技巧。她所畫的蘭花水墨畫也在這次視藝展中展出。   元宇宙藝術展覽   本年,學校同時舉行元宇宙藝術展覽,讓參觀者打破地點、時間限制,隨時也能參觀展覽。思妤亦有參與設計這藝術展及擔任導賞員;她為展品錄製簡介後,再上載於藝術館中,讓參觀者了解作品的創作理念。思妤表示喜歡元宇宙藝術展,因為空間感大,且能於近距離欣賞作品時,也不怕把作品損壞。   視藝科科主任何嘉盈老師指出, 視藝展的課程融合在學校的視藝科常規課程中,學生於去年9月便開始籌備視藝展。何老師指出,學生在策劃視藝展時能得到特別的創作經驗,因為他們要思考如何擺放作品,才能產生更美的效果。她認為學生成為策展人之一,才能更投入於活動中。   結合視藝與科技   何詠懿校長分享舉行視藝展的原因時表示:「學生喜歡視藝創作,但很少機會與不同的人分享。」她期望展覽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與人分享藝術創作,從中獲得滿足感及成就感。她更表示,視藝創作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創新思維能力。她認為在創作過程中,學生能學會欣賞世界不同的美。   學校每年為視藝展訂立不同主題,而學校早於一年前已開始計劃是次視藝展,由於當時疫情尚未平復,學校便訂定主題為「環遊世界」,期望在疫情下雖然四處遊覽的機會減少,但仍可透過這視藝展覽,帶領小朋友環遊世界。   近年STEM學習大行其道, 何校長稱本年視藝展之所以加入元宇宙元素,除了希望善用科技,在展覽完結後,仍可以保存學生作品外;更希望讓小朋友有更多機會從不同角度接觸科技,配合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吳)  
kjy16_20210418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4.16
藍田聖保祿中學 慶金禧視藝展 1500 份學生作品閃耀保祿精神
近1500份由中一至中六學生製作的視覺藝術作品,在展覽中分類為:紙雕藝術、陶藝、中國畫、巨型摺紙、紮染、自畫像、中國版畫、雕刻、抽象畫、瓷漆、布藝、字體設計和其他裝置藝術,這是藍田聖保祿中學為慶祝創校50周年所舉辦的一次大型視覺藝術展覽,也透過藝術去照亮每一位就讀過該校的「聖保祿人」(Paulinian)。 這次金禧展覽於3月24日開始,學校在禮堂展出了學生過去五年所創作的近1500份作品。最有心思的作品之一,是講台上由中二及中三學生創作的共160件立體紙雕塑所砌成「50」字樣的展品。在開幕禮上,校監張月娥修女、校長王美德及嘉賓便為此裝置舉行亮燈儀式,宣佈創校50周年。 學校藝術大使、中五生陳奕芊有份籌備這次展覽,她解釋這作品是要感謝辦學團體一直以來對學生的關愛,給學生帶來希望;至於以大自然為題,則帶出順其自然的信息,她說:「順著天主帶給人們的光,迎接學校下一個50年。」 全場作品中,不少為學生的集體創作,校方期望藉此展現學校的團結精神。視藝科主任岑麗貞指出,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舉辦展覽為了讓學生在慶祝創校金禧的學年內留下多點校園回憶,她說:「學生長期網上學習,實體展覽讓學生留住校園的愉快點滴,也可以享受創作的時刻。」 其中在禮堂最後方印有多幅學生身形的作品,學生各有不同動作,呈現出活力與衝勁,它是仿傚已故塗鴉藝術家Keith Haring的創作,作品也帶出學生以愉快的心情慶祝金禧。 展覽包括不同的藝術媒介與塑材,其中在人像素描上,學生曾思思從自畫中反思自己的特質,作品用木顏色素描楓樹下的她,帶出秋天清爽的感覺,也反映出她爽朗的個性,「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藝術可以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的確,藝術作品除了有作者的想法外,觀賞者同樣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空間。中六生梁苑怡選修了視覺藝術科,她的展品以Be Yourself為題,希望透過藝術讓人思考更多有關平等與社會規範的課題。 展覽之外,全校學生也收到一份與藝術有關的金禧紀念品——由學生設計的金禧首日封。其中郵票上的圖畫描繪一位穿上校服的學生在藍天白雲下放著紙飛機, 紙飛機隨風飄送;亦有兩位學生指向漫天星宿的夜空,天空寫上「Shine with the Paulinian Spirit」正代表著學生一直閃耀著保祿精神。郵票是初中學生早前參與班際壁畫創作比賽上的優勝作品; 信封則由高中生負責設計。 該校校訓「為一切人、成為一切」,亦是此校辦學團體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精神。修會在愛的教育下,培育學生成為自信與獨特的女青年。(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131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1.29
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 視覺藝術展 展示學生的成長
「剛升上中學時,小息我常常在走廊追逐;中二時我不專心上課,被罰放學留堂…… 中五是文憑試前最後放鬆的一年,在球場與同學流下汗水;最能代表我的中六生活,便是補課。」六年中學生涯轉眼即逝,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中六學生盧天寶,以六張最能代表他校園生活的照片作總結。 這六張黑白主調的照片,是他以《校園》為題的作品,於去年底學校舉辦的第19 屆「初象(First Impression)視覺藝術展」中展出,與大眾分享他的創作。 六張相重溫校園生活 盧天寶邀請同學入鏡,前往校園不同地方:課室、走廊、球場拍攝。當中,球場是課室以外最常出現的場景。原來盧天寶不但熱愛藝術,也是一名運動健將。小息時他會留連球場與同學打籃球,放學後每週兩三天他也要參加排球隊訓練,「我在這裡練習, 曾在這裡與同學發生爭執, 也曾一同歡笑」,於是他在作品中記下了這個灑下汗水的地方。 藝術展展出中六視覺藝術科15份學生作品。展覽以「浪」為主題,慶祝學校踏入金禧年,也象徵學校的藝術教育發展如海浪般,隨著社會環境與藝術潮流而變化,所以這次除了展出畫作外,也有多媒體藝術品— 結合影像、聲音和裝置去表達學生的概念。 多媒體創作 見《深淺》 章天男的視像作品《深淺》用投影機投射牆上。在這約一分鐘的作品中,他拍下電子琴的黑白琴鍵,再用電腦軟件製作出扭曲了的琴鍵。然後,他親自彈奏和音作背景音樂,以營造出平穩而沉悶的氣氛。 「每個顏色的色調都有深淺,有其獨特的價值。」說明人不用透過模仿或盲從他人,倒要去發展自己的才能,「就像現在不少人會去補習,但其實補習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例如學英文時,我較喜歡獨自研究每個字的意思。」 個人經歷是學生創作的來源,陳朗騏的作品《虛與實》便把個人孤單的狀態和朋友拍拖的經歷融入作品之中。 作品的主題是愛情,「黑白照片代表現實;暖色照片代表虛構。」黑白的獨照展現了他的孤單與寂莫,暖色照片則邀請戀愛中的朋友拍攝。這兩組照片不斷重複後,再播放彩色照片,象徵虛構的畫面漸漸成真。 黑白 暖色《虛與實》 《虛與實》值得一提的是,相片中一名女生的眼睛要被覆蓋,「去代表虛構,所以不知道她的樣子。」起初,陳朗騏想過以後期製作去遮蓋女生的眼睛,後來發現煮核桃糊至大滾時、糊漿爆開的一刻能呈現他想要的拍攝效果,於是努力準備。可惜,拍攝時「核桃糊太快爆開,拍不到想要的效果」。展覽臨近,他只好用網上塑材,「雖然不成功,但這也是我的學習過程。」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姚泊敦說,多媒體藝術是學校近年的發展方向,以配合愈來愈多大專院校開辦相關課程。學校亦一直支持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發展,鼓勵他們把個人感想或對社會環境的反省,轉化為藝術作品題材。學校每年又合辦聯校視覺藝術展,與各界分享學生的創作。(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612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2.10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圖騰藝術展
(本報專題)將軍澳天主教小學每年都會舉辦視覺藝術展,今年的主題是「圖騰」,意指民族、族群和當地人表達的特色,故此是次主題能讓各班學生展示他們的特性。視藝科周君瑜老師表示,現今人們普遍把圖騰當作紀念品;因此利用圖騰作主題,能讓學生學會欣賞其顏色、含義等,重新用藝術角度認識圖騰。 就讀五年級的麥嘉兒展示的圖騰作品,是五、六年級學生共同製作的,約五米高,是這次展覽中最高的製成品。「感到真的很自豪,我們先參考圖片再製作,沒想到會這樣高。」因為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思考未來方向,所以跟老師商量後,決定用夢想職業作主題。同學們在作品四周畫上不同的夢想職業, 用木板固定,並用膠紙黏合。由於是天主教學校,作品頂部是一隻代表聖神的白鴿,再配合環保概念,以汽水罐作翅膀,使作品更具意義。製成後,嘉兒感到很滿意,因為做出來的效果非常棒。 六年級生劉文靜和洪丞鑌表示,製作過程十分好玩,「因為可以自由發揮, 又可以試用熱溶膠、釘槍等工具, 平時只會用到釘書機。」文靜說。丞鑌補充,鷹的翅膀經常掉下來,用普通白膠漿不夠穩固,因此要用到熱溶膠等工具。他們班所製作的圖騰,展現出學生六個年級的特性,最底層的是小花小草,代表一年級的脆弱性;二年級是代表單純的綿羊等等。這個圖騰最特別的地方,是紙碟上寫上各人的姓氏,象徵著全班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在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分工合作, 因為如果只有一個人製作,便很難製作出整個圖騰。文靜還說:「完成作品後要匯報,還可訓練我們的口才。」雖然過程好玩,但他們也面對一些困難,例如升降機裝不到這麼大的圖騰,他們便要合力把作品從六樓搬到一樓禮堂。嘉兒也表示,班中二十七位學生一起搬動圖騰,是最困難的事情;但是「一齊創作,一齊辛苦」,整個過程帶給她很多回憶。在面對逆境時,當想到那些畫面,便能克服困難。 教導嘉兒班級的周君瑜老師( 小圖右)表示,平時學生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因為自己畫的圖畫不美麗便會感到失望。這次展覽讓學生明白,只要集合眾人的創作和參與,就會出現美麗的製成品,學生從中也獲得成功感。另一教授視藝科的勞逸韶老師(小圖左)也提到,成果美麗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是過程中學會欣賞別人,與人合作,最後學生能做到「不分你我,是我們班的作品」。老師還會跟學生一起嘗試不同的顏料、材料,例如周老師教導學生用原支顏料, 直接塗在木板上,使質感更厚、更原始, 老師和學生都能從中一起成長和學習。(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