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3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03
慈幼葉漢小學 玻璃畫製作 用色彩 繪信仰
故事不一定寫在書本上,也不一定以文字表達。不少教堂裡,聖經故事、聖人聖女、教義等就「寫」在一幅幅炫目的彩繪玻璃上。製作彩繪玻璃的工序繁複,需要嫻熟工藝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製作玻璃畫相比之下容易得多,但正如彩繪玻璃,慈幼葉漢小學的一眾同學也能透過他們的作品,傳播天國的喜訊。      (本報專題)「彩繪玻璃就像不是以文字寫成的聖經」,該校視藝科戴美寶老師一邊展示彩繪玻璃圖片,一邊向同學們解釋,「它們不單是裝飾,也有說故事的功能。」彩繪玻璃也可以說是「窮人的聖經」,中古歐洲(直至十八世紀)只有少數的富有人家能接受教育。傳教士於是將聖經故事、教義繪製在聖堂的彩繪玻璃窗上,透過圖像讓窮人讀聖經。 考耐性 求合作 製作玻璃畫所需的材料不多,只有三種:圍邊液、玻璃彩和玻璃片,考驗學生的是耐性。首先要在透明的玻璃片下放置草圖,依照草圖圍邊,「我認為圍邊這個步驟最困難,力度要平均一致才能畫出漂亮的線條」,就讀四年級的鄧詩敏說,「雖然困難,但順利完成步驟後很有成功感。」 待一星期後圍邊液乾透,同學便可以用各種顏色的玻璃彩為圖畫填上色彩。這部份卻考倒了同級的余家寶,她形容最害怕玻璃彩「氾濫」,「太急、一下子擠出太多玻璃彩的話,玻璃彩便會溢出圍邊,與其他顏色混合,影響預期的效果。」詩敏亦補充道:「也試過太著急,顏料還未乾便動手觸摸作品,結果破壞了作品。」 家寶亦難忘製作過程中的冒失事,「我們不小心碰倒了玻璃彩的瓶子,弄得整桌都是顏料,大家都要幫忙清理,然後才可繼續活動呢!」但她仍十分享受製作玻璃畫的過程,「每幅作品都有一個故事」,她最喜歡自己製作的小羊玻璃畫,「而且每次活動我們十多個同學都畫得很開心!」至於同是四年級的姚沁玫則最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完成的聖杯玻璃畫,「是大家合力完成的,感覺比獨自一人製作更開心。」對她來說,最難忘是欣賞製成品, 「當陽光穿透玻璃畫時多麼美麗!這美麗的玻璃畫是我有份製作的呢!」 藉彩畫 近基督 沁玫表示在製作玻璃畫的過程中,明白不同的彩繪玻璃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每幅彩繪玻璃背後都有它的意義,讓昔日不懂文字、未能讀聖經的人也可以認識天主。」在製作玻璃畫前,宗教科老師亦有向他們解釋圖案的宗教意義,沁玫回想,「鴿子代表聖神,祂在耶穌受洗時曾以這形象出現;聖杯是盛載葡萄酒的,祝聖後便成為聖血。」她參加活動後亦更加留意身邊的彩繪玻璃,「我曾隨學校到葛達二聖堂參觀,那裡的彩繪玻璃非常漂亮,製作的人真厲害。」 詩敏亦表示過程中認識了更多聖經故事,「我以往並不知道耶穌所行的『五餅二魚』奇跡;認識這個福音故事後,我認為耶穌是非常友善的,而五個餅、兩條魚能讓五千人吃飽真是太神奇了!我們也應學會與別人分享。」 早前,他們亦製作了以辦學團體慈幼會會祖鮑思高神父為主題的玻璃畫,並於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斐林豐神父到訪學校時,贈送給他留為紀念。家寶亦有參與製作,從中她對鮑思高神父的生平有更深的認識,「鮑思高神父熱愛我們小孩子,他不但提醒我們要愛人愛天主,我也在他身上學到關懷弱勢,為別人服務。」不管是玻璃畫、藝術品、日常生活,還是聖人生平事跡,我們都能找到天主的足跡,因為祂就存於萬事萬物中。(澄)         戴老師表示,玻璃畫完成後會於校內展櫃陳列, 亦會用於裝飾學校的小聖堂,「學校十分注重宗教科,希望透過學生的玻璃畫粉飾校園外,也能加強宗教氣氛。」她指出,學校昔日亦有安排同學製作玻璃畫,「以往以動物、花朵等為主題,學生的自由度比較高,可加入自己的設計。」她認為製作玻璃畫對學生而言有難度,但同時認為學生從完成作品中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要製作顏色均勻、沒有氣泡的玻璃畫的確有難度,但有難度他們才會不斷嘗試,找到趣味,令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kjy01_2012092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1
坪石天主教小學 125雙小手 舞動感恩心靈 陶瓷壁畫 傳揚聖經創世啟示
  (本報專訪)新學年,上課的時光重現校園。每天早上,坪石天主教小學的學生甫踏入學校正門,他們的目光很自然受到矗立眼前,面積約2.6米乘2.9米、構圖可愛的大型陶瓷壁畫所吸引。壁畫上,800多塊的小泥板代表著125位剛畢業的六年級學生的心思。這群學生現已升讀中一,展開新的學習階段;他們在離開母校前,動手參與陶藝製作,合力製成這幅大型陶瓷壁畫,卻是充份地流露內心對母校悉心培育的謝意。  每個生命都是天主的祝福 在天主教學校的校園生活裡,小學生除了吸收知識,建立良好的品格,更有機會認識天主,學習比學科知識更重要的生命智慧,從而發現和感受天主是充滿著愛的創造主。細看這幅偌大的壁畫,壁畫構圖的設計意念取材自聖經《創世紀》第1至2章的記述:天主用灰土創造人,即原祖父母亞當和厄娃,天主向人的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在聖經課裡,四位受訪的學生(見左圖,左起)趙倩雯、蔡欣晴、姚雅詩和梁志剛從老師口中,早已認識這段聖經的記述。倩雯驚歎地說:「天主的創造,實在奇妙!」藉是次製作壁畫,現正在彩虹邨聖家堂參加主日學的欣晴,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天主賜給我們生命,這是一份恩賜呢!我覺得傷害生命的人是多麼可惡啊。」 剛過去的學年,該校安排全體六年級學生在視覺藝術課堂裡,參與三次陶藝工作坊,分別進行起稿、製作和上色的工序。四位學生首次接觸陶藝製作,樂在其中。志剛體會到團體合作的精神,學生分工合作,在800多塊小泥板上,塗上配對的顏色,為了拼湊出完整構圖,大家小心翼翼,不容有失。雅詩說:「真是小學階段裡難忘的經驗!我們每一位同學的參與都十分重要,我能想像,若失掉一塊小泥板,陶瓷壁畫便有所缺失了。」  是次製作陶瓷壁畫的過程中,陳淑儀校長和視藝科科主席周海思老師與學生共享陶藝樂。陳校長欣慰地表示:校舍部份樓層的走廊牆壁,全是學生的手繪壁畫,這些都是以天主創造世界為主題的合作成果:「本校校舍屬舊式『火柴盒式』的設計,我願藉有限的校舍空間,傳揚天主教信仰的信息,於是與視藝科和宗教科老師商量,並聯絡視藝製作公司,促成製作壁畫的活動。」陳校長更指出牧民助理關兆林為設計主題及構圖,給予具建設性的意見,使構圖既富創意,又能夠忠於聖經的記述。活動中,平日佻皮活潑的學生都安靜下來,專注聆聽導師的指示,學生的表現令周老師喜出望外。言談間,陳校長流露對每位畢業學生的疼愛:「雖然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都不一樣,但他們都願意發揮個人的力量,積極參與製作壁畫,他們的熱誠使我十分感動。」(仨 /睿)(下接第二頁) 在陶藝工作坊,學生徒手接觸陶泥,這種經驗既新奇,又有趣。當中34位學生不忘花心思設計,精心製作11件作品,藉此送贈親臨畢業典禮的校監、校董和嘉賓。四位受訪學生懷著感恩的心情,細述作品的設計意念。   「母校培育我成才,恩重如山;我十分愛護學校,更珍惜小學的學習歲月。」   「母校好比一棵大樹,樹上的蘋果就是學生。大樹為我們遮風擋雨,保護我們,我藉作品表達我對母校的愛意。」   「天主藉聖經祝福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我們應多讀聖經,明白天主的道理。玫瑰花代表畢業生對學校的謝意,我們感謝老師的厚愛。」     「作品中的三棵小樹苗代表學生,老師就像農夫一樣,悉心照顧小樹苗,讓我們汲取足夠的養份,茁壯成長。我期望自己長大後,貢獻社會,不會辜負師長們對我的期望!」       
kjy02_201209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14
伍華小學鄧秀麗老師 沉醉藝術海洋
  (本報專訪)六月中旬,天主教伍華小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鄧秀麗老師獲頒本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藝術教育學習領域)」,這消息令全校師生感到鼓舞!鄧老師接受本報訪問,她欣喜地說:「我認為獎項的意義在於本校視藝科的教學方向獲外界肯定!」 大學時期,鄧秀麗老師修讀新聞系,曾任記者,及後投身教育界:「初到本校,我已被安排教授美勞科,即現今的視覺藝術科(下稱為視藝科)。我不是讀美術出身的,公餘時,我在香港教育學院修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主修美術,這時,我逐漸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鄧老師孜孜不倦,為了擴闊個人視野,更在香港理工大學完成了三年的藝術及設計教育學位課程(Art & Design in Education):「我相信不斷進修和接觸藝術,有助我帶領學生認識藝術。在理工大學讀書的日子,我慶幸曾跟隨兩位講師、本港藝術家蕭競聰和李慧嫻學習,對我影響深遠。當時,本校李淑儀校長同意讓我在校內展覽我的裝置藝術作品,作品的設計理念源自全體六年級學生進行匯報的資料,匯報的主題圍繞教育統籌委員會(即現今的教育局)推行教育政策改革提倡『愉快學習』的宗旨。 鄧老師回顧在該校執教鞭十七年的日子裡,為四至六年級學生推行視藝科專題研習的計劃,是她教學生涯裡難忘的經驗:「最初,我教導學生認識視覺元素,為學習欣賞藝術作品奠下基礎。我為學生介紹西方藝術家,讓他們從而了解藝術作品。我認為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何不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物件入門?於是我想到了本地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富有本地色彩,就這樣,我在計劃裡加入了認識本地藝術家的元素。」翻開桌上數本為各級學生設計的視藝科小冊子,資料詳盡,圖片豐富,能想像鄧老師為搜集和整理資料,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她更製作簡報,加深同學對學習主題的印象。 是次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言談間,鄧老師多次流露對校長和同事們的謝意:「校方的支持相當重要,為視藝科提供發展的空間。與視藝科老師們同心協力工作,更獲得其他科目的老師的認同,那份滿足感很大。 」鄧老師經常鼓勵學生採取主動的態度,把握不同接觸藝術的機會:「多年前,我為高小學生介紹本地視覺藝術家黃國才,我提議他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黃先生的電郵地址,直接請教他。後來,一位學生走來跟我說:老師,我已跟黃先生聯絡了,可否請他到學校舉行講座?」小學生的積極態度,促成了學生與藝術家在校園裡會面的機會,令鄧老師既感動又驚喜。她認為相對其他科目,在視藝科裡建立的師生關係較輕鬆:「我們著重學生在過程中的得著,引導他們創作,探索表達作品的各種方式。師生互相交流和分享,這情景好比一幅美麗的構圖啊。」 藝術有助提升青少年的素養和內涵,鄧老師說:「天主創造天地萬物,藝術就是讓人學習欣賞身邊的事物,開闢創意空間。例如每一片葉子都呈現不一的形狀和色調,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葉子;想一想,可以運用書包拼砌葉子的形狀嗎?這種正面的欣賞態度,也可應用於待人處事方面。」鄧老師指出藝術並不是一門深奧的科目,只要大家放慢腳步,靜心觀察周遭的事物,不難發現每天的生活都被藝術包圍著:「當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兩者互相影響。藝術世界猶如海洋般廣闊,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認識。」(蕾)      
kjy02_201110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28
東方聖像畫初探 中小學生與主相遇
  小朋友,你曾參觀位於香港堅道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嗎?這是香港現存面積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聖堂。主教座堂內設有主教座椅——象徵主教職務的有形標記。十月中旬的兩天下午,三十多位中、小學生懷著興奮的心情,首次踏足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下文簡稱為主教座堂),參加「主降人間——美蔭天下」聖像畫展覽導賞團,當中的五位中、小學生接受本報訪問,分享對天主教信仰和聖像畫的感受。   採訪實錄:學生們的腳步聲劃破了主教座堂的寧靜,他們的目光被聖堂內的玻璃彩繪、聖像、尖塔等吸引著。負責老師安排學生坐下,導賞員帶領大家祈禱,準備心神,展開導賞之旅。四十五分鐘的導賞團中,學生們好奇地細看二十六幅聖像畫,並用心聆聽導賞員的介紹。這些聖像畫擺放在主教座堂內不同的小祭台,每到一處,導賞員詠唱聖詩,祈求聖神帶領參加者,透過聖像畫,進入祈禱,與天主共融。   來自瑪利灣學校的宗教科老師莫翠嫺曾在聖地以色列看到許多東方聖像畫,她自言十分喜愛聖像畫:「是次參觀,原屬新高中的其他學習經歷(OLE)課程的部份。後來,我們收到教區禮儀委員會寄來的教材套,內容豐富,於是,我們在校內為學生安排關於聖像畫的講座及製作和平念珠,全校參與,這是意外收穫!」   
該校兩位中四學生蔡秀麗和鍾穎希,均對聖像畫感興趣。秀麗認真地說:「聖像畫的風格十分特別,與我一般接觸的美術畫不同。在校內講座中,我認識到聖像畫中的符號、顏色及文字都有特別的意思,這吸引我細心欣賞。我看到許多關於聖母和耶穌的聖像畫,當中,我十分喜歡〈示道之母〉。(編按:這畫中的聖母指著懷抱中的耶穌,祂就是人類救恩的根源。)」穎希點頭認同:「我較著重留意畫中的顏色配搭,不同的顏色代表特定的意思。我對聖像畫〈復活〉印象深刻,主耶穌雙腳踏在陰府之門上,右手提起亞當(人類的原祖父親),這幅畫帶給我神聖的感覺。」莫老師認為是次參觀的經驗難能可貴,除了讓參加的學生擴闊視野外,也讓非教友學生加深認識天主教信仰。     白田天主教小學的牧民助理呂毅恩與視藝科主任,帶領十七位六年級學生參觀主教座堂,這些學生參加了學校的「數碼藝術家」聯課計劃,藉著是次導賞團,他們學習欣賞聖像畫。三位基督小先鋒楊咏嫻、張雅詩和黃棨然有份參與計劃,這是他們首次接觸聖像畫。 
在各聖像畫中,聖母的姿態和神韻都不同,吸引了咏嫻的注意:「在導賞員的介紹下,我透過聖像畫增加對聖經的認識。」雅詩補充說:「我喜愛聖母抱著小耶穌的聖像畫,尤其小耶穌親近聖母的臉頰,我感受到那份母愛的溫暖。」棨然較喜歡簡單的構圖,這樣,他更能明白畫中的信息。他說:「聖像畫上的金色給人與別不同和神聖的感覺,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採用金箔製成的呢!」   
聖像畫的構圖豐富,採用高度的象徵手法,表達深遠的含意。呂姑娘被聖像畫〈耶穌降生成人〉所感動:「畫中呈現出耶穌將為救贖人類而死的景象,祂對我們的愛十分偉大!我真的感謝導賞員,她用心講解,深入淺出,令學生們投入參與,在聖堂內,我們一同感受天主的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