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110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9
慢遊我城 重新探索城市生活
  每一個城市都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特徵。在每日的尋常生活中,你可曾以探索的眼光,細心觀察自己所身處的城市?   (本報專題)每年,不少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加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舉辦的「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仲夏的一個晚上,荃灣大會堂文娛廳內人聲鼎沸,四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的師生在後台,為戲劇培訓計劃的結業演出作好準備。當中有份參與演出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學生感到心情緊張,因為經過整學年的戲劇訓練,他們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2010/2011學校藝術培訓計劃」中的戲劇培訓計劃,以「『慢』遊我城」為主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表達「戲劇源於生活」的概念,共有十三間中、小學和特殊學校參與,合作藝團是本地的新域劇團。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共有二十一位四至五年級的學生參與計劃,來自劇團的導師每星期到校一次,為學生進行戲劇培訓。   該校負責老師何嘉怡指出:「導師透過劇場遊戲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創作思維,教導學生表達自我情感和演戲技巧。在遊戲中,導師引導學生留意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並以漫畫、文字的形式表達。我們收集這些作品,作為劇本的藍圖。」劇中敍述兩位主角在香港遊玩時遇到的人和事,並發現香港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提起這次結業演出,該校四位學生鄭守博、蔡樂晴、區曉晴和馬嘉璐,不約而同地露出可愛的笑容。樂晴說:「排練時,同學常常鬧著玩,但在正式演出當日,大家都表現認真,不敢怠慢。」導師活潑的講授方式,為課堂增添不少樂趣。曉晴想了想,說:「有一次,導師跟我們進行名為『玻璃屋』的遊戲,我們模擬處身於玻璃屋內,輪流為玻璃屋添置傢俬,這遊戲訓練我們的想像力和記憶力,很有趣呢!」四人均認為接受訓練後,除了學習與別人合作外,個人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也增強了不少。    另一位負責老師江慧婷說:「在計劃結束前,新域劇團為我們安排交流活動,與參加計劃的小學配對,互相觀摩對方的戲劇演出。我相信學生能從中學習欣賞別人演出的長處。」守博補充說:「友校位於青衣,學生們以這個社區作為專題研習的題目,並訪問青衣的居民。透過學生們的演出,增加了我對青衣社區的認識呢!」(可)     學校藝術培訓計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觀眾拓展辦事處,每年均與本地具藝術教育經驗的專業藝術團體合作,推行「學校藝術培訓計劃」(School Arts Animateur Scheme)。計劃以學校為基地,為學生提供為期七至十六個月的系列式藝術培訓和導賞活動,讓他們發揮藝術潛能和創意。康文署自二千年成立以來,全港累計有五百一十六間中學、小學及特殊學校曾參與此計劃,2010/11學年參與全年計劃的學校達八十七間,參與學生約六萬人。     你知道嗎?   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荃灣的柴灣角天主教小學,讓我們一起認識荃灣區吧!   荃灣位於新界西部,由於海灣水淺,多年前名為「淺灣」,而「荃灣」一名即由此演變而來。在一八九八年,荃灣鄉村及「舊墟集」的人口大約只有三千人。五十年代初期,隨著柴灣角一帶各工業廠房陸續開設,荃灣才踏入重要的發展階段。七十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直至八十年代初,荃灣區議會才正式成立,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區議會之一。近年,區內不斷興建私人屋苑及商業大廈,但仍保留不少特色建築物,如三棟屋博物館和圓玄學院等。   (資料來源部份取自網頁:http://www.gohk.gov.hk)  
kjy01_201110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09
漫遊幼兒的 綠色世界
  在藝術創作,幼兒的想像力無遠弗屆:海洋中的海龍王、陸地上的年獸和太空中的火箭…… 幼兒藉著大大小小的環保藝術作品,告訴大家他們眼中的地球是怎樣的。   (本報專題)炎炎夏日,氣溫高達三十五度,在中環街市半開放式的「綠洲藝廊」中,幼兒天馬行空、色彩繽紛的作品卻吸引了途人冒著汗,駐足欣賞。香港保護兒童會於暑假期間,舉行名為「Kids Power Go Green親子綠色部落」幼兒環保藝術展,展出該會轄下十七間幼兒學校的集體環保作品,展覽以「海、陸、空」為主題,展示幼兒的藝術創意和學習成果。  
該會的幼兒學校早於二○○一年開始推行藝術教育,並於每年舉行藝術週。該會助理課程及發展主任羅淑敏表示:「這是本會首次舉辦的公開藝術展,以往,我們每年在總會舉辦為期兩天的Kids Power大型親子活動,接待三千六百多個屬校的家長和幼兒。適逢市區重建局招標,我們便構思進行藝術展的可行性,並在親子活動中加入環保元素。」是次展覽中,該會安排親子綠色工作坊、Little Greenie Live(幼兒表演),及播放「環保『綠』音」短片,輯錄屬校幼兒在課堂中學習環保概念的片段。 
採訪當日,羅淑敏帶領本報記者在展覽中游走幼兒的想像空間,從作品中不難發現幼兒愛護環境的心思。她細心介紹幼兒的作品:「我們鼓勵幼兒循環再用廢物作為材料,他們十分投入藝術創作中,更自發地提供已廢棄的物件,如襪子、手套、文件夾、膠樽等。」幼兒從遊戲中學習,她指著展板上以毛線做成的波浪紋,說:「在課堂上,幼兒透過音樂活動學習,老師播放海浪聲,帶領幼兒進行肢體動作的遊戲,然後,幼兒運用毛線展現波浪的形態。」羅淑敏指出部份展品由低年級生與高年級生合作做成,發揮不同學齡兒童掌握的藝術技巧。 
展覽期間,不少繁忙的都市人駐足欣賞幼兒的作品,還有外籍遊客和小朋友都對展覽感興趣,這令羅淑敏感到十分鼓舞。最後,她鼓勵家長給予幼兒發揮想像的空間,並學習由衷地欣賞子女的創意和學習態度,這樣有助幼兒發展創意潛能。(仨)     
眾「紙」成城   展覽中,該會邀請公眾繪畫綠色心願卡(瓦通卡),參與建設「綠色香港」,並把超過一千張綠色心願卡拼砌成「環保紙城」,當中呈展香港的地標建築。  
兒童為本 
上世紀的初期,香港社會仍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地方,小孩營養不良的情況非常普遍。有見及此,香港保護兒童會(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於1926年成立,該會健康中心協助貧困兒童及其家庭。1950年代,該會成立新嬰幼兒中心,由受訓職員為在職母親提供日託嬰幼兒服務。該會至今仍是香港最具歷史的非牟利慈善機構之一。  
kjy02_201110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28
東方聖像畫初探 中小學生與主相遇
  小朋友,你曾參觀位於香港堅道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嗎?這是香港現存面積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聖堂。主教座堂內設有主教座椅——象徵主教職務的有形標記。十月中旬的兩天下午,三十多位中、小學生懷著興奮的心情,首次踏足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下文簡稱為主教座堂),參加「主降人間——美蔭天下」聖像畫展覽導賞團,當中的五位中、小學生接受本報訪問,分享對天主教信仰和聖像畫的感受。   採訪實錄:學生們的腳步聲劃破了主教座堂的寧靜,他們的目光被聖堂內的玻璃彩繪、聖像、尖塔等吸引著。負責老師安排學生坐下,導賞員帶領大家祈禱,準備心神,展開導賞之旅。四十五分鐘的導賞團中,學生們好奇地細看二十六幅聖像畫,並用心聆聽導賞員的介紹。這些聖像畫擺放在主教座堂內不同的小祭台,每到一處,導賞員詠唱聖詩,祈求聖神帶領參加者,透過聖像畫,進入祈禱,與天主共融。   來自瑪利灣學校的宗教科老師莫翠嫺曾在聖地以色列看到許多東方聖像畫,她自言十分喜愛聖像畫:「是次參觀,原屬新高中的其他學習經歷(OLE)課程的部份。後來,我們收到教區禮儀委員會寄來的教材套,內容豐富,於是,我們在校內為學生安排關於聖像畫的講座及製作和平念珠,全校參與,這是意外收穫!」   
該校兩位中四學生蔡秀麗和鍾穎希,均對聖像畫感興趣。秀麗認真地說:「聖像畫的風格十分特別,與我一般接觸的美術畫不同。在校內講座中,我認識到聖像畫中的符號、顏色及文字都有特別的意思,這吸引我細心欣賞。我看到許多關於聖母和耶穌的聖像畫,當中,我十分喜歡〈示道之母〉。(編按:這畫中的聖母指著懷抱中的耶穌,祂就是人類救恩的根源。)」穎希點頭認同:「我較著重留意畫中的顏色配搭,不同的顏色代表特定的意思。我對聖像畫〈復活〉印象深刻,主耶穌雙腳踏在陰府之門上,右手提起亞當(人類的原祖父親),這幅畫帶給我神聖的感覺。」莫老師認為是次參觀的經驗難能可貴,除了讓參加的學生擴闊視野外,也讓非教友學生加深認識天主教信仰。     白田天主教小學的牧民助理呂毅恩與視藝科主任,帶領十七位六年級學生參觀主教座堂,這些學生參加了學校的「數碼藝術家」聯課計劃,藉著是次導賞團,他們學習欣賞聖像畫。三位基督小先鋒楊咏嫻、張雅詩和黃棨然有份參與計劃,這是他們首次接觸聖像畫。 
在各聖像畫中,聖母的姿態和神韻都不同,吸引了咏嫻的注意:「在導賞員的介紹下,我透過聖像畫增加對聖經的認識。」雅詩補充說:「我喜愛聖母抱著小耶穌的聖像畫,尤其小耶穌親近聖母的臉頰,我感受到那份母愛的溫暖。」棨然較喜歡簡單的構圖,這樣,他更能明白畫中的信息。他說:「聖像畫上的金色給人與別不同和神聖的感覺,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採用金箔製成的呢!」   
聖像畫的構圖豐富,採用高度的象徵手法,表達深遠的含意。呂姑娘被聖像畫〈耶穌降生成人〉所感動:「畫中呈現出耶穌將為救贖人類而死的景象,祂對我們的愛十分偉大!我真的感謝導賞員,她用心講解,深入淺出,令學生們投入參與,在聖堂內,我們一同感受天主的愛。」(可)  
kjy01_201110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0.28
專訪聖像師黄永權 天國之窗 開啟靈性心目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編織成美妙的生命故事。從十歲生日開始,黃永權每年收到姊姊送贈的畫紙簿,自此,他常常執筆隨手繪畫,逐漸培養繪畫的興趣;至今,繪畫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份,甚至引領他遠赴意大利,在異地的生活旅程中認識了天主,成為聖像畫師(Iconographer)。   (本報專題)自小熱愛繪畫的黃永權(Lino Wong),少年時沒有正式學習繪畫;踏入中學階段,他對繪畫的興趣有增無減。大學時期,他選修建築系,在學習建築史中,接觸意大利的宏偉建築物,夢想將來能到意大利留學。一九九一年初,他隻身遠赴意大利,展開人生新階段。 

看得見的祈禱 
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充滿藝術氣氛。翌年,黃永權入讀佛羅倫斯美術學院,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開始思考人生:「留學時,我找不到合適的住所,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當地神父,幸得這位神父收留我,這真是天主的奇妙安排!神父十分仁慈,他接納不同處境的人居住在他的宿舍。在聖堂,我接觸其他神父和修女,他們身上所散發的喜樂感動了我,於是,我決定認識天主教,並於一九九四年領洗成為教友。」修女們得悉黃永權修讀美術,便請他幫忙繪畫宗教畫及裝飾祭台,後來,一位神父借了一本關於聖像畫的書籍給黃永權,吸引他踏上寫聖像畫的旅程。 
Icon(聖像畫)一字,源自希臘文的Eikon,有肖像之意。聖像畫猶如天國的窗,在祈禱和默想中帶領人走向天國。黃永權形容寫聖像畫如靈修退省,他感恩地說:「每次,我寫聖像畫時,我感到天主的臨在,好像祂用手握著我的手寫聖像畫。當我看到完成的作品,我更驚訝萬分:我怎能寫出這樣的聖像畫?」聖像畫不是畫師的個人創作,而是遵循聖像畫學術傳統而完成。黃永權笑說:「最初認識聖像畫時,我也在想:重複寫聖像畫,不會很沉悶嗎?後來,我發現每一次寫聖像畫的經驗都十分獨特。就如這次展覽中,我分別寫了聖伯多祿和聖保祿,這已是我第三次寫;但當我完成後,看到畫中的色彩變化和線條,都比以往的作品豐富,我更重新發現畫裡的細節。」 

真善美的天主 
認真的學習態度能感動身邊的人,黃永權曾於二○○三至○六年間三次拜師學習聖像畫,最末一次更親身前往希臘東正教修道院,請求修士教授他寫傳統聖像畫的技巧。他難忘這次的經驗:「為了與修士溝通,我花了兩年時間學習希臘語。這位東正教修士啟發了我,現在我仍與他聯絡。」今年十月,他首次在香港舉行聖像畫展覽,這個新開始令黃永權興奮不已,他說:「我希望讓多些人認識聖像畫,不論是教友或非教友,這都是美好的經驗。」 
談到繪畫宗教畫,黃永權提醒青少年認真的態度十分重要,上色和繪畫線條不能馬虎;畫作整潔能給人良好的印象,構圖愈是簡單,帶出的信息便愈強。此外,畫中人的容貌和眼神都能說故事。是次分別於香港及九龍兩地舉行的展覽,名為「主降人間——美蔭天下」。黃偉權認為天主的真善美觸動人心,成年人應學習兒童,以純真的心接納事物,欣賞藝術亦出於同一道理。(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