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21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19
香港藝術節四十年 慢步細味 藝術之旅
  藝術世界樂無窮 幼兒時首次接觸表演藝術的經驗,使何嘉坤記憶猶新,回憶個人的成長歲月,她流露愉快、滿足的笑容:「我認為個人對藝術表演的嚮往,始於幼稚園階段。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我投入參加校內各類型的藝術活動,樂在其中。升讀大學後,我主修文科,仍醉心於戲劇和音樂。因緣際會,投身社會的數年後,我有機會出國進修,並在英國修讀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的課程,從沒想到將來會從事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工作呢。」 談到難忘的工作經驗,何嘉坤立即想起了二○○八年的一天,她仔細描述當時的情景:「嚴寒的清晨,大概是凌晨四時,氣溫只有幾度,我與同事保持緊密通訊,等待從法國遠道而來的馬術劇團Zingaro。我們細心安排,讓馬匹順利抵達會場。馬匹踏著輕快的步伐離開運輸車輛,在這寧靜的環境,我驚嘆那些駿馬的形態,特別是那匹白馬。真是終生難忘的經驗!」二○○八年,香港首次以協辦城市身份,參與籌辦奧運馬術比賽和殘疾人奧運馬術比賽項目。同年,香港藝術節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合辦「星躍馬術奇藝坊」馬術表演。何嘉坤補充說:「二○一二年為香港設計年,今屆香港藝術節特別安排以設計主導的大型表演WOW(World of WearableArt《藝裳奇幻世界》)為重點節目,WOW在新西蘭舉行了二十多年,今年是首次移師海外。」 二○○九年起,香港藝術節著力委託本港藝團,製作多個新作,部份作品更於香港藝術節首演後,獲邀到海外演出。在外展及教育方面,「青少年之友」( Young Friends)在過去二十年,為本港學生提供參與藝術活動和觀賞表演節目的機會;而「藝術節加料節目」為本港社區舉行講座、座談會、後台參觀等多元化活動。 何嘉坤自小熱愛表演藝術,她認為現今青少年接觸藝術的渠道有很多,他們可從不同的層面參與表演藝術:「我十分鼓勵青少年主動接觸表演藝術,特別是有分量和優秀的表演節目。不要錯過任何欣賞和參與藝術活動的機會,每次親身參與的經驗都是學習的過程。在欣賞藝術方面,不用著急,慢慢來。人生經驗愈豐富,對藝術的體會也會愈深刻,我仍在學習中呢!記著,學習藝術是一趟漫長的旅程。」(仨) 青少年之友          青少年之友是香港藝術節特別為培育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及拓展觀眾層面而設的外展計劃。在尤德爵士紀念基金贊助下,計劃於1992年成立,一直廣受歡迎,過去參與青少年之友活動的累積人數已超過六十萬。   青少年之友舉辦的活動包括青少年之友舊友會、友導計劃、學校夥伴計劃、學校巡迴演出等。 http://www.yfs.artsfestival.org/ 青少年之友於去年九月至十一月期間,舉辦「2012 YFS記事簿」封面設計比賽,以「青少年之友20周年」為主題。活動鼓勵青少年發揮創意,和各青少年之友分享二十年來的回顧、發展、展望及喜悅。設計比賽反應熱烈,超過六百份參賽作品,該會選出兩份優勝作品及八份入圍作品。兩份優勝作品更已成為「2012 YFS 記事簿」封面。 探索老店舖 歷史痕跡 (記者手記)每天走過大街小巷,你有沒有留意社區裡的傳統老店舖?只要你細心觀察,每一間老店舖的風格和陳列貨品的方式都各有特色,跟現今新型的連鎖式店舖相比,迥然不同。 趁著地鐵西港島線還未正式啟用,兩組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人——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的碩士生及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的職員,這兩個月攜手合作,一起走訪西營盤區的傳統老店舖,並以西營盤唐樓店舖為主題,籌備專題展覽。 這十多位年輕人已到過二十間老店舖考察,包括米舖、海味店、蒸籠店、豆腐店 ...... 他們接觸老店舖的店主和員工,了解各行業與社區的歷史,重拾舊時老街坊的人情味。該中心職員將整理訪問資料,透過新興科技玩意QR碼(QR Code),記錄各行業的歷史和發展,期望在展覽中讓更多年輕人關注逐漸消失的舊社區。 西營盤位於香港島西部,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若你想加深認識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這次展覽將於五月,在該中心舉行,不要錯失這個良機啊!(蕾) 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於二○○五年成立,積極提倡文化古跡保育,致力鼓勵公眾參與該中心的工作,一起延續文化古跡傳承。  
kjy01_20120219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19
香港藝術節四十年 慢步細味 藝術之旅
 傍晚時份,香港文化中心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人們三五成群,等候進場欣賞藝術文化節目。部份人走到場館另一邊,參觀「香港藝術節四十年海報巡禮」展覽,細心欣賞香港藝術節不同年份的海報,這些圖象勾起參觀者不少的回憶......   (本報專訪)一九七○年代初,香港藝術節(Hong Kong Arts  Festival)首次舉辦,為香港藝術文化的發展揭開重要的一頁。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最近接受本報訪問,與年輕讀者分享接觸藝術的樂趣,細說香港藝術節的發展。   國際演藝薈香江 在「香港藝術節四十年海報巡禮」(展覽期至本年三月四日),四十幅海報以圖象的方式展示香港藝術節與香港的發展,何嘉坤凝視會議室牆上的數張海報,說:「這些海報不但具有歷史價值,每一張都是獨立的藝術品。慶祝香港藝術節四十周年的同時,這次海報巡禮別具意義。」她認為藝術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從海報中,可以看到香港在不同階段的文化探索,逐步邁向國際化。交談間,她表示樂於邀請本報讀者的參與:「我也十分期待知道年輕人對展覽的感受!同學們,你們可以留意海報上的設計細節,如在不同年代,香港藝術節的標誌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部份海報帶有濃厚的本土味道,部份則突出國外的表演團體。大家也可以藉此展覽,反思個人對香港的看法。」 何嘉坤擔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一職已六年了,在她眼裡,同事們精明能幹,衝勁十足,她說:「作為行政總監,我的責任是幫助同事促成手上的工作,讓各人互相配合,達到工作的目標。看到同事努力工作,更獲得比預期中更好的成果,我份外感到高興。」香港藝術節於每年的年初舉行,但工作團隊全年馬不停蹄,參加不同城市舉辦的藝術文化活動,互相交流;他們積極聯絡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藝團,為未來舉行的香港藝術節作好安排。何嘉坤又說:「我們現正安排2013-14及2014-15年度香港藝術節的節目。本年香港藝術節在十六個場地,舉行一百七十場表演節目,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眾多,加上到來欣賞節目的觀眾......青少年,你們可以想像在安排和協調方面,工作量實在不少啊! 」 (下接第二頁) 同學們, 你有沒有與趣參與 香港藝術節 舉行的活動?The Sixteen   英國十六合唱團及古樂團(The Sixteen)以精準而優美的演出見稱,擅長在細緻演繹中滲透澎湃的張力。樂團將先後於兩個晚上演繹韓德爾的不同作品,包括於首場上演的四首優美聖詠作品與加冕頌歌,與次場的大型作品《彌賽亞》(Messiah)。 演出日期:2月24及25日  相關的「藝術節加料節目」:《彌賽亞》工作坊   Dominante    來自芬蘭的無伴奏合唱團多米拿堤合唱團(Dominante)成立於1975年,在指揮兼風琴好手塞波.莫托帶領下,以極高的合唱造詣、獨特而通透亮麗的聲音,演遍世界大城小鎮。 演出日期:3月3及4日 相關的「藝術節加料節目」:多米拿堤合唱團大師班
kjy10a-20120219
icon22
綠滿窗前
2012.02.19
孟浩然〈春曉〉一詩的欣賞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欣賞文學作品,最好能掌握作品的背景資料,了解作品的時代氣息,而且通過想像,飛越時空,暫以自己就是作者本人,體味才會真切。 「春曉」是這首詩的題目。春天的早晨很自然的使人想到曙光初露,大地一片煙水朦朧,想到「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想到一幅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畫。而且,「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單就題目也就予人滿有希望,蘊有無限生意的感覺。 首句「春眠不覺曉」,我國位處寒溫帶,四季分明,冬天天氣嚴寒,春回大地後天氣會變得和暖,睡得會比較酣暢。這一天,詩人睡得連天亮了也不知道,何以能酣睡?除了氣溫因素外,大概詩人心情好,一無掛慮,也是其中的原因吧;倘終日憂心忡忡,只能「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或者好像半生流離轉徙的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了。能夠睡而不知天亮,更可見詩人生活之休閒,無生計之累。 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醒來之後,只聽到四處都是細碎的鳥聲,自然會令人想到詩人居住的環境是多麼寧靜:一早就傳來最悅耳的天籟;是多麼的幽美:不是花木扶疏之地,又怎能引來這麼多的禽鳥。 第三句「夜來風雨聲」,昨夜有風有雨,風聲雨韻是另一種天籟,聽雨而眠,是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調,「何如釣船雨,篷底卧秋江」,「畫船聽雨眠」,「小樓一夜聽春雨」這些歷來傳誦的賞雨的詩句,在在都在說明這一點。末句「花落知多少」,詩人聽雨而眠,酣睡不知天曉,但醒後第一個念頭,不是別的,只想到屋外的花不知凋謝了多少。固然,這一句可反映詩人是愛花惜花之人,但亦顯示人世間之紛紜擾攘,如元曲所描述的天亮後的景象:「雞鳴後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不能侵入他的心境,全與他無關,全與他無涉;詩人彷彿不沾染人間煙火般,他關心的只是外面的花,隨風雨飄落了多少而已。這是詩人的生活,這是藝術家的生活,是否同樣也是一個人應有的合理的生活呢?  
kjy01_2012021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12
育苗四十載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 活出 信望愛
  去年底的一天,對秀茂坪天主教小學師生而言,這是一個難忘又興奮的日子 —— 慶祝學校創校四十周年。為了當日典禮,師生、校友和家長積極籌備,全情投入,更令大家期待的是天主教香港教區湯漢主教蒞臨主禮,與超過一千位參加者共度感恩的一天。   (本報專訪)巴士沿著傾斜的公路,徐徐行駛,途經曉光街、秀茂坪道,一座座的公共房屋林立,環山而建。一九七一年,秀茂坪天主教小學創校,建於秀茂坪邨二十五座側。重建後的秀茂坪,面目一新:從前十多層高的公屋大廈,被一座座高聳簇新的公營樓宇所取代;二○○一年,該校亦遷往現址觀塘寶達邨。甫入校園,楊翠珊副校長迎前。趁著農曆年假期前,本報記者走訪該校,與四位小學生李港崇、蘇佩婷、林沁兒和王雅雯(見相片,左三及四、六及七)見面,談到校慶典禮及與湯主教見面,同學們面上掛著愉快的笑容,對答間難掩興奮之情。   師長播種仁愛 恩澤社區 該校作育英才四十年,見證著秀茂坪區的發展;一九九○年代末,在政府清拆秀茂坪邨時,學校堅守崗位,成為當時唯一一間在巨大變遷中持續辦學的小學,接收區內所有受結校影響的學童。在該校執教鞭已十六年的楊副校長(見相片,右二),對此經歷印象深刻:「全盛時期的秀茂坪,多達三十間小學!直至清拆階段,我校繼續照顧區內學生,負起天主教教育使命,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當年, 區內的潔心小學結校,我校接收了潔心小學的師生,兩所天主教小學成了一個大家庭。」 重建前的秀茂坪,曾被視為品流複雜。楊副校長指出:那時,老師們特別留意學生的安全,課後在學校陪伴學生,以免他們在街上流連。遷校十年了,新校舍設備完善,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她欣慰地說:「本校學生主要來自基層的家庭,但他們發奮向上,努力做好本份。年前,本校校友朱志豪,在中學會考中考獲十優的成績;印象中,這位學生勤奮好學,他的努力表現使本校老師感到自豪。」   師生群策群力 共賀校慶 四位受訪學生在典禮中負責不同的工作,六年級生港崇和佩婷分別帶領信友禱文和代表學校接受宗座降福證書。佩婷被選為學生代表,尤感榮幸:「在台上,我從湯主教手中接受宗座降福證書,這是我首次接觸湯主教,更是近距離的接觸呢!我覺得湯主教是一個平易近人又愛笑的人,因為他整天都面露笑容。」港崇誦讀信友禱文後,湯主教對他點頭微笑。這次親身接觸,使害羞的港崇感到十分鼓舞。年紀較小的沁兒和雅雯則負責話劇和禮儀舞的表演,她們得到湯主教和嘉賓以掌聲作鼓勵,二人均感到非常高興。李玉瓊主任(宗教培育)(見相片,左一)表示:老師和學生用心排練禮儀舞和話劇,期待為學校出一分力。 話劇《愛與實力》由校友鄭國偉(曾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傑出青年藝術獎」)編寫,透過劇中小學生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旅程,演繹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四十年歷史和校園點滴。當日典禮中,兩位校友擔任司儀,楊副校長微笑說:「感謝校友們願意抽空回母校服務學弟和學妹!學校服務社區裡的小朋友,小朋友長大後,回饋學校。現今,數位校友在本校任教,還有部份校友經常回來服務。」(下接第二頁)   秀茂坪位於九龍觀塘區。一九六○年代,香港政府在此區興建徙置區,為非法僭建木屋居民提供安全的居所,共建四十四幢公屋大廈,組成秀茂坪邨。隨著社區發展,人口老化,政府於一九九○年代提出重建秀茂坪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