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c-20121216
互動閱讀
2012.12.16
Jingle Bells 聖誕節來了
今天應該是很開心的日子!為甚麼這兩隻小老鼠顯得那麼不開心呢?  洛蒂對牠的兄弟積克抱怨地說:「就是那隻貓,牠經常破壞我們的好事。」 對,就是那隻貓。本來這兩隻老鼠能住在車棚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為那裡有足夠的地方可以遊戲、探險和找到足夠的食物。可是,那裡有一個大問題 -- 那裡有一隻貓。 老鼠們本來已經為牠們的聖誕晚餐準備好食物,卻被那隻貓發現了。即使那隻貓不太喜歡葡萄、奶酪和蛋糕,但牠還是把牠們收藏的東西吃個清光。 「振作起來吧!」積克說:「看看我找到了甚麼!」那是一隻舊手套,而積克也在開始咀嚼它。 「我們不能吃手套的。」洛蒂說。 但積克沒有理會。不久,他咬斷了手套中的兩隻手指。「聖誕襪!各一。我們把它們掛起,讓聖誕老人給我們禮物。」積克說。 「太好了!」洛蒂說:「我從未擁有聖誕襪。」 「那晚,牠們蜷伏而睡,想著聖誕老人會帶甚麼給牠們。」 洛蒂在聖誕襪旁釘上一張便條,寫下他們的名字,好讓聖誕老人知道這兩隻襪是誰的。不久後,洛蒂開始打鼾了。積克也開始進入夢鄉。然後夜空傳來了雪橇的鈴聲。 聖誕節的早上,洛蒂和積克興奮並急切地查看他們的聖誕襪。它們是空的! 「甚麼都沒有。」積克悲傷地說:「甚至一個果仁也沒有。」 洛蒂拿起了牠昨晚寫下的便條。「看這個!」牠說。 便條上在牠們名字的下方,有人寫上一句:「不在這裡,到了別處慶祝聖誕。」 黄兆聰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中四
kjy13a-20121216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2.16
世紀之問:有沒有聖誕老人?
     長久以來,西方人慶祝聖誕節,衍生許多傳統習俗和潮流風尚;若加深究,是一門大學問。其中一項影響深遠,對兒童尤甚,值得華人家長認知和參考,那就是讓兒童有夢想成真的經歷。 115年前,一名八歲,居住在美國紐約市95街西115號,名叫維珍尼亞(Virginia O' Hanlon)的小女孩,聽從爸爸的勸告,寫了一封童言無忌的信給當時名重一時的《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 的編輯求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聖誕老人?」原函簡樸真切,謹錄如下: Dear Editor:  I am 8 years old.  Some of my little friends say there is no Santa Claus,  Papa says, "If you see it in The Sun it's so."  Please tell me the truth; is there a Santa Claus?  Virginia O' Hanlon  《紐約太陽報》不敢怠慢,於1897年9月21日用社論方式,由曾在美國內戰時當戰地記者的卓爾(Francis P. Church)代表回應,社論並鄭重聲名:發出這封信的小朋友,向我們提出了這個重要的問題, 報社同人感到萬分高興,必須以社論方式回答。  Is there a Santa Claus?  Yes, Virginia, there is a Santa Claus.  這一問一答已經成為百年來美國新聞史上最著名的一篇社論,每年聖誕節,不少報章雜誌都會重刊一次。社論對此一世紀之問,其回應有兩重點:  1. 她的朋友錯了。他們深受現時流行凡事都懷疑的風氣影響,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得見的東西。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無論是大人也好,小孩也好,在宇宙中,人太渺少了,跟浩瀚穹蒼相比,跟造物主的大智慧相比,人只像一隻蟲子,一隻螞蟻,所以見不到的東西不一定不存在,如同愛心、善心、誠信存在一樣。 2. 聖誕老人是存在的,唯其存在,人生才會至善至美。沒有了聖誕老人,這個世界就沒有意思了。沒有了聖誕老人,這個世界就沒有童真信念,沒有詩歌,沒有浪漫,也沒有寬容,更沒有孩子們的歡笑。 在西方,聰明的家長大多懂得透過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扮演聖誕老人的角色,節前悉心了解孩子的心事和心意,然後讓孩子在聖誕節心想事成,得到一份自己夢寐以求的禮物。一年復一年,孩童由此而擁有一次又一次夢想成真的經驗,十分符合「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有助培育兒童正向樂觀的心理,和敢於追求夢想的態度。 在英語童書世界有兩隻受小朋友歡迎的熊:Paddington Bear和Winnie - the - Pooh。其中班奇頓熊那種禮貌、自信和勤奮於學的形像,五十年來早已深入童心。 鄭曉蔚同學翻譯了《班奇頓熊此時此地》開章數段,「小熊所到之處,必會發生令人驚異之事」的形像,躍然紙上,值得一讀。 在英語世界小朋友聽到Jingle Bells的歌聲, 自然想起了即將來臨的聖誕節,而歷久不衰的童書經典《聖誕鈴聲》,則讓我們懷念那兩隻企盼過一個快樂聖誕的小老鼠。 黃兆聰同學翻譯了童書首段,值得一讀。  
kjy02_201212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2.09
追隨和平使者 領島學校主保瞻禮
   「砰!」一響槍聲,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受傷倒下。1981年5月13日,一名槍手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企圖射殺教宗,槍傷使教宗的性命懸於一線。經過搶救和數月治療,教宗受了不少的痛苦後,逐漸康復過來。事件發生後的兩年,臨近聖誕節,教宗決定到牢獄中探訪那名槍手,並親口告訴他:「我已原諒了你!」這份最大的聖誕禮物,就是愛。      (本報專題)天主教領島學校本年度訂立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為學校主保,於十月二十二日舉行主保瞻禮祈禱會及連串活動慶祝,該校校友甘寶維神父及葉寶林神父應邀出席。除播放真福的生平短片,該校亦舉行填色及撰寫禱文比賽,更邀請兩位校友神父分享及祝聖真福的聖相。 以言以行 影響生命 「如果我是那被寬恕的槍手,我定會感受到教宗的偉大」,四年級的蔡景豐表示,他和另外三位同級同學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分享參加主保瞻禮慶祝活動的感想。景豐補充:「我願意學習他寬恕別人和對他人的關愛,像他一樣,時常關心有需要的人。」槍擊事件亦同樣給謝樂怡留下深刻印象,「我學懂了寬恕別人,不要因小事發怒。」 另一名同學黎咏琪則難忘真福於接見群眾時,吩咐護衛不要阻止孩子們接近他,還抱起了小孩子的畫面。「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像甘神父那樣, 面見教宗」,咏琪笑著說,「從真福年輕時的經歷,我也學到要勇敢面對困難,不要放棄。」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生於波蘭一個虔誠的公教家庭,年幼喪母、少年時期痛失兄長;他就讀大學時因二次大戰爆發,被迫停學; 在納粹德軍和前蘇聯的共產主義政權統治下,他亦無懼種族和宗教逼害, 一心一意尋找天主,回應天主的召叫。1978年10月16日,若望保祿二世在眾樞機的投票下,當選第264任教宗,是教會首任非意大利裔教宗。 蔡穎琪對此亦深感認同,「我們應該學習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樂觀」,這也是他對天主的依靠,「即使遭遇不幸,他從沒有抱怨,仍然堅持積極生活。」穎琪更感謝真福對世界的貢獻,為世人立下榜樣,「他是出國遠行最多的教宗,到世界各地探訪有需要的人,而且喜歡親近群眾。」在位26年多,他出國訪問104次,與政治人物會面,亦接觸各地信友、青年和病患弱小。 以心以身 實踐美德 若望保祿二世指出對天主的信靠是為信仰作見證的聖德,他曾表示:「聖德,是不需要語言就能說服人的信息,是基督面容活生生的反映。」(《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文告7)穎琪續道,「我希望天主賜我力量,讓我學習主保的德行,有一顆懂得感恩和寬恕的心。」這也是她在撰寫禱文比賽中寫下的心聲,雖然只是寥寥數句,也沒有獲獎, 卻是心底說話。景豐亦表示會學習真福,傳天國的福音,「聖誕節快來了, 我可以參與報佳音,將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的事跡告訴別人。」四位同學都求主保聖人代禱,讓天主恩賜他們,能實踐真福的德行。 那掛在學校外牆、在活動當日祝聖的主保聖相亦給咏琪、穎琪二人留下印象。「那幅聖相很巨大,相中的主保穿著教宗袍,手握權杖,向眾人揮手」,穎琪詳細地描述,咏琪補充道:「而且他面帶笑容,樣子很開心!」 該校宗教科李珈琳老師觀察到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事跡,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受槍擊一事對他們而言最深刻,「短片播映到這一幕,同學們都『哎呀!』地驚叫起來。」李老師亦表示她會以真福的事跡,提醒同學們相親相愛,「他們起爭端時,我便會用槍擊事件中真福的寬容, 提醒同學要懂得彼此包容和寬恕,十分具體。」 她亦留意到學生特別有興趣認識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校內也有向同學講述其他聖人的事跡,但一些年代久遠的,在圖像方面,有的只有聖像畫。」她笑道,「但播放真福的短片時,學生會好奇地問:『為甚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有相片、有電視片段呢?』」校方亦期望同學們學習主保克服困難,永不放棄的堅持,並珍惜所有,努力學習,在生活中關懷弱小。 若望保祿二世於2005年病逝,2011年列品真福,瞻禮為10月16日。他以一生維護信仰、真理及和平,正讓我們在他身上看見天主是愛。(澄)       天主教領島學校於1955年5月由白英奇主教奠基,原址位於黃大仙竹園徙置區。1980年竹園區拆卸重建,學校遷至何文田俊民苑現址。遷校後,該校一直未有訂定學校主保,去年向教區申請以真福若望保祿二世作為主保。    
kjy01_201212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2.09
奇妙的音符 專訪鋼琴家李嘉齡
踏入將臨期,又是準備聖誕節來臨的時候,相信不少讀者已開始期待今年的聖誕禮物吧!那會是新布偶、新模型嗎?還是最新的電子遊戲?抑或是考試得到好成績?不如到國外旅行?剛由德國返港的年輕鋼琴家李嘉齡卻希望送大家一份更大的禮物:和平的信息。      (本報專訪)相信李嘉齡(Colleen Lee)的名字對本報讀者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她透過本報英文專欄Magic Mirror,隔星期與讀者分享音樂、信仰、在德國進修的生活點滴和遊走世界各國演出的見聞。剛回到香港,嘉齡馬不停蹄,又準備北上國內演出。 愛 恆久的喜樂 嘉齡每年聖誕節都在聖堂渡過,身為歌詠團成員的她,會練習彌撒和報佳音的歌曲。回想孩童時代的聖誕節,嘉齡笑著憶述,「沒有大餐,也很少外出,因為要準備考試,所以我總會羨慕在假期前完成考試的學生。」儘管如此,小嘉齡仍堅持每年親手製作聖誕卡給父母和身邊的人,「雖然只是一張卡,但我相信他們能感受我的心意;早前更有朋友告訴我,他一直保存著我送的聖誕卡。」 嘉齡的另一個聖誕回憶是媽媽每年也會為準備聖誕禮物而十分頭痛,這誘發她思考:到底聖誕禮物是否必要。「收到禮物固然高興, 但聖誕節的信息是否停留在『開心』這樣簡單?」聖誕節是耶穌基督降生成人,來到我們中間的大日子,我們為此歡欣踴躍,慶祝救主來臨。嘉齡認為物質享受帶給人的只是一瞬間的快樂,真正的喜樂常存,「例如你收到一份有心思、特別為你挑選的禮物,感受到別人的心意、感受到愛,這種快樂才是恆久的。」 歐洲國家每年聖誕節都會舉行聖誕市集,德國更是聖誕市集的發源地。熱紅酒厚重的香料芳香在空氣中飄盪,市集中盡是售賣聖誕蛋糕、傳統小吃和手工藝品的攤檔。嘉齡表示市集的云云商品中,最吸引她的,是人手造的木製聖家聖像。「那些聖像沒有塗上顏料,十分簡樸,但我認為很切合耶穌降生成人的事跡」,嘉齡分享,「耶穌是這麼重要,他卻以卑微的姿態來到我們中間,將愛帶給我們。」 和平 彼此的分享 除了耶穌誕生,嘉齡認為聖誕節亦帶來愛與和平的信息,「這節日提醒我們要以行動實現愛與和平,關心身邊的人,亦應將自己擁有的跟別人分享。」嘉齡的音樂才華毋容置疑,而她亦願意好好利用自己的天賦, 散播和平的種子。今年起, 嘉齡應邀擔任P e a c 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香港國際和平基金)的和平音樂大使,為推動和平出一分力。 音樂與和平看來互不相干,嘉齡並不認同,「心情不好的人聽音樂能緩和負面情緒,減少不滿和憂慮。」音樂也能帶來歡樂,「有些貧窮的孩子沒我們幸運,甚至樂器也沒有見過。我的演出令他們十分興奮,給他們帶來喜悅。」但她強調和平並非理所當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們可由小事做起,跟別人分享開心的事、樂於幫助他人,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和平使者。」 音樂像是魔法,給人帶來歡樂,也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不同國家以當地語言舉行彌撒,但經文內容相同。嘉齡常到世界各地演出,因此會到不同聖堂參與彌撒。「雖然不明白外語歌詞,但聽到熟悉的聖樂,就知道大家的祈禱意向都是一樣。」音樂,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聖誕將至,嘉齡亦向讀者們推介兩首聖誕歌曲:《T w e l v e D a y s o f C h r i s t m a s》和《Wh i t e Christmas》。「前者的歌詞很有趣,希望小朋友能從中發掘聖誕節的真正意義;後者描繪下雪的聖誕節,雖然香港不會下雪,也希望小朋友能藉此曲感受一下白色聖誕的氣氛。」聖誕節快到了,你有甚麼計劃呢?(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