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JY20150913p03
icon78
種子的力量 : 足印篇
2015.09.12
【聖師小德蘭系列】阿朗松的澤莉小姐
阿朗松(Alençon)是位於法國西北部的小鎮。十七世紀開始,由阿朗松生產的手織裝飾花邊工業,發展迅速。這個人口僅一萬三千多的小鎮,幾乎沒有多少人會不懂得這門手工藝;阿朗松生產的飾邊充滿藝術感,手工精巧,織花和紋理的結構非常獨特, 不單為當地家庭帶來穩定的收入,更是法國人引以為驕的文化傳承,在歐洲社會中享有「皇后的裝飾花邊,飾邊中的皇后」的美譽。 1844年,年僅十三歲的澤莉(Zelie Guerin, 1831-1877)隨著家人遷居阿朗松。澤莉的父親是個軍人, 駐守諾曼第地區。這一年, 父親剛從軍隊退役。定居下來後,澤莉進入一所由修女開辦的學校,開始接觸編織阿朗松花邊的基本技巧。溫婉聰穎的澤莉很快便掌握這門手藝的竅門,還懂得設計精緻的織花造型搭配優雅的紋理結構。1853年,她在姊姊的協助下,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澤莉生於天主教家庭,出生不久, 她便領受聖洗聖事,成為天主的女兒。完成學業後,她感受到天主的召喚,這時恰巧她的姊姊決定加入一個修會, 準備當修女。澤莉渴望像姊姊一樣, 成為修女。她想加入仁愛會(Daughters of Charity),效法創立該修會的會祖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 1581-1660)及聖婦露薏絲(St. Louise de Marillac, 1591- 1660)的精神,為關懷貧苦大眾而奉獻一生。可是,她的健康不很好。她向一位在醫院服務的仁愛會修女尋求協助,這位院長修女引領澤莉辨別這個渴望究竟是個人的想法,抑或是來自天主的召叫。最終,澤莉明白這不是天主的意願。 這樣,澤莉得獨力承擔自己所經營的生意。她在祈禱中獲得勇氣和力量,天主在聖經中的說話帶領她向前繼續走下去。她將編織花邊的小工外發給相熟的鄰居,好讓他們在家裡分擔精巧的工序,同時賺取工資,改善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澤莉視這些鄰居如自己的親人,彼此建立友愛的夥伴關係。另一方面,她樂於助人,關懷弱小,經常友善地幫助別人面對由於貧窮而遭受不公義待遇的善行,早已街知巷聞。澤莉的手工藝事業逐漸受到注目,1858年,她獲得一項紡織業的殊榮,以表揚她在飾邊行業的貢獻。這時,她承接了巴黎一家公司的長期訂單,生意蒸蒸日上。 距離鎮中心不遠處,穿過小樹林,便會到達景色宜人的寧靜郊野。1858年春天,二十六歲的澤莉小姐經過這處一道古老的小橋,一位儀表出眾的男士迎面而來,一段像綺麗的飾邊般美的戀愛就在他們中間開始。   (待續) 
kjy06a-20150621
耶穌的朋友
2015.06.20
父愛如山
   人們一般對於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那樣重視與熱鬧。但聖經和慈母教會教導我們,對於父母的關懷和敬愛應該是一致的。當母親艱辛地照顧我們時, 其實,父親也在默默地關心和支持著我們。 我的父親已經離開六年之久了。爸爸生前,可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善於將他對子女的愛表現出來, 他只會一直重複著同樣的話語,一再地提醒我們兄弟姐妹小心這個,當心那個。雖然他不善言談,卻對我們幾個孩子有著深深的愛。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為了養家糊口總是早出晚歸,我很少見到他,但我還是能感受到爸爸對我的愛。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當我放學回家後,爸爸見到我的雙手和耳朵都凍腫了。他心疼兒子,便請媽媽幫忙,他們連夜為我編織了一對耳套和手套。雖然爸媽的手工不是很高明,編織的耳套和手套也不是很漂亮,但很暖和。還記得,當我考上了我們縣的重點高中,但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求學,那時交通不是很方便,  爸爸只有騎單車帶我去學校。由於爸爸的單車技術不好,害得我們摔倒了好多次。二十多里的路程,走了將近半天才到了學校。爸爸安排好我住宿後,又連夜趕回家。可憐天下父母心,看著爸爸風塵僕僕的樣子, 真不知道爸爸那一夜是怎麼回到家的。 有一個廣告很有意思,廣告內容這樣說: 「小時候,父親的背是我們仰望的大山;長大後,父親的背是我們休息的港灣。」沒錯,爸爸一直是我們的依靠。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甚麼困難,只要爸爸出面,似乎沒有甚麼解決不了的事。 父親節是一個讓我們表達感恩、關懷和敬愛的節日,或許,當我們大傷腦筋,考慮該為爸爸買甚麼禮物的時候,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察覺到爸爸在百忙中給我們的愛心呢?我們是否觀察到,爸爸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一生呢?或者,我們是否愛自己的爸爸,一如他那樣愛著我們呢?  雖說父愛如山,但再高再大的山,如果不斷地挖掘而沒有採取一些保護措施,那麼,這座山也會有一天被挖空的。父親節該是我們為這座高山作些貢獻的時候了。 我們要向爸爸表達出自己的愛意,在爸爸上班時說上一句叮嚀;在爸爸下班回家時,給他沖杯茶,平常對爸爸多盡孝愛之心,多聆聽爸爸的教導和規勸。這些簡單的事情,卻能令我們印象中那位堅忍不拔和無堅不摧的爸爸,變得熱淚盈眶。
kjy02_201506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06
愛青年 愛教會 愛聖母 張心銳執事 追隨神職修道聖召
  「當時覺得神父很博學,而且神父能透過聖體將耶穌與人分享,因而開始思考自己的聖召」,慈幼會士張心銳執事回想他在高小時已開始思考天主對他的召叫。2012年矢發終身聖願,去年領受執事聖秩,張執事將於今年6月20日領受司鐸聖秩,成為神父。趁著本主日教會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張執事分享他的聖召歷程和聖體聖事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本報專訪)雖然小三才領洗入教,張執事自小已接觸天主教信仰,「外祖母十分虔誠,每天清晨她都會跪在家中的小祭台前誦念《玫瑰經》,然後步行到聖堂參與彌撒。」張執事表示好的信仰培育在家庭開始,家人的榜樣很重要, 家人的陪伴亦為孩子的信仰生活打下基礎。媽媽的陪伴是張執事信仰路上的重要片段,「猶記得我們一起乘電車,途經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聖堂有長樓梯、兩個大石像,我被這所漂亮的聖堂吸引了,也很喜歡參與彌撒,於是以後每個主日媽媽也和我到聖堂去。」 積極投入堂區生活,參與主日學、輔祭會、基督少年團等善會,張執事表示他對堂區有很大的歸屬感。「一方面我在服務和與人交往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學習做一個成熟的人;另一方面, 我得到很豐富的信仰培育,學習禮儀知識、教理、研讀聖經。此外,神父很愛錫我們,更教我們拉丁文、念日課。」 到了高小時,張執事更開始思考聖召,「我為此祈禱,並感覺天主叫我求『做神父』的恩典。」初中時,他對慈幼會仍是毫不認識,只是翻開教區手冊,看到一個獨特的名詞「維豪備修院」,於是致電查詢,非常初步地了解到這是個適合中學生的地方。幾經轉折,張執事最後和另外五名有意追尋聖召的青年加入備修院。 「備修院是一個聖召辨別的中心,讓我們知道天主對我們有甚麼召叫」,張執事解釋。在備修院中,他們度有紀律的團體生活,有信仰培育、需要勞動分擔院務,同時繼續學業。經過五年的備修院生活,張執事明白到天主召叫他成為一名慈幼會士,於是中學畢業後便往澳門接受準初學培育。 決定成為慈幼會士,張執事指出是因著會士的榜樣。「我在每個會士身上看到鮑思高神父, 他們活出鮑思高神父的特質。」此外,他明白到自己身上同時有修道和司鐸聖召,「鮑思高神父曾說,慈幼會士的會衣就是工人服,與青年一起工作。我渴望服務青年,而我希望透過禮儀和聖事培育他們。」 「聖體聖事不斷轉化我,令我成長」,張執事分享,「一般的食物進食後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領受聖體卻讓我們成為聖體,成為耶穌基督的一部份。」他強調聖體聖事和修和聖事相輔相成,「聖體是天主的臨在,滋養我們的生活, 妥善地辦修和聖事則幫助我們為領受聖體作更好的準備。」 張執事鼓勵同學透過三個幅度認識和默想聖體聖事這個奧跡,第一是感恩,「不論是領受聖體或朝拜聖體,我們也能以感恩的心,感謝天主給予我們生命、家庭、讀書的機會等;感謝天主將耶穌賜給我們,讓耶穌在聖體內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是求恩,求天主賜予恩寵,讓我們做得更好。第三是天主的臨在,「天主無處不在, 而聖體便提醒我們天主就在這裡,祂和我們在一起。」 鮑思高神父敬愛進教之佑聖母,張執事亦認為聖母是他信仰和聖召的中心。「從小我便覺得聖母十分親切,小時候堂區舉行聖母家訪,小小的聖母像會放在家中一個星期。」他回想昔日常在堂區的進教之佑聖母祭台前祈禱,以及進入備修院面對擔心和猶豫時,聖母給予他的安慰。「慈幼會有一個傳統的說法:每個加入慈幼會的人都是由聖母親手帶領;為我而言,聖母是保護者,也是導師,教我不用害怕擔憂。」   晉鐸在即,張執事表示心情興奮,「因為這是天主對我的肯定。」他為自己的鐸職定下目標,期望繼續慈幼會的精神,盡力關心窮苦和弱勢的人。「司鐸既是基督的代表,就該如基督一樣,與人同甘共苦,關心有需要的人。」他亦希望為青年提供良好的信仰培育,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召叫。「成為善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願我能讓他人在我身上看見鮑思高神父。」(澄) 
kjy01_201506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06
與基督合而為一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初領聖體
  經過一年的培育,嘉諾撒聖瑪利學校五十五位同學在六月六日基督聖體聖血節提前彌撒中,假玫瑰堂初領聖體。早前,其中四位同學與本報記者分享她們對初領聖體的期待和未來信仰生活的展望。兩位去年初領聖體的學生亦分享聖體聖事給她們的滋養和她們在學校持續信仰培育中的得著。   (本報專題)有天主教信仰的父母讓他們年幼的孩子領受聖洗聖事,加入教會。當孩子在教會中日漸認識信仰,到達能明辨是非及認識聖體聖事的年齡,教會會安排孩童領受聖體,孩童首度領受聖體的禮儀稱為初領聖體。 基督內共融 學校的培育讓同學在初領聖體前,充分認識這聖事。「聖體不是普通的一塊餅!」何晴晴指出,她和另外三位三年級受訪同學即將初領聖體,「聖體奧妙神奇,他是耶穌的身體。」她期待藉著領受基督聖體,堅強她的信德,「讓我可以放耶穌在第一位,並發揮愛德的精神,例如多幫助同學。」 同樣地,蘇衍澄希望透過領受聖體,得到更多力量,「好讓我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耶穌的愛,例如我可以多為病人祈禱。」她補充道,「耶穌聖體是珍貴的食糧,能令人的心靈得到平安, 並能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保持純潔的心。」 鄧貝兒亦認同聖體十分珍貴,「因為聖體是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代表耶穌與我們在一起,我們與他的愛常在。」她認為學校的培育幫助她和同學們預備心神,好能領受聖體。她承諾初領聖體後仍會常常與爸媽一起參與彌撒,「我也會介紹朋友和身邊的人認識天主。」 至於蔡卓豫則表示聖體是我們靈魂的食糧,「讓我們與耶穌合而為一,讓耶穌帶領我們做天主想我們做的事。」她向耶穌祈求,「耶穌,求你給我力量去遵守你教導我們的一切,使我成為天主的好女兒,幫助我的信仰成長。」她期望未來與更多人分享耶穌的故事,「使他們也能成為天主的兒女。」  信仰中成長 除了為學生提供初領聖體的培育,領受聖事後,學校亦安排小四教友學生參與「小小宗徒」,於課外活動堂聚會,活動內容包括認識聖經、電影欣賞、朝聖等等,進一步鞏固學生的信仰。關卓姿和馬津喬是其中兩位小小宗徒。 回想去年初領聖體,兩位同學均表示當天既興奮又緊張。津喬分享,「我們五十多個同學一同到玫瑰堂去,大家都穿著整齊校服,戴上純白的頭紗。」卓姿亦難忘當天的情境,「家人、校長和老師都來見證我們初領聖體,此外,一位非教友同學也來了祝福我們,並和我們一起參與彌撒。」 當天,初領聖體的學生奉獻填上顏色和寫上感想的葡萄工作紙,並在參禮者中先行領聖體。卓姿續道,「以往參與彌撒時因為我未能領聖體,所以感到很好奇;我初領聖體後雖然發現聖體的味道跟我想像中不一樣,但是我知道耶穌進入了我的心中,與我融為一體。」她認為聖體給她力量,實踐耶穌愛人如己的教導,「當我感到疲倦和有壓力時,我也會向耶穌祈禱,求他幫助我。」 今年參加小小宗徒,津喬表示不同的活動深化她的信仰。「除了透過活動和話劇深入認識聖經故事,我們更到了西貢鹽田梓朝聖,又看了電影《鮑思高傳》,我也在學校的會祖瞻禮中擔任司儀。」她展望自己的信仰生活,「希望更加認識天主,將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