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41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9
成長賴聖神
今年復活節,葛達二聖堂有百多名候洗者成為天主子女。聖洗是進入聖神內生活的門,也是整個基督徒生命的基礎。這十一位青少年由代父母的手中接過復活蠟燭,開啟了他們新生命的一扇新門——「天主是光。主啊!惟有藉著祢的光明,才能把光明看見!」這句印在蠟燭杯托包裝紙的話,道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們都願意接受基督的光作為指示生命的光。   渴慕真道迎新生 承謙、漢宏和焯恒均經由學校的牧民助理或老師介紹,並獲得父母同意,首先參加了堂區的主日學,繼而探索信仰。主日學的幾年間,他們眼見其他學生成員已升讀堅振初、高班, 但因自己的父母並非教友,他們只能在主日學的初小班中重讀。直至2014年九月,堂區特別為非公教家庭子女開辦「主日學青少年慕道班」,他們加入了這個慕道小團體,並期望接受聖洗聖事。「我是在姚老師的介紹下,入讀慕道班的。」可兒口中的姚老師(姚曼玲),既是梨天的牧民助理,也是葛達二聖堂的慕道班導師。姚老師還清楚記得,當初是可兒主動找她查詢慕道班的資訊。可兒說:「念小三時,從學校當時的牧民助理對《聖經》的講解,讓我明白箇中的道理,我每天也跟她一起到學校的聖像前祈禱。」後來,可兒參加了基督小先鋒,從遊戲和活動中更認識信仰,確信這正是她一直所追尋的。多年來,可兒每晚祈禱,「天父就像我的父親,我有甚麼心事都會向祂傾訴。」 教會安排不同的禮儀幫助信眾準備心神,迎接基督復活。四旬期內, 堂區為候洗者舉行甄選禮和考核禮,漢宏對各項禮儀深有體會,每次都讓他領受多一份恩寵,「考核禮前,我感到心思散亂,但之後則感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堂區也舉行拜苦路、聖週禮儀,聖週五早上出發往大帽山進行戶外拜苦路前,漢宏在聖堂內朝拜聖體。祈禱默想時,他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微笑著,歡迎他、擁抱他,讓他感到回家的溫馨。可兒則從逾越節晚餐中,嘗試體會耶穌當時又開心(與門徒團聚)又憂傷(預知將被門徒出賣)的心情,「吃完後,心靈很滿足,好像填補了內心的空虛。」 家校堂區相配合 一般而言,兒童的宗教培育及慕道,應由堂區及學校互相配合,務使小朋友與教會大家庭建立密切關係。(參考《教區會議文獻》青少年牧民)這五位學生均由幼稚園或小學開始接觸天主教信仰,他們當中除了嘉儀的媽媽相信天主並有慕道的打算外,其餘幾位的雙親也是非公教徒,不過他們的父母信任教會,願意讓子女領洗,並在教會的環境中成長。 七位導師見證著學生領洗的一刻, 感到很欣慰,尤其他們的父母均非教友,未能符合教會為兒童聖洗聖事的規定,但堂區有見學生個人對信仰的渴慕和堅持,並得到家長的支持,因此特別為他們開設這個慕道班。導師們一直花盡心思作出培育,為他們辦靈修營,鼓勵他們參加主日感恩祭、勤讀《聖經》和祈禱,安排他們參加明愛賣物會和協助拜苦路禮儀等,讓他們在團體內落實信仰生活。當中姚老師還兼任保姆負責接送。領洗後,導師將邀請全體學生參加堂區的「青音團」,藉此深化信仰、維繫情誼。 姚老師和另一位導師饒爾雅均喜見學生在慕道班中,日漸成長。饒老師說:「每次聚會完結前,學生會自發性祈禱,他們的祈禱愈內容見深度,例如懂得關心身邊人的需要,為病者祈禱等。」導師與家長一直保持緊密聯繫,從領洗前的家訪中,他們更聽到父母盛讚學生在信主後更關心家人。「他們開始踏入青春期,又處身世俗的洪流中,若要在朋輩中活出基督徒的價值觀,很需要導師以至整個團體的鼓勵和支持。」姚老師說。  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伍國寶神父肯定導師們的努力,認為他們是學生的楷模、信仰上的明燈。他還感謝非教友家長對堂區的信任和支持,他們認同教會的價值觀,相信這將有助子女健康成長,因而放心讓子女在信仰團體內成長,「這是一份對教會教育事工的肯定。」(敏╱睿)   
kjy03_20160410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4.09
帶來祝福的種子
一九九四年,當我正準備出國留學,攀上人生的另一個峰頭時,卻被一道突如其來的情天霹靂打入谷底。食道病變的手術,不僅使我完全失去了吞嚥能力,整日躺臥病榻靠點滴度日,身體消瘦到嶙峋,一路努力為自己構築的人生夢想,也在瞬間化為幻影。 那段期間,意志消沉到數度萌生放棄的念頭,幸好有母親每晚到床前不間斷的禱告、信仰教父不離棄的陪伴,和好友們相偕探望鼓勵,才讓我猶如槁木死灰般的心漸漸重燃生機。於是,我開始在病床上寫故事和翻譯書,慢慢展開了自己當時完全無法意料、嶄新美好的「童書人生」。 我一直想把這段生命歷程用故事記錄下來,說給小朋友聽,希望可以帶給他們一些面對成長困境的力量,只是總不知如何下筆。直到許多年後的一天早晨,我在報上看見一群山友,為了復育因為地震崩落光禿的山脊,發動眾人齊力種樹的新聞,才靈光乍現的湧出寫故事的靈感泉源。 是啊,病中的我不就是那座了無生息的光禿山脊嗎?而那些幫助我從谷底重新攀爬而起的親友,不也正是這些殷勤植樹的人嗎?閤上報紙,我奔至書房, 在電腦上一字字打下了《小喜鵲和岩石山》(彩虹愛家)的故事。 這個故事寫完後,在電腦中沉寂了兩年多,直到遇見了插畫家蔡兆倫先生,才有了新的契機。當出版社把文稿傳給他的隔天,我便接獲他傳來一個小圖檔。那是他創作的一個關於「小鳥和石頭」友誼的故事:小鳥靈動活潑,熱情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石頭沉靜寡言,默默聆聽和分享著小鳥的熱情與心思意念。雖然天涼小鳥必須南飛過冬,卻絲毫不損他們的友誼,石頭仍然滿心期盼著溫暖的春天趕快到來⋯⋯  乍見這個小故事圖檔,我怔然許久,沒想到我們竟然同時創作了一個本質如此接近的故事。於是,我和插畫家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圖稿,從擬人的卡通化到奇幻想像,最後回歸真實的情感氛圍呈現,直到第四次的草圖才真正有了共識。而我也同步就定稿的草圖將文字去蕪存菁,好讓文圖能夠合奏出更和諧且相得益彰的優美樂曲。 寫這個故事時,頻頻回首凝視那段慘澹人生,客觀的事實依舊,心中卻湧起滿滿的感謝,彷彿正如《聖經》所言,原以為天崩地裂的盡頭,其實只是「至暫至輕的苦楚」;原以為喪盡了一切,卻是為了「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小喜鵲帶來了希望與祝福的種子,復甦了岩石山的生機,也搭建起一段永恆的情感關係,就像那些伴我走過生命幽谷的人和我一起成就了這個故事; 也像插畫家以極大的耐心和包容,以及令人嘆服的繪畫才能,和我成就了這本書。 為此,我也在心中默默期盼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小喜鵲,關懷身邊那些身心受傷和悲苦的人,為他們帶來新生的希望;也為我們周遭的環境多盡一份心力,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活力、欣欣向榮、滿溢祝福。   小喜鵲為了躲避太陽停在一座岩石山的陰影處休息,卻因此和孤獨的岩石山成為好友。他不僅為岩石山帶來小種子當禮物, 也將自己的好朋友介紹給岩石山。 小喜鵲一次又一次帶著小種子來拜訪岩石山,還帶著朋友同行,漸漸的,原本光禿禿的岩石山開始出現點點綠意,長出小樹、青草,甚至開出美麗的花,小蟲子來了,許多鳥兒也紛紛造訪和定居。 然而幾年後,小喜鵲突然消失了。岩石山日日夜夜等待他的好朋友,期盼再見他一面,卻總是落空。直到有一天,遠處飛來一大群喜鵲⋯⋯ 
kjy13a_20160410s
bridgelist_logo
2016.04.09
昨天出外,在一個J 字路口處,僅一步之遙差點被一輛飛來的車撞倒。現在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頗許後怕。感謝天主大恩,否則,我現在應該已經躺在醫院了! 生活中總免不了有很多「怕」⋯⋯小時候,常聽大人講「前怕老虎,後怕狼!」「人怕出名,豬怕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等各種各樣的怕。特別是在當今這個「壓力大山」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更容易「怕」:怕考不上好的學校, 怕失業,怕家人生病或出意外⋯⋯可是每當事情過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時,很多我們怕的事情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怕,那樣恐怖。 記得有一部印度電影 " The Three Idiots " (港譯《作死不離三兄弟》)劇中主人公告訴我們一個安慰自己不要怕的方法:當你害怕和擔心時:手按胸口,挺胸直身,告訴自己:「一切會好的!」其實, 「怕」與「不怕」是一種心態問題,生活中有很多的擔心與怕,都是我們自己加於自己的。再者,怕,擔心又有何用?生活不會因著我們的怕與擔心會改變,只能帶給我們自己的心靈上一片怕的陰影。如果「怕」不能解決問題,那怕的對立面,又是甚麼呢?那就是相信,相信天主,相信自己!正如電影“The Three Idiots”告訴我們的:一切會好的!為甚麼呢?因為天主與我同在,天主在我內工作! 1978年10月22日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就職典禮上說:「你們不要怕!要給基督開門,而且要大開門戶⋯⋯不要怕!基督知道人的心中有甚麼!只有他了解!」人的心中對天主和對自己的信心與希望,是戰勝「怕」的唯一方法。 耶穌在聖經裡亦告訴我們:「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甚麼,或喝甚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也不在糧倉裡屯積,你們的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更貴重嗎?……信德薄弱的人哪,何況你們呢? 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25-34)  很喜歡這段經文,每次讀來內心都有一種安慰與希望—— 天主與我們同在,並且許諾定會加給我們一切的,如果我們一心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不要怕,一切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的!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