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4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23
宏潤梅善用戲劇教育 實踐 學校牧民工作使命
(本報專題)耶穌的比喻中,「蕩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11-32)充分流露天父憐愛世人,滿懷慈悲。為使小學生更能感受到天父的慈悲,深井天主教小學(下稱「深天」) 牧民助理宏潤梅,以福音記述作藍本,配合戲劇技巧, 編寫了《回歸父家 2016》,由該校十多名來自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參演。復活節假期前夕,在校內公演,不少學生觀看後也為之動容。 話劇開始時,舞台上尚未有演員出場,但見飾演群眾的小演員在台下觀眾席中議論紛紛,原來他們在討論應否幫助身邊那飢寒交迫的小兒子比達。剎那間,觀眾席其他學生也加入發表意見,有人說應該,有人說不⋯⋯宏姑娘刻意以倒敍的方式說故事,讓觀眾跟著小兒子一起反思過去,「這種由台下做回台上的安排,讓同學目睹他的窘況後,很快代入角色,憐憫他。」她說事前已囑咐飾演群眾的學生,以戲劇手法維持演員與觀眾互動期間的秩序。 讓學生找到自我價值 故事發展下去是比達被外邦人莊園內的豬群鼓勵回家找父親求恕,期間穿插他年少時的荒唐生活片段。宏姑娘透過會說話的小豬、父親家裡的傭工等配角的交談,帶出整個故事脈絡。劇中每個角色包括小豬和損友等,都有自己的名字及性格,以供參演者發揮,「每個演員都很重要。這樣舖排除可增加趣味外,還可照顧飾演小豬的學生的感受。」 當中分飾傭工莎拉和其中一名群眾的五年級生鄔潁浠,很喜歡自己的角色,「我是教友,今次參演令我對這段聖經更了解,小兒子真是可憐。」潁浠說。 身兼信徒善會「思定劇社」監製的宏姑娘,並非演藝出身,她表示參加劇社的經驗使她獲益不淺, 「慶幸在思定劇社中,曾與多名資深和具份量的導演合作, 從中偷師。」宏姑娘曾任老師,這讓她看到教學與戲劇的連繫和重要性。在思定劇社,她目睹有些年輕人因為有機會演出而找到個人的價值,甚至改善了過往的偏差行為。 在深天當牧民助理一年多,宏姑娘獲得校方的支持,先後撰寫了幾個宗教劇本,每次選角都以學生的個人意願作首選。《回歸父家》去年演過一次,故事編排平舖直敍,當時在今次演出中飾演父親的陳泰源也有參演,他飾演小豬。那次演出有學生忘了台詞,被其他同學取笑,泰源卻上前安慰和鼓勵,這一幕令宏姑娘印象難忘。今年重寫劇本後,招募演員期間,看到泰源也報名了,她便立時分派他當慈祥的父親。「這位爸爸充滿慈愛,無論兒子做錯甚麼,他都寬恕,日後我也要這樣對待同學。」現已是六年級生的泰源說。 願福音傳遍中華大地 宏姑娘重寫劇本,源於去年在一次「教區學校牧民發展日」聚會,看了一段在沙漠中發生的《蕩子的比喻》短片,她受劇中父親的慈悲所感動。要讓小學生明白福音要義需費點心思,如今在劇本中,宏姑娘透過群眾之間的對話,說明身為猶太人的小兒子本身對豬的忌諱,一方面交代了猶太人的文化,另一方面說明小兒子境況淒涼。宏姑娘謙稱每次下筆都如有聖神臨在,讓她可以順利完成。她正埋首完成讓全體六年級生都可粉墨登場的畢業信仰劇劇本,讓他們每人都能從參演中獲得個人成長,以至信仰上的滋養。「去年那個劇,主角是聖方濟、真福德蘭修女等聖者,並加插了大量的守護天使,即使是配角也有自己的對白和性格。」 讓宏姑娘從戲劇走回學校服務,源於她想到國內福傳的理想。之前她曾獲邀到國內協助排戲或旅遊,看到留守兒童的需要或宗教不自由的狀況,燃起了她想福傳的心火。目前的工作更讓她看到以戲劇作為教學和福傳方式的價值。(敏) 
kjy12_20160424_fade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4.23
青苗天地〔2016.04.24〕:文章
永遠懷念貝照良神父 俞俊誠 香港鄧鏡波書院 二B  貝照良神父(Rev. Francesco Pezzola, S.D.B.)是慈幼會士,出生於意大利。他懂得多種語言,1940年來香港,之後分別到上海和澳門服務, 還到不同學校工作。1979至1985年期間,貝神父來香港鄧鏡波書院工作, 曾是我校的院長。雖然他並沒有教過我,但我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可是相知恨晚。我們的相遇經歷,對我來說是非常特別的。 記得第一次跟貝神見面,是參加學校的探訪活動,我的代母邀請我一同參與。第一眼看到貝神父,他的笑容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 「是你將我生命的恩惠賜給了我,細心照顧維持了我的氣息。」(《約伯傳》10:12)天主在每個人的身上工作,當我第一眼看見貝神父,我感到天主已在他身上行了奇事。貝神父是天主的代言人,他讓我感受到天主的愛是何等偉大。 探訪期間,我和校長、老師、同學們在他旁邊一起唱聖詠和校歌,喚起他對往事的記憶,將這些零碎的片段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很美麗的畫; 天主透過平平無奇的服務,將喜樂、平安帶給我們。 這短短的一小時探訪,面對著一位服務我校多年的神父,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一份溫暖。看見他的嘴巴開開合合,眼淚從眼眶中流出來,似乎是向我們表達感激。雖然他不能以言語表達出來,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得到的。 天主的安排非常奇妙,第二次探望貝神父,竟然是我堂區的活動。聖誕節時,我堂區到聖瑪利安老院舉辦探訪活動。活動後,我就特別來到貝神父的房間,為他誦念《玫瑰經》,第二次的探訪使我和他的感情變得更深厚。 不幸地,一月時,我聽到貝神父的身體情況變差,我的心情突然變得十分沉重,好像被大石壓住了一樣,更到聖堂中大聲痛哭。然後,我馬上到安老院,心中打著最壞的打算。幸好看見他安然地睡在床上休息,總算放下了心頭大石。可是,修女說,貝神父快要回到天鄉了。 自此以後,我每天放學後都會到安老院陪伴貝神父,為他祈禱,思考一下他多年來曾為社會作的貢獻。在他身上,我得到很多的啟發。鮑思高神父曾說:「上主把我們放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別人。必須愛別人,才能受人愛。」在貝神父身上,我看到天主的美,學習到關懷身邊的人、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日子,常常感恩。 雖然貝照良神父最後離開了世上,我相信他已與天主在一起;因為有貝神父的出現,我的信仰和祈禱生活才變得更堅固,更有意義。讓我們永遠懷念貝照良神父。 信心 李家樑 聖言中學 二A  小學的生活好像眨眼間就過去了。回想小學一年級時,我戰戰兢兢地踏進校園,仍記起校園的一個角落,校園的一顆榕樹⋯⋯而最令我難忘的是校園的操場。在那裡,我可以休息,還能聽到同學的說話聲。歡笑聲、歡呼聲⋯⋯可惜,我已經離開了母校,踏入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踏上中學。 對很多人來說,中學生活是極大的挑戰。很多人都說中學的生活很繁忙,但我不相信。我相信只要我能夠把時間安排適宜,我能應付自如。但能夠入讀一間天主教學校,那已是很滿足和幸福了。因為對我來說,如果一間中學有天主教信仰,我會比較開心;因為我除了有父母的支持外,還有一位偉大的人物——天父。祂能給予我很多力量。 曾遇到一個親身經歷,小學時,我知道要把成績呈交教育局。那時候, 我在考試時根本不能集中精神。我十分擔憂。因為我知道要是我的成績考得不好,我就無法入讀一間理想的中學。所以,我並沒有十足的信心。可是,那時候,天主在我心裡好像加強我的信心。我努力學習。天主告訴我:「你不要灰心,盡你的努力去做。」我聽了那番話後,振作精神,恢復信心,我的精神也集中了。所以,如果不是那次的經歷,我也不會有感恩之心。   我對天主的帶領和祂給我的信心,銘記心中,一點也不懷疑呢!一如聖經上所記載的:「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馬爾谷福音》9:23)     
kjy16a_20160424s
icon78
種子的力量 : 足印篇
2016.04.23
追求公義的勇氣 —— 聖多默.摩爾
由倫敦往牛津的路上,多默的腦海裡不斷浮現他與摩頓總主教相處的情景。離開倫敦前,多默跟總主教話別:「親愛的總主教,非常多謝你!在你身上,我學習了很多。」多默跪著接受祝福;總主教強忍著淚水,彎腰擁吻他:「我也會想念你喔!去吧,與天主一起前行!」 在總主教公署住了兩年,多默升上大學了。在一輛往牛津的馬車上,他婉轉地向父親提出生活費的問題,「爸爸,聽說牛津的生活水平頗高,物價很厲害。」摩爾先生答說:「不會太緊吧,你可以多留在房間裡溫習,這樣便無須到外邊花費了。」「可是,我的朋友上大學後,都有多一點零用錢⋯⋯」。摩頓先生的回應令他語塞,多默嘗試再堅持, 「沒關係,他們不是我的兒子。我只想你不要花時間參加無謂的活動,不要浪費時間。」父親的話打斷了多默的思緒,「你知道有多少年輕人沒有機會上大學?更談不上考取像牛津這樣歷史悠久的知名學府。多默,這是個畢生難得的機會, 我希望你會全力以赴。」 十五世紀的英國,學校對課堂的安排和學生的生活規律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多默自幼在學業上很認真,在牛津讀書的日子,他忠於對父親的承諾,把握時光,勤奮讀書和溫習。每天晨曦初露,多默由宿舍徒步到小聖堂,參加早上五時舉行的彌撒,早上六時開始準時上課,一整天的課堂排得密密麻麻的。大學宿舍上午十時才會供應簡單的早點,饑腸轆轆,很多學生常埋怨要餓著肚子上課。多默樂天開懷,他很快便適應這種單調又嚴格的生活,也逐漸發現自己對大學裡的其他學科感到興趣,例如建築學。雖然學習法律的課業絕不輕鬆,他感到自己對追尋知識有一股很強烈的渴望,亦渴望進一步認識天主。 在牛津大學期間,多默認識了一位聖經教授賀力神父(Fr. John Colet)。多默經常向他請教,「神父,人生的變化難以估計,我也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當個好律師。」多默牢記父親對他的期望。「對!可是,不要擔心。天主會在適當的時候,給我們看到生命的位置。」賀力神父談到他年輕時對未來的期待,後來選擇獻身當神父時,常面露喜悅。這份喜悅令多默印象深刻。 1494年,摩爾先生為幫助多默有更多發展的機會,安排多默升讀倫敦法律學院。告別牛津,回到倫敦, 多默的學業表現依然非常突出,他很快便受到法律界的注意。此時,他更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有另一份強烈的渴望:他喜歡跟一些神父和修士接觸,感到他們是自己學習的對象;他們的生活方式更能滿足他這份渴望 —— 認識天主,接近天主。 在倫敦一座山上,有一個隱修團體(T h e Carthusian Order),修士們穿著白色的袍子, 每天在隱修院裡祈禱和工作。修士們表示歡迎多默一邊讀書,一邊住在修院接待賓客的房子,參與修院團體的生活。可是,當多默徵求父親的同意時,卻遭父親極力反對。多默一再央求,「爸爸,請給我這個機會吧!我想多了解自己,況且我在倫敦也要找地方住下來。」摩爾先生終於勉強答應了。除了上課和自修,多默每天多次與隱修士一起祈禱、唱詠、守齋,他不斷祈禱和反省—— 我要把自己奉獻給天主,當一個神父嗎?  黃昏前微暖的陽光映照山上古老的隱修院, 金黃色的餘暉陪伴跪在小聖堂裡的多默。「慈愛的天父,感謝祢!在這裡,祢顯示給我,讓我知道隱修生活是多麼美好。祢認識我,多謝祢讓我學習和經驗到我的召叫不在這裡。在這裡生活四年了,今天,我會帶著平安離開。我愛祢!假如祢願意,請幫助我成為一個好的基督徒丈夫,一個好的律師。」 (待續) 
kjy13b_20160417s
女兒,媽媽愛你
2016.04.16
喜樂的紀念日
在聖堂參加復活節禮儀時,我的兒女對別人領洗,總是充滿好奇。 兒子和小女兒在嬰兒時期領洗,他們的反應,可能正是這原因;他們對自己領洗的經過沒有一點印象,只憑我為他們拍的照片,他們才知道自己確實已領洗了!他們約三個月大領洗,年紀小小得到這份珍貴的禮物,絕對是父母的意願。作為公教父母,必然是把最好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兒女。所以,我們早已為他們準備這份珍貴的禮物——天主子女的身份。 信仰培育對嬰兒領洗的孩子,份外重要。要配得上天主子女的身份,必須言行恰當。我和丈夫作為子女第一位信仰培育的導師,自知責任重大,所以,我們都身體力行,希望為他們建立良好的榜樣。參與主日彌撒丶主日學丶祈禱丶說道理及說聖經故事等⋯⋯務求幫助他們認識我們的天父,也希望他們有良好的品德。培育路途是有挑戰的,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有不足的地方,感恩有天主的指引。 兒子今年已八歲了。我告訴他:剛過去的三月二十三日,是他領洗第八年。「你一定要緊記這個日子,因為這是你第二個生日,也是重生的日子。作為基督徒,我們都有兩個生日的!」 「還有,你們領洗時用過的物品包括蠟燭(意思是領受基督的光)丶授的白衣(穿上基督重生)及毛巾(印乾洗禮時留在額上的聖水用)等⋯⋯我會一直保存著這些珍貴的紀念品,待你們長大,才交由你們保管,這些東西都十分重要!」 我問兒子,你知道神父用水為你施洗,水為你洗去甚麼呢?他肯定地說:「洗去原罪,我們一出世就有原罪!」他答對了! 「是的,你們知道嗎?在你們的額頭上,有個隱形的十字架!」 兒子聽完了這句話,就走到鏡子前看了一下,然後摸一摸自己的額頭。小女兒也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是呀!十字架印在你們的額頭上,你們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這個印記永永遠遠都不會磨滅及消失,因為這是天主子女的記號,也是天主愛的標誌。」這個身份何等尊貴呢。 我們知道每個人領洗的時間不盡相同。相對於我的兒女,我在完成成人慕道班,經過一年多時間,認識天主教的道理後才領洗成為基督徒。在天主的計劃中,祂早已揀選了適當的時間,讓我們領受天主子女的身份。每個人領洗的時間不同,但領受的恩寵源於同一份救贖及慈悲的愛。我們的天父,感謝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