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150607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馬爾谷福音篇
2015.06.06
耶穌賜我生命糧
   谷8:1-9;  參閱《天主教青年教理》 208-223號      上星期,我們分享過耶穌增餅的奇蹟:五餅二魚成為五千多人的食糧。沒多久,耶穌行了這個奇蹟:他祝福了七個餅,讓四千多人充飢。當時,群眾追隨耶穌而三天沒有吃東西,可能他們的隨身食物都吃光了。耶穌細心察覺他們的需要,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主動地使他們在荒野中獲得食物。 聖經中的數字常隱藏著更深的意義。熟讀舊約的猶太人,一眼便會看出耶穌的行動有特別的喻意:「七」這個數字,在聖經中有圓滿的意思。這是天主賞賜給人類幸福美滿的日子。耶穌祝福七個餅,讓群眾飽足,甚至餅的碎塊也有七大籃子——耶穌基督來臨了,這就是民眾獲得他們所期待的救恩圓滿之日。 現在,天主還滋養我們的生命嗎?其實,我們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天主賜給我們的。在聖體聖事中, 耶穌更將自己賞賜給我們,他親自成為我們靈魂所飢渴的食糧,我們的生命也因耶穌基督而圓滿了。   小德蘭姐姐    慈悲的耶穌基督, 感謝你賜給我的恩寵, 每天滋養我的靈魂;你圓滿了我的生命。讓我每天聆聽你的說話,更明白你對我的愛。    甚麼是聖體聖事?    聖體聖事是耶穌將他的血和肉,也就是他自己給予我們的聖事, 好讓我們也能在愛中將自己給予他,並在領聖體時與他共融,合而為一。這樣,我們就一同成為一個耶穌的身體,也就是教會。
kjy02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對神明盡責任 對別人要幫助 九龍第十三旅 公教童軍
  走進九龍第十三旅的童軍屋,除了不同的裝備,例如營幕、煤氣罐等,抬頭一看,近屋頂處掛著十字架和宗座遐福, 屋內牆身亦貼有不少聖經金句和昔日童軍活動的相片。九龍第十三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教旅團,多年來培育青年。即將慶祝八十周年旅慶,全旅上下均非常雀躍。 (本報專題)九龍第十三旅公教童軍旅團成立於一九三五年,由聖德肋撒堂主辦,是堂區善會之一,現由該堂助理司鐸溫國光神父擔任神師,共有深資空童軍團、深資童軍團、童軍團及幼童軍團四個支部。旅團以聖堂旁的童軍屋為旅總部,童軍團及幼童軍團除每月首主日,每個主日於童軍屋舉行集會;每月第二主日,各團員均會在集會前一同參與彌撒。 學習紀律 實踐愛德 成立之初,該旅由數位外籍教友領導各項童軍活動。戰事爆發,本港童軍活動全部陷於停頓;戰後初期,該旅分散於各地的成員陸續回港,旅團的活動得以逐漸恢復,並慢慢發展,培育成員參與不同的青年活動、社會服務、救災施賑、領袖訓練等工作。該團招收的成員並不止於青年教友,亦積極招收非教友青年,使他們參與童軍活動之餘,亦可認識天主教信仰,作為福傳的媒介。 童軍團成員葉柏伶和幼童軍團成員羅正騫均是天主教徒。柏伶自幼童軍起參與童軍活動,現為燕子小隊的隊長。正騫兩年多前參加幼童軍團,是綠隊的副隊長。柏伶常到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因為經常經過童軍屋,當時就讀小五的她便向媽媽提出參加童軍活動。「因為我很喜歡參與戶外活動,所以對童軍頗有興趣,媽媽亦認為我能從中學會獨立, 於是便參加了九龍第十三旅。」 五年多的童軍生活中,柏伶特別難忘去年參與第三十四屆蘇格蘭國際小隊露營。「二十一天的交流中,我體會到蘇格蘭當地與香港不同的童軍生活,參與競技、營火會,甚至在主日一起讚美天主。」身為公教童軍,她認為童軍生活能推動信仰,「童軍的誓詞包含『對神明,對國家,盡責任』的幅度,身為童軍我們服從指令,身為教友亦應遵守天主十誡。」  在聖德肋撒堂領洗的正騫希望擴闊生活圈子,所以參加童軍。學習不同的童軍技能,例如繩結、先鋒工程等,正騫都認為很有用處,「我也從童軍生活中學會幫助和照顧別人。」他亦難忘去年參加童軍歌唱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大家一起努力練習,一起唱營火歌,我覺得很開心。」 全人發展 推動福傳 童軍團趙建強團長早於三十多年前已加入九龍第十三旅,雖然他並非教友,仍對年青時以童軍身份參與的宗教活動有深刻印象。「昔日在堂區內,我們會協助管理停車場,又會幫忙在聖枝主日派發聖枝,也會參與每年的花地瑪聖母出巡。」他表示旅團昔日的教友成員較多,現時雖然教友成員的數目大減,每月第二主日集會前參與彌撒的傳統仍保留至今。 趙建強期望陪伴團員一同成長,「我像大哥哥般,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做,希望培育他們成為良好公民。」另外受訪的幼童軍團團長曾偉成及深資童軍團長曾仲康均指,身為領袖,除了訓練成員的技能外,更重要是以身作則,讓他們學習待人處事,善盡本份。 該旅長岑順潮解釋,領袖灌以德、智、體、群、美、宗教,協助團員成長發展,並進行福傳,讓青年發展個人潛能,達至全人發展。迎接八十周年旅慶,他感謝旅團各級成員延續旅團的發展和教區司鐸的包容、鼓勵和支持,「童軍運動是團隊事工,缺一不可。」他亦期盼在天主聖神的引領和堂區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轉禱下,拓展旅務,發展福傳。 九龍第十三旅神師溫國光神父補充,童軍活動認同成員有信仰、注重紀律和服從,並鼓勵成員「日行一善」,實踐愛德,與天主教信仰相符。他指旅團與堂區關係密切,堂區會邀請團員參加堂區的青年活動, 慶祝大瞻禮如主保瞻禮時,亦會由童軍列隊歡迎主禮。 身為神師,溫神父每週會與團員分享天主教信仰,亦期望每月一次的彌撒能推動福傳。「藉著彌撒,非教友團員有機會接觸信仰;教友成員亦應實踐信仰,為天主作證。」旅團邁向八十周年,他祝願團員在渡服從紀律的生活中,培育善良、友愛的心,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澄) 
kjy06a-20150524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05.23
五個窮人的天使
  「你看了《五個小孩的校長》嗎?」近期,這一齣港產片成為了朋輩間的話題。電影內容講述一所面臨「殺校」的鄉村幼稚園, 只有五名家境貧困、無力轉校的小童,主角呂麗紅甘願接受非一般的低薪酬(每月港幣四千五百元),擔任這所幼稚園的校長。電影中,每個小孩都背負著淒涼的身世:有父母雙亡的、貧困被迫遷的、少數族裔和新移民家庭等。呂校長帶領他們面對逆境(例如教導孤兒珠女克服對「行雷怪獸」的恐懼),勇敢地尋找夢想。這齣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題健康,而每個老老嫩嫩的角色都演得真情流露,難怪會成為近期城中的話題。 呂校長堅持孩子要受教育的信念,她不怕惡霸土豪的騷擾和旁觀者的冷嘲熱諷,令我想起聖經中曾說過為「最小的兄弟」所做的, 便等同侍奉主的訓誨。一直以來,天主教在香港作育英才,建樹良多。較特別的例子是在2001至2002年期間,時任助理主教陳日君呼籲教區學校如仍有學額,可為那些持有「行街紙」的兒童提供短期教育,讓當時五十八名沒有本地永久居留權的兒童,能夠在天主教小學接受教育,直至臨時居留期屆滿被遣返為止。這次事件曾引發社會上激烈討論,究竟社會應堅守法治,只讓合法居民享有學校資源,還是基於人道精神, 讓孩子接受教育?我認為法治制度是現今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但假如過份盲目因循規條法典,而抹煞社會在道義上對弱勢社群應有的關懷,恐怕香港只會淪為一座滿是弱肉強食的怪獸森林。 呂麗紅校長是女中豪傑,她扭轉了這所幼稚園被迫關閉的命運。但我們不可以只崇拜英雄而袖手旁觀。其實,天主賜給每個人不同的天賦,相信你也可以成為「五個窮人的天使」。最近,便有五位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同學,共同泡製了「五個小孩入廚房」的愛德行動去服侍貧窮的人。這五位同學的努力,連香港政府新聞網也有載錄,有興趣的同學可登入收看。 《五個小孩入廚房》 2015年4月12日(新聞速遞)  http://j.mp/1FzmHSu 
kjy13b-20150517
icon89
校園隨筆
2015.05.16
珍貴的禮物
   在天主的引領下,我懷著感恩的心情,第一次迎接聖若瑟瞻禮。我不是第一次進入聖方濟堂,也不是第一次參加學生朝聖活動,卻是第一次帶領全體師生為慶祝聖若瑟瞻禮,由學校步行往聖堂參加感恩祭,一步一步的帶著希望向前走。 到達聖堂後,學生被聖堂的莊嚴氣氛吸引著。他們安靜地坐下來,細心聆聽天主的聖言,誠心跪下向天主祈禱, 投入頌唱讚美天主的歌曲。腦海中,突然想起我小時候在學校參加感恩祭的情景……  記得我念小學時,每逢上學的星期六早上,學校會為我們安排感恩祭。當時,我只是一名小學生,卻很期待參加這禮儀,因神父或修女會在感恩祭中分享聖經故事、天主聖言、生活經驗、唱頌聖詠……我感到很欣賞,甚至著迷, 而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神父或修女每次分享後,必定提醒我們要多祈禱,天主一定為我們安排最好、最適合的道路, 我們要信賴祂。祈禱,不只祈求天主賜我們默書考試,取得一百分,也不只是祈求天主賜我們買得一份新禮物、一套新衣裳、更不只祈求天主給我們要有一份高薪酬、高地位的工作……而是和天主溝通,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天主奇妙的安排下,不知何時開始,我有祈禱的習慣,學習給自己與天主溝通的機會,後來更接受入門聖事, 聆聽聖言,嘗試在生活中實踐,並將這份喜悅帶給家人和身邊的人。人長大了,閱歷多了,發覺祈禱真是讓我感到內心平安,天主真的為我安排了最好、最適合的道路。生活中無論遇到喜樂或是困難,甚至迷失方向,我定當祈禱, 信賴天主。我感激當年的神父和修女將這份珍貴的禮物送給我,今天,我也希望將這份珍貴的禮物送給我的學生,帶領他們到天主面前,認識祂的臨在,聆聽祂的聖言,探訪祂的聖所,感受祂賜給我們內心的平安。願學生也有機會, 將這份禮物與家人和身邊的人分享。   作者為馬鞍山聖若瑟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