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80325new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8.03.24
德國科隆︰泰澤歐洲青年聚會(一) 與……的重遇
生活在法國泰澤的一群修士和義工, 會於每年年底選出一個歐洲城市舉行泰澤歐洲青年聚會,讓更多人認識泰澤的簡樸、共融、喜樂。 幾年前,我曾在泰澤生活過,但從沒參與過泰澤歐洲青年聚會,為我來說,這次在瑞士巴塞爾(Basel)舉辦的聚會是一場重遇, 一場與老朋友的重遇。 有緣千里能相會,在會期,我們沒有相約對方,卻在街頭巷尾碰上一個又一個當年一起在泰澤當義工的朋友,很喜愛緣份讓人遇上的一剎那, 天地之大,能遇上,  是誰的計劃呢?  然而,有些朋友卻需要計劃才能重遇的,上篇提到的印度女孩Jenny便是其中一位。她也是天主教徒,幾年前在德國認識她,知道她是每週參與彌撒的教友時,已感到很驚喜。在歐洲,青年說自己是基督徒,不足為奇,因為有不少是在出生後便被父母帶著領洗的,但大部份都不會「守瞻禮主日」,極其量只是在平安夜和復活節到聖堂感受一夜氣氛,有些人更是一生只踏進聖堂三次︰出生、結婚及埋葬。 我在往瑞士參加青年聚會前,跑了一趟德國探望Jenny,當我發現她的家人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時,我又再度感驚訝了。本以為印度人都是信奉傳統的印度教或回教,但原來南印卻佈滿了天主教徒的足跡,這是因為她鄰近海岸,傳教士便較容易來訪傳福音了。 這次造訪,剛好碰上平安夜,我雖早已與Jenny約定參與科隆大教堂於零時零分開始的子夜彌撒,但我仍跟隨她的父母參與了他們家旁聖堂的提前彌撒。我們擠到閣樓座席,眼前都是扶老攜幼的家庭,原來這是一台兒童子夜彌撒,台上小孩皆穿上戲服拿著道具(上圖),即使聽不懂,也知道他們在演出天使報喜、三王來朝和耶穌誕生的故事。我看著台上台下無數的小孩子,心裡想:這裡有多少位小孩長大後,還會願意每週花一點時間來這裡想念祂?  度過上篇文章分享的溫暖晚上後, 我和Jenny來到科隆大教堂,雖已提早到達,但那裡座無虛席,墟冚非常,不用說座位,要找一處能見度稍高的位置也不易,幸好機靈的我們擠進了側翼,穿過坐得整齊的老太太們,插到兩列排凳間的空間。我坐在冰冷的地上,心裡卻很溫暖,原來她也是首次參與大教堂的子夜彌撒,因此感謝我帶她來這裡,但我又何嘗不感恩能與這位遠方的朋友在這老地方,一同等待祂的誕生呢?突然, 冷空氣被凝住了,是天使般清澈的歌聲,原來白袍詩班正為大家獻唱,震撼的管風琴聲緊隨其後,帶領主教及眾神職人員進場。 聖祭禮時,我發現Jenny只是默默地坐著, 沒去領受聖體,後來才了解原來她眼見世上還有許多不幸,也感受到身邊的教徒不願幫助別人,亦發現自己慢慢在聖道禮中無法專心,開始對多年的信仰感到迷失。我沒有說甚麼「有不幸才能讓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或是甚麼「人有自由意志選擇行善與否」等勸勉說話,怕聽得太多會膩,但又實在不忍看見迷茫的她將成為那些最終選擇離開天主的歐洲青年,於是便和她分享了我的感受。 事實上,我同樣時常質疑自己,為何有必要在旅遊時,仍堅持每週參與主日彌撒?因為能得到平安和喜樂?這不是太膚淺嗎?我亦曾同樣害怕追隨那「看不見的、也許不是真實的」,害怕活了一生才發現白費了時間和心思,但後來發現祂帶給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祂無形中塑造了我,我的言行讓我遇到許多善良的人,留下許多美麗的回憶,回顧上年在非洲、耶路撒冷和歐洲青年聚會這三個旅程,都是我一生中很想完成的,現在因著祂,都成就了。假若在臨死前才發現真的沒有甚麼天堂天父的話,也算曾經擁有這一生的喜悅,不也很美妙嗎?  為我而言,這次聚會是一場重遇,一場與老朋友的重遇,一場與祂的重遇。(待續…) 
kjy01_2018031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3.17
”我是一位 天主教墳場主管“ 四旬期,讓我們認識一個 同時接近死亡與復活 的地方……
墳墓,是埋葬死者的地方,但信靠天主的人,會看出它背後所帶出的意思是復活永生的希望。在這四旬期,讓我們默想耶穌從榮進耶路撒冷、受審判、被釘、埋葬以至復活的情景——耶穌於墳墓被埋葬,亦是在那裡,耶穌基督復活——他透過死亡去完成救世工程,給我們作了永生的許諾。 據教區推算,截至2017年八月底,居港天主教徒人數約六十萬一千人,每年有數千教徒領洗,每天亦有為數不少的教徒離世。在這四旬期內,教會召喚我們偕同基督一同踏上復活旅程⋯⋯且讓我們聽聽現職柴灣歌連臣角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主管劉慧瑩(Jory)的分享。  (本報專題)2014年,是Jory領洗的年份,也是她入職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任副主管的年份。她認為是巧合:「之前轉了幾份工,但一直做不到心中最想做的行業,只能不斷摸索。」她希望找一份不用輪班、能返聖堂彌撒的工作,便祈禱把意願交託給天主。就在領洗前,她無意間找到這份工作,便詢問導師及神父的意見,「我當時仍未領洗,但他們都認為是很有意義的工作,鼓勵我一試」。她更於去年十一月升任天主教聖十字架墳場主管。 她的工作除了在辦事處處理文職及詢問事宜外,亦需要到墳地工作,例如監察執骨(將已土葬的骨殖撿執)、落葬及處理墳地工程,「我認為我的工作對幫助亡者家屬過渡哀傷期及協助安葬先人擔當了重要角色」。 Jory長得不高,她笑言這身型在墳場穿插很適合,不停的走動亦令她的身體較以前健康。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學歷,最重要是不要怕。她憶起入職前一晚睡得不好,直至在長沙灣俯瞰整個墳場後,便再沒有恐懼,「老一輩說做這行一定要知、要見、要感受, 如果我接受不了挑戰,便不適合做這份工作。」她第一次監察執骨時,遺體仍未完全腐化,感覺很難受、很臭,「但那夜我睡得很好,沒有發惡夢」。 由領洗至找到與信仰有關的工作,並有膽量及信心去做;而以往任顧客服務的經驗亦助她勝任這份工作,她都相信是一份恩寵。 期待復活一刻 Jory最近要打理骨屋(所有無人認領骨殖所放置的地方),感慨當中有部份是嬰兒遺骸,「要是到墳場探望親友,可以去骨屋為這些已被遺忘的亡者作深切祈禱」。最令她深刻的是一次打理骨屋時,聽到背後有母親對女兒說:「你每次來墳場都要為他們祈禱, 因為他們全是我們的兄弟姊妹。」這令Jory十分感動,「特別為煉靈而祈禱,是很有意義的行動」。 現在正值四旬期,她提到有神父講道時指出每個人真正的復活節是死去以後,所以我們一生都在經歷四旬期,都要遵守四旬期的精神;而為她的工作來說也沒有節期之分,「在墳場裡就是天天面對死亡」。不過,聖經教導要常存信望愛三德,她期待復活的一天,認為死亡與復活有很大關連。曾有教徒「白頭人送黑頭人」, 帶著兒子的骨灰買位,但臉上沒有哀傷,還說:「兒子只是返回天家。」她認為這對父母很厲害,擁有極大信德相信兒子能返天家。於她而言,人世間亦只是一個過程,「大聖人可以上天堂,我們就在煉獄期待復活」。 信仰及福傳 現在,她無論在工作或信仰方面,也投放很多時間服務教會,如參加善會,期望積福於天, 為爸爸健康祈禱。工作時,她常常邊上山邊祈禱,有時會念玫瑰經,或是唱歌給亡者聽,「我服務幾萬亡靈,而諸聖相通功內這幾萬亡靈也為我祈禱,反而是我有得著」。祈禱為她來說十分重要,就讀基督教中學的她從中學起已一直禱告,那時只是有困難時才會祈求,但現在學會感恩,每事感謝,「上山時天陰,我亦會感謝天主」。 「很多朋友說我平時活潑開朗,不似在墳場工作。」但她認為這是天主特意放她於這位置,藉她將信仰的喜樂、對死亡看法的平和及愛帶給所有人, 「同事指我來了以後,工作環境有所改變。我感覺天主給我很大責任,但這責任不重」。 陳志明副主教曾跟他們說,這份工作不只提供服務,還可作信仰福傳。她會以壁報作福傳,例如釘上《公教報》的神父講道及廣告,「祈禱會廣告或許能吸引較少回聖堂的信徒」。而有機會幫助已亡家人處理傷痛的事,甚至靠著分享過往經驗、慕道班所學道理等跟他們作福傳,驅使他們重返聖堂,更令她感到欣慰及平安。 當然,工作上會面對很多困難,有些人會不明白天主教墳場是有規則的,Jory苦笑說她只是執行工作的人,希望教徒體諒。「他們最常質問我是不是教徒,怎麼沒有愛德?」她笑言同事間只能互相鼓勵及安慰,亦會寬恕及嘗試明白已亡親屬的感受。她提到有些入職十數年的同事曾表示有教徒認為這份工作很低微:「我不認同,這份工作很重要,家屬放先人在我們這裡看管,是否值得尊重?」 秘密武器 墳場小聖堂是個很有意義的地方, 差不多每日都有亡者彌撒,  是人世間最後送別的地方, 所以她認為很神聖, 每次經過都會祈禱。
kjy12b_20180204s_0
icon89
校園隨筆
2018.02.03
在校園裡撒種
上一篇文章提到,我藉著剛過去的暑假到了以色列靜修。在各城市中,我在耶路撒冷停留最久。穿過大馬士革門,走過耶穌的苦路,會來到聖墓聖堂。馬爾谷福音第16章記載,瑪利亞瑪達肋納及撒羅默準備在安息日過後,買香料去傅抹去世的耶穌。但她們到達墓地時,從白衣少年處得知耶穌復活的消息。因此,許多人會到聖墓聖堂朝聖,只為在靜謐中,親臨象徵耶穌復活的墓穴。 許多人去旅行時也許會有相似的感慨, 總希望能與其他人分享眼前所見。一般而言,透過照片分享已能做到。可是,這次我希望能把這段經歷與學生分享,並希望他們能體驗我所體驗的,這可以如何實現?  「創新教學」是近年教育界的趨勢與方向,而這概念一般都緊扣著「電子教學」。隨著《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推展至第三年,在課堂教學上,教師除了應用各類網上平台或手機程式讓學生進行互動式討論外,這學年,我更嘗試思考如何藉著資訊科技,讓學生走出課室,進行一些深度學習。而這次我便選取了聖墓聖堂作為考察地點。戶外考察著重的是人與環境的情感連結,以及學習過程的自主思考空間,因此,我嘗試運用虛擬實境技術(VR)讓學生能親歷其境作考察體驗。 在思考教學題材時,由於許多學生都是非教友,而基督宗教內有許多節慶都甚有意義,因此我選取了「慶典」作為題材,主要希望學生透過VR,經驗在聖墓聖堂內的「慶典」,並在網絡平台上設置問題,引導他們在考察時留意重點。這些問題不只是單純地以文字方式展示,而是可以把它們嵌入VR影片內,在考察的期間適時出現,從而令整個學習經歷變得更有趣,使「引導問題」與「學習經歷」兩者並不獨立分離。教師在經歷整個活動後,則以分組討論以及總結提問方式帶出四個課堂重點:「慶典」在基督宗教的意義、基督徒在「慶典」中的表達方式、「光與火」的象徵意義,以及耶路撒冷在基督宗教上的重要性。 承接著這次課室內的虛擬體驗,在下學期四月至五月期間,在教學進度表內安排了學生參與本地朝聖活動,讓學生從課室、虛擬實境中,過渡至現實世界裡, 認識香港的著名聖堂,希望能把宗教教育融入至他們的生活經驗內。 在每天的教學內,我時常提醒自己,信仰分享要避免「離地」的教理講授,而要透過各種現實環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認識信仰。這樣的信仰體證才會深刻。而如何營造一個個有意義的場景,便是我們每位撒種者的責任。至於種子最後是否落在好地,我深信天主自會有安排 。  
kjy12_20171203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12.02
學校裡的Jesus Trail
從香港坐上飛機,跨越高加索地區,取道土耳其,經過約十小時的航程,便到達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本古里機場,旅客可先到特拉維夫或耶路撒冷,然後再往北走到納匝肋朝聖。 在納匝肋,旅客可選擇乘車,於一天內遊畢五餅二魚堂、加里肋亞湖、八福山等著名聖地。可是,這種朝聖方式未必符合每個人心目中的期望;因此, 既然來朝聖,有些人會希望能實在地、親身走耶穌走過的路。從納匝肋到迦百農的路途,當地有機構配合這種朝聖方式,把這段路命名為Jesus Trail。這段路修得工整,補給也方便,沿途標示也清晰。因此,不少人願意花上四至六天的時間,跨越時空,追隨耶穌的步履, 默想基督的教導。 在靜修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如何從分享中,讓學生接受並追隨耶穌的足印?」我深深明白只透過每星期的宗教課堂,實在是不容易,因為宗教教育並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生命的觸動,學生能在當中感受生命中所欠缺,領悟生命中靈性滿足的需要,這才能成為追尋信仰的動力。 可是,如何做得到呢?  耶穌在納匝肋開始外出宣講及行善,是為了讓人認識天國,從而認識天主對人的愛。在學校裡,老師作為學生認識耶穌的橋樑,也應擔當這角色。年青人在成長過程中很需要同行者,作為分享的對象。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學生這方面的追求,甚至低估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投入於師生關係裡,與學生一起走這段信仰人生路,每一處都會是讓學生接觸信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