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b_20200524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5.22
建築夢(下)
大學的建築課程是怎樣學習的呢? 我們需要學習世界的建築風格歷史、城市規劃、物料運用和建築結構等等的基本知識,也有基礎的人手和電腦繪圖、攝影、人物速寫等訓練。另外,我們每星期與導師見面,聽取他們對我們的設計方案的評論,從而刺激我們多角度思考,完善設計。 大學教授曾帶我們全班去斯里蘭卡考察當地的建築,並寫生、拍攝紀錄所見的。更重要的就是在當地置身建築和大自然環境內,親身感受人和空間的關係。 在英國讀建築的時候,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設計一所教堂。所以,我選擇了研究設計一所天主教靈修退省中心,作為我的畢業作品。我希望利用不同光影的運用,來設計現代神聖的空間。 在機緣巧合下,我現在是一個專門做文物保育的建築師,有份參與前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館保育工程。建築群包括多座建築物,有警署、法院、監獄、宿舍、槍房等等。其中一座大樓有一個停屍間,你夠膽量的話,現在還可以去參觀呢!  現在,我為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服務,為西貢的歷史小堂做保育復修工作。這些小聖堂沒有傳統教堂的外貌,卻像客家村屋,與本地村落融為一體。這類聖堂通常是學校、老師宿舍和聖堂集中在同一小小的村屋型的建築物。更開心的是我有機會認識到當地的村民。言談間,我了解到他們小時候在小聖堂的生活點滴。 新大廈當然重要,但同時香港也有不少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如果能好好保存,活化再利用這些建築的話,這個新舊交替的城市的文化面貌將會更多姿多采呢!  
kjy03a_20200517s
BackToOldTestament
回到舊約
2020.05.15
基德紅拆毀邪神祭壇(參:舊約聖經的《民長紀》)
上主對基德紅說:「去拆毀你父親的邪神祭壇,給上主你的天主在這磐石頂上建一座新祭壇,並把你父親那隻七歲的肥牛獻為全燔祭品。」 基德紅聽了上主的命令後,還是很害怕,因為家人和城裡的人會反對他。德德和寰寰對他說︰「你不用害怕,因為巴耳是邪神,上主一定會保護你的。」可是基德紅沒有勇氣在日間這樣做,便請了德德和寰寰做助手,在別人都入睡後,才拆毀邪神巴耳的祭壇,然後給上主立了一座敬拜祂的祭壇。 城裡的人早晨起來,看見巴耳的祭壇已毀,那隻肥牛供奉在新築的祭壇上,就彼此詢問說:「誰作了這事?」經過一番考察追查之後,大家斷定說:「一定是基德紅作了這事。」 城裡的人很憤怒,要基德紅的父親約阿士把兒子基德紅交出來處死。 約阿士回答說:「為甚麼要處死我兒基德紅?他拆毀了巴耳祭壇,因為巴耳是邪神。」 因此由當天起,大家就稱基德紅為「耶魯巴耳。」意思是:「讓巴耳與他爭辯吧,因為是基德紅拆毀了巴耳的祭壇。」
kjy03b_20200329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3.27
地球守護者(下)
我是一位行動派,在環保工作上,我相信只要堅持每一小步的行動,自然會帶來更大的改變。因此,我常認為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終生的使命。 在過去二十年中,我參與了不同的前線環保工作,很多經歷都令我難以忘記。最經心動魄的一次是到中國內地考察工廠的污染。當地全是小規模的家庭式山寨工廠,有拆解電子產品、紡織品漂染、電鍍五金等行業。 令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是採訪一個家庭,大人小朋友全都在忙著把手機或電腦中有用的金屬配件徒手拿出,沒用的部份就放到火爐中燒,或乾脆丟到河流中。全家人都患上皮膚病、鼻炎和腸胃問題,亦有小朋友重金屬中毒。至今我仍不忘他們憂苦的眼神與面孔,他們說別無選擇,如果不捱下去,就只能討飯,是生存與生活兩者間的抉擇。 另一回是有幸到北極參與科研工作。我隨綠色和平的「極地曙光號」,與船上的科學家一起測量北極海冰的厚度,以了解全球暖化的趨勢和對北極的影響。無數的驚喜:第一次面對一望無際的北極海冰,並在刺骨的寒風中抬著沉重的器材工作;第一次見到北極熊就在自己眼前,距離只有一百五十米,既感到興奮, 又對牠們產生無限的憐惜;第一次差點掉進冰海裡,明白甚麼是如履薄冰。 回味著這一切,更覺謙卑的重要。我們要克服的不是大自然的無常多變,而是人性的弱點與狂莽自大。在現代生活急促的步伐下,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太多的盲從與無知。教宗方濟各曾於二○一五年時發表《願祢受讚頌》通諭,提醒我們不要受貪婪和謊言所困擾,包括生活中很多似是而非的選擇。 無論是拯救地球或人心,都是沒有靈丹妙藥,只有減少一己的慾望與擁有,並用祈禱、施予和服務他人的愛德行為,令我們更清醒,更重視與天主和鄰人的關係,更有力量遠離自私、冷漠和罪惡。 
kjy01_202002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2.14
啟德原來是考古遺址?研究文物認識古人生活
(本報專題)有否想過自己家中裡頭,埋藏著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物?原來,香港仍留有有不少古人聚居的遺址,學者一直透過考古工作,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最近尖沙咀文物探知館舉辦的「聖山遺粹:啟德地區出土宋元文物展」,便展出啟德「宋王臺」一帶的文物。 啟德位處於九龍城區,昔日是國際機場,宋王臺正位於港鐵沙中綫將來建成的宋皇臺站旁。鬧市裡的宋王臺公園,安放了相傳是紀念南宋皇帝被元朝軍隊追迫、逃亡到此處的巨石「宋王臺」。巨石位於馬頭涌海邊一個稱為「聖山」的小山上,後來因興建啟德機場,巨石被移送到現址。文物探知館的展覽,展出在該處一帶所發現的宋元兩朝文物。 啟德地底文物豐富  反映香港參與海上貿易 一九九八年啟德機場關閉、大嶼山赤臘角機場取而代之後,考古人員在九龍灣原聖山附近發現了豐富的宋元時期文化遺蹟,包括大量產自浙江、福建及江西等不同窰口的陶瓷製品,當中不少與宋元時期海上陶瓷之路沿線發現的沉船、以至菲律賓等發現的外銷陶瓷,可互相對照。探知館的展覽,便以啟德地區近年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宋元時期的陶瓷,帶出香港在海上貿易中的位置。 原來,啟德是現時香港出土宋元時期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出土遺蹟包括房屋石構地基、水井、坑和墓葬等,以及裡面各式各樣的陶瓷器物。 啟德出土的同類陶瓷器物,也在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及韓國新安元代沉船,以及菲律賓等海外地方發現,說明香港於宋元時期位處東西方海上貿易網絡之中。 甚麼是考古學?  到底考古是怎樣進行?是研究甚麼?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考古學是根據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文物,以研究人類過去的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包括遺物,例如石錘、石製飾物及陶器等;此外亦包括古代人類生活的遺跡,例如房屋、炮台及墓葬等。而香港便有不少這類遺跡。 考古學家有時會勘查地面上或水底下,具有考古價值的地點;同時會作實地考察,並研究歷史文獻或舊地圖、分析航空照片或衛星圖像(即遙感考古)。 在進行大規模發掘前,考古人員會獲取地層資料,也對文物作系統地發掘和記錄以及分析。 在香港,考古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考古人員在離島沿岸地區,發現了不少古代文物和遺跡。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早期的考古勘察工作主要是民間自發的業餘人士進行,到了一九五〇年代中葉,隨著香港大學考古隊(即香港考古學會之前身)的成立,有組織的考古工作才正式在香港展開,而政府於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五年及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分別委任顧問進行兩次全港考古調查工作。 考古人員發現,公元前四千年開始,先民已在香港一帶活動。港島舂坎灣、南丫島深灣及大灣、赤鱲角虎地灣、屯門龍鼓洲和湧浪等地點,曾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陶器有炊煮器和盛食器,多飾以彩繪或拍印細繩紋,石器則有各式生活工具和裝飾物,推測先民過著簡單的漁獵生活。 其中,天主教神父對香港初期的考古工作貢獻良多,耶穌會的考古學家芬戴禮神父(一八八六至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三年獲政府資助,在南丫島起出一些石製的工具、青銅武器和陶器。另一位考古學家、宗座外方傳教會麥兆良神父(一八九一至一九五三)曾協助芬戴禮神父在海豐地區考古,他本身也在粵東及福建的考古並發現大量文物。 鬧市也有古蹟 李鄭屋漢墓 政府一九五五年在長沙灣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見圖4),文物反映該墓於東漢時期, 即公元二十五年至二百二十年。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 旺角地底陶器 有市民於二〇〇四年報告在旺角豉油街及通菜街交界的渠務工程地盤內發現文物。古物古蹟事辦人員從出土文物的地點觀察,原來的地貌早被近代城市發展所改變,溝內滿佈水管和樁柱,埋藏文物的層位應是現代擾亂層和灰砂層之間的褐砂層。當時共發現了四件平底陶罐,分別是漢代及唐代文物。(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