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22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3
同創綠社區 平等共用設空間
  (本報專訪)一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六上午,華富邨寶血小學和海怡寶血小學的數十位學生,懷著緊張的心情,聚集在赤柱。他們此行的目的並不是遊玩,而是參與「校園同創綠社區」計劃,學習空間規劃設計,一嘗設計社區的滋味。活動後,來自華富邨寶血小學的四位六年級學生,與本報讀者分享這次實地考察的寶貴經驗。 走進社區 關懷傷健 提起在赤柱考察的經驗,四位學生(見下圖,左起)李伊楠、盧慧芯、郭穎恆和趙敬賢熱烈討論,難掩興奮之情。穎恆翻開手上的活動手冊,告訴本報記者當日的活動內容:「我們分組到訪赤柱社區裡不同的地方考察,包括海濱長廊、美利樓一帶、赤柱市政大樓、巴士站、道路交匯處和赤柱正灘。海濱長廊一處,我在組員陪伴下,用眼罩遮蓋著雙眼走路,感受視障人士遇到的困難。我們發現那兒公共廁所門前部份的設計,為視障人士造成不便。」伊楠回味當日旅程,說:「我經常到訪赤柱,卻從沒有注意這個社區的綠化及無障礙設計,如社區裡的引路徑和輪椅斜道。我尤其喜歡市政大樓的天台花園,既環保又舒適呢。」 該校二十一位高年級學生分成小組,在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帶領下,透過互動的遊戲方式,認識赤柱社區,觀察社區需要和空間設計的關係。該校負責老師陳麗潔主任指出:學生除了接觸建築師設計事務所的員工外,他們更有機會與「再生勇士」傾談,了解傷健人士在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學習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敬賢點頭回應:「那天,我真的感到很快樂!那些大哥哥很用心為我們介紹建築的概念,『再生勇士』也樂意跟我們分享。」 發揮創意 共建社區 當日下午時段,參加的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工作坊,以赤柱正灘為設計主題,模擬規劃設計為兒童、傷健人士和社區居民,提供公平共享的綠化公共空間。四位受訪學生為本報記者介紹各組的模型設計,他們花盡心思,並分別獲得「最佳綠色設計」、「最具生命氣息」和「人人最LIKE」獎項。穎恆婉惜地說:「原來沙灘並沒有為體障人士而設的設施,他們不能隨意到沙灘玩樂,真可惜!」慧芯說:「對啊!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不同的設計,讓體障人士也可以享用沙灘,我組便設計了一座大橋,從沙灘上一直伸展至海中心,這樣,他們便可以在橋上享受海風,聆聽海浪聲了!」 是次半天的實地考察,的確刺激了小學生們的思維,他們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慧芯說:「我留意到在自己的社區裡,為視障人士使用社區設施的指引並不足夠,應加建更多的引路徑。此外,修平行人道的路面,以免傷健人士絆倒。」穎恆又說:「加闊行人道也是必需的,這樣,輪椅人士和行人便可一同安全地使用行人道了。」(蕾) ++++++++++++++++++++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進入或使用公共空間。小朋友,你知道公共空間在哪裡嗎? 廣義來說,城市公共空間意指城市內各建築物之間、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所有外部環境空間的總合,這種空間關係依照不同的規模和層次聯繫在一起。從都市狹窄的街道和市集,至社區花園、廣場、球場等,都屬城市公共空間的範疇。公共空間可分為開放空間和專用空間,開放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公園等;專用公共空間如運動場等。(資料來源:「校園同創綠社區」活動手冊) 「校園同創綠社區」由本地社會企業Community Builders「社建師集」策劃、一所國際建築師設計事務所贊助。計劃自去年十一月至本年二月舉行,以公共綠化空間為主題,讓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了解及學習社區空間綠化創作、以社區使用者為本的規劃設計。共有十三間小學參與計劃。  
kjy02_2012021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19
香港藝術節四十年 慢步細味 藝術之旅
  藝術世界樂無窮 幼兒時首次接觸表演藝術的經驗,使何嘉坤記憶猶新,回憶個人的成長歲月,她流露愉快、滿足的笑容:「我認為個人對藝術表演的嚮往,始於幼稚園階段。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我投入參加校內各類型的藝術活動,樂在其中。升讀大學後,我主修文科,仍醉心於戲劇和音樂。因緣際會,投身社會的數年後,我有機會出國進修,並在英國修讀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的課程,從沒想到將來會從事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工作呢。」 談到難忘的工作經驗,何嘉坤立即想起了二○○八年的一天,她仔細描述當時的情景:「嚴寒的清晨,大概是凌晨四時,氣溫只有幾度,我與同事保持緊密通訊,等待從法國遠道而來的馬術劇團Zingaro。我們細心安排,讓馬匹順利抵達會場。馬匹踏著輕快的步伐離開運輸車輛,在這寧靜的環境,我驚嘆那些駿馬的形態,特別是那匹白馬。真是終生難忘的經驗!」二○○八年,香港首次以協辦城市身份,參與籌辦奧運馬術比賽和殘疾人奧運馬術比賽項目。同年,香港藝術節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合辦「星躍馬術奇藝坊」馬術表演。何嘉坤補充說:「二○一二年為香港設計年,今屆香港藝術節特別安排以設計主導的大型表演WOW(World of WearableArt《藝裳奇幻世界》)為重點節目,WOW在新西蘭舉行了二十多年,今年是首次移師海外。」 二○○九年起,香港藝術節著力委託本港藝團,製作多個新作,部份作品更於香港藝術節首演後,獲邀到海外演出。在外展及教育方面,「青少年之友」( Young Friends)在過去二十年,為本港學生提供參與藝術活動和觀賞表演節目的機會;而「藝術節加料節目」為本港社區舉行講座、座談會、後台參觀等多元化活動。 何嘉坤自小熱愛表演藝術,她認為現今青少年接觸藝術的渠道有很多,他們可從不同的層面參與表演藝術:「我十分鼓勵青少年主動接觸表演藝術,特別是有分量和優秀的表演節目。不要錯過任何欣賞和參與藝術活動的機會,每次親身參與的經驗都是學習的過程。在欣賞藝術方面,不用著急,慢慢來。人生經驗愈豐富,對藝術的體會也會愈深刻,我仍在學習中呢!記著,學習藝術是一趟漫長的旅程。」(仨) 青少年之友          青少年之友是香港藝術節特別為培育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及拓展觀眾層面而設的外展計劃。在尤德爵士紀念基金贊助下,計劃於1992年成立,一直廣受歡迎,過去參與青少年之友活動的累積人數已超過六十萬。   青少年之友舉辦的活動包括青少年之友舊友會、友導計劃、學校夥伴計劃、學校巡迴演出等。 http://www.yfs.artsfestival.org/ 青少年之友於去年九月至十一月期間,舉辦「2012 YFS記事簿」封面設計比賽,以「青少年之友20周年」為主題。活動鼓勵青少年發揮創意,和各青少年之友分享二十年來的回顧、發展、展望及喜悅。設計比賽反應熱烈,超過六百份參賽作品,該會選出兩份優勝作品及八份入圍作品。兩份優勝作品更已成為「2012 YFS 記事簿」封面。 探索老店舖 歷史痕跡 (記者手記)每天走過大街小巷,你有沒有留意社區裡的傳統老店舖?只要你細心觀察,每一間老店舖的風格和陳列貨品的方式都各有特色,跟現今新型的連鎖式店舖相比,迥然不同。 趁著地鐵西港島線還未正式啟用,兩組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人——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的碩士生及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的職員,這兩個月攜手合作,一起走訪西營盤區的傳統老店舖,並以西營盤唐樓店舖為主題,籌備專題展覽。 這十多位年輕人已到過二十間老店舖考察,包括米舖、海味店、蒸籠店、豆腐店 ...... 他們接觸老店舖的店主和員工,了解各行業與社區的歷史,重拾舊時老街坊的人情味。該中心職員將整理訪問資料,透過新興科技玩意QR碼(QR Code),記錄各行業的歷史和發展,期望在展覽中讓更多年輕人關注逐漸消失的舊社區。 西營盤位於香港島西部,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若你想加深認識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這次展覽將於五月,在該中心舉行,不要錯失這個良機啊!(蕾) 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於二○○五年成立,積極提倡文化古跡保育,致力鼓勵公眾參與該中心的工作,一起延續文化古跡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