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1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7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繪本畫家,亦從事插圖、設計與翻譯工作。或許,你不熟悉她的名字;但她的圖畫筆觸細膩圓潤、色彩豐富而溫婉,還有許多讓人會心微笑的小細節,總讓人心裡感受到絲絲暖意。我想:她該是一個既溫柔又樂天有趣、既細心又充滿童真的創作人。深入認識她後,發現她更是一個熱愛生命和世界、懂珍惜懂感恩,天主所鍾愛的女兒。 (本報專訪)這次是書寧首次和香港出版機構合作,本期《喜樂少年》中,我們隨著她的畫筆,慢慢步進雷永明神父的時空,走一趟認識他的旅程,看他的成長、看天主在他身上成就的大事。現居於日本的書寧雖與我們分隔異地,亦樂意透過文字和圖畫,分享她的經歷和信仰。  踏上精彩創作旅程 在台灣北港土生土長的書寧從小就喜歡畫畫,只要拿到筆,手就停不下來。家裡的傢具、牆壁、木門,甚至外婆的手和臉蛋,都常被她塗成「抽象畫」。「我想,得到父母的引導才讓我保留畫畫這夢想」,書寧表示,母親為她準備各式各樣的白紙、小卡片,加上任中學教師的父親總會帶成綑的廢棄考卷回家。「從此我學會在紙上畫畫;倘若當初他們只顧責備我,說不定我早就扔了畫筆吧!」 書寧也愛閱讀, 「書本是我的好朋友和啟蒙老師,我甚至曾經愛一本書愛到抱著睡覺的程度。」在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廣告組畢業後,她當上空中服務員,開啟了她對旅行的熱愛,也重拾她和書本的友誼。每到一個初次造訪的城市,她總會到書店看童書。她可能不認識當地文字,卻常看到似曾相識的插圖。與童書的重逢,開展了她人生的新一章。 辭掉空中服務員的工作後,書寧到日本學習日文,並入讀設計學校專修繪本, 利用兩年時間摸索「說故事」與「畫故事」。畢業後,她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書,一直創作到現在。她因此而感恩, 「我感謝天主,讓我能天天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也深愛著自己天天做的工作。」 傳播愛的繽紛信息 二○○六年秋天,書寧面對更大的改變。外婆過世,給她帶來很大衝擊,「我無法想像她為甚麼『不見了』。鄉下的老房子怎可以是空的?」外婆在臨走的十二小時前領洗,帶著「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這美麗名字回到天父家中,喪禮也在教會內舉行,那是書寧認識信仰的開始。「奇妙的是,那段日子雖沉浸在深沉的悲傷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溫暖;透過與摯愛外婆的死別,我見到天主的愛。」外婆的離去,帶她和妹妹走近天主、領洗、加入教會的大家庭。 進入信仰的門後,書寧繼續工作,出版了不少與信仰有關的作品:記錄聖地之旅的《耶路撒冷朝聖日記》、講述聖方濟故事的《亞西西的小窮人》及《古比歐的大野狼》等,並翻譯了不少書籍。或許, 天主給可親的書寧安排了一段和聖方濟觸碰的緣分,她這次接受本報邀請,為方濟會士真福雷永明神父的生平故事繪製插圖。她做的第一件事並非拿起畫筆,而是閱讀。讀雷神父的自傳和傳記、在網路上查資料,更讀遍了所有借來的書本。讀他的文字、讀他的相片、也讀他這個人。「這是不可或缺的,我感覺自己有義務先去認識他,而愈是認識,我就愈覺得他可愛、可親與偉大。」 她形容這是一份恩寵滿滿的工作,認識雷神父後,她每天的讀經也截然不同。「我體會到讀經既是與天主聖言的面對面,同時也是與一群好友共同的祈禱。」她感謝雷神父給她的這份禮物,「現在, 每當我翻開手邊的思高本聖經,總有股暖暖的感動,從書頁透過指尖,緩緩地流入心中。因為,我已經知道了這本中文聖經誕生的故事。」(澄   圖畫夢飛翔 許書寧 說創作 談信仰  
kjy03_20130106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1.06
精采過一生
    還記得兒子四歲時,我們母子間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兒子: 媽媽,我不想長大。  我:(覺得有些奇怪)為甚麼?  兒子:(有些傷感的抱住我)我長大了,你就死了。  我:(心中有些吃驚,但故意輕鬆的說) 啊,沒那麼快吧?  你看,媽媽已經長大了,可是外婆還在呀。  (聽到這裡,兒子有些放心了。)  做媽媽的我並不知道,對於死亡的不了解與恐懼,是何時走進兒子的心裡。也許他無意中看到電視裡的災難報導,也許大人聊天時不小心在他面前提到過死亡,也許他看到鄰家的小貓離世……。 在無人解讀的情況下, 小朋友會將這份對於生命的不確定藏在心裡,心中的恐懼也會慢慢增長。 很多父母認為關於生命、死亡這樣的話題離小朋友很遙遠, 同年幼的孩子們談論這些並不適合,所以選擇迴避。但在我和兒子有了前面這一段對話後,作為媽媽,我知道是時候陪伴兒子一起認識生命這個課題了。可是,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要從何談起呢?  我決定從《精采過一生》這本我非常喜歡的圖畫書開始,和兒子一起認識生命的歷程。作者芭貝.柯爾(Babette Cole)以簡單的文字,幽默誇張的圖畫講述了一對爺爺奶奶的生命故事:  故事中,孩子們問爺爺奶奶:「為甚麼你們的頭禿禿的,皮膚皺巴巴的?」 爺爺奶奶以輕鬆、平實又詼諧的語言講述了人的一生: 從出生時同樣皺巴巴的樣子開始,他們經歷了懵懵懂懂的嬰幼兒期、調皮搗蛋的兒童期、青春反叛的青春期、墮入情網的戀愛期……,這樣一路走來,「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遊戲」;不同的年紀,也經歷著那個年紀所有的煩惱、快樂與新奇。就這樣慢慢長大了,孩子成為父母,又成為爺爺奶奶。慢慢的,他們的頭變禿了,皮膚變皺了,身體也縮小了。 雖然外貌變老了,但心靈卻依舊可以保持年輕。這對爺爺奶奶還是很頑皮,喜歡刺激,有著一顆不老的童心。有一天,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死翹翹」了。 人死後,是否生命就結束了呢?這是一個不斷引發世人思考的問題, 在故事的結尾以令人忍俊不禁的圖畫呈現出來。 在作者的筆下,生命既平實的存在於流口水、打嗝、學習坐馬桶、說嗯嗯噓噓這些日常的生活瑣碎當中,同時,生命也超越現實的存在於想像的世界裡:小男孩踩著滑輪車被獅子追逐;上學時學校的屋頂被巨無霸鱷魚掀翻⋯⋯。在兒童的世界裡,真實與想像相互交匯;在圖畫書的世界裡,作者與兒童的想像相互交融。成人讀者或許還會看到在作者描繪的想像世界裡,暗示出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是處於危險之中,但這也沒甚麼可怕,生命本來就在呼吸之間。 一本好看的圖畫書,常常令小朋友走入畫中的情境,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奔跑、一起玩耍,一起體驗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和兒子一起閱讀時, 看到從斜坡上滑下的嬰兒車,我們大驚失色喊救命;看到媽媽在追逐小女孩卻怎樣也追不上,不由為她逃離媽媽的魔掌而大笑;看到少年騎著電單車風馳電掣的飛奔而去,也嚮往那種充滿危險的感官刺激⋯⋯。就這樣,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和兒子一起自然而然的認識了生命的不同階段,體驗生命的歷程。 被譽為繪本界幽默女王的芭貝.柯爾,對於生命的詮釋,沒有一絲傷感,也沒有一絲說教。她以幽默誇張的手法畫出一個個令孩子們大笑的情節。從生命的開始直到結束,故事中的爺爺奶奶,因為懂得生命,懂得珍惜當下,他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很精采,都保存在記憶中。 既使已經「死翹翹」了,還發出倒下時「碰- 碰」的聲響,畫面上那兩雙已放倒的大腳都還是強烈的吸引著讀者──奶奶漂亮的紅黑格子的襪子是那麼醒目,充滿了喜氣。爺爺的鞋又瘦又長,鞋帶毛絨絨的,那麼立體,你會忍不住想去摸一下。死亡有甚麼可怕?孩子們在大笑中已經不自覺的被作者達觀豁達的生命態度深深的感染了,還有甚麼比這樣的生命教育更自然更來得容易呢?  好看的圖畫書,不僅僅是兒童的,也是所有人的。我相信爸爸媽媽會和孩子們一起愛上《精采過一生》。       
kjy13a-20121028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0.28
童書巨著,電影巨人
  於2002年以The Dinosaurs of Waterhouse Hawkins獲凱迪克銀獎(Caldecott Honor)的繪本作家Brian Selznick,於2008年再以《雨果的秘密》(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一書榮獲凱迪克金獎。 這本書拿起來重量像一塊磚頭,數起來頁數有544頁,厚達五公分。 翻開巨書,由第一頁至第四十二頁,全是圖畫,不著一字。圖畫用鉛筆(碳筆)素描,全景、遠景、近景及特寫俱備。 首先影入眼簾的是徐徐上升的月亮;  然後月下是巴黎大地,但見市標巴黎鐵塔矗立;  轉眼間太陽冉冉升起,照著一座巨型建築;  定睛一看,原來是熙來攘往,人頭湧湧的巴黎火車站;  當你仿似置身其中時,卻發現有一少年盯著後方;  於是你會身不由己,目不轉睛,跟著那位少年走上樓梯、跑過走廊、走近玩具店。 眨眼間,眼睛變成大鐘、大鐘又變回眼睛。 一頁接一頁的碳筆圖書,一個又一個動作,充滿戲劇張力,揭開在巴黎火車站內,一位少年的秘密。 十二歲的孤兒雨果,在巴黎火車站的幽暗角落生活,每天要來回走動,檢查照顧火車站內廿七個大鐘,讓它們能順利運轉。 直到這位迷上修理機械的少年遇上一名愛書的女孩,和一位經營玩具攤檔的怪癖老頭,他的秘密世界從此不再存在。 書中圖書和文字的絕配,像電影一樣,編織出令人追看的故事。這位老頭原來是廿世紀三十年代法國默片時代的電影大師梅里耶斯(Georges Méliès)。梅里耶斯對電影的貢獻,史不絕書: 他設計了一間設備完善的電影工作室;  他是首位為移動影像配上劇情的電影人;  他是首位在電影製作上運用出現、消失、替代、增添等特殊電影效果;  他也是第一位剪輯菲林以加強敍事效果的電影人。 還有,梅里耶斯是電影寫實與幻想兩大主流派別中,幻想風格的創始人,被稱為法國魔幻電影大師。後世視他為現代科幻電影之父。他所拍攝的魔幻題材電影有:  《月球之旅》(1902年)、《奇幻之旅》(1904年)、《惡魔的惡作劇》(1906年)和《漫遊海底世界二萬里》(1907年)。 這本童書巨著已被拍成電影,連獲奧斯卡五項金像獎。 陳樂曦同學觀影後有影評介紹,麥榮溱同學翻譯了本書開篇數段,均值得一讀。  
kjy03_20121014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14
如果你想孩子讀書
  七月的某一天,隔壁的同事忽然走來問:「升小二的女孩子,不愛看書,人倒是伶俐。有甚麼好書可以介紹給她?」 我狐疑地打量著友人,記憶中她好像還未結婚的。「那是我外甥女,」她馬上澄清:「她媽媽,也就是我妹妹,擔心她中英文跟不上,所以想讓她多讀書,把語文學好一點。」 我點點頭表示明白。我一直知道,現代的父母不易為,擔心孩子學業又憂心孩子才藝發展。只是我沒想到,現在連當姨媽的也要揹起這些焦慮。 為了表示友好,我馬上給她開列了書單,然後像拿著處方的老中醫一樣嘮叨著:「請鼓勵她媽媽,別把讀這些書的焦點放在改善語文上,那會令書變得沒趣。專注於書中的趣味,她會像你中了咖啡毒一般,不能自拔。」 滿以為事情完結,誰不知兩天後友人帶回她妹妹的質疑:「你們的想法會不會太理想、太不現實呢?」 我對這樣的回應並不陌生,我聽過不少父母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 讀書應該認真專注,讀有益的書,怎可以只挑有趣好玩的來讀呢? 我理解父母們為甚麼有這樣的立場,尤其是在這個學業成績決定升學命運的教育體制下,在這個標榜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社會環境裡,父母期望孩子多讀書,從而改善語文、提升學業,原是最平常普遍的想法。 只是,如果你真的想孩子多讀書,你最好不要把焦點放在改善語文這個目的上;如果你真的想孩子多讀書,你最好想方設法幫助孩子領略閱讀的樂趣。 因為,閱讀不僅具備有益的一面。閱讀向來有兩大功能:一曰教化、一曰娛樂,而後者,才是一切閱讀行為的起點。正如兒童文學學者諾德曼(Nodelman)所言,無論小孩或大人,之所以閱讀,是因為樂在其中,而不是因為閱讀能對他們產生甚麼好處。 事實上,這對於兒童閱讀來說尤其關鍵。 兒童天性愛遊戲、愛追求快樂,他們會因為某本書好玩有趣,而產生閱讀的動機,卻甚少因為有益、有教育意義而開卷閱讀。一旦從書本中發現趣味,他們往往樂此不疲,孜孜以求,由一時之感興趣慢慢形成嗜好、習慣。花在書本上的時間多了,自不免會得到閱讀的種種好處。因此兒童閱讀的津要,向在樂趣,而不在教化。 問題是,在娛樂處處的今天,許多人已不視閱讀為娛樂,而僅僅把它當作學習行為。於是,成人指導兒童閱讀,也往往聚焦在教化層面,而摒棄了書的娛樂功能。反映在家長購書心態上,便是多以教育意義為揀選準則;反映在家長伴讀活動上,便是以各種學習果效──汲取知識、培養品德甚或辨識詞彙──作為共讀或討論的重心。 殊不知正是這種強調教化的功利心,讓兒童和閱讀疏遠。因為,過分注重教育信息的話,讀書的樂趣便往往給破壞掉。失去了趣味,對於兒童閱讀而言,是個難以挽回的錯誤。 因此,如果你想孩子讀書,請不要把焦點放在教育效果上;如果你想孩子讀書,請努力讓孩子領略閱讀的趣味與快意;如果你想孩子讀書,請務必用你的行動讓孩子體驗到,讀書不是學習,而是遊戲。 有沒有甚麼書,能讓不常閱讀的孩子領略讀書的趣味?假如你問我,我會向你推薦兒童圖畫書。我深信,無論一歲的幼兒還是一百歲的老人,都能輕易享受到,圖畫書當中那些文字與圖像之間的樂趣。 末尾,還想回到開首那件小事上。機緣巧合,我和友人買了同一齣兒童木偶劇的票。於是,八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帶著四歲半的女兒、她帶著外甥女,在劇院附近咖啡店聚頭。我不相信跟小朋友輕鬆讀書有甚麼太理想、太不現實,於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繪本,對著兩個小女孩說起故事來。我一口氣讀了兩本,然後女兒也念了一本。就我所見,小外甥女並非不愛看書,她只是還未學會愛看書而已。 以下是我們會面時念過的其中兩部圖畫書,如果你家中的孩子還未愛上看書,不妨找來跟他共讀: 宮西達也(文.圖)《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 彼德.席斯(文.圖)《我有一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