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15092013
喜樂書房
2013.09.15
2013.09.15(初小)
快樂,由童書開始 圖畫和文字幫助我們記錄生活裡不同的事情。閱讀優秀的童書,讓我們由童年開始,踏進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領域。 暑假結束前,「喜樂書房」首次與你見面了。剛過去的暑假, 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有趣的書呢?  新學年,你升上更高年級了。環顧身旁的同學,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個座位?看看教室裡的同學,有些同學愛說話,有些同學的個子長得比你高,就是一些跟你要好的朋友,你們也有不同的性格。對嗎? 翻看一下這次介紹的書,看,初小年級的圖畫書多好玩,中小年級的選書滿載溫情又充滿想像力,高小年級的書單介紹精彩難求的少年小說和城市景貌。你可能會在這些故事書裡,看到一個人物,像教室裡一位不太熟悉的同學,或是大廈裡的鄰居呢。 一本好書使人畢生受用,給我們帶來樂趣和生活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勇氣、珍惜親情和友情、欣賞和尊重大自然、發現宇宙的奇妙和偉大,讓你舒展胸懷,喜樂閱讀。 今天愉快閱讀的小朋友,映照著未來社會的希望。可能有人會說:「小朋友要應付很多功課,學習生活編排得密密麻麻,他們還有空看課外書嗎?」親愛的同學,你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1. 《晚安,猩猩》(上誼) 佩琪.芮士曼  「晚安⋯⋯晚安」。這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書,很可愛!故事由一隻精靈貪玩的猩猩偷去管理員腰間的鑰匙開始。看守動物園的管理員拖著疲累的腳步,溫柔地叮嚀籠子裡的猩猩、大象、獅子,向牠們逐一說「晚安」。想不到,頑皮的猩猩悄悄地開鎖,於是,小土狼、長頸鹿、犰猱緊隨著猩猩、大象、獅子,列隊走到管理員的家裡。「晚安」,「晚安」七句互道晚安的聲音,驚醒了床上快跌入夢鄉的管理員太太。 2. 《一園青菜成了精》(信誼) 北方童謠改編 / 文,周翔 / 圖  園子裡蔬菜身上七彩各異的顏色,居然是源於一場蔬菜大戰?成了精的蔬菜們,青蘿蔔當大王,蓮藕也稱霸。打起來啦!打起來啦!誰佔上風?誰能得勝?一場激戰過後,田裡綠油油的蔬菜變得有點不一樣。 3. 《999隻青蛙兄弟搬新家》(小天下) 木村研 4. 《然後,春天就來了》(道聲) 茱莉.福萊諾 5. 《娜米和可愛的動物們》(阿布拉) 路易士.斯洛巴德金 6. 《妞妞的鹿角》(和英)大衛.司摩 / 文、圖 7. Why Mosquitoes Buzz in People's Ears (Puffin, 1975)  為甚麼蚊子總要在人的耳邊嗡嗡聲作響?在非洲,有這樣的一個傳說。一天,蚊子向蜥蜴說自己看見一個農夫,掘出一個「大如蚊子」的山薯。蜥蜴真不敢相信蚊子居然自比山薯般大小,牠氣得用樹枝塞著耳朵,不想再聽這麼荒謬的大話。誰知道蜥蜴這種行動,卻引發了整個森林大大小小動物的連鎖反應,連太陽也沒有從東方升起來,獅子大王也要出來召開大會,查個究竟。 8. Mirette on the High Wire ( Putnam, 1992 )  本書獲1993年凱迪克童書繪本金獎(Caldecott Medal)。      適合初小同學親子共讀,高小同學自主閱讀。
kjy03_20130630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6.29
繪本的終身讀者:從三讀到再讀
   在五十七歲那一年,日本寫實報導作家柳田邦男慘遭喪子之痛。在陷入自責和抑鬱整整兩月後的一天,他在書店重遇繪本,而宮澤賢治的《風之又三郎》讓他走進時光隧道似的飛向童年,並在那裡找到溫暖和慰藉。因為人生閱歷,重拾繪本的柳田邦男找到異於以往的深意和韻味,並在倒栽在繪本堆後,致力「三讀繪本」的呼籲。所謂「三讀繪本」,指的是在小時候、育兒階段,以及在踏入人生後半的階段裡,好好細讀繪本。 與台灣繪本推手林真美一樣,我們在小時候鮮有機會接觸繪本。我何其有幸,因為教學的關係,先跟教師,後與家長在繪本「發現孩子」, 「照見自己」。再者,在人生高低起伏間閱讀繪本,更有很不一樣的體會。因此,初讀八島太郎《烏鴉太郎》,即對林真美在該書封底的話產生共鳴:  在歷經世事風霜雨露之後,還可以因為一本小小的繪本,到達不需言說就能「醒醐灌頂」的清明境界呢!  翻過《烏鴉太郎》的書名頁,你也許留意到躲在教室地板下的小不點,但總也不明白他為甚麼要躲在那裡。往後五年的小學生活,這孩子就一直被冷落,是他「沒有人認識」?是他甚麼也學不來? 如何回應他人的冷待?把自己孤立,無視他人,也許是小不點唯一可以做到的。於是,他學會斜眼看東西,不去看不想看的東西;發明種種消磨時光的方法,像盯天花板、玩書桌蓋子、研究同學的補丁、看窗外風光流轉、聽遠近聲音,以及抓大家都很討厭的蜈蚣和毛毛蟲來玩。對一般人而言,小不點的玩意可真無聊,但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感其所感,如見其人—— 一個被冷落的孩子隱密的內心世界,還有他外顯的行為表現。在《烏鴉太郎》這一本小小的繪本,我們既「發現小孩」,又同時照見自己 —— 我們有否戲弄像他一樣的小孩?我們有否對像他一樣的學生不聞不問? 雖然,小不點備受冷落,但每天都來上學,風雨無阻。猶記當初讀到重複兩次的「無精打采」時,竟不意作者用心,想當而然。在小學最後一年,平易近人、笑臉迎人的新任老師磯邊先生來到小不點的班上,他不單發現了小不點獨特的才能,把他的黑白畫和書法張貼在牆上,還讓他表演烏鴉叫聲 —— 剛出生的小烏鴉、烏鴉媽媽、烏鴉爸爸、一大群烏鴉、代表厄運的烏鴉、高興的烏鴉……最後,小不點模仿一隻停在老樹上的烏鴉叫聲,多少年來的孤寂,就在這一聲聲的哀鳴 ——「喀 —— 烏哇!喀哇 —— 哇!」剛來的磯邊老師怎知道小不點的本領?原來,他常常趁大家不在時,和小不點聊天,於是明白了小不點所以「無精打采」的原因 —— 每天和太陽一起出門,並在太陽下山了才回到深山的家。然而,最荒謬的是被冷落的、甚麼也學不會的小不點,竟是同儕中唯一得到「六年全勤獎」的人!  畢業後,大家都稱小不點為「烏鴉太郎」,他聽了歡喜點頭回應。在故事最末尾, 八島太郎這樣描繪他:  然後,就像他已經是個大人那樣,抬頭挺胸,得意的走回深山裡的家。 這時,從蜿蜒的山徑間,總會傳來烏鴉的叫聲。—— 仔細聽,是充滿喜悅的叫聲。 快樂自信的身影,喜悅歡快的聲音都因為磯邊老師,書末,作者把是書獻給恩師磯長武雄和上田三芳,因為磯邊老師正是他們的綜合體。  從事教育,以及師資培訓的日子不短,我盼望常能自省,學校並不是訓練考取高分的學生,而是順應每一個小孩的心性發展,讓他們做自己的主人。我愛與小孩朗讀《烏鴉太郎》,並嘗試引導他們思考小不點所以熟知大自然知識,成為模仿烏鴉叫聲的專家的原由;我也愛與家長與教師分享對《烏鴉太郎》的閱讀感受,但這些感受又往往因歲月流轉,經驗積累而有所變化。林真美認為「三讀繪本」固然發人深省,但「再三讀繪本」更值得對天下人呼籲。只有打破既有的「小孩專屬、爸媽陪讀」的疆界, 不分年齡、不分時地再三品茗,繪本適合0至99歲的人閱讀。   《烏鴉太郎》成書於1955年,翌年,八島太郎藉此書獲凱迪克銀牌獎(Caldecott Honor),其後的《Umbrella》(1958)與《Seashore Story》(1968)也同獲銀牌獎。如果你對他曾因拒絕接受軍訓而遭退學,好幾次因「政治思想犯」之名入獄,並在1939年流亡美國的背景有所認識,也許你對他的創作又多一重的思考與理解。
kjy08_20130630
喜樂書房
2013.06.30
2013.06.30 (高小)|2013.06.30(中小)
   1. 約克史坦那/文,約克米勒/圖《森林大熊》(格林)  大熊在山洞裡冬眠。寒冬過去,大熊揉揉眼睛醒過來,森林裡的樹木竟然全被砍掉,還建造了工廠。人人都說牠是個沒刮鬍子的工人,竟沒有人相信牠是一頭熊。人們認為動物都在動物園的獸欄裡,又或是在馬戲團裡耍把戲。大熊怎樣面對這個困局呢?  2. 湯本香樹實《夏之庭》(玉山社)  三個少年懷著對死亡的好奇,開始觀察住在附近的一名獨居老人。他們想目擊生命的消逝,知道死亡是甚麼一回事。意料之外,他們卻和老人成為莫逆之交,並在相處的過程中,逐步探索消逝和永恆。 3. 克萊兒.克雷孟特《我綁架了外公》(小天下)  4. 安德魯.克萊門斯《我們叫它粉靈豆》(遠流)  尼克是個充滿創意的學生,以活潑的心思改造校園。當他碰上教授英文科、傳統的葛蘭潔老師,師生間鬧出不少笑話,同時彼此間的衝擊亦愈演愈烈。未看到最後一頁,哪知道最後誰勝誰負?  5. 黛伯拉.艾里斯《戰火下的小花》(東方)  塔利班政權下的阿富汗人民活於戰火之中,當地人民更過著不自由的生活。女主角帕瓦娜剪掉長髮,被打扮成小男生,勇敢面對生活的困難和不幸。雖然親歷生命的脆弱、強權的暴力,她也看到共同的人性,逆境中仍懷希望。 6. 常新港《青春的十一場雨》(聯經)  這本短篇小說集,各篇小說之間並無關聯,卻都是描述像綿綿細雨般迷濛的青春歲月。作者以優雅清新的文筆,寫青年的成長和改變,也寫自我形象、生死,每個人都是那麼獨特。作者更提醒讀者別拋棄熱情,珍惜短暫的青春,追尋夢想。 7. Ron Roy, A to Z Mysteries series (Random House, 1998)  8. Sally Gardner, The Boy with the Magic Numbers (Orion, 2003)  The Strongest Girl in the World (Orion, 1999)  英國有百分之五的人口,患有嚴重讀寫障礙(dyslexic),作者Sally(莎拉)是其中一位。這位被視為愚笨的字盲,自幼從不離開圖畫書(繪本)。《星期日時報》稱譽莎拉是「奇異天才」(a n i di o sy n cr at i c genuis)。 莎拉的經驗很有啟發性,十四歲前的閱讀經驗奠定了她日後的創作基礎:十四歲前,她大量閱讀圖畫書,多姿多采的故事滋潤了她的心田,造就了她的藝術傾向,這也說明了圖畫書的價值;聆聽大量圖畫書的故事,她的腦海出現了大千世界,啟發想像和創意,反映出有聲書的重要作用。 9. Louis Sachar, Marvin Redpost Series (Scholastic, 1993)    這系列故事通常都具備「幽默在故事中」、「成長在故事中」、「歷險在故事中」的內容,引人追看。故事的字詞經常在故事脈絡中重覆出現,大大減輕了讀者理解字詞的壓力,易於明白。    1. 邱承宗《池上池下》(天下雜誌)  池上池中,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面貌。時間不斷輪轉,池塘的蜻蜓由卵長成蟲,經歷傳宗接代,甚至死亡。這生命戲碼每年都在池塘上演, 這本生態繪本,把麻斑晏蜓的一生濃縮在書本中。 2. 小林豐《北緯36度線》(聯經)  一條北緯36度線,把不同的國家、文化、時區、地貌串連起來。投入書本,化身成一隻大鳥,沿著這根線向西面飛,從東京飛到直布羅陀海峽。旅途中,你會發現東方和西方國家之間,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國度,相異的文化,但同樣的美麗。 3. 和田誠《月亮不見了》(格林)  一個晚上,抬頭望天,你卻發現月亮不見了!本書透過月亮被人從天上摘下來後的際遇,帶出分享、和平的信息。當中更穿插了不少有關月亮的天文知識,例如它的形成、運行、盈虧等等,充滿童趣之餘,也有豐富的科普知識。 4. 瓦萊莉.哲納堤《小野狼與大紅帽》(小天下)  卡蜜兒是一頭近乎完美的資優小狼,但對外祖父的一無所知成了她的缺陷。她偷看舊報紙,發現外祖父竟然是當年吞掉小紅帽的冷血殺手! 她進一步偵查,不但遇上長大了的小紅帽,還與外祖父見面,她會有甚麼新發現呢?  5. 哈雪.蔻杭布莉《打架天后莉莉》(天下雜誌)  法國女生莉莉正值青春期,經常在校內打架。她以拳頭解決問題,打倒比她高大的男生。經常微笑的新同學阿思隆來自戰火連年的車臣,當他和家人面對被逐出境,莉莉和同學們盡他們的力量,支援這個家庭。 6. 米塔莉.柏金斯《小畫師的願望》(小天下)  7. Tessa Krailing, The Petsitters Club series  (Scholastic, 1997)  這位英國童書女作家創作了The Petsitters Club(「臨時寵物褓姆俱樂部」)系列故事,這是一套有趣生動的愛護寵物叢書。四位小朋友為了湊夠「社區服務」時數,組成一個「為寵物當臨時褓姆的俱樂部」,並自稱專家,聲言動物無論大小,他們均懂悉心照顧,以愛善待。 8. Jeff Brown, Flat Stanley series (Egmont, 2003)  9. Daisy Meadows, Rainbow Magic series (Orchand, 2003)    文學家相信兒童的心靈純真和樸素,只要對新奇事物常感驚異的態度, 一個充滿想像的神仙精靈國度就會出現。一系列彩虹仙子的故事,包括Rainbow、Weather、Party、Jewel、Pet和Fun Day等神仙精靈,種類繁多。作者Daisy Meadow享譽英國神仙童話文學,每本書約4,000 字,整個系列五十本合算二十萬字,是中小升上高小過渡期的閱讀良伴,女同學必看,男同學亦宜。
kjy13a-20130519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5.19
親子閱讀, 爸媽角色
  自稱「故事媽媽」的家長讀者,自兒子小時至今,均有進行親子閱讀,有兩個問題,向筆者求教:  一是「故事媽媽」只算自己,沒有爸爸參與,會否影響成效?  二是小二學生是否可以自「親子閱讀」階段進展到「自主閱讀」階段?  家長讀者既有親子閱讀實踐,更有階段期望,難能可貴。謹提出兩點意見供討論和參考:  1. 媽媽落力,爸爸缺席 親子閱讀很多時被看成仿似母親專利,父親往往不大參與。 美國馬利蘭大學調查四千個家庭後發現:孩子到了九個月大,如果父母親較少讀故事書給他聽,孩子在兩歲時語言表達能力會落後。而且父親有否參與,對孩子以後語言的影響頗大。 因為父親和母親跟嬰兒說話的語詞往往有異,父親在解釋故事時, 常常會用四個W(wh o, w h a t, w h e r e 和 why)去問孩子,促使孩子用比較長的句子回答。複雜的詞彙和文法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幫助。 研究對開展親子閱讀的家長應有深刻的啟示。 如果爸爸工作太忙,也可以考慮在孩子稍大時,實行「一一三制」,即每週一次,每週一本書,每次三十分鐘,也是好辦法。總而言之,親子閱讀,爸爸也應該參與。 2. 從「親子閱讀」到「自主閱讀」 由於「故事媽媽」已有多年親子閱讀經驗,讓就讀小二的兒子過渡至自主閱讀,已有基礎,時間適宜。但過渡期間仍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角色轉變:「親子閱讀」要由家長去教、去帶,家長要扮演主導角色。過渡期間,家長要放手,要像放風箏,線要放得愈長愈好。線太短,風箏只會跟在身邊。 過渡期間,子女則要學習從「依賴」轉向「獨立」。換言之,家長和子女都要經歷角色的轉變。 二是書種轉變:「親子閱讀」以繪本為主,過渡期間可先選看「圖多字少」的章回故事(Chapter Book),進而選看「圖少字多」的章回故事,最後是看全文字的章回故事。 英語出版界不但為兒童出版了大量過渡期讀物(Tr a n s i t i o n a l Readers),也按程度出版了過渡期進階讀物(Graded Readers)。 Frieda Hughes所寫的過渡期進階讀物,篇幅短小,並附少量活潑插圖,內容鬼馬生動,適合初小同學水平,有利同學初步建立自主閱讀的興趣和信心。 劉芷晴同學翻譯推介了The Tall Story首章, 谷旻軒同學亦翻譯推介了The Thing in the Sink 首章,均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