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151004_s
喜樂畫室
2015.10.03
「笨小孩」為何特別可愛?
正統中文愛用「嬌憨」一詞形容小孩的可愛。「嬌」是漂亮可人,「憨」是因不懂事而生的天真。我們要把小孩的神態畫好,把他畫得漂亮可人是應該的;但若把他畫得太聰明伶俐,反不如把他畫得有點兒呆笨。在傳統中國文化看來, 人太聰明乖巧並非上上之選,「話頭醒尾」當然事事不吃虧,但變成愛耍小聰明、靠旁門左道混世,便難成大器。有道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該有點木訥甚至拙於言詞。是以有許多了不起的卡通片中,小主角通常都有點笨頭笨腦,人們反而覺得可愛。我們在設計自家筆下的人物時,最好也汲取這經驗和審美觀,不必定要把可愛的小孩畫得特別靈巧,讓他給觀者有個「憨」的感覺,可能更佳。 笨拙自有一種美 「憨」是很主觀的感覺,它能具體地表現嗎?我認為可以的。時下流行大眼仔、大眼妹的卡通畫法,把人物都畫得巨眼圓睜,這樣處理也許容易表情十足,也亮麗可人,但難免浮淺。再說,一種畫法若大行其道久了,千人一面,難免令人厭倦。若我們反其道而行,把人物的眼睛畫成兩個小點點,鼻子小小,有時甚至連鼻和嘴巴都省略掉,這筆下的小孩豈不另有一番憨趣?再者,時下有些少男少女漫畫愛把小孩畫得苗條性感,身形玲瓏浮突,這有必要嗎?如果這也叫美感,實在也太俗不可耐吧?若我們在這方面也把趣味倒轉過來,刻意讓我們筆下的小孩多一點童趣,盡量把小孩的頭畫大些,把腿畫短些,並且讓他們都穿上一雙大頭鞋;如果說, 時下流行漫畫愛把主角都好像天仙一樣可飛起來,我們筆下的小孩便彷彿都腳踏實地,充滿穩定感,這種笨拙的味道配上精巧漂亮的長相,中西正統文化形容的「嬌憨」是否便能活生生地給畫出來呢?  在圖A,我畫了一位漂亮可人的小男孩,設計的原則便走上面所說的美感路線:他的兩眼只有兩點,鼻子則沒畫。笑得把嘴角都翹了起來, 嘴巴成了一彎新月,為了讓人意會他有兩個小酒窩,我在嘴角上給他多加了兩個小點點。因為他年紀很小,行動也許還很笨拙,在起稿時,我有意把他的身體重心向下盤聚集。因為他穿的是連體衣,肚子大大的,便乾脆把他畫成胸臀不分, 身軀有若紡錘,這樣便能更增加笨拙感和有點傻裡傻氣。起稿的第二步是給他加上衣帽,並且在頭部畫好我們上期談過的那條由額頭到眼框再到臉頰的弧線,與及把髮線定出來。到這時,這嬌憨小子大局已定,只待把線描好,把衣物的細節畫出,便大功告成。 手法可隨時變換 右下角那幅大圖雖然看來複雜,除掉背景, 其實只有兩個小朋友,年紀比圖A的小孩略大, 但設計的原則和手法則完全一致。這兩位小朋友的起稿過程我也畫出來了(見圖B及圖C)。只是做這示範的例圖時,在差不多完成的段落,我用了較粗獷的手法去繪畫,出來便有不同的效果。小讀者們也可以看到,同一個意念,可以因著畫者不同的心情和作畫要求,畫出不同的外觀。至於較細緻的原稿好些,還是後來添加的示範圖的寫意畫法較好,連我自己也不敢判定,只能說各有各的好處。可見繪畫和所有藝術門類一樣,手法是可以很自由的, 我們大可因著不同的心境和需要,發揮出不同的創意。
kjy12_20151004a_s
icon54
花生老師
2015.10.03
開學那天
讓我將時光倒流,回到那年入讀師範的開學日。禮堂裡滿座是準教師,其中一個是我。眼前那位矮小的女士是教育課程的講師 —— 吳老師。 一個多小時的課,猜想是甚麼內容?原來是電影欣賞。觀看一齣1962年的荷里活電影 ——《創奇者》(The Miracle Worker),電影講述海倫.凱勒和她的啟蒙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故事。 事後,吳老師跟我們討論電影的主角沙利文老師:沙利文老師展現無比的愛心、毅力和技巧,她如何令海倫從抗拒她到接納她,帶領海倫明白物件與手語字眼的關係, 引導她打開學習的大門,從而開啟海倫的內心世界,讓她從暴躁不安的情緒中釋放出來。 直到今日,這齣黑白的陳年舊片依然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提醒我不可小覷老師的影響力。  在我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由吳老師派發的紙張,紙張上有十四句說話,標題是「願天下的教師耐心一讀」,紙的右上角註明日期是12.10.1994。自我為人師以來,這些話便一直放在辦公桌上;在此, 我節錄其中幾句與同工共勉:  「老師,我希望您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而不是一台教書的機器。」 「老師,不要期待我只喜歡您的課,我可能覺得別的課更加有趣。」 「老師,請您記著,不久之前,您也是學生,您是否有時也會忘記帶東西,在班上是否樣樣第一?」 多年過去,這十四句話依然發人深省。每到開學的第一天,我都將這些話默默地細讀一遍。 撇開老師現在經常談論的話題,甚麼周年計劃、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策略……讓我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回到我的本心,叫我不要忘記該成為一個怎樣的老師。   後記: 海倫.凱勒在世時, 她將每年的三月三日訂為認識沙利文老師的紀念日。影片《創奇者》(另譯《熱淚心聲》和《奇蹟締造者》)根據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改編而成。如讀者有興趣,可在網絡上收看。我特別介紹由迪士尼公司發行的2000年版本,電影找來接近海倫.凱勒當年真實年齡的小演員演出,精采傳神。
kjy10_20151004_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0.03
2015.10.4 青曲天地
  扶起 滄桑 聖嘉勒女書院 三J  每個人都試過跌倒,不同的是當時有沒有人把你扶起⋯⋯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人,有你們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當我不小心跌倒的時候,你們馬上衝過來扶起我,關心我;當我受到挫折跌倒的時候,你們輕輕地扶起我,安慰我。 你們每次都會過來把我扶起,在我還沒學會走路時、當我從單車上跌倒時、當我學業退步時、當我在比賽中輸掉時⋯⋯你們把我扶起的次數,簡直是數之不盡。 你們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照顧我,呵護我,關心我,對我不離不棄。即使我對你們發脾氣,你們仍然體諒我,原諒我,繼續陪伴著我。 謝謝你們,還有,對不起⋯⋯我一直沒有盡女兒應有的本分,明知道這些都是你們對我的愛,卻一次又一次地嫌棄你們的關心,抱怨你們囉嗦、多管閒事,埋怨你們的苦口婆心,因而傷害你們的心。 我對你們承諾,我以後會自主獨立,不會再依賴著你們。我定會好好照顧自己,絕不會再次令你們擔心。我會像梅花一樣,在嚴寒中綻放,逆境自強。即使我又跌倒了,我也必定靠自己站起來, 不用你們再過來把我扶起。   現在,該由我把你們扶起了!請不要拒絕,這是理所當然的。就像你們不厭其煩地把我扶起,我也必會不厭其煩地把你們扶起⋯⋯    遊學團 曾暐皓 皇仁書院 三B  今年暑假,我和同學一行二十人到英國牛津參加遊學團。雖然沒有父母照顧,我仍然樂在其中。 首先是足球比賽,每星期有兩個黃昏,我們「香港隊」會和由巴西、法國和台灣組成的「雜牌軍」對賽,那是我們把整天困在課室的活力釋放的機會。我們一時蜂擁而上,猛烈進攻;一時用人海戰術,守護著龍門。但對方畢竟技高一籌,我方每每以大比數落敗。大家惱極時,我卻想那只不過是一場遊戲,何必放在心上呢?於是,我又期待下一次比賽了。 另一件事就是到著名的景點巨石陣遊覽。那一天,天色陰沉沉的,巨石陣的石頭聳立,氣氛十分肅穆莊嚴,令人思索古人怎麼把這些石頭搬來呢?又怎麼把這些石頭對準太陽呢?環視四周,附近都是平地或土坡。我還想看看有沒有麥田怪圈,但是外星人好像沒有空。聽說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有一個更大的巨石陣埋在地下,令我想起這地方時更覺神秘。 最後一樁事就是我們這個遊學團的其中一個目的──應考聖三一口試。考試的準備課程濃縮為兩星期,並要常常下課後留下來。考試那天,我極為緊張,整個早上我的手都在顫抖。午飯時段,最好的佳餚我也咽不下。終於輪到我了,我戰戰兢兢地步入考室,一位考官在等著。我的心異常平靜,如龍捲風的風眼般。我一開口便立刻打破了我和考官間的隔膜。我和她暢談了十五分鐘,用盡筆記內的要訣,這考試當然順利過關。  
kjy11_20151004_s
icon59
香港故事
2015.10.03
到避風塘去體驗漁港風情
香港仔海灣西接田灣,北接石排灣,東有黃竹坑,南有鴨脷洲。東北面的山嶺能遮擋每年夏季從台灣海峽那邊吹來的季候風,西南邊則有鴨脷洲做屏障,阻擋從南中國海湧來的巨浪,本來就是個理想的避風塘。九百年前,元軍進犯南宋,有相當多的中原人口跟隨宋朝末代小皇帝逃至南粵,留落到香港一帶,其後代便成了最早期的港九漁民。及後中國內戰也逼著許多人移居香港,其中有不少人聚居香港仔,捕魚為生。 香港捕魚業的高峰期是在八十年代。那時估計有十萬人在海上討生活,海面一片熱鬧。但因各種緣故,捕魚業今非昔比,據說現時香港還有四千五百艘漁船,近萬名漁民,香港仔則不到一千五百艘。新一代漁家子弟大多放棄故業,上岸打工,現在大部份漁工都是從內地聘請的。 漁港的百年滄桑 如今,香港仔避風塘的漁港角色逐漸消褪, 成了海上旅遊及觀光的勝地。其實,此地的漁鄉特色自開埠起也一直馳名中外:破舊的中式古老帆船、搖櫓而過的舢板小艇、戴著有布邊竹帽的蜑家女……見慣這風俗的南粵人等,看來也許不覺有何特別,但在好奇的西方遊客眼裡則充滿異國風情,浪漫誘人得很。君不見近百年的西方電影每要在香港取景, 總是離不開到這兒來開鏡?推介香港旅遊的海報和小冊子,也總免不了在此地拍攝取景;連帶近年出現的內地旅港自由行,每天都不乏一隊隊的旅遊團,乘著舢板在避風塘內穿梭往來,人們都想近距離地觀看漁民是怎麼作業的。有不少港人亦流連其間,也許是想體驗一下,百多年前本港開埠時,此地的原住民是怎麼生活的。 想來這兒一發思古之幽情,當然不難。香港仔和鴨脷洲之間就有街渡營業,短短三兩分鐘的船程,就可在漁船間穿梭,一切盡收眼底。但時過境遷,人們能看到的,已是一個充分提供吃喝玩樂方便的旅遊點,一切都五光十色,浮光掠影。以前漁民居於水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其實處於漂流狀態。在心懷書生氣者看來,這有點遊牧一族的浪漫,但漁家可沒有這情懷,有苦自家知,他們其實是哪兒有捕魚謀生的機會,便到哪兒去。香港的水域不大,能供活動的範圍其實很窄,要謀生便常得冒險出海。在早期,漁民通常用鹽來替魚獲保鮮,四十年代開始有機動漁船,出海前便得到冰廠買冰,好把魚獲急凍。如今,冰廠還在,但許多漁船已能自己製冰。漁船出海,短則即日來回,長則數月。在五十年代以前多用手釣,其後便出現了圍網、排釣的新辦法,甚至有配備強烈照明設備的「罟仔艇」,在晚上光線最暗時,用強光照射海面,吸引魚群聚集,一網打盡。但俗語說「有咁風流就有咁折墮」,捕魚技術進步和瘋狂捕獵, 使漁船要有足夠的魚獲來填補開支愈來愈不易, 想捕到足夠的魚,漁船也唯有愈開愈遠,這反過來又造成了漁業的不景氣,和更多年輕漁民改行。 衍生了海鮮舫的漁民婚宴 殘舊不能出海的漁船就變成了住家艇,漁民一家大小就住在那兒。八十年代前,住家艇奇多,穿梭其間的有雜貨艇、冰艇、糧油艇、雲吞麫艇、粉艇,甚至看病的、木工和給孕婦接生的,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有穿梭在避風塘內到處找生意的艇,形成了一個流動社區網絡。如今艇戶愈來愈少,這些服務的小艇也愈來愈少見了。   漁民十分重視嫁娶,婚宴要吃九餐,需時三、四天。每有喜事,親友都暫停出海,二、三十艘船的人一起到「歌堂躉船」喝喜酒。香港仔在戰後已有海鮮舫,據說就源於水上人這種躉船酒樓, 最初以太白海鮮舫最著名,珍寶海鮮舫則是後起之秀。到避風塘來的旅客少不免光顧這著名食府,但其來龍去脈,恐怕就沒太多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