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_20111113
icon29
校園 FaceBook
2011.11.13
星光伴孩童,天主在心中
  上周六是學校圖書館開幕及祝福日,圖書館以太空宇宙為主題,喻意知識就如無窮無盡的宇宙一樣,我們需要畢生尋求知識,豐富智慧,對學問要追求若渴,所謂探索太空,始於閱讀,希望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 這個開幕和祝福禮真是簡單不隆重,但又別具意義的。參與的嘉賓都是「自己人」,包括老師、家長、學生等,數十人跟著校監陳神父,進入如夢的世界,天花板上滿是閃爍的星宿。然後,神父朗誦聖經,帶領祈禱。我們靜靜地圍著神父身邊,接受他的祝福。平時活潑的小孩也乖乖的跟著師長,靜聽禮儀進行,認真地了解祝福的意義。 這時,鬼馬的子謙走到我身旁,拉住我的衣衫,好奇地問:「校長,為甚麼太空圖書館要掛十字架?」 「為甚麼不掛呢?」我反問。 子謙抓抓頭髮說:「太空和宇宙都是很科學,天主那麼抽象,好像有點不對勁,是否有問題呢?」 「原來如此!你的擔心有點過慮,讓我先問你,你信天主創造萬物天地嗎?」子謙又抓抓頭髮答:「我也信,不過……太空人啦、飛船啦、行星、恆星、 太陽、月亮、星星也是天主所創造嗎?」 我指指圖書館上的星空,努力地解答:「但我們活在小宇宙,要解決的問題相當多,許多事情都無分科學或文學、具體或抽象,因為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不信靠天主如何自處?沒有祂的啟示,如何成就各種大事?」 聰明的子謙繼續追問:「那麼天主在太空哪裡?」 我拍拍他黑黠的臂膀,然後順勢拉起他的手,把它放在子謙的胸口,說:「天主就在你這裡!」 子謙似懂非懂的回應:「校長,我知道了,天主也在星光中!」 我想星光伴孩童,天主在心中,但願孩子一生幸福常存不離!  
kjy13b_20111023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0.21
四位一體:弦樂4重奏
  音樂的樂種包羅萬象,諸如中外音樂可分為嚴肅音樂及流行音樂。兩個類別又各自涵蓋不同規模、風格及演出形式。舉流行音樂為例,其出現主要與媒體普及有關。消費主義社會的形成,同步促進流行曲的傳播。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也為流行音樂帶來嶄新聲響效果。至於嚴肅音樂,科學進步亦對傳統樂器帶來衝擊。尤其是木管及銅管,無論物料、樂器按鍵、音域等都經過階段性改良。科技以外,有些樂種幾百年來未被淘汰,反而不斷吸收新樂風,隨時代進化與演變。 西方室樂歷史與種類 西方室樂長久以來都是被聲樂作品壟斷,直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較多作曲家譜寫器樂作品。器樂音樂由原來純粹為聲樂旋律或民俗舞蹈伴奏發展為獨立樂種,並由小型二、三人演變至八、九人或以上的室樂合奏。不同的樂器組合都有固定名稱,如鋼琴三重奏(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及木管五重奏(長笛、單簧管、雙簧管、法國號、巴松管)。室樂中較經典的組合,非弦樂四重奏(第一及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莫屬。經歷三百多年歲月磨練,此樂種並未被作曲家及聽眾遺忘。其弦樂聲音上的融和度,以及歷代作曲家對於這幾件樂器聲響上的探索,使這樂種創作推陳出新。 弦樂四重奏的歷史 追溯至歐洲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樂期,音樂史學家推斷弦樂四重奏大概發展於該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亦即兩件高音旋律性樂器(較常見為第一、二小提琴)配合一件低音樂器以及一個鍵盤樂器,實際為四人合奏。於十八世紀中葉,弦樂四重奏成為流行的室樂創作。繼交響曲之父海頓(1732-1809)為此樂種創作六十八首作品,奠定弦樂四重奏於室樂音樂的重要性,音樂神童莫札特(1756-1791)及德國音樂家貝多芬(1770-1821)亦分別寫了二十三及十六首。此時期弦樂四重奏樂種如盛放中鮮花,百家爭艷。十九世紀浪漫派樂風為新作品塑造了感情澎湃的旋律及從未出現、富有詩意的作品標題,如捷克作曲家德伏扎克(1841-1904)於美國寫成的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富有美國民歌旋律,被稱為『美國弦樂四重奏』。二十世紀作曲家更大擔挑戰傳統聲響,創作一系列突破性作品,如奧地利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以序列主義創作的無調性作品,美國克藍伯(George Crumb, 1929- )於1971年發表,為電子弦樂四重奏譜曲的『黑天使』(black angels)。 欣賞這些作品時,不應只放眼於演奏者技巧上。更重要是感受他們相互溝通、幫助,呈現各自的線條時又能展現和聲結合,並製造出藝術的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