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_20120205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2.05
閱讀的科學理由,文學的想像源頭
  近年英美掀起的閱讀熱潮或可歸功於羅琳(J. K. Rowling)的《哈理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series)和路易斯(C. S. Lewis)的《納尼亞王國故事》(The Chronicles of Narina)。而近年西方幻想文學的再興起,則可歸功於英國的兒童幻想文學傳統。 路易斯對此直認不諱,且對其前輩作家納斯比(Edith Nesbit)推崇備至,並認定納斯比《護身符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mulet)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作品。 納斯比於一九○六年發表的《護身符的故事》,把「時間旅行」的觀念引進了兒童文學,開「時間幻想文學」先河。 早於一九○二年發表的《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Five Children and It),納斯比反轉了傳統精靈的神秘和威嚴形象,並讓精靈老遠從魔界「移民」到人間。魔法無邊的精靈來到了兒童的現實世界,進入了兒童的日常生活,百年前這一構思被視為兒童文學的創舉,並成為日後兒童文學的一道活水泉源。 「五個小孩」在沙灘上巧遇「一個怪物」--沙仙。沙仙能實現小孩的願望,可算是一個「許願精靈」。可是沙仙法力有限,雖可讓孩子的願望成真,卻只能保留一天。故事由此開展,引發五個小孩經歷緊張、奇異的旅程,趣味盎然。 何卓藍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道出一個魔法不高的沙仙,如何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值得一讀。 兒童少年因為渴望自由和擺脫日常生活的樊籠,喜歡閱讀幻想文學。幻想文學喚發了他們具有想像力的天性,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最近廿年,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顯著。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洪蘭教授,以非比尋常的科研和實踐精神,普及大腦科研知識,推動閱讀風氣。 洪蘭曾在《科學》雜誌(2005年11月)用通俗的語言提醒人們:「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人們的大腦有1012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000個以上的連接,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通訊系統。 洪蘭教人們把大腦的神經迴路想像成一個非常綿密的灌溉系統,農夫依耕種需求鑿通溝渠,引水灌溉。耕種愈多的地方,灌溉系統愈密。若溝渠連接得宜,水流滿田,則收穫豐富。同樣道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大腦中的灌溉系統也很綿密;並且因為不停使用,愈用愈靈光,想出來的點子愈多。 問題是:怎樣才可以使神經網絡綿密起來呢?洪蘭的結論是:科學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因為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此種主動的歷程會促使神經連結,活化大腦。  
kjy13b-20120122
icon29
校園 FaceBook
2012.01.22
這些年,跟學生午膳的日子
  許多人認為校長時常孤單一個工作,午餐也獨自一人,是非常寂寞的職位。但我就比較幸運,每週總一兩天可以跟學生一起午膳,感到相當愉快,熱鬧非常。 我在校務處旁設置一個收集箱,是學生約校長午膳的「投票箱」,孩子會寫出約校長午餐的理由,例如想跟我談談心事,或了解校長多一點,或生日與我渡過等,而每天我就隨意抽出六七位學生,相約他們進入校長室,一起度過愉快時光。 例如今天一年級的小勤坐下來,就滔滔不絕地訴說跟我午餐的原因。她眨眨眼睛認真地對我說:「校長,我覺得你心地善良,笑容非常燦爛,想跟你一起說笑話!」這個小天使真逗得人心花怒放,差點忘記要吃飯。 二年級的偉琦遞交的約會紙這樣寫著:「校長,我想請你吃餅!」噫,原來他想請我吃飯,只是寫錯了「餅」字。於是每逢遇見偉琦,我總會問他:「幾時請我吃餅?」他就呵呵大笑起來! 有時,不論高低年級的學生都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唱歌,大都主動唱校歌給我聽,有些指揮,有些唱和聲,有些主唱高音,還會聞歌起舞,不亦樂乎!當唱至「基督是重,科學是崇」,我就會問他們怎樣解說。 臉頰紅潤的萬聯,立即舉手答道:「我知,我知,基督是重要,科學要推崇!」 精靈的子丹再解釋:「基督是生活的重心,求學問要有科學精神,我們要有推理能力,要客觀、要尋找證據……(刪略千字)」聽得眾人大叫救命! 但我非常享受跟孩子的分享,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實在叫人老懷安慰!就如戴著四方眼鏡的學藝,他邊吃飯,邊分析時事,認為香港重視言論自由,但若保持維園阿伯那樣聲嘶力竭,就不太好了! 至於三年級的君然,就雄辯滔滔大談高鐵對社區、香港的建設,當然旁邊的同學又會加入戰場,反對建設,謂會影響保育工作。你一言,我一語,聽著聽著⋯⋯忽然感動,眼有淚光,是歡悅的淚水!這些年,感謝天父賜給一群可愛的小孩子,一起午餐的日子,多好!    
kjy12a-20111218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1.12.18
「圖書起跑線」運動,以書為禮
  一九九二年,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 Trust)、伯明罕大學教育學院及伯明罕的衛生機構和圖書館,協同推出了「圖書起跑線」(Bookstart)運動,旨在鼓勵新一代英國父母能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就能與孩子共享閱讀之樂;長大後和父母關係親密,心理較健康,語言能力較強。 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健康檢查時,均送父母親一包禮物,袋內有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 首批三百個家庭,由伯明罕大學跟進研究,結果發現:幾年後,獲贈童書的家庭,其全家對閱讀的興趣、親子共讀的頻率、父母買書給小孩當禮物或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有所增加。 這批從小接觸圖書的幼兒上小學後,他們在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程度好,連算術能力也較佳。 一九九八年大學公布了研究結果,加入「圖書起跑線」的地方政府激增到七十五個。到了二○○○年夏天,全英已有92%的地方政府加入,每年有過十萬個兒童獲贈童書。 這個親子共讀的風氣,也吹至日本、韓國、澳洲、歐洲各國。 「人生從母懷開始」,人所共知。「人生從父母懷中聽故事開始」,有英國前例可援,理應引發有識父母仿效,以造福兒童。以書為禮,若趕不及在幼兒開始,也可以在今年聖誕節開始。 Novelty Books,新穎童書 西方出版社專為幼兒出版的新穎童書(Novelty Book),可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優秀者多成為長壽圖書,趁聖誕節重刊者亦多,其中更有立體設計,新穎「得意」,茲列舉五書,以供參考: Head and Tails系列(by Steve Cox) Haunted House (by Jan Pienkowski) Dear Zoo (by Rod Campbell) Where's Spot? 系列 (by Eric Hill)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by Eric Carle)   Snowflake Bentley (Houghton Mifflin, 1998) 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少年科學家的精彩故事,他自幼專注研究雪花。本繪本曾獲凱廸克童書金獎。 李心兒同學有散文詩般的翻譯推介,值得一讀。  
kjy16a-20111218
icon10
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11.12.18
讀書聖人
  真福康達生於意大利,父親是一位數學及物理老師。他自小得到薰陶,愛好讀書及勤力鑽研學問,還很喜歡學習語言,懂得超過十種語言! 無論康達入讀那一間學校,都獲得優異成績。他主修法律,雖然他愛讀書,甚至後來當上了教授,但他沒有因此而變得驕傲,以為懂得知識,就是最偉大,能夠目空一切,自以為比天主更厲害。作為學者,他認為求學使他更接近天主。生活必須向無限開放,從而汲取任何的美善及尊貴。比如他學習希伯來及希臘語言,好能以原文讀聖經。 二十一歲時,他拿到博士學位後,獲得獎學金,到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離鄉別井,為他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一方面,他有一點思鄉的愁緒,但另一方面,卻感受到教會的大公,因為他在異國,卻有相同信仰的同學。以前,在自己的國家,說意大利語是很平常及理所當然的事。在德國,他要說德語,連上教堂望彌撒、辦告解等,都要以德語。他第一次用德語表達內心的懺悔,令他很感動。原來天主的愛也可以藉不同語言來感受,他更體會信仰是普世的;無論去到那裡,天主教會都是同一教會。 康達很認真地祈禱,考慮要不要領受聖職做司鐸,或是發誓願做修士度奉獻生活,但他都感受不到這方面的召叫,所以,他決定繼續在俗世中作一個平信徒,努力作一個更好的基督徒。他很愛爬山,因為在大自然中,觀看著崇山峻嶺的美,他可以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很奇怪的,別人都能夠在他對人簡單的微笑,或親切的問候中,領略到他的獨特。 康達英年早逝,因患了傷寒,才四十三歲就與世長辭。他能夠融合信仰及學術,因而成為了大學教育的主保聖人。 給師長的話 要好好讀書,固然是師長的期望,但讀書的態度比學業成績更重要。有一些人以為凡是宗教,就是迷信,所以認為擁有科學知識,就等如放棄信仰。真福康達的榜樣,讓我們明白,求學不是單單為謀生學習一技之長,更不是為名利,而是一個途徑,更與天主接觸。 真福康達.費理尼  Blessed Contardo Ferrini  (1859-1902) 【紀念日: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