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7022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2.25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經文朗誦比賽奪獎 透過聖言認識天主
(本報專題)在第六十八屆香港學校朗誦節天主教經文朗誦比賽中,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五位六年級生勇奪佳續,陳潔淳和張敏怡榮獲冠軍;簡晴獲取榮譽獎狀;何懿德及孫銘志則獲取優良獎狀。該校負責老師宗教組組長莫培渭主任(下稱莫Sir)表示,勝敗並不太重要,「贏是天主賞賜的恩寵,因為我們是藉著聖言,把天主的話彰顯出來,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依靠天主。」他從信仰小組中,挑選負責讀經、帶禱的禮儀組同學,參與是次比賽。 同學的練習主要分為三部份:老師教授並作示範、觀看朗誦比賽的影片,及分小組於課餘時間互相切磋觀摩,學習自主和合作溝通。除此以外,若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會問老師,如詢問經文的意思和演繹技巧。簡晴更會上網搜尋資料,希望深入了解如何表達經文。莫Sir稱,大會要求演繹要具備兩個層面—— 朗誦技巧及熟讀朗誦內容,學生不只是把經文讀出來, 而是將天主聖言傳播出去,像透過天主的嘴巴,講給受眾。莫Sir會利用聲調、語氣、眼神及肢體動作等評分標準,再配合學生的個人風格作出教導,豐富朗誦內容。 至比賽當天,五位同學均表示感到緊張,但用平常心面對。例如懿德表示比賽時會幻想觀眾成不會動的食物,這個人的想像能使自己表現更自然。另一參賽者潔淳於比賽前染上感冒導致走音,更不時吃喉糖紓緩喉部不適,幸有同學及老師的支持,使她充滿信心。銘志則表示自己緊張便會笑出來,因此需在比賽前喝水,以平伏心情,上台後才能調節情緒,全神貫注。 當中四位同學亦曾參加玫瑰堂舉辦的「兒童及青少年讀經比賽」,他們都認為這個比賽有助提升今次經文朗誦比賽的技巧,懿德從中體驗到怎樣面對觀眾,評判亦指導一些技巧,如要溫柔一點、親切一點。銘志補充,「評判會解釋哪些細節需要注意,對準備朗誦比賽有幫助。」雖然敏怡沒有參加讀經比賽,但她認為老師、同學和家人的支持,並給予意見,使她在比賽中也不太緊張。 家人的支持當然重要,銘志提到,「平時我會在沒有人的升降機裡放聲朗誦,但爸爸在比賽當日,提醒我不要大聲練習,以免影響喉嚨,我要感謝爸爸。」潔淳亦很喜歡在家人面前練習,「就算練習時走音,媽媽也沒有責備我,反而陪我一起讀、一起練。」簡晴的家人則對她充滿信心,每次都給予改善意見,讓她做得更好。 對於朗誦比賽的表現,懿德提到莫Sir曾鼓勵「I have tried my best. I have no regrets.」敏怡和簡晴補充,自己盡了全力、盡好本份,能否獲獎已不重要。潔淳和銘志則分別認為自己在生病中仍能發揮水準, 享受過程,銘志更克服了緊張就會笑的困難,已經很滿意自己的表現。  傳播福音的喜訊 雖然五人不是天主教教徒,但他們認為這次經歷使他們更渴望了解聖經的道理,敏怡認為在聖經裡學習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愛近人如你自己」;銘志亦對聖經更感興趣,例如天主怎樣創造世界等。潔淳表示,「很喜歡聽親戚及校長講道理,這些道理會成為人生座右銘,如聖經提到不要抱怨,要寬恕、體諒別人,使我想到自己以往的性格有點自私霸道,這句說話提醒我再不改掉就會失去朋友,因此會經常記起這句話。」 簡晴認為是次比賽對宗教信仰和福傳有很大幫助,「令我加深對天主印象,我亦能透過宣講聖言,讓其他人加深對天主的印象,自己對天主亦更感興趣。」敏怡表示,朗誦就好像把天主的說話傳給其他人;潔淳同意朗誦後能更接近天主,感覺很舒服,很有親切感。 張偉菁校長表示該校參加是次比賽接近十年,能帶起福傳作用;同學雖然不是教徒,但有潛質在朗誦發揮所長。她認為,參加比賽不是為了獲獎,而是給予學生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並且真正接觸經文,認識經文裡的宗教意義,達到聖言在生活中實踐出來的目的。莫Sir補充,學校是方濟會屬校,著重聖言宣讀,辦學理念亦是透過聖言認識天主,因此參加朗誦比賽有助達到福傳效果。 張校長提到福傳十分重要,校方希望把福音喜訊傳給眾人,例如校內的英詩朗誦比賽,部份就以禱文作題材,「既然是念詩歌,反正有這麼多美麗的禱文,不如誦念禱文作比賽。」張校長希望,「將來學生上中學、大學面對困難時, 他們會祈禱; 以往亦有不少學生, 在長大後上道理班。」(妤) 
kjy05_20170226sa
storybehind
Stories behind famous saysings
2017.02.25
At the eleventh hour
In April 2016, a newspaper in Hong Kong reported that Leon Lai(黎明), a Cantopop singer, had to cancel the first of his concerts at the eleventh hour because the venue did not meet fire safety regulations.  Does the idiom “at the eleventh hour” means at “eleven o’clock”? If we do something “at the eleventh hour” (最後一刻;最後關頭), we do it at the last minute.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is idiom comes from King James Bible(《詹姆士王聖經》),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for the Church of England(英國聖公會)published in 1611. In the Gospel of Matthew(《瑪竇福音》), Jesus talks of a parable, in which a landowner hired labourers for his vineyard at the eleventh hour.  “And about the eleventh hour he went out and found others standing idle, and said unto them, ‘Why stand ye here all the day idle?’ ” (Matthew 20:6)  In the time of Jesus, people counted the daytime, from sunrise(6 a.m.)to sunset(6 p.m.), into twelve hours. Since the labourers were hired at the eleventh hour(i.e. 5 p.m.)of a 12-hour working day, they only worked for an hour.  Scholars believe that eventually the phrase came to be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last possible moment”.  However, do not mix this up with the time of the Armistice Day(休戰日), which marks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t the eleventh hour on the eleventh day of the eleventh month(i.e. at 11 a.m. on 11th of November)in 1918. Every year, a lot of places, such as Hong Kong, hold a memorial service on this day(also known as Remembrance Day (和平紀念日)).  Glossary Cantopop 粵語流行曲 Fire safety regulations 消防安全規例  Parable 寓言 Landowner 地主 Labourers 工人 Vineyard 葡萄園 Hired 雇用 Memorial service 紀念儀式
kjy01_201701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1.21
天主教香港教區幼稚園 不一樣的音樂課堂
(本報專題)上課時,學生總會呵欠連連。但上月初,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及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下稱聖安德肋),卻充滿著音樂與歡笑聲,這是甚麼回事呢?原來是教區幼稚園舉辦「教區幼稚園音樂活動培訓工作坊」,由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施孟琪(Miki老師),為幼稚園教師進行一天的培訓日及五天的示範教學,參加者約一百六十名。培訓課程目的,是加深老師對音樂範疇的理解,及提升「奧福音樂」教學的技巧和實踐。 最重要開心 天主教甘霖幼稚園溫佩芬老師表示,Miki 老師透過不同活動、遊戲,加上肢體動作和音樂,增強了老師們對「奧福音樂」的認識。示範教學當日,Miki老師戴上動物耳朵形狀的頭箍,向幼稚園學生介紹有關蚯蚓的繪本, 然後播放音樂及扮演蚯蚓,跳著有趣的舞步,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剛開始時,學生不太願意跳出舞步,但漸漸地便投入音樂,一邊笑、一邊跳。熱身過後,Miki老師利用手偶公仔說故事,她抽取故事中的一部份情節,與學生玩「不浪費」遊戲,包括一位學生丟物品,另一位學生負責收拾;最後把豆袋、襪子等物品組成圖案,如機械人、城堡、太陽等,並互相分享成果。他們還利用膠袋和膠樽,配合音樂,發出不同的聲響,學生玩得樂而忘返,從遊戲中也能學習不浪費的概念。 就讀聖安德肋的馬芯怡、陳恩童和林言量表示十分喜歡「奧福音樂」的形式上課,芯怡喜歡Miki老師戴著耳朵頭箍,並認為「樣樣都好玩,最喜歡『不浪費』遊戲」。言量笑著說自己最喜歡拿著膠樽滾來滾去發出聲響,還能跟老師一起用物品拼出機械人。他表示雖然上課時間長,但是遊戲很好玩。恩童則最喜歡手偶公仔浸溫泉,扮演蚯蚓跳舞時也感到很有趣。 恩童表示,平時上課只是做功課和畫圖畫,比較沉悶,可是這課堂的遊戲很好玩。言量補充:「這些遊戲比動感王國(校內音樂室)更好玩,平時音樂課只是一邊唱歌,一邊圍著圈走;但這課堂十分特別, 希望以後上課都是這樣。」 Miki 老師表示, 「奧福音樂」的宗旨, 就是要孩子開心玩音樂, 使課堂裡充滿喜樂。溫老師發現,學生上課充滿歡笑聲,享受過程,甚至會利用言語和肢體表達。即使較文靜的學生,到後期也樂意表達自己,舉手分享。 由簡到繁 「奧福音樂」除了讓孩子利用音樂帶來歡樂外,也是綜合性的音樂課程,會配合節奏、樂器等方式,由簡單到困難、由模仿到創造、由個人學習到多人學習,即是「由簡到繁」,都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Miki老師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她在設計課程前,必先從故事出發,並找出與故事相呼應的律動,再配合兒歌, 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這些都是以「由簡到繁」的方法設計課程。 天主教露德聖母幼稚園陳家意老師認為,在培訓中最大的啟發就是學習「由簡到繁」,原來音樂課中的每一環節,都可以讓學生發揮創作的機會。她說:「在示範教學中觀察到學生反應很好,他們扮蚯蚓跳舞時,也扮著鬼臉,對他們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也能提升觀察力和創造力。」溫老師補充,學生開始時是模仿老師的動作,但到後期透過繪本和故事遊戲,他們開始創造各式各樣的動作。 溫老師最欣賞分享環節,「 開始時,學生由個人參與,到互動活動及共同分享中,同學們關係融洽。」陳老師舉出一個例子,有兩組同學都是用物品組成機械人,但學生之間沒有鬥爭,還會互相欣賞:「你真是很棒。」,「對呀,你也能做得好好。」他們透過觀察,得到啟發,從而學習怎樣做得更好,也能增加溝通機會。 我們對上課的印象大多是因為沉悶,而產生抗拒。但Miki老師分享,「奧福音樂」能配合任何科目,例如利用音樂,以歌唱形式學習語文;除學習外,「『好玩』也是教學重點,『好玩』才能令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妤/ 馮) 
kjy07_20170122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01.21
父母當如瑪利亞
在福音裡,十二歲的耶穌在朝聖路上走失了,若瑟和瑪利亞四處尋找他。代入今天的處境,香港的父母大概要發瘋了, 形同世界末日。不過,如果是香港的父母,這個被尋回的十二歲小孩子的回應, 才是真的把父母氣瘋了。《路加福音》這樣記載:  瑪利亞:「孩子,為甚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說:「你們為甚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試幻想,如果閣下的子女像耶穌這樣,回答一個非常不標準、難以明白的答案,做父母的,會如何?破口大罵?嚴辭斥責?帶他去看醫生?聖母瑪利亞沒有做以上的各項行動,福音說她「把一切默存心中」。 我覺得這段經文中所提及的兩個詞, 是養兒育女的重要字眼:「痛苦」與「默存」。 今天的父母能力強、錢多勢眾,很容易有一種思想,由自己來塑造子女的未來,建立他們的性格,計劃他們的事業。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降生的奧蹟, 他們來到你的家,是為了讓你重新審視自己。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而不放手, 不能把自己的遺憾投射到子女身上;反而要因為子女,糾正自己的錯誤,例如老是打機而不願看書,老是批評別人而不願幫忙。當一個新生命在你的栽培下萌芽成長,其實首先要做好的,是父母自己。 因此,做好父母是痛苦的。為了子女能夠健康成長,父母要脫離主流的錯誤, 如今天社會事事競爭,三歲兒童參與5個興趣班,父母這樣做,身邊人不會詫異, 反而讓子女每天快樂到公園玩樂;其他父母會為你憂心,然後你也會憂心起來,並且沒有安全感。因為這條正確的是「窄路」,同行者不多。 這就是痛苦,是一種改變自己的痛苦;因為愛子女,相信天主的痛苦,也就是瑪利亞的痛苦。因此,我們也要學習聖母的做法,「默存心中」,讓自己與天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