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001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1.10
天主教伍華小學 聖像畫「眾裡尋祂」學習及祈禱活動
(本報專題)天主教伍華小學於本學年舉行「聖像畫 ——『眾裡尋祂』學習及祈禱活動」,邀請聖像畫員吳景萍(Marina Carmel Cindy)向學生介紹聖像畫的顏色神學及宗教意涵;並在寧靜的聖堂環境下,由她彈奏豎琴, 讓小朋友在靜默中為家人、師長、患病者及香港社會等默禱。 活動剛於十一月廿五至十二月二日舉行,在該校旁的善導之母堂祭台上,放了多幅聖像畫、聖經書籍及蠟燭,全校廿四班學生輪流在上課時間,由教師帶領到聖堂,圍著聖像畫席地而坐聆聽聖像畫員的講解。在半個多小時的課堂上,學生了解聖像畫中不同顏色的代表意義,又認識其中的宗教意涵;並在豎琴的樂聲下,看著聖像畫默禱。 學生小息到聖堂  為同學、為香港祈禱 此外,聖像畫員吳景萍在小息、午間活動時亦會為到聖堂祈禱的學生,繼續彈奏竪琴。而在十二月二日的小息時段,便有約六十位學生來到聖堂看著聖像畫祈禱。 其中,五C班陳凱晴在小息時對本報說,最初「以為聖像畫是使用木顏色」,但在聖像畫員的講解後,明白聖像畫使用天然的物料而寫成。她認為豎琴的樂聲,使她心靜下來祈禱。凱晴為學校風紀,所以在午間活動時,需帶領同學到聖堂祈禱,而她亦會參與其中,一起祈禱,「希望同學能更謹慎說話」。 同是五C班的馮子恩,認為聖像畫的顏色代表著不同意思,為她最為深刻,「耶穌的衣服用了紅色和藍色,紅色代表犧牲,藍色代表潔淨」。而五D班吳柏軒是一名輔祭,他從課堂中明白聖像畫的每處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例如「門徒的嘴巴比較細小,代表要謹慎說話」。 子恩及柏軒也認為在豎琴聲下看著聖像畫,讓他們在一個更舒適的環境下祈禱。而他們都特別為現時的香港社會祈禱,其中子恩居住在黃大仙區,她說不時會看見街頭上的衝突,所以藉著這次的默禱時段,為香港祈禱。 默禱中與天主交談 學生在小息的祈禱時段內,各自默禱時,有些會走到聖像畫員吳景萍旁發問。吳景萍指出有些小朋友說「我第一次這麼近看見聖母」、「我不懂得祈禱」、「我很累,但想留在聖堂裡」。她說,聖堂就是天主臨在與人一起的地方,而活動讓小朋友與天主有一個只屬於他們的空間, 「只要他們願意來,天主就會擁抱他們。」她亦補充, 活動中的默禱環節,亦是希望學生能有一個與天主交談的時間。 是次活動由學校的宗教科及視藝科合作,宗教科科主任李展慧說,到訪不同聖堂時,會看到很多壁畫,但許多時不懂得閱讀畫內的含意,「為甚麼鼻子會特別挺直、眼睛特別大、嘴巴特別小?」因此,她期望此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及接觸天主;並能藉著認識和效法聖像畫內聖人的德行,追隨天主。 李老師說,全校只有約二十位學生為天主教徒,但因為許多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到舒服、安寧,所以在小息時也會自願排隊到聖堂祈禱。在小息時段,學生都會寫上祈禱文,並展示在牆壁上,「許多都特別為健康祈禱」。 而視藝科主任鄧秀麗指出本年「眾裡尋祂」的主題為「聖人系列」,去年亦邀請聖像畫員吳景萍為學生舉辦聖像畫講座,讓他們初步認識聖像畫的意義。而這次的課堂則結合了視覺元素及宗教的意識,使學生能多角度的認識聖像畫。 天主教伍華小學校長林漢堅期望透過是次聖像畫活動,讓學生知道天主教活動是多元而具深度,透過靜觀、歸心祈禱、聖像畫等不同方式,「多元的讓學生接觸天主教不同的靈修幅度」。(吳) 
kjy01_20180121s_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1.20
透過藝術經歷祈禱旅程 「感」受天主.回「應」召叫
生命為你,是祝福,抑是痛苦?這次德詩雅修女與稜聲音樂(Prism)音樂會暨現場繪畫,讓參加者藉著欣賞畫作與音樂的同時,也細味一下各人的生命歷程,當中雖有痛苦、迷失、掙扎,但苦痛過後,我們有否發現這些生命中的跌宕,其實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本報專題)「感.應主God is Here, Where am I」於十二月三十日假元朗天主教中學禮堂舉行,透過德修女的畫及Prism的音樂,讓參加者遊歷一趟音樂與繪畫的祈禱旅程——「感」受天主的存在和帶領,思考如何回「應」天主的召叫。 活動開始時,德修女先在Prism兩首歌曲約十分鐘時間內完成第一幅畫作—— 耶穌慈悲面容。其後, 修女邀請兩位從事設計的朋友C h e r y l及Eugene與她一起完成第二幅畫(見下圖),只見三人大筆地為畫布抹上厚厚灰調,在場觀眾看後不免覺得畫作過份沉鬱。 其間,Eugene先為這幅未完成、以灰調香港做背景的畫作解釋:「現在的香港似被很多很不好的東西所包圍,但我們作為天主教徒,需要有信、望、愛。之後你們會看到我們如何將天主的力量加入這幅畫作裡。」 畫作的主角終於出現,是一個拿著聖經細細閱讀的少女, 她似不為背後灰濛濛環境所影響,平靜、入神地投入聖言的世界;背後晦暗的環境亦漸漸因她內心被聖言的轉化而鍍上點點金光。 「環境是天主所賦予,但我們在這環境中要怎樣生活?這就是我們如何感受主、回應主。」有份出席的楊鳴章主教說:「(這幅畫)前面是一個少女看著聖經。我們的生活猶如一道門,我們有否為天主開啟?我們縱改不到環境,但若能改變心態,便能改變命運。」他表示,如在生活中感受到主,願意積極回應,主的奇跡就會在我們身上發生。 Prism成員梅靜儀席間分享——中三時曾患嚴重脊椎側彎的她曾留院三個月,進行數次手術。在一次痛楚難當的情況下,她不禁問同樣未有信仰的媽媽:「為何是我?」母親當時只能與她同哭。 忽然一天,其母拿出十字架,要與她一起祈禱,祈求天主讓女兒快些康復……天主似聆聽且回應她們的禱告,靜儀不再嘔,漸漸好轉過來。 「我相信這是一個奇跡發生在我身上,在出院那一天,我與媽媽不是第一時間回家,我們去了祈禱,去感恩;不久後我們一起上慕道班,一起領洗成為教徒。」她說,這感、應主的過程源於病痛,卻給予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信仰。  「我相信, 每件事的發生也會有天主的旨意在內。」靜儀說:「生命不會一帆風順,天主會在不同的時間召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天主並非要做一些很偉大的事情,而是我們要學習在生活當中去交託。」 德修女為眾人導賞這幅集三人之力所完成的作品 (見分享部份),最後她以一個法國詩人的話作祈禱文:「每一年, 每一個小時,每一件事當中,都是我—— 天主,是我來到,是我愛你,是我……所以不要害怕。」 也許,如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包俊偉神父所言,天主送我們這份寶貴生命禮物的同時,也想我們透過生命去奉獻,而修女與Prism,正正是「透過音樂、畫畫,將天主的光奉獻出來, 帶給其他人」。 (鄒) Sharings 1.  德修女分享  「最初看到畫布上的香港籠罩著一股沉鬱景象,我們的心有時也會因此受污染,但我們要小心,因為心是很珍貴的,若我們吸入太多壞消息、新聞,確實需要淨化心靈。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身邊的世界,不能改變香港,包括歷史,甚至將來也未必在我們掌握之中。但我們能嘗試改變的,是我們的心。要改變我們的心,首先是要與天主相遇,而要與天主相遇,我們需要留時間給天主。 嘗試每天起牀後,用三分鐘去看當天的福音,當你每天以天主聖言開始,你的生命會慢慢轉變,天主就是透過聖言, 亦透過生命中的特別事件,透過我們內心的渴望對我們說話,祂並不是沉默的天主。」   2.  三位小朋友分享 中場休息時訪問了拿出畫紙畫具、預備一展身手的簡梓澄、胡澭圻及陳希蕾,三位好朋友之前已看過修女的畫,覺得很漂亮,尤其喜歡修女繪畫聖母及天使,她們「希望下半場有更多溫柔的音樂」。  3. 教徒 楊燕萍分享 「我女兒喜歡繪畫,我希望他們可以透過如此形式感受天主—— 藝術可以陶冶性情,與音樂亦能互相配合。」當天與丈夫及一對子女出席活動的楊燕萍說:「感受天主未必只靠聖言,透過藝術這途徑,也許能吸引更多非教徒。」    
kjy12_20171022sa
KIDS
童心童趣
2017.10.21
一起做家庭祈禱
踏入九月新學年,普遍的香港家長也不敢怠慢, 忙於為孩子報讀各種體藝補習課程,以求作最好準備。我的女兒今年分別升讀K2及小二:細妹已於八月中開課, 家姐則在八月中趕及完成暑期作業,並依老師吩咐,返學前背誦好乘數表。面對新學年,以上無疑都是需要的。但為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未來一年,於日常家庭生活中,讓她們更深入認識天主,並與耶穌基督建立更深入的個人關係。 記起家姐去年的一次學校親子活動,社工向在場參與者問了一條聖經故事問題。女兒竟在百多人前舉手,並走到台前詳細回答,這跟她平時的作風很不同。之後我便好奇地問她:「家姐今次很不錯呢!為甚麼你那麼勇敢?」家姐回答:「其實我心裡很驚的,砰砰跳不停!於是我便向天主祈禱,心就定下來,便有勇氣了 !」 聖經這樣描述天主:「你們縱然不善, 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之父,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祂的人?」(瑪七11)作為公教父母的我們,更需要在平日好好地培養兒女的信仰,盡早扎根永恆,迎向未來挑戰。 在思考新學年的具體方案時,作為父親的我,建議在每星期五或六的晚上,帶領全家一起做家庭祈禱。內容其實很簡單,包括唱詩歌、分享星期日的彌撒福音、祈禱及互相祝福,第一次在混亂中不消十分鐘就完成。而最近的一次,竟是由家姐主動提出,計劃及分配各人的工作,我則建議把露德聖母像放在我們中間。當晚的家庭祈禱,由我讀聖經、家姐誦念祈禱文、妹妹帶領唱歌詠,在簡潔中完成。我心想並感恩,在今天忙碌的生活中,竟能開始啟動家庭祈禱的習慣,相信在新一年,這是很好的起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