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171022sb
prieststory2
主教神父修女話當年 2.0
2017.10.21
醫院牧靈(上)──不執著,信天主安排
卓晞的婆婆最近因心臟問題須留院觀察,卓晞探她時遇到在醫院負責牧靈工作的陳婉如修女和越南籍的阮蘭修女,不禁問修女醫院發生的難忘事。 陳修女:分享醫院故事前,我想先說一個有關生與死的趣事!記得阮蘭修女十多年前初來香港,有天我和其他修女帶她到市場買菜。阮修女當日打算弄越南酸辣湯,需要買魚,我見她指著魚檔的生魚,便問: 「是否要買生魚?」修女竟回答:「不一定,死魚也可以。」我們與魚檔老板忍不住大笑。 阮蘭修女(漲紅面尷尬地說):我的意思是死了的魚也可以嘛!  婆婆(微笑著安慰阮修女):不錯,生與死,並不需要太執著。 陳修女:說到醫院難忘事實在有太多…… 廿多年前,有天巡房時我看見一位太太在病房外哭泣,原來病者是她的母親,因肺癌須經常進出醫院。我亦常常探望這位老太太,她曾說:「我拜神,不會信教,但你探我,讓我好像多了個女兒,感受到被愛的感覺。」我從不會與她談信仰,只會分享生活點滴。 那天,我估計到老太太情況嚴重,故立刻進病房。女兒問:「修女可否為媽媽領洗1?」我如實說:「不好,因她曾說不信。」此時病榻中的老太太突然連說兩次:「洗禮啊!天主教!」 聽到她這要求,我忙不迭為她洗禮,當天是一月一日,我遂為她改了瑪利亞2 這聖名。我為老太太準備文件後回病房,她的妹妹此時向我說:「你離開後,她向我們道『再見』, 並吩咐其殯葬禮要用天主教儀式。」當天稍後時間,老太太便平安地與世長辭。(下期續)  註1:病人臨終時若願意領洗,而當時又沒有神職人員在場,任何人均可用普通水給他付洗;在病人頭上倒水的時候念:「(領洗者聖名),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 (參考《基督徒入門聖事總論》  註2:一月一日天主之母節是教會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敬禮的背後是肯定耶穌基督是「真天主」,同時也是「真人」;故他的母親既是童貞女,也是「天主之母」。(參考梵蒂岡廣播電台)
kjy01_201710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0.07
天主教善導之母堂 運用聖像畫祈禱
(本報專題)小朋友喜愛跟天主在一起,也喜歡畫圖畫,怎樣可以把兩者連結在一起?有沒有想過運用聖像畫作祈禱工具? 天主教善導之母堂早前於暑假期間,舉辦了兒童聖像畫祈禱工作坊及水戰活動,讓小朋友在開學前, 享受動靜皆宜的一天。 所謂聖像畫祈禱工作坊, 並不是寫傳統的聖像畫,而是製作由聖像畫所啟發的祈禱工具卡,聖像畫員吳景萍認為這次工作坊能介紹一些自學的靈修經驗給兒童及青少年,並希望他們恆常運用作祈禱。 顏料與顏色 由於聖像畫所用的顏色蘊藏不同的信仰符號,例如紅色代表耶穌的犧牲和救贖、藍色代表天國的美善、綠色代表聖神,有別於其他宗教藝術作品,所以小朋友在填色上具有高度規格,一定要依照傳統聖像畫指定的顏色。「小朋友必須在填色前學習這些標記,不能自我創作。」吳景萍說。 雖然如此,小朋友可在背景及裝飾上發揮創意,例如運用俄羅斯拼貼喱士風格,「我在他們創作前,會解釋裝飾是為了讓人專注在聖人的面容上, 所以不能遮蓋面容。」吳景萍解釋。另外,小朋友亦能自製傳統聖像畫中的至聖線(相框),「這象徵四方八面的受造物都要朝拜天主, 並將我們的一切奉獻及交託給天主。」 當天, 禮堂播著輕音樂,小朋友和家長安靜地為聖像畫印稿填上色彩。他們先是一筆一筆地用水溶性木顏色填色,再沾上水,色彩頓時暈染開來。六歲的龐熙朗沒有想過木顏色加水能做出這變化。七歲的黃靜認同:「我平常填色時,不會用到很深的顏色,但今次營造出來的水彩效果很好。」吳景萍表示,小朋友少接觸水溶性顏料,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水」象徵祝福和洗滌心靈,是天主生命泉源的標記。 吳景萍說:「木顏色著重一筆一筆勾畫,像天主細數我們的頭髮一樣,填色的過程就像天主溫柔輕撫每人的傷痛。」她指,用木顏色填色需要耐性和投放感情,讓人有更長時間與天主建立關係,並從中了解自己。熙朗笑言,填色前很緊張,害怕畫得不好,但他在填色期間,發現要慢慢做才有好效果,便開始放鬆心情做。 聖像畫靈修 吳景萍期望小朋友在填色時能安靜下來,嘗試與天主在心靈上接觸,從中感到一份平安及親切感,而這段時間便是天主播放種子最好的時刻。她提到傳統上,寫聖像畫需要守靜默,但由於小朋友從未接觸聖像畫,只要小朋友專注做,她已經感到天主的臨在。吳景萍稱:「小朋友與家長有微笑,有合作,有共融,是天主愛的臨現,已符合靈修的基本要求。」黃靜更在填色時,心中靜靜的祈禱,感謝天主賜予生命:「耶穌,多謝你;聖母瑪利亞,多謝你。」  過程中,黃靜認為與耶穌的關係更親密,並可從聖像畫中認識更多有關耶穌的事跡。她表示會在家中繼續練習,「耶穌是聖人,所以我想認識更多有關他的知識,這個活動可以令我與他更親近。」熙朗附和, 「我很愛耶穌,所以才參加這個活動。」他表示會影印聖像畫作填色,「家裡正好有水彩,我會為聖人和耶穌填色,因為他們愛世人。」 在活動尾聲,所有小朋友走到台前,向聖像畫祈禱,祈求天主賜予恩寵,作為回應聖像藝術的祈禱需要。吳景萍鼓勵小朋友養成靈修習慣, 例如將祈禱卡放在書包裡,在學校可與同學於祈禱室祈禱;在家中也可以與爸媽一起祈禱。「只要小朋友願意開放心靈,就可以與天主在一起。」  吳景萍剛為《與聖像畫祈禱(特別邀請兒童及青少年)》完成編譯工作,「坊間沒有太多直接給青少年和兒童閱讀的靈修書本,我希望他們的生活容得下天主,並善用自己的時間接觸靈修,讓他們在成長中有天主的陪伴、滋養和帶領。我相信這會是成長上一個很好的祝福。」  聖像畫如同天國之窗,讓人通過色彩、幾何圖案等,接受天主在心靈上的邀請。小朋友不妨在這個玫瑰月,放下忙碌的學習生活,從凝望聖像畫作開始,好好感受天主對我們所說的話。(妤)
kjy12_20170604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06.02
送給聖母媽媽的禮物
話說十月份的時候,我千辛萬苦才給這班小一生講述了「玫瑰月」的真正意義。記得當時,他們對於「玫瑰月」及聖母卻完全不認識。他們初次接觸天主教信仰,認識的詞彙只有天主、耶穌及聖神等,所以任何天主教的節慶都是與耶穌有關的。其實,這種單純的想法,不正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嗎?不過,在我們成聖的路上, 不得不認識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聖母瑪利亞, 她的芳表很值得我們學習,她為天主救贖工程的付出更值得我們感恩。因此,我總會把握機會, 向學生講述聖母的事跡。 踏入五月份的第一節聖經課,我提問學生五月份有甚麼特別。當時我心中的預設答案是母親節。我一心想從母親節引入,讓學生思考與母親的親密關係及經歷,再類比耶穌與瑪利亞的關係,然後推論至我們與聖母的關係。聖母是耶穌的母親,是教會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也應孝愛她,如同愛我們的媽媽一樣。 誰知,我的計劃一開始就被破壞了。小一生第一個聯想到與五月份有關的, 竟然是「五一」勞動節、之後是佛誕,再來是端午節。經他們一提,我才意識到五月份竟有這麼多節日。我再給他們一些提示說:「那一天, 很多人會一家人出外吃飯,很難訂位啊!」我把我的切身感受說出來,立即有學生搶答說: 「吃團年飯!」這次我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提問技巧了,事實上訂枱吃飯的應該是爸爸,不會是他們呢!我嘗試以他們的角度想想,然後問:「有沒有看過某個按摩椅廣告?為甚麼要送按摩椅給媽媽?」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答說:「因為母親節就快到嘛!」電視廣告的威力真的不容置疑。隨即有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錢買按摩椅。那就更好了,正好引入我的主題。我說:「媽媽想要的不是物質上的禮物,而是我們聽她的話,做個好孩子......」多得這則廣告,我終於能順利完成所有教學內容,甚至簡單介紹了花地瑪聖母顯現的事跡。 聖母經常提醒我們要愛主愛人,要為世界和平而祈禱。各位同學,你們會聽她的話嗎? 這是一份不用花錢,但要用心和用行動去付出的禮物,你們願意給天上的媽媽獻上這份禮物嗎? 
kjy07_20170604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06.02
最好的一份
福音裡有這樣的記述:耶穌到訪瑪爾大家,家中有瑪爾大與瑪利亞兩姐妹,她們得到耶穌這貴客光臨,自然用心招待。瑪爾大因此奉茶上水果,忙碌不已;瑪利亞就與耶穌對坐,娓娓談心。做到一頭汗的瑪爾大見狀,大感不悅,就向耶穌投訴妹妹甚麼也不做。 耶穌的答案,實在值得我們教養子女時緊記:「瑪爾大,瑪爾大﹗妳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十38-42)  我想,我們的子女,其實都想父母是瑪利亞,而不要永恆地做瑪爾大。 為了愛,父母找playgroup、四出奔波看幼稚園、打探小學入學攻略、揀興趣班、捉錯字、陪背默書。我們都如同瑪爾大那樣,為子女這貴賓,上蹦下跳,但子女卻如同耶穌那樣,不為所感動,還是安安穩穩地坐下去。 耶穌會對瑪爾大說:「最好的那一份,該是坐下來,與我談心。」真的,為子女奔波不是不重要,但養兒育女,不就是建立一份親情嗎?況且血脈相連,也需要時間來表達的。 可惜的是,子女不是耶穌,在他們牙牙學語時、在他們蹣跚學步時、在他們背上小小書包上學時、在他們還要乘校巴時,他們還是一個未完全凝聚自我的稚幼靈魂。所以他們其實都如同耶穌那樣,明白甚麼是最好的一份,只是父母太忙,未能察覺。 最後,耶穌死而復活,離開人世間。我相信,瑪利亞曾經與耶穌促膝談心,這成為她一生信仰的動力與熱情。父母可曾在子女成長前,為自己留下更好的一份,成為永留於心的美好回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