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51004a_s
icon54
花生老師
2015.10.03
開學那天
讓我將時光倒流,回到那年入讀師範的開學日。禮堂裡滿座是準教師,其中一個是我。眼前那位矮小的女士是教育課程的講師 —— 吳老師。 一個多小時的課,猜想是甚麼內容?原來是電影欣賞。觀看一齣1962年的荷里活電影 ——《創奇者》(The Miracle Worker),電影講述海倫.凱勒和她的啟蒙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故事。 事後,吳老師跟我們討論電影的主角沙利文老師:沙利文老師展現無比的愛心、毅力和技巧,她如何令海倫從抗拒她到接納她,帶領海倫明白物件與手語字眼的關係, 引導她打開學習的大門,從而開啟海倫的內心世界,讓她從暴躁不安的情緒中釋放出來。 直到今日,這齣黑白的陳年舊片依然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提醒我不可小覷老師的影響力。  在我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由吳老師派發的紙張,紙張上有十四句說話,標題是「願天下的教師耐心一讀」,紙的右上角註明日期是12.10.1994。自我為人師以來,這些話便一直放在辦公桌上;在此, 我節錄其中幾句與同工共勉:  「老師,我希望您是一個有感情的人, 而不是一台教書的機器。」 「老師,不要期待我只喜歡您的課,我可能覺得別的課更加有趣。」 「老師,請您記著,不久之前,您也是學生,您是否有時也會忘記帶東西,在班上是否樣樣第一?」 多年過去,這十四句話依然發人深省。每到開學的第一天,我都將這些話默默地細讀一遍。 撇開老師現在經常談論的話題,甚麼周年計劃、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策略……讓我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回到我的本心,叫我不要忘記該成為一個怎樣的老師。   後記: 海倫.凱勒在世時, 她將每年的三月三日訂為認識沙利文老師的紀念日。影片《創奇者》(另譯《熱淚心聲》和《奇蹟締造者》)根據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改編而成。如讀者有興趣,可在網絡上收看。我特別介紹由迪士尼公司發行的2000年版本,電影找來接近海倫.凱勒當年真實年齡的小演員演出,精采傳神。
JY20150913p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天主教聖華學校 吳潔蘭校長 有教無類 師生情濃
新學年伊始,天主教聖華學校迎接初來報到的小一新生,同時也歡迎新任校長吳潔蘭。來到新學校、新崗位,吳潔蘭校長希望自己能活出基督精神,營造積極、正面、關愛的教育環境,做好天主給她的新任務,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撒下信仰的種子。 (本報專訪)在師範主修英文和數學,副修中文,畢業後,吳校長於1986年加入教育界。她坦言自己初任教師時雖然用心教學,但只視教師為一份平淡穩定的工作。讓她確認教育是自己終身事業的,是因她皈依天主和統籌學校的手語雙語共融計劃。 心繫學子情意濃 師範畢業後,吳校長於一所基督教小學任教了四年。在那裡,她遇上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學生——黃雅榕。雅榕於小四時插班,因當時的吳老師及後轉至華德學校任教,她只教了這位學生兩年。「難能可貴的是這二十七年來我們一直以書信來往,保持聯絡,感覺我一直陪著她成長。我們相知相交,亦師亦友。」 黃雅榕回憶小時候感覺吳老師平易近人,她感謝吳老師大方地給她通訊地址,又願意在書信中與她分享私人生活,「更重要是吳老師願意付出坦誠之心與我溝通,否則只是我單方面寫信, 這段亦師亦友的關係根本不能維繫。」 華德學校是吳校長的母校,當她到天主教學校任教時,便感受到校園濃厚的宗教氛圍。後來轉到聖若翰學校(上午校)任教,她更在副校長的鼓勵下參加慕道班,並於2002年領洗,成為天主教徒,這位副校長更擔任她的代母。 教育人靈力不餘 2003年9月,聖若翰學校(上午校) 遷校,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成為全日制小學;2007年更參與試行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吳校長當時擔任副校長,負責統籌這計劃。吳校長表示這計劃對她影響甚深,「我終於真正了解教育的意義,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明白甚麼是有教無類,人人可以受教,亦能體現照顧最弱小的兄弟、愛與關懷的精神。」 在第一屆共融計劃的畢業生之一陳芷瑩身上,吳校長體會到堅毅不屈的精神。「起初芷瑩缺乏自信心,但看到她在校慶金禧劇中努力練習、發揮才能、建立自信,為她高興之餘,我也感到很滿足。」她亦感謝蘇蘊珩退休校長和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胡艷芬校長, 「蘇校長讓我明白如何愛學生,胡校長在工作上給我支持和指導,讓我知道甚麼是領導。」 芷瑩眼中的吳副校既有溫柔的一面,亦有嚴肅的一面。「她樂於聆聽和給我們建議,可以向她訴說心事,而且她教會我們很多知識,上她的課很開心,有不明白的亦可向她請教;但我們頑皮的話她也會責備我們。」良師離開母校,繼續發展教育事業;芷瑩知道吳校長喜歡做運動,不忘提醒她多做運動,保持身心健康,「我不會捨不得她離開,因為我會去聖華學校探望她。」 吳校長強調信仰深深影響她的生命和教育理念,「我想假如沒有信仰的話,成就不了今天的我。」她認為天主要自己作祂的工具,通過教學,將小孩帶到祂的身邊;她願意在孩子身上撒下信仰的種子。她亦從耶穌基督身上學到犧牲精神,並願意身體力行,「縱然教學有時令我疲累,我仍願意堅持, 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而付出。」   今個學年起擔任聖華學校校長,吳校長表示當校長需要勇氣、決心、信心,更需要承擔。她期望自己謙卑服務,深化學生的信、望、愛三德。「我深信天主和學生與我同行,正如耶穌上山受試探(路加福音第四章),他知道困難仍面對挑戰;我遇到挑戰時亦不會退縮,會依靠天主前行。」(澄) 
kjy02_201403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3.16
「閱」樂童心 實踐信仰 安徒生會黃美坤黃芓程結伴同行
脫下鞋子,踏進安徒生會位於竹園的童話夢工場。書架上,逾千本的圖書像是一把又一把形狀各異的鑰匙,等著孩子們拿起它,去開啟閱讀的寶庫。童話夢工場除了是閱讀的小天地。也是安徒生會總幹事黃美坤和服務督導黃芓程的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基地。兩位天主教徒在工作崗位中相遇,並肩服務孩童,見證基督信仰。    (本報專訪)安徒生會是香港註冊慈善團體,以丹麥著名童話故事家命名,服務不分種族、國界和宗教,旨在透過講故事和提供相關的資源及培訓,服務基層與弱勢家庭及兒童,培養創意,潤澤孩子心靈,促進親子關係。 困難中 信靠天主 放在總幹事黃美坤辦公室裡的,是她2008 年與小朋友的合照。黃美坤在安徒生會工作接近十年,她拿起玻璃相架道,「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孩子成長。」平日,她主要負責行政工作、構思服務計劃,亦會接觸服務對象和合作團體代表等。 加入安徒生會工作和領洗入教,黃美坤認為種子早於多年前埋在心中,慢慢發芽。「小時候就讀天主教學校,學校會安排我們參加堂區活動,因此我很多的週末都是在堂區渡過,帶領小朋友活動。」 她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次到東涌沙螺灣為幼稚園舉行嘉年華會。當時的沙螺灣甚為偏遠, 缺乏物資和社區資源。「我想,我是在社會服務的潛移默化下決定投身社會工作,而堂區活動也在我心中撒下信仰的種子。其後,我於2000年領洗,成為教友。」 工作豈會一帆風順,而在困難中,黃美坤更感覺到天主的引領。「開展新項目、翻新服務中心、籌措資金等都曾遇到困難,感覺前面有很多石頭擋路」,她續道,「但事情總會有轉機,總會有人適時伸出援手;天主關了一扇門,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她期望在工作中實踐教友使命,「安徒生會昔日服務難民營裡的孩子,時至今天,亦服務基層家庭和離島區不同國籍的孩子, 希望透過閱讀,他們可以看到世界和心靈的美。」 服務裡 啟發孩子 服務督導黃芓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兒童和家長,包括講故事、家長工作坊等,她也會到不同的學校、圖書館和商業機構主持活動,「希望能幫助家長明白小朋友,也期望培育小朋友的品格和欣賞美的能力。」 在公教家庭成長、接受嬰兒領洗,黃芓程從小便投入信仰生活,「即使到國外升學,爸媽也盡量安排我入讀天主教學校,我感覺信仰從不曾離開我。」加入安徒生會前,她的工作主要是青年培育,「漸漸體會到青少年問題的成因可追溯到他們的童年,因而加入兒童服務工作。」 七年的工作中,黃芓程特別難忘一群參加活動的聽障小朋友。「起初我也有猶豫,他們怎樣聽故事?然而,在手語老師和家長的配合下,這群小朋友一樣能享受故事的樂趣。」彼此因聽故事而走在一起,因打開心房而互相了解,「他們或面對冷言冷語,或是被歧視,不被理解,但我在他們的堅強中看見天主,我相信天主在每個人當中,給予力量和信念。」 「我希望在我的工作中滲入信、望、愛,讓孩子學會常懷希望、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愛。」黃芓程深信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不同的體驗讓孩子開闊眼界,發展自己,訂立目標;希望透過我們的服務,即使是基層家庭的孩子也能有同樣的機會,活好現在,對將來懷有盼望。」 2013年,安徒生會慶祝成立五十年,其中一項重要計劃「童話列車」於活動期間遊走全港, 讓孩子在社區中接觸圖書,讓圖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半年內使用人次超過三千。踏入第五十一年,安徒生會即將於北角辦事處開展「故事盒」計劃,服務港島東區家庭,尤其是忙碌的雙職父母,讓他們在繁忙中得到親子共讀的資源和空間。(澄) 
kjy05a-20131020
icon35
Famous Quotations
2013.10.20
Helen Keller | 海倫.凱勒
     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 — Helen Keller 雖然這個世界充滿苦難,但是也充滿解決克服的方法。──海倫.凱勒  In Hong Kong, a blind and hearing impaired Hong Kong student attained very good results in the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中學文憑考試). Because of a lack of sensitivity in her fingers, she reads Braille with her lips. She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to study translation. Her story is as inspiring as Helen Keller’s. About a century ago, Helen Keller(1880-1968)was the first deafblind person to receive a Bachelor of Arts degree(文學士學位). She was born in the USA. When she was 19 months old, she was seriously ill and became blind and deaf. Imagine yourself to be Helen Keller,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hungry and wanted some food? Helen made up about 60 different signs with her hands to express herself. However, as she could not talk, she became very angry and frustrated. By the time Helen was seven, her parents realized that she needed special help. So they hired a tutor called Anne Sullivan. Anne had been blind but had an operation and restored some of her eyesight. She understood what Helen was feeling. Anne was caring, patient and strict. As Helen was unruly, first Anne taught her how to behave. Then she taught her how to spell things with her hands and to read. Eventually, Helen could read books in Braille. When Helen was ten, she learned to speak by feeling her teacher’s lips and throat when she talked. Bright and determined, Helen attended college. Anne went with her and signed the lectures into her hand. The story of Anne and Helen later became a famous film called the “Miracle Worker”. Helen loved writing. She wrote a total of 12 books. The most famous one is her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Life”. As she wanted to help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he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and gave speeches to raise money for them. She also campaigned for women’s right to vote and labour rights.  Hearing impaired: 弱聽 Braille: 點字法 Deafblind: 失聰失明 Signs: 手語 Autobiography: 自傳 Disabilities: 殘疾 Women's right to vote: 婦女投票權利 Labour rights: 勞工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