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201205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13
母愛深 恩義情長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點點愛意 遍校園
  明媚的五月,天氣暖和,世界各地在這個月份慶祝母親節,答謝母愛。對於天主教信徒來說,這個月份更具雙重意義,天主教教會早於十三世紀末,已把五月(聖母月)獻給我們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今年的母親節,剛巧是花地瑪聖母瞻禮的日子,在這個與別不同的一天,你怎樣對聖母瑪利亞和媽媽表達愛意呢?   (本報專訪)穿過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古色古香的紅磚走廊,校園庭內的青草地上擺放了一座白色的聖母像,下午的陽光雖然微弱,這座聖母像仍非常耀眼。記者走訪該校,基督小先鋒正為聖母像加冕儀式(May Crowning)作好準備,這是該校的傳統宗教活動,每年五月初,全體師生參與。   課室內,充滿女孩子的笑聲,七位就讀五年級的基督小先鋒一同接受本報訪問,氣氛熱鬧。校長羅曾潔貞細心聆聽這群小女孩回答問題,她喜見學生們積極參與這項敬禮聖母的儀式:「本校為聖母像加冕的傳統儀式,歷史悠久,最初由辦學團體瑪利諾女修會的修女推動,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修女們本著傳揚天主教信仰的理想,讓更多兒童認識福音,透過校園裡的生活、學習、活動和氛圍,把信仰的種子播種於學生的小小心靈裡。」 儀式中,四位受訪同學周珮琦、沈泳津、賴君蕎和楊頌茵裝扮成小天使,以舞蹈的方式,引領負責奉獻以鮮花做成冠冕的同學進場,為儀式揭開序幕。林真瑩同學恭讀《路加福音》中關於聖母領報的記述,並聯同另外兩位同學曾遨翎和姚心怡負責信友禱文,藉祈禱感謝聖母,並祈求天上的母親為各人代禱。小時候,羅太就讀的修會學校,亦有舉行May Crowning,那情景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腦海裡,成了美好的回憶:「天主教信徒尊敬聖母 —— 耶穌的母親,就像孝敬自己的媽媽一樣。聖母對天主懷有極大的信德,值得我們效法。宗教活動是信仰培育的重要部份,我深信為本校學生來說,她們將來長大成人,仍不會忘記這些親身體驗和校園生活的片段。」該校負責基督小先鋒的公教老師王藝蓓指出:聖母月內,全校學生除了在早會上誦念玫瑰經,一同默想「榮福五端」外,初小學生和高小學生在小息時段和放學後,分別到戶外的聖母像前和小聖堂內,自由參與誦念玫瑰經。此外,各班學生每天輪流獻花給課室內的聖母像。   這些小妮子的心目中,聖母仁慈和藹,她們尤其記得聖經的記載,聖母願意承行主旨,生育和教養救主耶穌。遨翎說:「我們感謝聖母含辛茹苦,養育耶穌。」泳津點頭說:「聖母十分偉大呢!我認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是母親中的典範。」母親節將到,七位學生互相分享答謝母親的方式。珮琦與妹妹省下零用錢,與媽媽吃一頓美味的晚餐:「我會寫一封信給媽媽,感謝媽媽養育我的辛勞。」公教學生君蕎送贈祝福卡給母親外,更會在祈禱中感謝聖母;頌茵親手製作手工花,送給媽媽。 校園裡,師長與學生的關係猶如父母與子女般親密,師長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更留意學生的身心發展。擔任校長前,一直在該校執教鞭的羅太,發出會心微笑:「我曾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學生剛從幼稚園升讀小學,難免會倚賴老師。一年級學生曾誤稱我為媽媽,她們真的好可愛!現在,我經常接觸初小學生,小息和午飯時段,小一學生也會跑來擁抱我。只要老師有愛心,學生定能感受到這份被愛的溫暖。」(仨)   花地瑪聖母(Our Lady of Fatima) 1917年5月至10月,一連6個月的第13天,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Fatima)六度顯現給三個小牧童—— 路濟亞(Lucia)、雅仙達(Jacinta)和方濟各(Francisco),要求他們奉獻自己,刻苦補贖,並為世界和平每日誦念玫瑰經。在香港,位於長洲的花地瑪聖母堂於每年5月份,舉行聖母像巡遊。今年巡遊儀式於5月13日舉行,並特別為中國教會祈禱。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kjy13b-20120422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4.22
藏樂,一個怎樣的音樂國度?
  你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是怎麼樣的?那是美麗遼闊的大草原,是一座座崇山峻嶺,還是高海拔的湖泊冰川?我就像其他愛行「萬里路」的旅遊者一樣,走進這個被英國作家James Hilton (Lost Horizon, 1933)喻為世外桃源的國度,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奮。這種感覺,是一股衝動,彷彿與歷史的人和事結合,期待把幻想中的那片淨土收入眼簾。也許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是次走訪這個位於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旅遊都巿,讓我感受到絲絲蒼涼。坦白說,現代及商業化的旅遊業破壞了此地的安寧,漂亮的風景名勝被「景點化」安排損害得體無完膚——入場門票,走馬看花式參觀景點,土產購物。這種典型大陸式旅遊景區開發,讓人厭倦。唯有駕車前往更偏遠地區,才能真切體驗當地風俗,及感受尚未被開發的土地。 藏族「樂器」——平安鈴 關於藏人的音樂特色、樂器種類,實在有很多專門參考書以供學習。筆者希望與讀者分享一種於當地市集很容易見到的「樂器」——平安鈴。與其形容它為樂器,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平安、祝福的聲音。每一個鈴都是用銅鑄造,中間那枝敲打鈴身內部的棒,是氂牛骨製。這是當地牛的種類。而用來掛起鈴身的,是一塊氂牛皮。鈴身表面還有一些藏文,大概都是些祝福語。這些平安鈴聲音清澈,迴音嘹亮。鈴身較小的能夠發出清澈高音,較大的則響起渾圓的低音。有些手工較好的,更可以發出兩個不同音高。這與我國古代周朝天子、諸侯、貴族可以擁有的樂器「編鐘」的一樣。敲打鈴身表面較底部及鈴頂,會分別產生相差約五度的音高呢。我敲打幾個不同形態的平安鈴,立刻燃燒起我創作的欲望,隨即以不同形態的平安鈴,去創作一首關於當下的、真實的香格里拉合唱曲。這份渴望突然成為了我的夢想,這也可能會破滅許多旅客對此地仍存有的幻想。可是,目睹被都市化洗禮的香格里拉,確是只有萬般唏噓在心頭。 充滿民族風味的藏語流行曲 這地方不僅有宗教音樂,當地大部份藏人都喜愛聽民族流行曲。駕著車,在巿外草原上飛馳,一邊播放這種歌曲,終於有種遠離塵囂的感覺。這些歌曲很有趣。唱腔以喉音為主,有些裝飾音都是用喉嚨發出。初次聽來還以為走音呢!它們都擁有容易琅琅上口的旋律,散發著陣陣草原的味道。而且,差不多每個藏族青年都會唱。這次到香格里拉,給我首次接觸藏人及藏樂的機會哩。    
kjy01_2012041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15
德信學校 鼓聲咚咚 觸動童心
  這是一個充滿鼓聲、笑聲和孩童聲的下午!十多位來自德信學校的高小學生,施展渾身解數,表演西非鼓樂。他們揮動雙手,忘我演奏,面上展露滿足的笑容;瞬間,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被那音色清脆雄渾、節奏強勁的鼓聲打破⋯⋯   (本報專訪)細心傾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令人神往,非洲鼓樂的節奏也是源於大自然的律動。這群熱愛西非鼓樂的男孩子,最近參加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事務處舉辦的「音樂裡的點點綠」學校聯演,並獲當日聯演的表演獎。鼓聲迴響於耳之際,該校非洲鼓校隊隊員已經圍坐在旁,急不及待接受訪問。   鼓樂建友誼 提起西非鼓樂,六年級學生李諾然充當小老師,為記者介紹他們演奏的手鼓(Djembe)和低音鼓(Dunun):「在初學階段,我們先從Djembe入手,這種鼓以手掌拍擊發聲,可作伴奏或獨奏樂器。整組低音鼓包括體積大小不同的鼓,即Dununba、Sangban和Kenkeni,均以鼓棍敲擊。我在表演中演奏Dununba,是低音鼓裡體積最大、音色較低沉的鼓。在演奏時,Kenkeni就像音樂拍子機,拍打節奏,而Dununba和Sangban的鼓聲互相對答,互相呼應。」隊員中年紀最輕、Djembe鼓手李雋文同學補充說:「我喜歡演奏手鼓,鼓聲千變萬化,我可以與其他的Djembe鼓手即興合奏,這有助加強同學間的合作精神,樂趣無窮!」Kenkeni鼓手高文軒同學分享學習經驗:「除了看樂譜外,我也用心背誦樂曲的節拍。我一直學習鼓擊,這與Kenkeni相同之處是同樣用鼓棍敲擊,所以我在學習非洲鼓時,能應付自如。」 當日,該校音樂科科主席張自劻老師陪伴隊員,他看著小男孩們積極發表心中所想,流露欣慰之情:「以往,我曾在校內發展不同的傳統西方樂器班,但學生反應一般,我在想:大部分男孩子都活潑好動,喜歡動態的活動,何不考慮發展敲擊樂?就這樣,我們自2007年聘請一位校外的非洲鼓導師教授學生。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雖然佻皮,但他們用心學習非洲鼓,努力克服困難,過程中,我看到他們成長了,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而且他們十分享受鼓樂呢。」張老師坦言在學生心目中,他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是次聯演,我吩咐學生設計服飾,讓他們承擔責任,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音樂擴眼界 音樂無疆界,小學生雖未曾到過非洲,但透過非洲鼓樂初步認識這片土地,嚮往當地文化。架著眼鏡的林晉禧認真地說:「在我印象之中,非洲是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家。我從導師口中得知非洲鼓的製造過程,又在互聯網上搜尋相關資料,我十分佩服當地人民做手工藝術的技巧。」諾然展示導師購自非洲的頸鍊,他珍而重之:「導師曾到非洲學習打鼓,她買了這些手造的頸鍊贈送給我們,手工十分精細啊!」這條小小的頸鍊引起一陣哄動,隊員熱烈討論起來,有的說將來要當非洲鼓導師,又有的說升讀中學後,仍會繼續學習非洲鼓⋯⋯這次對談中,他們坦誠分享,互相補充,不知不覺間展示了純真的兄弟情誼。 是次聯演的主題是「歌頌大自然、珍惜地球」,該校演奏兩首西非曼丁族的傳統樂曲:Balakulandjan及Morribayassa,前者只在古時非洲男士的成年禮上演奏,後者是指西非村落的許願樹,女士一生中可向許願樹許願一次,若願望實現,她會伴以鼓手演奏Morribayassa,圍著村子跳舞作還願。由於兩首歌曲的結構相似,故在現代的西非鼓樂表演中,常常一併演奏。雋文認為非洲鼓樂能帶出來自大自然的原始氣色,他嘟起小嘴:「雖然我們沒有獲得其他的獎項,但我覺得我們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表演很精采呢!」 小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都會發出回心微笑,展露快樂的心情!雖是初次見面,本報記者被這十多位小男孩,對音樂自然流露出來的熱情所感動。同學們,你也找到自己喜愛的一片音樂天地嗎?(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