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a-20150621
耶穌的朋友
2015.06.20
父愛如山
   人們一般對於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那樣重視與熱鬧。但聖經和慈母教會教導我們,對於父母的關懷和敬愛應該是一致的。當母親艱辛地照顧我們時, 其實,父親也在默默地關心和支持著我們。 我的父親已經離開六年之久了。爸爸生前,可能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善於將他對子女的愛表現出來, 他只會一直重複著同樣的話語,一再地提醒我們兄弟姐妹小心這個,當心那個。雖然他不善言談,卻對我們幾個孩子有著深深的愛。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為了養家糊口總是早出晚歸,我很少見到他,但我還是能感受到爸爸對我的愛。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當我放學回家後,爸爸見到我的雙手和耳朵都凍腫了。他心疼兒子,便請媽媽幫忙,他們連夜為我編織了一對耳套和手套。雖然爸媽的手工不是很高明,編織的耳套和手套也不是很漂亮,但很暖和。還記得,當我考上了我們縣的重點高中,但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求學,那時交通不是很方便,  爸爸只有騎單車帶我去學校。由於爸爸的單車技術不好,害得我們摔倒了好多次。二十多里的路程,走了將近半天才到了學校。爸爸安排好我住宿後,又連夜趕回家。可憐天下父母心,看著爸爸風塵僕僕的樣子, 真不知道爸爸那一夜是怎麼回到家的。 有一個廣告很有意思,廣告內容這樣說: 「小時候,父親的背是我們仰望的大山;長大後,父親的背是我們休息的港灣。」沒錯,爸爸一直是我們的依靠。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甚麼困難,只要爸爸出面,似乎沒有甚麼解決不了的事。 父親節是一個讓我們表達感恩、關懷和敬愛的節日,或許,當我們大傷腦筋,考慮該為爸爸買甚麼禮物的時候,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察覺到爸爸在百忙中給我們的愛心呢?我們是否觀察到,爸爸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一生呢?或者,我們是否愛自己的爸爸,一如他那樣愛著我們呢?  雖說父愛如山,但再高再大的山,如果不斷地挖掘而沒有採取一些保護措施,那麼,這座山也會有一天被挖空的。父親節該是我們為這座高山作些貢獻的時候了。 我們要向爸爸表達出自己的愛意,在爸爸上班時說上一句叮嚀;在爸爸下班回家時,給他沖杯茶,平常對爸爸多盡孝愛之心,多聆聽爸爸的教導和規勸。這些簡單的事情,卻能令我們印象中那位堅忍不拔和無堅不摧的爸爸,變得熱淚盈眶。
kjy04a-20150607_0
icon54
花生老師
2015.06.06
小班大作
   那一年的六月,6E班同學完成了畢業試之後,便開始倒數在母校的日子了。 我是6E班的班主任,我們這一班,雖然不是人們標榜的「精英班」, 不過他們很受教,學習態度也挺認真。這兩年來,有見同學寫了不少文章,何不為他們出版文集留念?6E班人數不算多,只有二十五人,於是我將這本結集取名《小班大作》,結集除了有文章外,我還請每位同學和任教的老師介紹一本圖書和分享一句座右銘呢。 重溫同學所寫的座右銘,它們依然很有意思。不論是煜培的「我們的路,由我們創造」、慧琳的「無論我們達成理想時, 遇到甚麼困難,也不可忘記當初我們為甚麼要這樣做」,還是邦邦的「Find your best!Try your best!Do your best!」……從這些話可見同學認同一種不輕言放棄的處事態度。 《小班大作》可說我們的手工製作,各人用原子筆將自己的一篇佳作寫在A5紙上, 之後我稍加排版、整理,便將文稿拿出坊間的文具店影印。文集共有四十多頁,釘裝方法非常簡單,只是用打孔機弄兩個孔,再把兩個小鐵圈與紙張連在一起便成了。 天納是班中最具美術天份的學生,他為《小班大作》設計了一個屬於大家的封面。天納將每一個同學都畫在封面裡,當然還包括我在內。他準確地表現了每位同學五官、髮型和神情的特徵,我們一看便知道誰是誰了。不單如此,天納按著我們在封面的位置,在封底勾勒了各人的剪影, 剪影裡寫有我們的名字。他這份心思,令我感動。 我一看到封面上每個同學的樣子,就會想起一首我在小學六年級學過的兒歌,我把其中一句寫在封底上。這歌名叫《本事》,歌詞很短:「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睏覺了,夢裡花兒落多少。」我很喜歡它的旋律,那些似懂非懂的歌詞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   《小班大作》內的文章算不上特別出色,卻滿載了的同學當年的創意、當年對事物的看法和情感。這一切都是屬於這群愛談天、愛笑、愛創作的孩子。
kjy08_20140119
icon47
創作天地
2014.01.19
2014.01.19:文章
A meaningful experience  On October 6, 2013, I went to St. Mary’s Home for the Aged in Wong Chuk Hang. There was a charity sale. It was my second time to go there.  In the morning, my mother and her friends went there for preparation. When my grandma and I arrived, it was about on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e Sisters and elderlies gave us a warm welcome. They were very kind.  Then we went to the garden. There were a lot of stalls selling various goods such as home-made toys, delicious food, clothes, etc. Our stall sold home-made cookies, cupcakes and pastries. At first, only a few people came to buy our food. We were a little bit disappointed. Fortunately, Aunt Lisa came. She used her beautiful voice to attract a lot of people to our stall. Our food was almost sold out within twenty minutes. We were very happy.  Finally, we took a group photo. Doing voluntary work was joyful. It was a meaningful experience for me.  王天恩 嘉諾撒聖心學校 六C    我的日記 十月三十日 星期三 晴天 今天,我在學校把飯盒吃光了!老師跟我說:「平日你大多會把飯盒裡的食物吃剩一半,今天卻吃光了,真厲害!」我心中暗暗歡喜。較早前,我看過一段短片後,就立定決心,要改掉那個不珍惜食物的壞習慣。 一直以來,我往往吃不完整個午飯盒。我嘗試瞞騙老師,把吃剩的食物丟掉。我又嘗試大口大口地把食物吞下去就算,卻弄得胃脹難耐呢!直到有一天,我在互聯網上看到了一段短片,內容是記述了一些生活在非洲的小孩,他們每分每刻也在面對飢餓和死亡的威脅。看過後,我很內疚,慨歎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此後,我決定每一頓飯也要把食物吃光。  今天,我終於成功了!我為此而感到高興,我反省自己的壞習慣,領悟到食物是得來不易的。我想:如果世上的人也能付出一分力量,地球會有多美好啊!  于樂瑤 聖嘉勒小學 五F    日記一則 十月十七日 星期四 陰 今天的天氣就像我的心情。我昨晚又跟媽媽鬧意見了,為甚麼我們常常都會為一點小事而吵架呢?  中午是我最喜歡的手工藝班。我懷著愉快的心情出門,怎料,媽媽跟我說:她已經替我取消了手工藝班的課堂,她要我跟她一起,參加青少年講座。我立即擺出一副不快的表情,但她就認為是我不對,說我不懂大人的想法,我只好跟著媽媽去社區中心。那裡的講者對解決父母和子女爭吵的問題,經驗豐富。在這次講座中, 我學會了人與人相處的態度。 講座結束後,媽媽特意拉我到講者跟前,把我們的情況告訴他,我卻覺得十分麻煩。他立刻給我和媽媽調解,調解中,我明白到媽媽用心良苦,他令我回想媽媽對我的關懷備至。雖然我們有時會有點爭吵,媽媽仍關心和愛護我。我很感動,慚愧地低下頭向媽媽道歉,她也向我道歉。 這件事令我明白到子女跟父母爭執時,先要冷靜,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嘗試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再向他們清楚解釋自己的用意。這樣,對方才會認同你,跟你和好。 任偉嘉 香港嘉諾撒學校 五E    我的小玩伴 我家有一隻小狗,我給牠起名叫乖乖。 牠有一身啡色和白色的短毛,還有一對長耳朵。牠的眼睛又大又圓,十分可愛。 乖乖很乖巧,常常臉帶笑容。每天清早,牠會親切地跟我說早安。每當我放學回家,牠會跟我玩耍,聽我唱歌,聽我講故事,陪我讀書和做家課。晚上,牠會伴在我身旁陪我睡覺,有牠在我身邊,我覺得很有安全感。 我和弟弟愛帶乖乖外出遊玩。我把牠放進我的背包內,有時會到商場走走,有時會到公園逛逛。牠常常會好奇地東張西望,認識各種新事物。 我愛小乖乖,牠是我最好的朋友。牠是一隻陪伴我成長的小狗毛公仔,我會好好愛護牠。 劉曉嵐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一B    我的好朋友 成長的階段中,我們曾經讀過幼稚園和小學。在幼稚園和小學,身邊有很多人陪著我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但最令我深刻的一位朋友就是勞祉婷。 祉婷的頭髮是長長的,她在學校總是束著馬尾。她眼睛大大的,聲音小小的,但她在朋友或家人面前聲音是很大的。她鼻子小小的,口和耳朵也大大的,人人都說她很漂亮,我也覺得呢。她的個性很活潑,但她常常不說話。 我們從三年級認識,直到現在。這四年裡,我們相處得很好。我的媽媽說:「朋友應該是曾令對方生氣,才算是好朋友。」所以,我們也試過有些爭吵,但是,最後我們也和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升上六年級,再過一年,我們不知道會到甚麼中學了。現在,我會好好珍惜我的好朋友——勞祉婷。 李安巧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 六B   閃亮的聖誕樹 聖誕節快到了,為了增添聖誕節的氣氛,爸爸買了一棵聖誕樹擺放在家中。 星期天,爸爸買了一些小裝飾,佈置聖誕樹,為這棵聖誕樹換上了新裝。樹上的燈飾光采耀目,五光十色。 這棵聖誕樹放在客廳中央。我每次放學回家,看到它都會特別高興。 我想:這個聖誕節,我比很多人都幸福,因為爸爸媽媽都愛我!  阮卓桐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三D    聖誕節 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每到聖誕節,學校會有很多聖誕裝飾。聖誕節前一個月,很多同學、老師和校工都會佈置學校,最重要的是在每次佈置時,大家都很團結,令我感受到喜洋洋的氣氛。 為甚麼會有喜洋洋的氣氛呢?我想同學、老師和校工的功勞最大吧。 聖誕聯歡會上,我班同學準備聖誕大餐,有蛋糕、腸仔、棉花糖和果汁⋯⋯令我感受到那份歡樂。我們在學校玩遊戲,例如「大風吹」、「老師話」⋯⋯我和同學及老師一起玩,增加彼此的親切感。 平安夜晚上,我和家人一起到維多利亞港海旁,欣賞燈飾,那些燈飾色彩繽紛,令人感到心花怒放,也令我感到樂融融。   譚鼎熙 彩雲聖若瑟小學 五D 
kjy06_20140119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1.19
衝破荊棘的愛德種子 ──法國修女與意大利修女
1841年,若瑟神父把福音的種子帶到香港。時值中國處於清末戰亂、國破家亡的大逃難時期。英軍佔領香港初期(香港開埠),香港社會動盪,衛生環境惡劣,瘟疫、霍亂、腦膜炎等疫症肆虐。 1848年9月12日,四位屬於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法國修女踏足香港。抵港後,修女們即時發覺街道上每天都有華人的嬰兒遭受遺棄,當中大部份是女嬰。不足一個月,修女們已收容第一名棄嬰;三個月內收容226名被遺棄的嬰孩及兒童,他們的健康狀況很壞,大部份瀕臨死亡邊緣。修女們堅持履行福音的使命,不畏艱辛和考驗。抵港後兩年間,年輕的歐芳仙修女(Sr. Alphonsine Forcade)及加比利修女(Sr. Gabrielle Joublin)敵不過致命傳染病的侵襲,不幸先後辭世。她們一如該修會撒佈在香港的第一顆種子,以生命獻上馨香的祭獻。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法國聖童之家的援助下,初時在灣仔區設立收容及照顧棄嬰的育嬰堂,命名為「聖童之家」(Home of the Holy Childhood)。修女們的工作日增,1872至93年間,她們收容孤兒,教導他們讀寫、做手工藝及認識天主,扶植他們穩步成長。1894年香港發生可怕的淋巴腺瘟疫,修女們照顧流離失所的孤兒、殘障及老弱者,逐漸成立護理救濟所;1898年1月建成了現時的聖保祿醫院。 香港開埠初期,港島的人口由三數千人迅速增至十萬人。1860年4月12日,六位修女由意大利來香港,開始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海外傳教的第一站。來港初期,她們獲得一個葡萄牙籍天主教家族的幫助,提供住所,後來興辦學校。修女們克服語言障礙及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港島中區堅道開辦修會的第一所學校——分設英語部及葡語部的意大利修院學校(Italian Convent School,即後來的嘉諾撒聖心學校),展開培育青年、照顧孤兒及服務貧困的慈善工作。 首位在香港發願加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成員,是香港第四任港督寶靈(John Bowring, 1792-1872)的女兒雅雷詩(Emily Aloysia)。她二十一歲隨父親來港,正如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 (St. Magdalene of Canossa 1774-1835)深受十字架上基督的極愛所吸引,雅雷詩修女(1833-70)堅定不移地以無私的愛回應天主的大愛。她無懼各種障礙,後來擔任意大利修院學校的首任校長。可惜瘧疾猖獗,奪去她寶貴的性命。  校訓  保祿女兒 除了設立醫院,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修女們亦在香港開辦學校, 為適齡兒童提供教育,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位於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 於1854年創立,起初命名為法國修院學校(French Convent School), 後來才採用現時的校名。該修會開辦的各校均以拉丁文「Omnibus Omnia」為校訓,意即「為一切人,成為一切」。這句話取自格林多前書9:22,充分反映聖保祿宗徒的傳教精神。   1860年建校至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港開辦的第一所學校嘉諾撒聖心學校,多年來亦一直以拉丁文「Via Veritas Vita」為校訓。「Via Veritas Vita」解釋作「基督是我們的道路、真理、生命」,若望福音記述耶穌向門徒指出他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雅雷詩修女當初以此為校訓,藉此教導學生認識耶穌就是他們要跟隨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