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90331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9.03.29
DAY 11-20 七十日迷你日常
前陣子朋友從加拿大送我一本手製簿本,並提議我每天在這本比手掌還要細小的本子裡畫迷你畫,於是便開始了這個七十日的長征,把它當成日記,記錄生活日常、反思及小發現,慢慢為它添上生命及色彩。  DAY 11.舒適安慰 今天最讓你安慰的事情是甚麼?能吃餐美味佳餚,還是得到一樣期待已久的禮物?其實能睡得好、吃得飽,也應該滿足了。 DAY 12.聽 溝通是雙向的,  分享感受之餘,  也要預留耳朵,  聆聽別人的心。 DAY 13.過冷河 打造新房間的一天。平時不太愛酒精飲品,對它的苦澀味不太享受,但勞動完畢,喝一下這罐清涼的蘋果酒(apple cider)也頗不錯。 DAY 14.田園風 風,看不見,  卻聽得清、感受得到。 甚麽時候我們被微風吹過, 命運就這樣注定了。 DAY 15.擁抱所愛 寧可在喜歡的事情裡失敗,  也不要做憎惡的事情時成功。 不要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勿忘初心。 DAY 16.童話 這是瑞典的兒童故事人物,矢車菊藍仙子。香港有本地的兒童故事人物嗎?現在的本地小孩又流行甚麼兒童故事讀物?還是只有追看YouTube?  DAY 17.花之變奏 這是另一個瑞典的兒童故事人物,蒲公英仙子。為何她的樣子更像菊花? 這便要問問畫家Elsa Beskow了。想像力這玩意不是人人懂的。 DAY 18.冰王 畫這幾天的瑞典兒童故事人物,是因為在泰澤聚會裡接待了兩位瑞典朋友,他們為我家挑選了這三隻可愛的陶瓷杯,現在成了桌上的筆插。 DAY 19.招財貓不止招財 有人說舉右手的招財貓是公貓,可招財招運,舉左手的則是母貓,能招福招緣,手舉高過頭便能招遠方的幸福,信不信由你。 DAY 20.暑天的尾巴 暑假快完結,夏天將結束。還記得在歐洲的那年,不停追趕著夏天的尾巴來計劃行程,不停向南走,走往有陽光與海灘的意大利南部。    
kjy01_201812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2.14
主教座堂設置「劏房馬槽」 鼓勵青年以行動關愛貧苦
(本報專題)耶穌基督降生在馬槽裡,若聖家到臨今天的香港,會變成甚麼樣子?主教座堂青年牧民組在聖堂大門外展示「劏房馬槽」,鼓勵青年細想耶穌的事跡,從而關心窮苦的人。 天主教學校與堂區也會趁著將臨期布置聖誕馬槽,迎接耶穌基督降生。其中主教座堂青年響應教區「青年年」,創作現代版的「港式馬槽」,主教座堂青年牧民組組長鄭曉薰對本報說,藉著劏房馬槽去鼓勵信徒,尤其是喚起更多青年,去關心貧苦大眾,了解本地劏房家庭的貧窮處境,「青年可探訪劏房戶, 設身處地去了解他們的困難」。 馬槽反映香港社會 模擬基層家庭環境 劏房馬槽設於座堂正門側,由八位青年以循環再用的物料砌成,左面的「Yo u th」(青年),代表「你」(You)、耶穌的「十」字架和「羔羊」,充滿色彩的手印寓意眾人應愛人如己,如同信徒愛基督時所閃耀的美麗。(圖一)  馬槽右邊的聖家像及家具擺設是個劏房場景,反映不少香港人面對的住屋問題,以及人們不能彼此相愛的處境。作品鼓勵信徒在黑暗之中帶出基督的光。這「劏房」布置簡樸,只有電視、木架和一張床,鄭曉薰指這體現基督卑微地臨在馬槽之中。(圖二)  早前主教座堂亦有舉辦「基層飯局」宴請基層人士,讓信徒與他們建立友誼,鄭曉薰說,這項愛德服務是青年關懷劏房戶與新移民家庭的良機。 被問到今天聖家若「留落」到香港劏房,鄭曉薰說:「若今天我在貧窮的地方遇到他們,我會向天主承諾去關懷更多窮人,也讓更多人明白基督在這卑微之處降生的計劃。」 聖誕馬槽的傳統:  帶出基督謙卑降生 坊間不少馬槽布置得富麗堂皇,馬槽的原意卻是從簡樸帶出基督謙卑地降生成人的歷史。而設置馬槽這傳統習俗,幫助我們去明白聖誕節的真正意義——救主為人誕生世上。 根據方濟會網站指出,馬槽這傳統與方濟會會祖亞西西聖方濟(St. Francis)關係密切。聖方濟十三世紀初在意大利格朝奧慶(Greccio)與窮人擺出馬槽、鋪上乾草、牽上牛驢慶祝聖誕節的經驗,促使方濟會到處去推動類似的慶祝。在十六世紀末期, 教會亦推動馬槽的敬禮傳統。 起初「馬槽」(拉丁文是Praesepe,英文是Crib)可以是聖誕本身,也可以加上牧人的朝拜及宣揚、賢士朝拜等景象。至於有關東方賢士的數目、身份和名稱,各方意見不一,福音並未列出他們的數目,一般指他們總共有三位,大概是因為福音提及他們攜來三份禮物而推論出來的,他們帶來的禮物為耶穌聖嬰作出三方面不同的見證:王權(黃金),神性(乳香),及人性(沒藥)。 在耶穌的出生地中東白冷(Bethlehem),聖誕大殿前方的空地名叫馬槽廣場,便得名於耶穌所誕生的馬槽。每年有不少人到此迎接聖誕節。 貧窮人口不跌反升 17.7萬兒童生活匱乏 在香港,不少基層家庭的兒童原來也與小耶穌般生活匱乏,缺乏足夠的生活空間和學習資源。 香港政府十一月公布去年本地的貧窮情況,去年貧窮率為20.1%,貧窮人口高達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人,兒童貧窮人口亦由十七萬二千增至十七萬七千人。 與此同時,樂施會早前發表《香港不平等報告》,指出貧窮人口持續上升之際,貧富懸殊比以往更嚴重。樂思會呼籲政府增加公共服務預算,讓公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樂施會建議政府提高經常性開支比例至沙士時期的百分之十五點七,增加的開支可用在增加兒童、長者、非華語學童、基層家庭及住屋服務。為進一步收窄貧富差距和社會上的不平等,樂思會亦建議政府檢討現時稅收方法,加強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上述香港不平等報告顯示,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超過0.5為嚴重),二○一六年為0.539,創四十五年以來新高,較其他已發展地區,如新加坡、美國和英國等地嚴重。本地最貧窮及最富有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差距,亦增至四十四倍,即窮人需工作三年八個月,才能換取富人一個月的薪金。 面對香港的貧窮問題,聖誕馬槽為每個人都是一份邀請,去關懷生活匱乏的人士。(鄧╱吳)     
kjy02_2018111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1.16
天主教伍華中學袁棨諾 學界花劍摘冠為校爭光
(本報專題)天主教伍華中學中五生袁棨諾十月二十一日在校際劍擊比賽中,獲得九龍區男子花劍甲組冠軍,打破過去以傳統名校勁旅壟斷的局面。棨諾認為自己不愛認輸、 喜歡嘗試的個性和屢敗屢戰的心態,成為他在劍擊項目上獲勝的關鍵。  袁棨諾由小五開始參與校內劍擊興趣班,教練賞識並鼓勵他學習劍擊。他自小六起加入「劍擊運動學院」受訓, 十三歲在全港U14(十四歲以下男子花劍)排名第一,並加入香港體育學院接受地區訓練;十五歲獲得U17 (少年組男子花劍)排名第一,成為男子花劍少年隊成員。 不少學習劍擊的人渴望穿上劍擊服裝,就拿著劍進攻目標物,享受得分的滿足感,然而,棨諾卻鍾情於劍擊的基礎訓練, 「我著重腳步基礎訓練, 雖然沉悶,卻使我全程投入,跟隨教練指示去加強腿部力量,以打好基礎」。小學時熱愛跆拳道的棨諾,小六已晉升到黑帶,跆拳道培訓亦幫助他掌握劍擊技巧。 劍擊運動講求靈活多變 「我愛上每場對戰,這帶給我不同的挑戰。每場也要鬥智鬥力,尤其是要扭轉逆境,而未到最後不能定輸贏。」原本純粹以「好玩」心態學習劍擊的袁棨諾,從中體會到劍擊運動講求靈活多變、技巧、反應、速度與動腦筋,愈來愈令他喜歡這項運動,「每次對戰也需要運用戰略,訓練我多思考;持續練好基本功才能保持水平,鍛鍊中我學會堅持」。 花劍講求戰術及靈活性的項目,棨諾指運用戰略時須講求進攻權得分,智取為主,比賽時「有時候要力爭進攻權, 或假裝讓對方進攻,找緊時機再取回進攻權,也會給予對方優先權,待對方進攻時才反擊,抑或一直處於進攻優勢」。棨諾說,需要在短時間決定戰略,故此要訓練冷靜思考,以 及與教練保持默契,以提升臨場應變能力。 由中二開始,棨諾每年都會到海外參賽,本年他先後到無錫和泰國參與亞洲青少年劍擊巡迴賽,剛於四月到意大利北部維羅納(Verona)參加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以及到廣州及韓國等地作賽。 每次比賽都講求心理質素和臨場發揮,而海外作賽更要懂得調節生理時間, 種種原因也有機會影響表現,他又指劍擊「不如籃球有隊友支持或幫助隊友去得分,完全屬個人運動,即使是團體賽在場上也只有自己去面對,靠著自己的發揮與教練的配合去磨練出成績」。 棨諾除了上學以外,每週約有三天共十小時到體育學院受訓,亦會參與其他劍會訓練,以及接受教練的個別課。每次訓練,包括熱身、體能訓練、練習基礎步法,穿上裝備練習或自由實戰。忙碌的學習與劍擊培訓,棨諾不諱言感到疲倦,然而每次能跟隊友並肩作戰而不覺辛苦,即使彼此是競爭對手,「我們一起進步,場上互相鬥法,場外大家成為好友」。  同學支持成為爭勝動力 現時袁棨諾在少年組男子花劍全港排名第二,是次在學界比賽上,四強遇上全港排名第一的陳柏熙並擊敗對手,最後贏得冠軍。他認為致勝關鍵在於同學的支持,「有同學鼓勵我要贏得金牌,令我有目標做到最好」。本學年棨諾成為學生會幹事,負責公共關係。成為學生會一員,他會到其他學界賽事上為自己學校打氣,當他代表學校參與學界劍擊時,也得到同學的支持,也令他感受到團結精神。 棨諾的父母一直支持兒子完成每個目標,不論本地或海外的比賽也陪伴在側,為他打氣。其父袁偉球知道兒子一直渴望有隊友支持,惟兒子早年未有跟同學分享他學習劍擊一事,「這次兒子得到他人的鼓勵,也感受自己與同學分享的喜悅」。 棨諾的母親麥杏珊欣賞兒子從劍擊學會堅毅的精神,當在賽場上遇到壓力也盡力克服;她說會尊重兒子的每個決定。 「輸掉比賽不重要,最重要是懂得從失敗中再次站起來,然而重新站起來一點也不易,視乎自己是否願意努力改善。」棨諾感謝父母的支持,「他們會以我得獎為榮、失敗時會鼓勵我」;父母給予他自由去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發掘他劍擊運動的才能。(高)  花劍賽規與特色 花劍劍身較輕,劍手以劍尖攻擊對方頸部以下至大腿以上的部份及背部而得分。 花劍比賽中若雙方同時擊中對手,擁有攻擊優先權的一方,即先出劍攻擊而擊中者得分。被攻擊者須先做出有效抵擋動作後再進攻擊中才算有效得分。  資料取自:康文署╱香港劍擊總會  
kjy10_20181014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8.10.12
青苗天地 2018.10.14
中秋節有感 唐琳琳 天主教新民書院 二C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中秋節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個團團圓圓的日子,一家人在一起和和氣氣地吃飯,一起賞月,一起聊天,無疑是最好的,也是最幸福的。但是今年的中秋節媽媽沒空,所以只有我們三個孩子在家裡,不過我們也沒有閒著,我們在網上得知沙田有中秋晚會,便 急怱怱地趕去趁熱鬧,怕晚會結束,錯失這一年一度的盛會。 我們乘搭東鐵,很快便到達了目的地,一下車,就感受到沙田對我們表示的「歡迎」。車站裡人山人海,與往日不同的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們隨著大眾前往晚會中心,柱子和柱子中間掛滿燈籠和燈謎,彷彿夜晚灑落的星雨,我和姐姐用力從人群中往前湊,想看清這些夜放的花朵,更比賽誰猜得更 多。我和姐姐一路走一路猜,很快便到了盡頭,我們最後走到了兌換獎品的地 方,一對答案,發現我們猜對了很多, 還獲得幾支筆和糖果,令我們感到十分開心。 突然,我隱隱約約聽到歌聲,歌聲彷彿有魔力吸引著我們,我們不自覺便 向前走。啊!原來前面是晚會表演的 地方,台上的歌星給我們唱著悠揚的樂曲,我們都沉浸在她的歌聲裡。這時我抬頭,看到了一輪皎潔的明月,心想媽媽不知現在是在做甚麼呢,有沒有抬頭望向天空想起我們呢?媽媽雖然沒空,但還是可以和我們看到一樣美麗的月亮,這也不失為一種幸福吧!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月圓之夜,和自己的家人團團圓圓,「千里共嬋娟」。   追求真理 莊慧淇 聖安當女書院 六A 「真理」是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之一,然而,甚麼是「真理」呢?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真理是不變的東西,但世界卻不斷變化,所以真理不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中。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則覺得,真理存在於世上,是從人類的知識中累積經驗而得出來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師生之間互敬互愛,雖然許多時候他們的思想並不一致,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因為他們相信真理是愈辯愈明的。 我贊同亞里士多德的看法,在歷史上,有些人為了尋找真理,不惜犧牲自己,從科學界十分著名的「日心說」可見一斑。在科學的進步下,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公轉的, 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但是在科學未普及的古歐洲,人們一直相信太陽是圍繞地球在轉,直至大約五百年前,一位意大利天文學家研究前人哥白尼的推測,提出地球是圍繞太陽公轉的「日心說」才是正確的,他明知道當時社會並不會接納自己的觀點,但仍公開演講對日心說的看法,最後被當作異端判刑燒死。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他十分愚蠢,明明他不一定要公開支持自己所相信的學說,這樣便不會招致殺身之禍了。但是,這不就是追求真理的表現嗎?不畏懼任何情況,勇於追求自己所認定的事物,憑著這份追求真理的勇氣,我們才有今日的科學,才能探索奧妙的宇宙,才可了解到人類的渺小與無知。 「真理」也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只要有足夠的勇氣和 信心,行走祂的路,祂就會帶領我們獲得心靈的平安,感受到 真理的喜樂,和得到永恆的生命。上主應許我們,如果我們勤 勉尋求祂,就必找到祂。其實追求真理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堅持認為對的事,再自己慢慢揣摩,懷著謙卑的心不恥下問,然後一步一步嘗試去證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這樣真理就離我們不遠了。即使面對持其他意見的人,我們也不應立即破口大罵,而應保持求同存異的態度,細心思考,方可踏上追求真理之路。 我以屈原《離騷》中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勉勵大家,在追尋真理的路上,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我們仍要百折不撓,勇於追求真理,努力實現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