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20111204_1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1.12.04
聖誕禮物,給孩子最好的!
聖誕節將臨,大家自然會想起聖誕禮物。
然而,父母與子女,份屬一家人,還要講究送甚麼禮物嗎?若問西方人,答案是「yes」。不但如此,據美國維珍尼亞大學Theodore Carload的研究:對於禮物,還有兩點有趣的發現:
其一、美國人的禮物來源,主要份額原來來自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即父母和子女等直系親屬。惟份屬至親,互送禮物,卻不指望等量回報。
擴及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成員,即叔伯姑嫂、表親兄妹,送禮價值份量大減,只與送給學校老師或生意客戶相若。
其二、朋友之間互送聖誕禮物,禮尚往來。來而不往,不但友情減退,甚至會導致友誼終結。
每年聖誕送甚麼禮物給孩子?對扮演聖誕老人角色的西方父母而言,並非小事。終其一生,送孩子甚麼禮物,尤其是頭等大事。茲舉一例,頗有啟發,可供參考。
十九世紀的教育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在他出生的偏遠小鎮教堂裡演講,有鎮上的鐵匠問他:「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能把孩子教育成甚麼大人物?能送甚麼大禮物給小孩?」
史賓塞因此把演講的主題,改為「給孩子最好的」。他說:
「孩子的生命才剛剛開始,在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中,也許我們不會再有甚麼機會了,但孩子們會有。就如你吧,也許你這一輩子都在鎮上打鐵。但你堅韌不拔、細心、熱情,又有小創意,如果把這點小小禮物給你的孩子,他將來可能會用來從事一件偉大的、對人類有益的事情。
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累積太多的財產,也沒有甚麼名望,但每個父母都透過生活,累積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一點點留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史賓塞在二十世紀初出版了其半自傳式扎記《史賓塞的快樂教育》(Herbert Spencer:Essays on Education)後,美國教育界根據其教育思想全面改革大、中、小學課程,影響深遠。
當然每個做父母的未必有時間,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心得梳理,告訴孩子;也不用單在聖誕節進行,借助優質童書,未嘗不是捷徑。蓋童書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體驗融入作品,家長如果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的童書,送給孩子作為聖誕禮物,也是一件美事。 Frog and Toad series
《青蛙和蛤蟆》系列共有四集,其中兩集分獲凱迪克和紐伯獎傑出童書獎,青蛙和蛤蟆不算是小童,而是充滿孩子氣的大人。青蛙較年長,性格活躍,明白事理;蛤蟆較年輕,舉止緩慢,善良但不很聰明。
故事有快樂和幽默的主題;動物角色之間有高貴的友情,一一躍然紙上。
許樂靖同學翻譯推介了Frog and Toad All Year中Christmas Eve一章,友情閃耀和節日歡慶共融,值得一讀。
George and Martha series
《喬治與瑪花》系列共有七集。故事主人翁是兩隻可愛的河馬,故事散發出單純而深刻的幽默,圖畫以簡單點線混和樸素顏色,清新淳樸。
林晉慧同學翻譯推介了George and Martha中的兩個小故事,值得一讀。
kjy01_201111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7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傳統美食牽隔代情
    桌子上擺放了一碗碗熱烘烘的餃子和湯丸,長者和小學生們都露出滿足的笑容。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談到食物,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長幼閒話家常,一起品嘗中國傳統食物的同時,也細味美食盛載著的濃情。 (採訪實錄)十月至十一月期間,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與明愛牛頭角長者中心合辦兩次「耆廚動力共樂廚」活動。長者們帶備廚具和食材到校,分別指導該校基督小先鋒和校園小義工,製作餃子和湯丸。學生們首次親手包餃子和湯丸,戰戰兢兢;長者從旁細心指導製作過程,呵護備至。 長幼建親密關係 對學生來說,這次活動的方式,新奇有趣。該校學生輔導人員劉超敏姑娘(註冊社工)高興地說:「以往,我們安排學生探訪長者中心,學生準備遊戲和表演。『耆廚動力共樂廚』卻是個由長者主導的活動,他們教導學生製作傳統美食,跟學生談天說地,場面溫馨。」牧民助理黃小燕補充說:「長者們用心籌備活動,帶領遊戲,並演出話劇,傳達健康飲食的信息。他們精力充沛,不比年輕人遜色。」 兩位基督小先鋒盧俊樂和許君而,與長者一起包餃子,君而說:「一位長者與一位小先鋒配對,長者們十分親切,好像我們的祖父母一樣。」首次包餃子的俊樂不小心把材料掉在地上,長者二話不說,替他清理地板,俊樂感動地說:「為了報答那位婆婆,我把已烹調的餃子送贈給她,但她溫柔地婉拒,並希望我能品嘗自己親手製作的餃子。回家後,我把活動內容及感受告訴我的外婆,外婆深感興奮,也想與我一起包餃子呢!」黃小燕喜見學生更有自信地與長者溝通,她表示這有助學生與親屬長者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愛與服務,與別人分享基督的愛,發揮基督小先鋒的精神。」 愛心破異代隔膜 透過長者講解和教導製作湯丸的過程,兩位校園小義工孔思嵐和陳茵娟非常欣賞長者們的耐性。起初,思嵐不懂如何與配對的婆婆打開話匣子,那位婆婆卻以輕鬆的方式,暢談製作湯丸的心得,打破二人的隔膜。茵娟將過多的花生醬掐入粉皮中,長者不厭其煩地教導她,重新製作湯丸。在學生眼中,七十多歲的長者們仁慈可親,風趣幽默,茵娟記起當日活動的片段:「我與那位婆婆聊天,時間過得很快。活動結束時,我真的不捨得他們!」該校校園小義工除了探訪長者外,亦為校內師生服務,如在上學前為學生測量體溫、衛生檢查等。 在活動中,施予和接受的角色是互換的,長者們落力安排活動,小學生們愉快地參與。四位小學生談到施與受的微妙關係,茵娟說:「當我看到公公婆婆滿足、愉快的笑容,更肯定助人為快樂之本,促使我主動幫助別人。」劉姑娘提醒本報讀者:「我認為以禮待人的態度尤其重要,與長者相處時,謹記用心聆聽和耐心回應,簡單的表達方式有助雙方溝通。這樣,長者們必能感受到這份關心。」(仨)    
kjy16a_20111127
icon29
校園 FaceBook
2011.11.27
老師爸媽 赤子情真
  每年升上學校讀一年級的小孩,大多來自不同的幼稚園或幼兒學校,有來自國際幼稚園或區域傳統幼兒中心、有來自學券制的或有非學券制的、也有在外國出生,剛回流香港的…⋯學校接收不同背景的學生,如何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及適應小學生活?這是我們一大重任呢! 每年九月一開學,全校老師均會成為「老師爸媽」,配對一至三位小一生。家裡的爸媽照顧孩子無微不至,但學校的爸媽如何運作? 首先,學校先舉行啟動禮,讓老師與「子女」認識,談談天見見面,然後每個早會或小息,均看見「老師爸媽」挽著小手,漫步校園中,相處很輕鬆! 有時,發現「老師爸媽」會帶同零食,跟子女一起分享;或課前,跟家長義工一起協助學生的功課收拾好沒有?書包帶齊所有物品沒有?手冊或通告簽好家長姓名沒有?一句句的叮嚀、一句句關心的問候,就如家長般緊張呢! 有時課後,又看見「老師爸媽」走到學生面前,問及當天學些甚麼?有甚麼不明白?跑上教員室,又會見到緊張的「老師爸媽」電話聯絡子女在家的家長,詢問孩子在家裡的表現,或是否已適應學校的生活等。 在小一生的「滿月」日子,早會上,每位「老師爸媽」都帶備學校的毛巾蛋糕送給小朋友。這些蛋糕美不勝收,好像真的蛋糕一樣。可愛的小一生看見就心花怒放,想一口把它吃掉,嚇得「老師爸媽」連忙拉住他,邊說:「來吧,我們拍個照吧!」這時,小孩子又面對鏡頭笑得比陽光更燦爛! 翌日,三年級的胡老師走過來,對我說:「校長,妳可知貪吃的小星,昨晚把毛巾蛋糕放在雪柜,早上要拿來作早餐吃啊!」看到老師擁有赤子之心,真是孩子在學校的爸媽呢! 耶穌的教誨:「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做老師每天都有這個福份,真好!    
kjy13b_20111127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1.27
林樂培教授聖樂欣賞會後感
  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一九六五年結束)後,各地天主教會開始籌備以母語詠唱的聖樂。這樣,普通信徒更能明白及感受到禱文的內容,進一步提昇自己對天主教的認識。七十年代的香港,當時天主教香港教區亦盡力組織資深聖樂專家及本地作曲家,為推動廣東話聖樂作好準備。林樂培教授獲邀請為教區創作了最廣為人知的粵語聖歌——《天主經》。他編寫《天主經》的旋律、以九聲粵語誦唱「天主經」的經文完美地結合,音樂線條的起伏亦與禱文緊密連繫。 禱詞與音樂的關係 筆者自小於天主教學校成長,對林樂培教授為《天主經》所譜的音樂有很深的感受。小學時,我們所有學生每天早上上課前,都會在操場集隊,聽修女校長訓話。我們男校生並沒有過人的專注力,很快便會心不在焉。但當修女帶領唱《天主經》時,我便會回過神來,高聲歌唱,引來身旁同學的奇異目光。我投入地詠唱不僅是因為自己十分熱愛歌唱,林教授寫的《天主經》,旋律與經文讓我感受到誦唱聖歌時那股激動,產生一種由心而發、由內而外的存在感。聖樂中,「願祢的國來臨」一句,旋律是從較低音向上爬升,「國」是這句中最高音的,格外突出。接著下一句「願祢的旨意」亦維持在較高音域,襯托其後較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或許林教授於撰寫音樂時,並沒有考慮經文與音樂上的佈局,但我認為在較高音域的「祢的國」與其後低音域的「奉行在人間」,是採用了西方聲樂的文字著色技巧(word painting)。此高低音域上的對比,反映了天國與人間的距離,讓整首聖詠更傳神。 獻唱聖詠時的悸動 當聖樂能感動歌者時,其頌唱的音樂也會為其他信徒及聽眾帶來感動。我念中學時候,音樂老師黃燕芳老師經常向我們解釋,以歌聲頌揚上主更能讓祂聽到自己的聲音。上星期由教區聖樂委員會籌辦的聖樂欣賞會上,我看見自己的學生在主教座堂中真摯地獻唱林樂培教授另一首聖歌——《聖母經》——的時候,那種純真、誠心,讓我熱淚盈眶。這首聖歌沒有太多的旋律起伏,配合以較溫暖的 G大調創作,讓整首經文能平淡、詳和地頌唱。林教授編寫的粵語聖樂能歷久不衰,音樂與經文的完美結合就是主要的原因。可見音樂創作者的個人信仰經驗,在他的作品中盡情流露;美妙的聖樂不單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動人歌詠,更是一份信仰的分享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