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10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05
從小玩意
看大社會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兒童生活研究計劃
  (本報專題)公仔紙、鐵甲人、印水紙、字母擦膠……這些都是昔日香港最受歡迎的玩意。它們不會發出聲響,也沒有電子屏幕,有些甚至不是立體的,卻在它們的年代,俘虜了無數小孩子的心,是孩子們最寶貴的家當。讓我們一起走進時光隧道,去看看上一代的兒童世界吧! 香港歷史博物館於三月開始「香港兒童生活」研究計劃的物品徵集行動,至今已收集了超過一千四百件物品,負責此計劃的一級助理館長(自然歷史)張銳森認為反應不俗。「歷史博物館的理念是搜集、保存,最後作陳列展覽。這次徵集行動便是希望增加藏品數目和類別、豐富館藏,以準備未來的展覽」,張銳森解釋。「我們搜集戰後五十年代至今的玩具和兒童用品,發現它們在不斷變化,而且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本土玩具 眾生相 「五、六十年代物質條件缺乏,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買得起玩具」,張銳森表示。當時的小孩要不跑到空地玩集體遊戲,要不便是自製玩具,橡根繩、紙足球等,這些都是當年的創意之作,數個「荷蘭水蓋」(即鐵製汽水蓋)亦已夠孩子樂上半天。七、八十年代經濟開始發達,玩具的面貌亦有所改變,開始流行超合金模型、超人公仔等與卡通人物有關的玩具,但仍屬比較簡單的玩具,沒有太多教育意義。 時至今天,孩子的玩具已全然變了另一個模樣,電子遊戲、小電腦等,是上一代想像以外的玩意。「九十年代開始著重以玩具提升孩子的學習和智力發展,以益智和互動的玩具為主」,張分析時代演變與生活趣意的變化。「時代進步很影響小朋友的用品,昔日我們用沙膠,現在孩子用的是塗改液;物質豐富了,孩子的選擇更多。」 以「煮飯仔」為例,六十年代的配件選擇較少,其中炭爐、舊式暖水壺等都是當時的生活寫照;及至九十年代,「煮飯仔」的配件變得非常精緻、更加多元化,更加入了不少咖啡壺、多士爐等新玩意。張補充,「現在『大富翁』也有電子版,只要輕觸屏幕,不用再抽『機會卡』和『公益福利卡』,可見時代對玩具的衝擊。」時代變遷改造了玩具,玩具也反映了社會進步。 擁抱回憶 善珍惜 玩具的意義不止於玩樂,它們還滿滿的盛載著令人會心微笑的回憶。「它們或會勾起你昔日校園生活的回憶」,張續道,「雖然簡單、細小,但不同的玩具代表了不同年代的童年生活,是一份集體回憶。」 「對我來說,字母擦膠最能代表我的童年生活」,張銳森微笑著回味,「我認為這是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兒童用品。以前,大家總希望能集齊全套二十六塊字母擦膠,更捨不得用呢。」他表示雖然未安排確實展覽日期,但希望將來展出時可以成為一個平台,讓生於不同年代的人,都能了解其他年代香港人的童年生活。 他亦期望藉此讓同學們更了解上一、兩代的童年生活,從而更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上一、兩代的兒時生活跟現在很不一樣,他們生活困苦,好些完成小學或初中便已經要工作養家,年紀小小便要負上成年人的責任」,他寄望學生讀者懂得欣賞擁有的:「這個年代的小朋友有這麼多資源,其實很幸福。」 他強調擁有原是寶貴:「很多時候,物件稍為陳舊一點,我們便丟掉。但要知道,有些東西失去了便不能再擁有、被取締後便會從此消失。」張銳森亦鼓勵同學們在年底徵集計劃結束前,把舊玩具捐贈給歷史博物館,「博物館不只收藏年代久遠的物品,因為現在不保留的話,過些日子想找卻再也不會找到呢。」也許,不論你和我,都能為保留香港兒童文化生活出一分力。(澄) 記者手記 回想小時候只能用沙膠的日子,要擦走錯處並不容易,常留下痕跡,一不小心更會把功課簿弄穿,挺麻煩的。但正因為沙膠的不方便,每寫一個字都小心翼翼。反觀有了塗改帶等文具後,很容易把簿子四處都塗得白白的。物質生活改善的確帶來了不少方便,我們卻漸漸地忘記了珍惜呢!  
kjy02_201209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8
這個中秋不簡單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綵燈製作
(本報專題)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過晚飯,一邊分享香甜多汁的楊桃、水晶梨,一邊細啖月餅的滋味。雖然飽得捧著肚子,但還是有點不滿足。為甚麼?因為中秋佳節總得賞明月、提燈籠、賞花燈才夠意思吧!將軍澳天主教小學的一班學生慶祝中秋節的活動並不限於此。他們早從七月開始已在埋頭苦幹,製作一個個充滿創意、充滿汗水的獨特中秋綵燈。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今年共有四件綵燈作品,參加康文署舉辦的中秋綵燈設計比賽,本報記者就其中兩件參賽作品,訪問六位負責同學,分享他們綵燈製作過程中的點滴。 善用資源 分享喜樂 一個小男孩一手提著黃色的紙燈籠,一手牽著毛茸茸的白色小狗,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這是六勤班林詠昕和何煒霖同學的作品,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提燈的日子」,在剛舉行的綵燈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何煒霖笑著表示作品的靈感來自自己的生活片段,「有一年中秋節,我帶著我家的小狗到公園賞月,十分難忘,所以我決定將當日的情境製作成綵燈,希望和其他人分享這份快樂。」 二人均是第一次製作綵燈,新嘗試加上二人分工合作,他們都很享受這次經驗。但製作期間並非事事如意,特別他們的作品加入了傳統中國綵燈的元素,製作更添難度。他們先以包心鐵(有一層紙包著的鐵線)捆紮綵燈的骨幹,鋪上馬拉紙(馬拉紙紙質薄而輕,常用於製作燈籠和糊紙工藝)或玻璃紙,然後按需要以不同的物料裝飾作品。 林詠昕認為最困難的部份是捆紮綵燈的骨幹,「包心鐵很硬,很難剪斷呢!加上一個步驟做錯了便要拆掉重頭再做,製作綵燈並不容易。」何煒霖則認為貼上馬拉紙最困難,「因為一不小心便會將紙弄穿。」他們默默耕耘,衝破有限,作品也在他們的努力下慢慢成形。從旁協助的鄧木林老師表示其實綵燈製作也是一種學習,「學生從中可以學到如何解決問題,也能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訪問當天,兩位同學正為作品妝點,添加細節,將棉花黏上「小狗」身上。鄧老師讚賞兩位同學在製作過程中十分投入,而且創意十足,「他們有很多構思,更提出用棉花裝飾,以表現小狗的質感。」 環保意念 合力推動 美勞室的另一角有個小鳥模樣的綵燈,兩只粉紅色的小鳥似準備擁抱著對方,又似在喁喁細語。走近細看,才發現小鳥的每根羽毛也是由膠袋剪裁而成,甚花功夫。製作這個花燈的是六勤班的梁雅珊、許懿楠、黃天韻,以及六敏班的何沅樺,四個小妮子也是從暑假開始,已著手準備這次製作。 這個在比賽中奪得小學組季軍的綵燈取名「月語」,梁雅珊解釋創作意念是兩隻很久沒有見面的小鳥朋友,趁著中秋佳節,在月亮下相聚,互訴心事。許懿楠表示以膠袋作材料是配合環保的概念,「我們使用的膠袋是同學們一同收集回來的,而膠袋以外,我們也有運用馬拉紙。」 何沅樺補充綵燈別具特別意義,「除了應節以外,綵燈的光和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互相輝映。」這般說法甚有人月兩團圓的意境。除了黃天韻,其餘的三位同學都並非首次接觸綵燈製作,經驗比較豐富,但難度依然。何沅樺續道:「去年造的綵燈以兔子為主角,要製作的動物不同,捆紮的方法也不同。」 問及製作過程中最大的得著,許懿楠表示學懂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要有耐性,至於遇到最大的困難,卻是剪裁膠袋。「膠袋非常柔軟,而且很容易捲曲」,許懿楠道:「我們要將膠袋裁成一片片羽毛狀之餘,還要很小心處理,把它們壓平,再逐一黏到綵燈上。」「這麼不是很辛苦嗎?」記者問道。四個小妮子連忙點頭,但邊點頭邊說,「也是挺開心呢!」 另一位負責老師潘慧宜亦表示製作綵燈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新舊融合,「我們在材料和構思方面都沒有限制學生,有的作品以環保物料,如光碟盒、膠袋等製作。有些以動物為主體的作品則會建議學生以傳統的包心鐵製作,這樣比較容易表現動物的不同體型和形態。」潘老師期望學生們都有所得著,「得獎是額外的,最希望他們享受創作的過程,學懂合作和待人接物。」 綵燈的意義不再限於慶祝中秋節,而這個節日除了提醒我們珍惜親友以外,也教懂了這群學生善用才能,互相合作。(澄)
kjy01_201209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8
幽默小故事 發揮大創意 王安如 王如茵姊妹 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 奪亞
 (本報專題)電子產品化身為魔鬼的禮物、鞋子懂得開口說話⋯⋯這是創作的世界,創意無邊界。只要你敢想像,甚麼事也有可能。王安如和王如茵兩姊妹年紀相差兩年,卻同樣喜歡寫作。今年,他們雙雙在康文署舉辦的「2012年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奪標,分別在高小組及初中組取得亞軍。 細心觀察 大瞻創作 創作靈感來自身邊的一事一物,只待我們細心觀察。就讀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小五的妹妹安如,得獎作品〈魔鬼的禮物〉講述主角陳先生一家原是十分融洽美滿,因著魔鬼送來高科技產品作禮物,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安如表示靈感來自日常生活,「我留意到現代人很沉迷電子產品,在交通工具和家裡也是。」 安如的故事中亦出現了不少有趣獨特的角色,例如魔鬼速遞員一角的靈感就是從電視劇集得來。她補充,為故事中的家庭安排一對貓狗作寵物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和諧,「我覺得美滿的家庭都會有寵物,才算完整,而且貓貓狗狗會鬧出很多笑話!」她希望藉自己的寫作提醒讀者重視與家人的關係,「都市人應該反省有沒有因為高科技產品而忽略了天倫之樂,我們應該花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呢!」 姐姐如茵是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中一生,她的得獎故事〈枱底的對話〉藉富有太太光顧平民化餐廳,與其他客人同枱吃飯,從而展開三對鞋子在飯桌下的對話。富太太的名牌高跟鞋以貌取人,看不起同桌一對父女所穿的「白飯魚」(廉價的平底布鞋)和涼鞋,並沒有見到背後窮爸爸為給女兒買一雙涼鞋所需要付出的許多汗水和努力,也沒見到父女對鞋子的愛惜,最後更被主人隨便拋棄,流落堆填區。 談到創意靈感的來源,如茵表示她每天上學都經過一條繁忙的天橋,觀察到人們腳上的鞋子大不同,「我看見有些人的高跟鞋很漂亮,有些人卻只是穿拖鞋。」所以她靈機一觸,想到以鞋為題材,去反省香港人是否太注重物質生活。「我希望讀者明白不一定要穿名牌才會開心,很樸素的衣服只要穿得有心思也可以很好看。有錢,不一定是最好的。」 珍惜經驗 獎項為次 姊妹倆閒時愛閱讀,經常跑到圖書館去,簡短小故事、成長故事、偵探小說通通都愛看。訪問當天,她們對本報的會議室書架上各類書籍深感興趣,更一度詢問本報記者可否借來看看。安如認為閱讀對寫作非常重要,「從書本可以學到好的詞彙和文句,也能參考別人的寫作手法,對寫作很有幫助。」但她們強調創作並不是為了得獎,二人同聲道:「得不到獎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 創作的過程中,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亦不可缺少。媽媽經常鼓勵小姊妹多閱讀、多寫作,也會讓她們到書局選購喜歡的書籍,給她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頒獎典禮,除了爸爸媽媽外,疼愛她們的祖父祖母亦來參加,給小姊妹一份認同和讚賞。除此之外,身為天主教徒的安如和如茵亦相信生活中還有天父的守護,「我們覺得天主在天上,時時保守我們。」 談到未來,喜歡和小朋友相處、好動活潑的妹妹安如,期望跟媽媽一樣當教師。至於姐姐則希望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幫不到自己」,如茵道。創作不單需要創意,也需要配合廣泛的閱讀和紮實的語文基礎。實現夢想亦然,要敢想敢試,但也需要努力和堅持。(澄)   今年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第十八年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該項比賽,以提高學生對文學創作和欣賞的興趣。比賽分高小組、初中組及高中組,題材及創作形式不限,讓學生發揮想像力。 <惡魔的禮物>節錄 片內有陳生一家的樣子,可是,他們竟都帶著厚厚的眼鏡,指頭腫脹,家中還有很多老鼠走來走去,而小狗多士則奄奄一息......忽然,大家都恍然大悟,這將是他們沉迷電子產品的惡果。他們大吃一驚,決定不再沉迷這份「魔鬼的禮物」。 <枱底的對話>節錄 當地盤工人和女兒吃過飯離開飯店時,經過跌坐在街角的高跟鞋,「白飯魚」布鞋便跟小涼鞋說:「只要主人真正愛惜我們,當一對舊鞋,不是比當一對被遺棄的名牌高跟鞋更幸福嗎?」
kjy02_201209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14
伍華小學鄧秀麗老師 沉醉藝術海洋
  (本報專訪)六月中旬,天主教伍華小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鄧秀麗老師獲頒本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藝術教育學習領域)」,這消息令全校師生感到鼓舞!鄧老師接受本報訪問,她欣喜地說:「我認為獎項的意義在於本校視藝科的教學方向獲外界肯定!」 大學時期,鄧秀麗老師修讀新聞系,曾任記者,及後投身教育界:「初到本校,我已被安排教授美勞科,即現今的視覺藝術科(下稱為視藝科)。我不是讀美術出身的,公餘時,我在香港教育學院修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主修美術,這時,我逐漸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鄧老師孜孜不倦,為了擴闊個人視野,更在香港理工大學完成了三年的藝術及設計教育學位課程(Art & Design in Education):「我相信不斷進修和接觸藝術,有助我帶領學生認識藝術。在理工大學讀書的日子,我慶幸曾跟隨兩位講師、本港藝術家蕭競聰和李慧嫻學習,對我影響深遠。當時,本校李淑儀校長同意讓我在校內展覽我的裝置藝術作品,作品的設計理念源自全體六年級學生進行匯報的資料,匯報的主題圍繞教育統籌委員會(即現今的教育局)推行教育政策改革提倡『愉快學習』的宗旨。 鄧老師回顧在該校執教鞭十七年的日子裡,為四至六年級學生推行視藝科專題研習的計劃,是她教學生涯裡難忘的經驗:「最初,我教導學生認識視覺元素,為學習欣賞藝術作品奠下基礎。我為學生介紹西方藝術家,讓他們從而了解藝術作品。我認為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何不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物件入門?於是我想到了本地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富有本地色彩,就這樣,我在計劃裡加入了認識本地藝術家的元素。」翻開桌上數本為各級學生設計的視藝科小冊子,資料詳盡,圖片豐富,能想像鄧老師為搜集和整理資料,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她更製作簡報,加深同學對學習主題的印象。 是次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言談間,鄧老師多次流露對校長和同事們的謝意:「校方的支持相當重要,為視藝科提供發展的空間。與視藝科老師們同心協力工作,更獲得其他科目的老師的認同,那份滿足感很大。 」鄧老師經常鼓勵學生採取主動的態度,把握不同接觸藝術的機會:「多年前,我為高小學生介紹本地視覺藝術家黃國才,我提議他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黃先生的電郵地址,直接請教他。後來,一位學生走來跟我說:老師,我已跟黃先生聯絡了,可否請他到學校舉行講座?」小學生的積極態度,促成了學生與藝術家在校園裡會面的機會,令鄧老師既感動又驚喜。她認為相對其他科目,在視藝科裡建立的師生關係較輕鬆:「我們著重學生在過程中的得著,引導他們創作,探索表達作品的各種方式。師生互相交流和分享,這情景好比一幅美麗的構圖啊。」 藝術有助提升青少年的素養和內涵,鄧老師說:「天主創造天地萬物,藝術就是讓人學習欣賞身邊的事物,開闢創意空間。例如每一片葉子都呈現不一的形狀和色調,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葉子;想一想,可以運用書包拼砌葉子的形狀嗎?這種正面的欣賞態度,也可應用於待人處事方面。」鄧老師指出藝術並不是一門深奧的科目,只要大家放慢腳步,靜心觀察周遭的事物,不難發現每天的生活都被藝術包圍著:「當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兩者互相影響。藝術世界猶如海洋般廣闊,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認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