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專訪寶血會劉燕棠修女 追隨基督以愛育靈
(本報專訪)中學時期的劉修女就讀寶血會開辦的德貞女子中學,她認識信仰時亦由寶血會修女講授要理,中學畢業後領洗入教。「我在中學才接觸信仰,感謝學校的良師益友,讓我認識天主。」畢業時,她已立下投身教育界的志向, 並升讀教育學院;教育學院畢業後,她亦順理成章,擔任教師。 德智並重 全人教育 1980年,劉修女加入寶血會,1989年宣發永願,「修女透過傳教生活,可以愛更多的人。」她表示度奉獻生活是源於對天主的愛,一路走來,她滿懷感恩和喜樂;而她進行教育工作時, 亦是懷著同一的心。除了三年的初學培育和三年修讀神哲學,畢業後,她從未離開教育工作。 接受修會的派遣,劉修女先在寶血會培靈學校擔任教師,後來擔任該校校長。經過五年的光陰,她到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擔任了一年教師,其後升任校長,直至上午校2009年遷至現址,轉為全日制小學(即寶血會思源學校);劉修女繼續擔任校長。 多年來的教育工作中,劉修女一直秉持寶血會的教育精神:「犧牲修和」。「我希望學生實踐校訓『愛主愛人』,亦期望他們樂於服務,願意與人和好。」此外,她亦著重在智育、德育方面培養學生,「知識創造未來,但品德教育和信仰培育同樣重要;像小鳥要兩翼平衡才能飛翔, 學生也需要德智的平衡發展。」 關懷弱小 心繫福傳 劉修女認為不論是教師或是修道人,教授知識以外,以身作則亦非常重要。「我很認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句說話,身教言教,作為教師和修女,我的行為也是學生的模範。」她強調修會亦十分重視與弱小者同行,「學生中亦不乏弱小者,可能是資質方面,也有的是行為甚或家庭背景方面比較弱勢,但我們更加應該疼錫這些學生。」她補充,學生成材便是老師的驕傲。 對於學校,劉修女有更深的一份情,「學校是家以外的另一個家,老師、家長、學生都是一家人,大家也有責任愛護學校。」服務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及寶血會思源學校二十多年,劉修女見證學生畢業後回來母校執教,又難忘當年聘請的新老師現在已成家立室,更曾有老師借用學校的禮堂舉行婚禮,「在學校裡,大家就是一家人。」她感謝天主,給她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老師間友愛共融,互相幫忙,他們以言行身教培育學生,並對學校富有歸屬感。」 服務學校以外,劉修女亦關心國內的教育需要。她參與1991年成立的慈善團體川彥社,該社關注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重點關注山區少數民族,籌款助學及建校。「長假期時,我會和其他成員親身到山區考察、落實建校等,我認為這樣的工作亦能實現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   卸下學校的工作,劉修女表示自己當然對學校有不捨之情,但她是開心、放心地離開。「因為學校的教學團隊成熟了,我不擔心,也不掛心。」未來一年,修會安排她進行靈修年,讓她反思修道生活,可以在修道旅途上有更多力量繼續向前行。她指尚未知道修會將安排她未來進行甚麼工作,「我懷著待命和服從的精神,等待修會派遣,但我對到中國福傳有一團火,我渴望到中國內地服務。」(澄)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3.09
迎接開校三十載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千人舞蹈大會
踏進校門,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的校舍洋溢著歡樂的氣氛。該校紮根荃灣區三十年,教育孩童,傳揚基督精神。為慶祝學校周年紀念,全校師生、職工及家長積極參與二月十四日舉行的千人舞蹈大會,透過民族舞及流行舞慶祝這件盛事。    (本報專題)配合明快的節拍,參加者揮動手上色彩繽紛的手套,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當天,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舉行班際舞蹈比賽和千人舞蹈大會,兩位同學和兩位參與家長和我們分享活動後感。 全校齊心添溫暖 早在兩、三個月前,同學們已開始在體育課學習不同的舞步,為千人舞蹈大會做好準備。活動當天擔任領舞員之一的梁文軒更在暑假已開始練習和編排舞步。問及文軒最喜歡當天活動中的哪一支舞,他笑著說,「全部我都喜歡,因為這些舞的節奏感都很強!」 《可愛的蘇珊娜》是文軒和同班同學參加班際比賽的舞蹈,也令他最難忘,「我們和體育科老師商量後,改動了它原來的排位,結果更獲得五年級的冠軍。」他補充道,「雖然今天天氣寒冷,但全校的人聚在一起,我心裡感到很溫暖。」 文軒的媽媽亦與他一起跳《可愛的蘇珊娜》,「我覺得這次活動後,我和媽媽更親密了」,文軒表示,「雖然剛開始練習時她未能掌握節奏,但我認為她今天跳得很好。」梁太亦很高興可以和兒子一起參加這項慶祝活動,「很開心可以和文軒、其他學生及老師一同享受校園生活;我也很欣賞文軒用心教導我舞步,以及他在過程中展現的認真和耐性。」 親子同行倍喜悅 至於就讀四年級的劉家楹則最喜歡《我們的style》一舞,「因為這舞包含了我們的創意」, 她解釋。這舞改編自一首韓國流行曲,由領舞的同學協助改編。她也感謝老師的教導,「《排排坐》這支舞的中段節奏加快,有難度,幸好老師不斷慢速重播教學片段指導我們,最後我們也能掌握舞步。」 和媽媽一起參與在大操場進行的千人舞蹈大會,一起完成了三支舞,家楹十分興奮,「與媽媽一起跳舞很開心!」她表示媽媽本身不懂跳舞,「對媽媽來說跳舞並不容易,剛開始她還跳得挺差勁,所以她下班後,我們會在家裡一起練習。」家楹也讚賞媽媽活動當天的表現,「媽媽進步了很多呢!」 劉太亦分享感想,「我平日也會盡量參與學校活動,因為可以和孩子有更多話題,更了解她,也可以增加與學校的溝通。」她難忘練習舞步的過程中和女兒相處的點滴,「家楹很有耐性,而且很細心地留意到許多細節,例如是我動作不夠完美的地方,她會提醒我;我覺得女兒長大了。」 師生合作創新意 是次活動統籌潘偉雄老師表示學校透過舞蹈慶祝校慶的構思,可追溯至三年前。「當時學校採用的課間操變化較少,因此我們創作了一些適合的舞步讓同學舒展筋骨,累積起來,就成了千人舞蹈大會的部份舞蹈。」這次活動中亦包括同學的創作,領舞的同學改編受學生歡迎的流行舞曲,加入孩子們喜歡和能力所及的動作,變成一支名副其實的《我們的style》。 活動當天擔任一至三年級班際比賽評判和接待家長的中文科程麗珍老師分享,「我認為同學彼此間的合作和享受舞蹈的喜悅十分難得;我也樂於見到家長們投入活動,並向我反映他們享受過程。」     潘老師補充他欣賞同學和同工的全情投入, 「剛開始練習時,不少男同學都顯得有些抗拒, 但我很高興看到他們今天都很投入,作出新嘗試。」他表示這次活動順利完成是群策群力的成果,「視藝科老師建議我們戴上彩色手套,令視覺效果更理想;也感謝同工付出的時間和心血, 一起合作完成數次的綵排和今天的活動。」(澄) 
kjy08_20140223
icon47
創作天地
2014.02.23
2014.02.23 : 文章
   看不見的世界 一個溫暖的下午,我穿著短褲和汗衣,去鄰街的盲人中心。那裡專門幫助一些失去視力的人。我到那兒當義工。 走著走著,我不小心撞倒了一個和我年紀相若的女孩。她戴著太陽眼鏡。我感到很疑惑。我向她道歉,這時,她除下了太陽眼鏡,我才知道她是一個視障人士。她去的目的地跟我一樣,於是我便護送她。 到達後,我看見更多的視障人士。他們有些出生後就看不見這個世界,看不到美麗的色彩……但唯一他們能夠自我安慰的是他們所說的:「看不見這世界的殘酷」。 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珍惜視力,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人,活在這個「看不見的世界」。    張希 白田天主教小學 六B       我的日記 十月三十日 星期三 晴天 今天早上,我在家裡和奶奶吵了一場架。媽媽制止我,她罵了我一頓,勸勉我一定要尊重長者,不能如此無禮。我哼了一聲,愛理不理地繼續看書。 到了下午,爸爸帶我上茶樓去。在馬路上,一位老婆婆推著手推車,吃力地準備橫過馬路。爸爸看見了, 吩咐我上前去幫助老婆婆。我不情願地走到老婆婆的身邊。當我幫她把車子推過馬路後,她抬起頭向我道謝說:「你真是個乖巧的孩子啊!」雖然我得到了這般的讚美,內心卻感到十分慚愧……  我慚愧的原因是因為我根本沒資格獲得老婆婆的稱讚,我連家中的奶奶都不懂得尊重,又怎能這樣厚顏的接受稱讚呢?這刻以後,我決定痛改前非,以後一定要對奶奶更好,要尊重她,讓她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區瑜芳 聖嘉勒小學 五F      一份禮物 每當我看見這張照片時,就會想起我九歲那年,媽媽送給我一份特別的禮物,那是一本舊日記。 七歲時,我已懂得寫不少字,所以媽媽讓我寫日記。她希望我能提升寫作技巧,我也不負她所望,我把每天發生的事情都寫下來。慢慢地,我的回憶都在日記裡,我稱呼它「我的回憶」。可是,我八歲時,我們搬家了。那次搬家時,有很多東西都被媽媽扔掉了,包括那本日記。 寫日記已成為我的習慣,可是,現在不能寫了。一年過去了,我的九歲生日來了。生日那天晚上,桌子上放著一個大大的蛋糕,美味極了。吃完蛋糕,忽然,媽媽從房間裡拿出一個盒子來,原來,那是我的生日禮物!那時,我既興奮又驚訝,我把禮物拆開,呀,我的日記!原來,我的日記本子一直被媽媽藏起來,我非常高興,還拿著日記本子親親媽媽呢。這一刻,爸爸拍了張照片,留作紀念。 晚上睡覺時,我心想:「『我的回憶』終於回來了。」然後,我抱著那張照片和日記,漸漸地,我感到了母愛。   唐杰盈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五E       節約能源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要節約能源,不然,地球伯伯就會生病了。 在家居,沒有人在家,我們應該關上電燈和風扇。吃午餐時也應該吃光食物。在學校裡,我們不應該隨地拋棄廢物。走進社區,我們應該自備環保袋和停車熄匙。 如果人們繼續浪費能源,地球就會生病,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也有影響。最後,我們不要浪費食物、食水和資源,地球如果生了病,我們就會很擔心了。   李康琳 獻主會小學 三B       第一次溜冰 暑假的一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和爸爸一起到溜冰場。 我先穿上溜冰鞋,還穿上保護裝備,然後跟著爸爸走進溜冰場。我一走入溜冰場,就不小心滑倒了。我堅強地站起來,跟著爸爸學習。可是,無論我多努力,都停不了滑倒在地上。當我想放棄時,爸爸說:「你的雙腳要向外滑出去, 不可像走路般。還有,你可嘗試揮動雙臂,那可以令你更容易平衡。」 聽到爸爸說的話,我立即重獲信心,加緊練習。我把雙腳向外滑出,加上雙手的幫助,終於,我成功了。我學會了溜冰!  最近,離家不遠的溜冰場舉辦比賽,我參加了,還得到亞軍呢。學會溜冰後,我才明白為甚麼爸爸那麼喜歡溜冰。這件事也讓我明白做事要勇於嘗試,要努力才可以成功。   周采妍 嘉諾撒聖家學校 五B       買醬油 今天,媽媽吩咐我到超級市場買醬油,因為家裡沒有醬油了。媽媽給了我兩個十元硬幣,我便出發了。 在路上,我看到自動販賣玩具機,裡面有我渴望已久的玩具。我心裡想:醬油賣十元,我有二十元,把一個十元投進自動販賣機裡,應該沒有問題吧。於是我把十元投進自動販賣機裡,「咔咔咔」,玩具從自動販賣機裡滾出來,我滿心歡喜地去超級市場買醬油了。 怎知道,醬油加了價,要十三元。我只好悶悶不樂地回家去。 回到家裡,媽媽問我:「醬油買回來了嗎?」我悔疚地說:「媽媽,對不起!我用了一些錢買玩具,剩下的錢不夠買醬油。」媽媽聽了後生氣地說:「你知道你做錯了麼?」我慚愧地低下頭,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說:「你知道錯就要改過,我們一起再去買醬油吧!」 經過這件事,我感到很慚愧,學會了答應人家的事一定要做到。   曾家雯 彩雲聖若瑟小學 三B       難忘的一件事 我經歷過無數次的第一次,這些經歷就像天上的星星般數也數不清,說也說不完。讓我挑一件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和大家分享吧!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是周六早上。我剛起牀,卻發現衣服上的鈕扣掉在地上,媽媽正在廚房裡忙著做早餐, 我打算把衣服交給媽媽縫補。但是,我的心裡想:我已經長大了,乾脆自己把鈕扣縫上吧。 接著,我找來針和線,然後把線穿進針眼裡。真不巧,我是個大近視眼,距離遠了,我就看不見針眼。好不容易才看清楚針眼的位置,我便趕緊把線往針眼裡塞。可是那根線不聽話,老是彎來彎去。終於,我把線穿好了,自己也累得滿頭大汗。 一切都準備好了,我開始縫扣子。我先在線上打了個結,然後把扣子放在衣服上,學著媽媽縫衣服的樣子,讓針在衣服和扣子間跑來跑去,針像做運動似的。一不小心,針刺傷了我的手指。我也不管了,繼續縫扣子。誰知它又刺了我一下,真倒霉啊!我把受傷的手指放在嘴裡吮吸一下,又縫了起來……  我終於縫好了!我把衣服拿給媽媽看,媽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我嘗到成功的喜悅,想不到它比蜜糖還要甜。 我第一次縫好扣子,真是又苦又累又幸福。   高杰 華富邨寶血會學校 五愛      第一次賣旗 今天是「義工之家」賣旗籌款日。我和媽媽帶著期待的心情,到聖公會靈風堂的禮堂集合。負責舉辦這次活動的陳先生說:「歡迎你們來到這裡!我們舉辦這次活動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賣旗籌款活動來幫助窮人改善生活,希望大家能認真地盡力完成,謝謝你們。」 聽過陳先生那番話後,我和媽媽便拿著工作人員給我們的賣旗袋,到九龍塘界限街去賣旗了。我們心情興奮,又緊張,因為那是我們第一次參加賣旗活動。我們在行人道上看到很多途人經過,我便說:「媽媽,我很害怕啊!因為我怕他們會責罵我呢!」媽媽安慰我說: 「我們做的是善事,他們又怎會責罵我們?最多只會拒絕我們吧。」「那我們該怎辦?」「向他們微笑點頭, 然後邀請另一位路人買旗便行。」 在媽媽的鼓勵下,我終於鼓起勇氣,走到一位女士身旁,然後說:「可以幫我買一枝旗?」那女士一邊笑,一邊說:「可以,當然可以。」之後,她就把善款投進賣旗袋,而我就給她一枝旗了。 透過這次賣旗活動,我不但學會了與陌生人對話, 還能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呢。     黃宇謙 喇沙小學 三A 
kjy03_20140126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1.26
意國種子 植根香港
湖北省位處中國內陸,即使現時乘搭高鐵由深圳出發,也要花上四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然而,寶血會傳教姑娘在十九世紀的香港,甚至徒步前往廣東沿岸及至湖北省傳教。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抵港後,很快便展開教育和社會服務。因著修女們深厚的愛德、充滿信德和希望的熱誠,吸引了很多中國女青年加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第三會。第三會的成員大部份是中國人,這些本地的女青年組成「中華寶血會」,被稱為寶血會傳教姑娘。她們協助外籍修女深入基層,探訪中國婦女及兒童,向他們傳福音,又努力考取政府要求的教師資格,幫忙修女在八間中文學校任教。 傳教姑娘的人數不斷增加,當中有一位譚加辣(1868-1929)。譚加辣原名譚細英,生於澳門,十八歲時決定加入第三會,二十一歲發願,正式成為修女。譚修女致力教學工作,身兼校長和老師職務。 1919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擴充傳教事務」通諭。教會回應時代的需要,提倡本地教會應有本地主教,傳教時應尊重當地文化的原則。師多敏主教(1861-1924,香港第三任宗座代牧)提出把本地華人修女從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分割出來,成立一個屬於本地教區的中國籍女修會,稱為「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建設地方教會,特別注重中國人的傳統和文化。譚加辣修女出任首任會長,她撰寫會章(指導修會成員的生活指南),又籌建會院。 多年來,寶血會秉承犧牲與修和的精神,透過團體生活及使徒工作,為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作見證,與貧窮弱小者同行。修會因應社會需求改變,於深水埗設立孤兒院(後來成為寶血幼兒園),又於粉嶺設孤兒院(後轉為收容因家庭問題而需特別照顧的女童,改名為寶血兒童村)。寶血會修女的服務範圍更擴至澳門和台灣,服務華人,讓基督的福音喜訊在中華土地上植根。  十二歲的馬金水  1858年,一群大埔碗窰的村民特意到荃灣聆聽天主教的道理。其中一名剛滿十二歲的少年人受福音感動,即場表明要求領洗的決心。他的名字是馬金水。金水十四歲時,在宗座外方傳教會高神父(Fr. G. T. Raimondi)培育下,到香港島升學, 成為出色的傳道員。他後來返回碗窰,擔任學校教師兼受薪傳道員,協助意大利籍的神父展開傳福音的工作。 1860年開始,外籍神父與一些來自中國廣東省的本地神父,在新界大埔區展開傳福音的工作,再由大埔區伸延至西貢區。無論中國籍神父或外籍傳教士都冒著生命危險徒步走遍大埔汀角、碗窰、水門頭、大浪灣、赤徑、深涌、白石滘、鹽田仔等村落,翻山越嶺,傳揚福音、為村民興辦學校及建小聖堂。1863年外籍傳教士於大埔上碗窰建小聖堂,並為第一位歸依天主的村民領洗。十年後,該村已有三十位天主教徒。馬金水不幸染上肺結核病,終年三十一歲(1847- 77),他的虔誠德表卻深深地烙印在大埔及西貢的信徒心坎裡。  成長中的香港天主教會.1841-1922 1841年 兩位中國籍神父隨同若瑟神父到香港。 1860年 馬金水升學,成為第一位受薪傳道員。 1911年 生於大埔碗窰的原居民馬俊賢晉升神父。 1922年 耶穌寶血女修會成立,總會院至今仍設於深水埗元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