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a_20160221s
Stories behind Idioms
2016.02.20
Donkey’s years
Donkeys originally came from Egypt(埃及)and the Middle East(中東). They were tamed as working animals more than 5,000 years ago. They can carry things on their backs, and pull a wheeled cart to carry heavy loads. Donkeys are like horses, but they are smaller and have longer ears. They are famous for being slow and stubborn.  There are two idioms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donkey’s years” and “donkey’s ears”. Can you guess which idiom means “a long time”?  I haven’t seen him for donkey’s years.  I haven’t seen him for donkey’s ears.  Actually both phrases mean “a long time”. However, “donkey’s years”(很長的時間)is now more commonly used whereas “donkey’s ears” is its origin. Scholars said that “donkey’s ears” was a pu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ecause donkeys have particularly long ear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 pun is a joke which uses a word with several meanings, or words which have the same sound but different meanings. For example:  The boy has been to the dentist many times so he knows the drill very well.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change from “donkey’s ears” to “donkey’s years” is possibly due to the vulgar pronunciation of “ears” as “years”. Some scholars said that nowadays “donkey’s y e a r s ” a re more common because d o n k e y s a r e s l o w animals and take a long time to finish a journey. Others suggested that “donkey’s years” make sense because donkeys a c t u a l l y l i v e a long time. In rich countries, donkeys may live until the age of 30 to 50 years old.  As donkeys always do boring work, we sometimes use the phrase “donkey work” to describe less interesting work that needs to be done. For example:  He does not like his job because his boss always requests him to do all the donkey work (艱苦乏味的工作) .  Do not mix up “donkey” and “mule”. A lot of Hong Kong people like to say that they “work like a mule”(「捱騾仔」). A mule is the offspring of a male donkey and a female horse. So it has the patience of a donkey and the strength of a horse. 
kjy02_2016013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30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和平使者
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竇福音》5:9)昔日,聖方濟.亞西西遠赴埃及向回教徒宣講基督,得到蘇丹王的禮遇和讚賞。聖方濟酷愛和平的事蹟,數百年來,傳頌至今。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下簡稱「聖文德」)全體四年級學生在去年底的聖誕節前夕,步武辦學團體方濟會會祖聖方濟的芳表,向鄰近的伊斯蘭鮑伯濤紀念小學(下簡稱「鮑伯濤」)伸出橄欖枝,進行互訪交流,一起唱歌、玩遊戲和分享美食,共享聖誕的喜樂與平安。 社區鄰人 今次與聖文德學生交流的均為鮑伯濤的居港南亞裔學生。其實,這次會面前,聖文德學生經常或偶然都會在街上碰見南亞裔人士,卻鮮有溝通,對他們普遍存有的印象一如就讀四AN班的張展俊所言的: 「好奇怪」、「陌生」,甚至更會像就讀四EL班的李曜冲所指的: 「壞人」、「不應該住在這裡」。引致曜冲產生這樣的印象,源於某次他在街上看到遠處有南亞裔人士與本地人在說話,他們看似互不相識,曜冲也聽不到他們在說甚麼,但不久那位本地人看似不高興地走開了,曜冲就認定那南亞裔人士應該說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就讀四BR班的莫思騏所居住的大廈則有些南亞裔人士居住,她只跟他們用英文說了一次「你好」之後,便再沒打招呼了。她坦言對他們沒有壞印象,只是生怕自己英文不濟而難以溝通。 活在同一社區,份屬鄰人,可是由於南亞裔人士的外貌、膚色、語言和衣著等與佔社區大多數的華人有很大的分別,令華人小學生或多或少也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普遍對南亞裔人士的印象都停留在想像。不過,自從透過學校的安排,有機會與鮑伯濤學生交流後,曜冲、展俊和思麒的想法都有改變。 雖然曜冲和展俊不肯嘗試讓同組的鮑伯濤學生,在他們的手上繪畫民族花紋(hena);而與曜冲一組的鮑伯濤二年級女學生,不肯唱歌又不吃他們二人一起試做的麥芽糖夾餅,但曜冲還是覺得那位女學生以至南亞裔人士都很友善。「她因為不認得歌詞的中文字,所以不肯唱歌;至於麥芽糖餅,可能因為他們飲食習慣的禁忌才不敢吃吧。」由於陌生而形成的隔膜和片面印象,親身接觸和溝通後便消除了。 文化交流有助促進不同族群的互相了解,朝著和平共融又邁進一步。就讀四DS班的羅佩斯之前都曾在遊樂場與南亞裔小童一起玩樂過,今次交流活動後, 當佩斯聽到同組的鮑伯濤學生對她也很愛吃的麥芽糖夾餅表示欣賞後,她更是喜上眉梢,「那位學生說麥芽糖夾餅很好吃,她會自己做,並與家人朋友分享。」這次經驗更鼓勵佩斯日後多主動與其他族裔的人士溝通。佩斯說:「以前經過他們身旁,我會嗅到一股奇怪的氣味;自從接觸後,我發覺那是他們族群的獨特氣味。」思騏眼見與她接觸的南亞裔學生都會說廣東話,便放心地與他們溝通。此外,更因為今次的經驗,讓她在街上碰到要說英語的其他外籍人士,也放膽地與他們溝通,還玩了一個開心的除夕夜。 接納差異 這個交流計劃的構思源自聖文德課程發展統籌主任王嘉敏老師,去年她藉工作的接觸,得悉南亞裔學生在港的處境,讓她萌生起今次的互訪。活動後,王主任了解到該校學生對於在港少數族群的看法而感驚訝。「近幾年,我們每年都會安排小四學生與社區人士交流,過去曾探訪聽障和智障人士等,學生反應積極,紛紛上前去服務他們。這次,他們最初的反應相對冷淡。因為不理解,學生心底裡存有偏見而不自知,這些不易被察覺的觀念卻影響我們與社區人士的睦鄰關係。」活動前,王主任安排了基督教勵行會的社工為學生到校講解,介紹南亞裔人士的飲食和衣著打扮等生活習慣,並讓學生試穿他們的服飾。交流活動當天,活動內容和獎品均由四年級學生分工設計和安排。他們分成兩組,一組留在校內做接待,另一組則外訪。事後,校方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以上學生支持及非常支持這次服務,願意付出玩樂時間,與他人一起分享快樂,另有87%的學生對學校的聖誕節聯歡沒有舉行「大食會」表示不介意,並喜愛藉著設計活動與他人同樂。更有近八成學生表示願意再次參與同類的服務。 該校校長張偉菁滿意活動的成果,「今次只是同類活動的第一次,我們稍後會有其他跟進活動。我們不期望學生在到訪前後有很大的分別,畢竟要接納與我們生活習慣很不一樣的族群,需要時間。」王主任亦表示首次活動的構思只要求該校學生主動示好,並不要求雙方有太多的交談。她倆均認為活動鼓勵學生對居港少數族裔友善,接納他們作為社區的一份子,就像昔日聖方濟致力促進與其他族群的和平共融。(敏) 
icon19
青苗天地
2014.03.09
2014.03.09 : 文章
  恩 賜 王景軒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丙 小時候上幼稚園,吃茶點前,老師也許會要我們誦唸:「感謝天父賜我飲食……」那時候, 我們知不知道自己在唸甚麼,又明白了多少句子裡的意義?現在看來,終究是老師們要求我們從小就懂得時時刻刻感恩,感謝上天的恩賜。 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把目光從電子屏幕上移開,看看天底下的風景。湛藍湛藍的大海、古老翠綠的大樹、無垠的藍天與白雲,它們的姿態都那麼美麗。簡單如窗外的景色,那怕污煙瘴氣,也有一梱樹、一小片天空能讓我們透透氣, 這也是上天的恩賜。「感謝天主,為祂莫可名言的恩賜。」(格後9:15)  如果上面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自己沒有好好體察自己的生活,那我們就要稍稍回過神來,整理一下生活的軌跡。生活上的急速節奏、無形壓力都麻醉了我們的神經,一直營營役役。於是, 我們失去了感受恩賜,以及感謝恩賜的能力。 要感受恩賜,先要拋開自己,意思是把自己看得卑微一點,像把自己比作茫茫宇宙裡的一顆塵粒。然而,這顆塵粒會呼吸、會思考、會走動,還會表達,不神奇嗎?再想像下去,這塵粒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與自己一脈相承的下一代,還落戶在太陽系裡,不太冷又不太熱,又有空氣和水的地球,不幸運嗎?然後,這塵粒又在繁榮升平的城市裡,用著地球富裕資源,在二十一世紀裡享受高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這樣的我們不幸福嗎?是天主賜下了生命給我們這些塵粒。「是你將生命的恩惠賜給了我,細心照顧維持了我的氣息。」(約10:12)    如是這般,感應到上天賜給的恩典,我們要持謙卑的心,多多感謝。常常覺得自己受到眷顧,讓我們不因為比較而覺得自己有所匱乏,不因為自以為有所匱乏而產生負面想法,走上歪路,就如同聖詠119:29裡說:「求你不要使我走錯誤的道路,求你恩賜我常遵守你的法度。」   敬師日與我   羅淑媚 德貞女子中學 四信 每年九月十日,香港不少學校都會舉行「敬師日」活動。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敬師日。我一早回到學校,驟眼看過去,門口已有幾位同學,背著書包,包圍著一位女老師高聲談話,並不時傳出笑聲。我繼續舉步向教室前進,在上樓梯期間,遇到一位相熟的老師。平時,我一定會低下頭,微微點頭或當作看不見老師;因為我知道即使打招呼,老師都是經常不回應我。想起今天是敬師日,我不應該因失敗而不在這個本應尊敬老師的日子,沒有向老師打招呼或問候,反而,我更應該向他們打招呼。無論失敗與成功,至少,我在這天向老師表達了我應有的尊重。 於是,我強裝鎮定,表現出和平常一樣的走路姿勢。其實,只有我才會知道自己的心跳得有多快, 小腿是如何在打顫。我揮著手,向著這位老師說了聲:「早安!」意料之外,那位老師也回了我一聲: 「早安呀!」隨後,老師就走了,我也轉身繼續走向課室。我的心依然跳動不已,摸了摸臉,原來臉頰早已滾燙。 不久,「敬師日」活動開始了,我們部份學生由教室前往禮堂,其餘則在課室觀看直播。我是在禮堂觀禮的其中一員,在觀禮的過程中,我留意到和同學坐在一起的老師,會和同學談話;最後的活動是唱《良師頌》,唱完後可以自行放學了。這時,大家將準備好的禮物拿出來,並說出祝福語。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老師,並感激他們對自己的教導。   我希望以後每天都是敬師日。大家能尊敬老師, 將來回到母校,看望一下那些曾教導過你的老師。   成為謙遜的僕人   陳瑤玲 聖安當女書院 四A  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我一向很喜歡當義工,聽到學校宗教組招募義工,為少數族裔與單親家庭學童補習,我立即聯同好友向老師報名。 在開始服務前,老師先為我們講解是次活動之目的,除了服務他人外,也是回應天主愛的召叫,仿傚學校主保聖人聖安當捨己為人的精神。 聖安當生於埃及一個富有的基督徒家庭。有一天,他在聖堂裡聽到福音:「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瑪19:21)他聽了這番話後,便將自己所繼承父母的大筆遺產變賣,他去救濟窮人,然後踏上了獨修的生活。附近的人被他吸引過來,聽他說道理,這讓更多的人認識天主。聖安當捨棄了榮華富貴,甘願將財產分給有需要的人,無私奉獻。 我雖然沒有錢,但我可以用我的能力去幫助他人,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會。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後,我們便參與四次的工作坊,學習與學童溝通的方法,掌握成為小老師的技巧。及後的每個星期四放學後,我和同學揹著書包,懷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向社區中心走去。經過一天上課, 加上堆積如山的功課,在教導學童時,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但在那小小的房間中,見到一張張天真的臉龐,每人都緊緊地握著鉛筆,一筆筆笨拙但認真的字跡,令我的疲勞頃刻消失,他們專心學習的態度讓我又恢復了衝勁。我的服務對象是一個內斂的初小學生。我翻開他的練習簿,把他不懂的地方逐點解說。可是,他聽後依然一臉懊惱。我們面面相覷,我想:我說錯了話麼?幸好中心的社工為我們解圍,原來那孩子聽不懂我那中英夾雜的說話,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平時說話有這樣的毛病。     這次的義工活動令我可以幫助那些弱勢學童,還讓我明白聖經的道理:「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 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3-45)要懷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求回報地去幫助其他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我要以基督為榜樣,實踐愛德,成為謙遜的僕人。儘管自己的力量有限,但總有一日,這個社會將充滿愛,變得更和諧共融! 
kjy03_20131124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11.24
你和我的空間與天地
  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  有一天,一位畫家約了朋友到山上去,朋友卻要待到黃昏才能開車到山上會合。畫家欣然答應,並在一大早就往山上去, 在那裡, 他看花、看樹、看鳥、看昆蟲……天色漸暗,畫家坐在山頭靜待朋友的到來,直到給夜色一層又一層的包裹著。這時候,山腳出現一點細微的亮光,並彎彎曲曲地往上移動。這時候,畫家心裡明白,朋友從漆黑的山路蜿蜒而上。友朋間的信任,真不問因由!  在你還沒有開口,但最需要幫忙的一刻,有一個人能出現在你跟前, 他就是你的朋友。友朋時刻相親誠然可貴,但各自持守個人空間,尊重彼此的獨異處,這也許是友情長存的真道。在《嘟嘟和巴豆》(T o o t & Puddle)一書,嘟嘟和巴豆雖然同住在山鷸凹,但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嘟嘟愛喜歡冒險,他到過鱈魚岬、大峽谷和紅木森林,巴豆卻喜歡待在舒適的環境裡。有一天,嘟嘟決心要看整個世界,並邀他同行,可嘟嘟給婉拒了。 一心一意要與好朋友展開一場冒險之旅的嘟嘟,想是非常失望吧!  可不!嘟嘟獨自打好行囊,並按照計劃,在二月天向溫暖的蠻荒非洲前進,開展他的世界漫遊。就這樣,嘟嘟到過非洲、埃及、所羅門群島、印度、阿爾卑斯山、西班牙、南極、巴黎及意大利,但他總不忘給巴豆寫信,告訴他新鮮有趣的見聞,以至異地新識的友朋。待在山鷸凹的巴豆呢?他喜滋滋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像在池塘溜冰、採楓糖漿、戀愛著春天的泥巴、跳水、畫畫,還有享受著跟朋友一起渡過的生日和萬聖節。不過,在巴豆渡過歡快時光當中,他也時刻念記遠方的朋友。有一天,嘟嘟想到回家,巴豆得悉後,即忙著打掃庭院,為嘟嘟準備盛宴,歡迎好友的歸來。 隆冬雖然寒冷,但嘟嘟和巴豆的家特別溫暖。看!在灰藍的雪夜,創作者荷莉‧哈比(Holly Hobbie)教兩扇窗透亮暖暖的顏色,並讓這兩位好朋友在那裡舉杯暢聚:  巴豆說:「為你環遊世界的冒險乾杯!」 嘟嘟說:「為你家裡的冒險乾杯!」 嘟嘟和巴豆同時說:「為我們同在一起乾杯!」 相知,並尊重彼此的相異處,各自擁有空間又互有交集,友情想是最能堅固永久,嘟嘟和巴豆在一整年的分別後,又可促膝夜談了。在《亨利散步去菲其堡》(Henry Hikes to Fitchburg)中的亨利和他的朋友,一如嘟嘟和巴豆,雖然有共同的目標, 要到菲其堡看美麗的鄉村景色,但方法各異。亨利要走路去,他的朋友則工作賺錢,然後買一張火車票去。臨別,這兩位好朋友這樣彼此祝福:  他[亨利]的朋友揮揮手說:「好好享受你的徒步旅行吧!」 亨利往菲其堡的路上走,他也揮揮手說:「好好享受你的工作吧!」 D.B.強森(D.B. Johnson)與荷莉.哈比同,都以左右頁分別描寫了兩位好朋友在不同的地方所做的事情。亨利的朋友努力苦幹,儲積分毫, 好買一張火車票。亨利呢?他翻山涉水渡河,穿過沼澤,還因躲避群蜂追螫,跳進池塘裡,真是一場大冒險!但亨利在旅程中得到很不一樣的樂趣,他採花擷草、看石頭、看風景,還在黑莓園裡嘗了美味的黑莓。最後, 亨利選了捷徑到達菲其堡時,但他的朋友早已坐在月光下等他。在中譯本的末尾,編輯記載了真實人物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事跡,以至與本書相關的故事,但容或有讀者的個人解讀 —— 亨利的朋友永遠沒法領略亨利旅途上的樂趣,但亨利也沒法明白他的朋友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啟悟。 雖然,亨利的朋友曾建議比賽,看誰先到菲其堡。其實,誰先到達都不重要,因為亨利和他的朋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共同的目標,既擁有自己,又尊重他人的選擇,他們各得其所,無分軒輊。再者,D.B.強森不是讓亨利在嘗夠黑莓後,還採了一大桶嗎?你猜,亨利為誰而採?為何而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