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21021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21
圖畫書之必要(上)
  前文指出,要讓不閱讀的孩子讀書,圖畫書是最佳的選擇,今天想跟大家談一談這個問題。 為甚麼圖畫書最合適?這跟孩子的閱讀意願和圖畫書的表現形式──圖文結合來述說故事──有莫大關係。 「學會閱讀」向來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重點,然而學生的閱讀意願卻不見得上升,不論西方或本地,反見到愈來愈多「不情願的讀者」(reluctant reader)。這些「不情願的讀者」的共通處是:他們有能力閱讀,卻不情願閱讀。在香港,受過教育的孩子基本都能閱讀(理解力當然有高低),但在有限的、可以自主的閒暇裡,他們往往不會把時間花在讀書上(尤其是面對著電子遊戲機、電腦或智能手機時)。由此可知,孩子不讀書,並非「不能」,而是「不為」。跟學會跑步而不主動跑步、學會彈琴而不主動彈琴一樣,這樣的「會」很難帶來「會」的益處,也不容易由「會」轉「精」。因此,要培養兒童閱讀,關鍵其實不是教導他們「學會閱讀」,而是引領他們「愛上閱讀」。 圖畫書正符合這樣一個要求。 圖畫書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文字簡潔,兒童容易閱讀並且能一口氣讀完;加上有精美的圖畫配合,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方便理解。因此,即使是最不情願的讀者,也能輕易讀畢圖畫書,並獲得閱讀的滿足感。 事實上,學者林奇-布朗(Lynch-Brown)及湯林森(Tomlinson)在談及西方閱讀趨勢時就曾表示,由於電影、電視、遊戲機、網絡等視像媒介的影響,催生了愈來愈多「視覺型」的孩子,他們習慣了豐富的感官刺激,當面對文字讀物時,往往會感到沒趣和不耐煩。圖畫書因為富於圖像,能夠對應當代兒童此一特性,所以較易讓兒童受落,亦較受兒童喜愛。 可見,圖畫書是引導兒童走進閱讀世界的金鑰匙,也是關注孩子閱讀的家長最不可忽視的童書類型。 然而,聽見圖畫書三字,許多人想到的只是他們記憶中的「公仔書」,並因為它富於圖像而視之為「小兒科」,或者僅把它當作過渡性的讀物看待。 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過時和落伍的想法,並完全脫離了現今圖畫書的發展。 圖畫書一語譯自英文的picture book,它在西方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已成為兒童文學中最為獨特的類屬。圖畫書原為不懂文字的幼小兒童提供早期文學經驗而設,但隨著愈來愈多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參與創作,它在內涵和形式、深度和廣度,以及讀者層面上,都大大擴充了。今天的圖畫書,已是一種深具文學、藝術價值的出版物,而它的讀者,亦早已不限於兒童。日本作家柳田邦男就曾提出「圖畫書的人生三讀」論,並在日本推動「大人應該看圖畫書」運動。 事實上,圖畫書中有不少經典作品,其藝術水平絕不比任何成年人的文學作品遜色。以下向各位推介幾位個人十分喜愛的圖畫書大師: 一、蘇斯博士(Dr. Seuss)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童書作家,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他的作品經常使用繞口令般的語言,諧趣而富有節奏感;圖畫和故事內容同樣誇張怪誕,但瘋狂和嬉鬧背後卻往往飽含深意。建議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宜讀英文原著。 推薦作品一:《火腿加綠蛋》(Green Eggs and Ham) 本書講述一個孩子努力不懈地向大人推介綠雞蛋和綠火腿的故事。山姆最愛吃綠雞蛋和綠火腿,他向大人推薦,可是大人不感興趣。怎知山姆毫不氣餒,無論大人怎樣嚴詞拒絕,甚至上山下海躲避他,他仍然窮追不捨,堅持要讓大人試試。大人無奈屈服,結果一試之下發現美味之極,山姆的推介最終得到認同。 推薦作品二:《霍頓孵蛋》(Horton Hatches the Egg) 本書講述一隻堅守信用的大象的故事。鳥兒梅吉生性懶惰,不願意整天坐著孵蛋,她又哄又求結果騙得路過的大象霍頓代替牠孵蛋。梅吉自此一去不返,霍頓卻在孵蛋過程中受到其他動物的嘲笑,更遇到可怕的暴風雨、雨雪交加的冬天,甚至獵人槍擊,霍頓始終堅持坐在鳥蛋上,信守他的承諾。就在小鳥孵化的一刻,梅吉卻飛回來領取鳥蛋,還驅趕霍頓。最終鳥兒誕生了,但意想不到的是,初生的鳥兒竟長得跟霍頓一模一樣。 (未完,待續⋯⋯)  
kjy03_20121014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14
如果你想孩子讀書
  七月的某一天,隔壁的同事忽然走來問:「升小二的女孩子,不愛看書,人倒是伶俐。有甚麼好書可以介紹給她?」 我狐疑地打量著友人,記憶中她好像還未結婚的。「那是我外甥女,」她馬上澄清:「她媽媽,也就是我妹妹,擔心她中英文跟不上,所以想讓她多讀書,把語文學好一點。」 我點點頭表示明白。我一直知道,現代的父母不易為,擔心孩子學業又憂心孩子才藝發展。只是我沒想到,現在連當姨媽的也要揹起這些焦慮。 為了表示友好,我馬上給她開列了書單,然後像拿著處方的老中醫一樣嘮叨著:「請鼓勵她媽媽,別把讀這些書的焦點放在改善語文上,那會令書變得沒趣。專注於書中的趣味,她會像你中了咖啡毒一般,不能自拔。」 滿以為事情完結,誰不知兩天後友人帶回她妹妹的質疑:「你們的想法會不會太理想、太不現實呢?」 我對這樣的回應並不陌生,我聽過不少父母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 讀書應該認真專注,讀有益的書,怎可以只挑有趣好玩的來讀呢? 我理解父母們為甚麼有這樣的立場,尤其是在這個學業成績決定升學命運的教育體制下,在這個標榜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社會環境裡,父母期望孩子多讀書,從而改善語文、提升學業,原是最平常普遍的想法。 只是,如果你真的想孩子多讀書,你最好不要把焦點放在改善語文這個目的上;如果你真的想孩子多讀書,你最好想方設法幫助孩子領略閱讀的樂趣。 因為,閱讀不僅具備有益的一面。閱讀向來有兩大功能:一曰教化、一曰娛樂,而後者,才是一切閱讀行為的起點。正如兒童文學學者諾德曼(Nodelman)所言,無論小孩或大人,之所以閱讀,是因為樂在其中,而不是因為閱讀能對他們產生甚麼好處。 事實上,這對於兒童閱讀來說尤其關鍵。 兒童天性愛遊戲、愛追求快樂,他們會因為某本書好玩有趣,而產生閱讀的動機,卻甚少因為有益、有教育意義而開卷閱讀。一旦從書本中發現趣味,他們往往樂此不疲,孜孜以求,由一時之感興趣慢慢形成嗜好、習慣。花在書本上的時間多了,自不免會得到閱讀的種種好處。因此兒童閱讀的津要,向在樂趣,而不在教化。 問題是,在娛樂處處的今天,許多人已不視閱讀為娛樂,而僅僅把它當作學習行為。於是,成人指導兒童閱讀,也往往聚焦在教化層面,而摒棄了書的娛樂功能。反映在家長購書心態上,便是多以教育意義為揀選準則;反映在家長伴讀活動上,便是以各種學習果效──汲取知識、培養品德甚或辨識詞彙──作為共讀或討論的重心。 殊不知正是這種強調教化的功利心,讓兒童和閱讀疏遠。因為,過分注重教育信息的話,讀書的樂趣便往往給破壞掉。失去了趣味,對於兒童閱讀而言,是個難以挽回的錯誤。 因此,如果你想孩子讀書,請不要把焦點放在教育效果上;如果你想孩子讀書,請努力讓孩子領略閱讀的趣味與快意;如果你想孩子讀書,請務必用你的行動讓孩子體驗到,讀書不是學習,而是遊戲。 有沒有甚麼書,能讓不常閱讀的孩子領略讀書的趣味?假如你問我,我會向你推薦兒童圖畫書。我深信,無論一歲的幼兒還是一百歲的老人,都能輕易享受到,圖畫書當中那些文字與圖像之間的樂趣。 末尾,還想回到開首那件小事上。機緣巧合,我和友人買了同一齣兒童木偶劇的票。於是,八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帶著四歲半的女兒、她帶著外甥女,在劇院附近咖啡店聚頭。我不相信跟小朋友輕鬆讀書有甚麼太理想、太不現實,於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繪本,對著兩個小女孩說起故事來。我一口氣讀了兩本,然後女兒也念了一本。就我所見,小外甥女並非不愛看書,她只是還未學會愛看書而已。 以下是我們會面時念過的其中兩部圖畫書,如果你家中的孩子還未愛上看書,不妨找來跟他共讀: 宮西達也(文.圖)《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 彼德.席斯(文.圖)《我有一隻狗》  
kjy02_2012100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05
生命教育 優秀童書 聖公教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本報專題)優秀的書拉闊生命的深、寬、廣度,開啟孩童的心目,為良好的生命素質奠定基礎。走進香港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推開門,眼前鋪陳著色彩繽紛的童書。在童書的世界裡,跟彭培剛牧師及林秋月談聖公會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閱讀計劃」),不單感受到兩位受訪者心底裡對孩童的厚愛,更能發現推動「閱讀計劃」的原動力,蘊藏著一份對孩子在和諧親子關係中成長、探索和發現生命可貴價值的寄望。 宗教教育中心主任彭培剛牧師表示:「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等於給他一條鑰匙,讓孩子打開知識的寶庫。我們希望孩子不會覺得拿起書本是沉悶的事,讓他們自發地翻開自己喜歡的書。」   快樂家庭繫於親子關係 該中心自2010年九月(2010-11學年)開始,向全港幼稚園及小學(初小至中小)學生,推行非牟利的「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為家長及年幼的學生,設計一套透過閱讀,加強親子關係的共讀計劃。這項鼓勵親子共讀的「閱讀計劃」,分為幼稚園、小一、二及小三、四組別,為不同年齡而有不同閱讀能力及心智發展需要的孩子,訂閱精選書籍,通過文學作品,引領孩子探索生命的價值。 父母在引領孩童探索生命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閱讀計劃」每個學年編訂不同的書目,同時為家長提供導讀參考。該中心副總幹事林秋月展示一套兩本的《親子導讀本》及《閱讀記錄冊》,《親子導讀本》內容包括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竅門、親子閱讀技巧及書目導讀。林秋月強調《閱讀記錄冊》的內容,著重情感表達,「親子閱讀是個共享的經驗,我們鼓勵家長給孩子在記錄冊上,以評分的方式,表達孩子的讀後感。剛讀完一本書,小朋友有多喜歡書籍呢?閱讀後心情有多愉快呢,這些方法也是一種思考訓練。」 《閱讀記錄冊》亦預設一些小活動,以幼稚園組為例,以友誼為主題訊息的書籍,安排小朋友繪畫他最要好的朋友,「希望他們能將從故事所學到的,運用於日常生活。」小學組的《閱讀記錄冊》內容則注重自由發揮,強調創意,讓學生多畫多寫,表達他們對故事的回應。林秋月解釋:「看完故事,有互動活動和討論,才能讓孩子思考。在記錄冊上表達,是個深化信息的體會。」此外,這個「閱讀計劃」亦鼓勵家長在閱讀和完成記錄冊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值得稱讚的地方,記下一些稱讚孩子的說話,再由家長親口給孩子讀一遍,「這是家長給孩子作榜樣的過程,讓孩子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   精良選書尋索生命價值 閱讀好書,自然有助發展語文能力。「多看書,文字表達和文字書寫自然會比較出色」,彭牧師表示,「這些書亦包含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社交教育、美學教育等不同範疇的感染力。」為確保書本的質素,「閱讀計劃」的書目經過嚴格篩選。「這些書的文字和圖畫也有一定水平,若不是得獎作品,便是國際名家所著,有國際視野,也有一定的生活信息。」以小三或四組別的書目為例,翻譯圖書《駝鳥樹》以大自然為主題、台灣童書《多少地才夠》則帶出知足常樂的訊息。林秋月表示生命教育的範圍很闊,「以誠信為例,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會認同誠信的價值。」 學校的合作和支持對推動學生閱讀亦很重要,參與「閱讀計劃」的學校只須負責少量的行政、物流工作等。彭牧師展望「閱讀計劃」更能關注基層家庭的需要:「我們獲得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撥款,協助基層家庭的孩子參加。希望通過資助,鼓勵家長為孩子訂閱書本,使小朋友能夠獲得親自擁有書本、隨時翻閱好書的機會。那是不一樣的感覺、不同的經驗啊。」結束這次愉快的訪談前,彭牧師補充:該中心亦考慮支援因工作需要而未能陪伴孩子閱讀的家長,安排「故事媽媽」到學校講故事。「這些婦女是不用上班的義工,經過訓練後,她們可以到學校,陪伴孩子閱讀、給他們講故事。」 (睿 / 澄)  
kjy03_20121007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07
講故事有技巧嗎?
  新手爸媽都想知道,講故事有技巧嗎?如果我回答說:「沒有。」大概沒有誰會感到滿意。那好吧!我先來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兩個星期前,去看望一位學生那五個月大的孩子,新媽媽給我看了一條又一條親子共讀的短片。寶寶坐在媽媽膝上聽故事,從左頁到右頁,在「看」書哩!喉嚨裡還發出「咕、咕、咕」的聲音,對圖畫書表達了一位小讀者的回應,太神妙了吧! 然而,跟孩子親子共讀,確然沒有大道理,只要孩子坐在你的膝上,他聞到的是最熟悉的味道,聽到的是最溫柔的聲音,有甚麼比得上這種讓孩子最安心與欣喜的親密體貼?所以,只要你愛孩子,並願意把你最愛的故事與他分享,孩子就會隨著你聲音,還有簡單線條的導航,走進了閱讀世界。為孩子講故事雖然不難,但不同類型的故事,就有不同的演繹手法。對初生孩子來說,只要溫柔地、平實地把故事唸完,當中並不需要太多花俏的技巧。以經典故事《月亮晚安》(上誼文化)為例,無論是爸爸或媽媽,只要把孩子放在膝上,又或躺在孩子的身邊,輕輕地把屋子裡的佈置唸完,然後逐一跟他們道晚安 —— 月亮 晚安 跳過月亮的牛 晚安 檯燈 晚安 紅氣球 晚安 直到 —— 全世界的聲音,晚安。這一部經典不單讓孩子安眠,它還把一點一點的善念種植在孩子的心裡,讓他們懂得感恩,天下最美的養育,莫過於此。 曾經跟三年級的孩子唸過抒情性圖畫書《蝴蝶和大雁》(台灣東方),那是一本有關友情的故事。我選了一段婉轉悠揚的音樂作為背景,然後把故事唸完。當輕柔的音樂靜默了,孩子的心思還停留在飛飛麗娜和馬賽兒永固的友誼當中,久久不能自已。隨後,我又講了《敵人派》(道聲),一個充滿互動交流的故事,氣氛一下子活潑,因為孩子都好奇,很想知道如何消滅敵人。講故事活動結束了,當我在收拾圖畫書的時候,幾個女孩走過來跟我說:「老師,剛才快忍不住了,要哭哩!」我想,聽了故事想哭,因為故事感人。因為故事感人,講者也再無須甚麼把戲,怎樣的技巧,我們只要老老實地把故事唸完便是。 《躲貓貓大王》(信誼)的文字作者張曉玲,易稿不知凡幾,終獲得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審推薦文字創作獎」。誠如評審的話,作者「成功的將一則個人的童年經驗轉化成優美的文學作品,掌握兒童的觀點、心理和語言,塑造出鮮活、傳神、充滿生命力的兒童角色,引領讀者進入具普世價值的童年世界。」唸這個故事的時候,很容易令人想到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小勇雖然不太聰明,每一次玩躲貓貓的時候,他只會躲兩地方——灶台後面和大門後面。可是,從來沒有誰不願意和他玩,而「我」更體貼他,寧可讓自己給同伴找到,也要好好把小勇藏起來,讓小勇竟贏得「躲貓貓大王」的稱號。可是,小勇只贏了一次,隨後,他還是給找到,為甚麼?作者沒有道明,但我們都明白,當同伴一個一個都上學了,小勇沒有,也沒法上學的原因。有一天,和小勇相依為命的爺爺不在了,旁邊的人,也就是成人吧!他們說:「這孩子是傻子,爺爺死了,連哭都不會。」這幾句話又會讓人聯想到魯迅在《葯》所描寫的「看客」,愚昧、麻木、無知,這些人尚不如小勇的玩伴那麼率真,那麼真誠,他們從來不叫小勇做傻子,因為他是「躲貓貓大王」。 孩子的生活裡有歡愉,也有悲傷,但張曉玲淡化了「真實」中小勇的不幸,她讓父親來帶走小勇,並為這個樸實的故事帶來了陽光: 我追了幾步,大聲喊:「小勇,你真厲害,你是躲貓貓大王!」 「對,躲貓貓大王!」 「躲貓貓大王!」 小勇回頭對我們笑了笑,陽光照在他的牙齒上,照在他的鼻尖上,照得他整個人都很明亮。 《躲貓貓大王》的讀者對象固然要比《月亮晚安》和《蝴蝶和大雁》年長,不過,當我們跟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共讀此書的時候,我還是建議伴讀者先熟習這個故事,讓自己先愛上這個故事,然後好好把故事唸完。我深信,真情實感的故事自能打動每一個孩那一顆柔軟的,還未受污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