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21125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25
大地的守護者
  人和自然的關係就像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同的均衡點,這個均衡點是維繫關係和諧的重要基礎。 —— 劉清彥   近年 ,環保備受人關注,因為地球的資源愈來愈短缺,地球資源正要面臨耗盡的危機。此外,環境的污染已到達危害人類的生存,世界各國為此而敲響警鐘。其實,人類應該醒覺 —— 我們不過是地球的守護者,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並不屬於我們。正如《天堂樹》這個故事所述,造物主在世界伊始的時候,開墾了各式各樣美麗的大花園,並且在每一片土地上種滿了可愛的植物,給予人類欣賞和享受。其中,長滿大樹的花園最是可愛 —— 鳥兒在大樹上造窩,養育下一代,締造幸福的家庭;鳥兒的歌聲在茂密的葉叢中顯得份外清翠悅耳;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動物盡情奔馳,自由躍動;人類則在造物主布置的世界花園安然居住,享受造物主的照顧及賜予,建構出一幅有生命力的動人圖畫。 然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人類自以為是地球的主人,是大自然的操控者,可以任意改變其他物種的命運,或憑己意決定他們生命的長短,或支配大自然的發展方向,大量砍伐樹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建造龐大的房子。貪婪的人類只考慮自己的喜好,縱然有充足的資源,亦不惜移山填海,搭建一座又一座華麗的王宮,千廳萬房放滿各式各樣的精品,窮奢極侈;而一幢高於一幢的摩天大廈,也不過為炫耀自己的才能,圖想人類的建築能夠比天高。人類太貪婪,無法滿足的欲望,終於毀掉造物者的花園,樹林給砍光,鳥兒失去了家園,動物也沒有棲息之所,世界黯然失色,死寂一片。 最後,一位小女孩因為看見破爛的世界,她傷心得很,決心恢復久違了的世界花園。小女孩從一顆小種子開始,把它埋在土地上。經年累月,發芽成長,一根一根的樹幹組成了一個個新的花園,吸引了從四方八面而來的生物,以大樹林作棲息之所。誠如劉清彥在《圖畫書的生命花園》所稱,圖畫書能在小孩心靈依然單純的時植入他們的心,讓他們明白從認識自己,與他人,以至自然共生的道理。 作為守護者,我們要認識、愛護大自然的家,領受造物者為我們所創造的,並學習好好地守護它,猶如我們絕對不會把垃圾扔在家裡,也不會因一時之快,破壞家中一桌一椅。大衛卡里的《森林是我家》正引領讀者領受造物者所創造的和諧世界,教我們明白必須愛護這個「家」,並當這個家的「守護者」。《森林是我家》的大熊因為得到一把寶劍,他十分神氣說:「看我的厲害!砍!砍!砍!」於是,把東西都砍得裂成幾段,包括水壺、南瓜、石頭……為了顯示自己的威武,大熊還帶著寶劍到森林裡,把樹幹、樹枝砍得東歪西倒,滿地都是木頭和凌亂的枝葉,「大熊一直砍到肚子餓才停下來」。 沒想到當小熊回到家裡的時候,牠竟發覺家裡遭大水沖毀了,牠生氣、憤怒,並想要找到毀了牠家的凶手。首先,牠去找守水壩的水獺,水獺說不是牠的錯,是山豬的問題,山豬告訴大熊是狐狸闖的禍,狐狸卻投訴小鳥,小鳥很委屈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大熊——牠棲身的樹給砍了。原來,真正的原兇是大熊自己,是牠把森林的樹木都砍光了,小鳥沒東西可以吃,只好吃狐狸的水果;狐狸因為小鳥吃了牠的水果,牠便放箭趕走牠們,卻射中了山豬;山豬中箭,痛得跑去找水獺幫忙,忙亂中卻嚇倒了水獺,忘了關水閘,大水最終把大熊的家沖毀了。 當明白一切都因自己而起,大熊決定必須為這件事情負起責任。牠把盾牌送給水獺,用以抵擋有人來犯;牠為山豬拔箭療傷。牠提了兩大袋水果送到狐狸家,並在空曠的樹林,種下了一批新的樹苗。大熊明白自己隨隨便便的破壞林木,不但傷害了大家,連自己也不能倖免。因為大自然的定律是彼此依賴,環境破壞了,很容易造成失衡的狀況,縱使再作補救,我們也得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更甚者,我們永遠無法挽回自己曾經造成的破壞。    
kjy03_20121118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18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如果 你的孩子被冠以「學習障礙者」之名,你和他 /她的人生將會遇到甚麼困難?  「學習障礙」不是指一般學習上的困難,根據香港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協會,其定義是:「學習障礙」並不是指患者有智力的問題,而是指患者在學習能力方面出現困難。常見的學習障礙包括閱讀障礙、特殊語言障礙、操作協調障礙、視覺空間感知障礙及數學運算障礙等等。患者從外表看來與一般孩子沒有甚麼不一樣。因此,他們遜色的學習表現往往被家人或老師誤解為懶惰、不專心、不努力;又因為他們成績差而影響情緒及自我表達的能力,與他人相處亦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學障的孩子並不是不能學習,只是需要我們的幫助,為他們找出獨特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我們的忍耐及接納,相信他們是可以發展潛能的。 《謝謝您,福柯老師!》的作者派翠西亞本身就是一位學障患者,這個故事便是她的真實經歷。派翠西亞有一個很溫暖的家庭 —— 外公、外婆經常鼓勵及稱讚她; 媽媽是一位老師,會悉心教導她;哥哥經常與她分享學校的事情和學習的樂趣。她和一般孩子一樣,到了入學的年齡,全家人都為她踏入新階段而做好準備,外公特意在眾人面前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請小女孩用手指頭沾了蜂蜜再放進嘴裡,然後告訴她知識和蜂蜜一樣也是甜的,蜜蜂在花叢中採集花蜜,正如我們在書籍裡採集知識一樣。媽媽每晚會唸書給她聽,哥哥也會把從學校帶回來的書與她分享,一家人對這個孩子的未來充滿期望,卻沒有人察覺到她有閱讀的困難。 小女孩開始上學了,她一心想要讀書,她接觸課本,學習閱讀時,卻沒有辦法和其他同學一樣把字讀出來。幸好她仍然喜歡上學,因為她會畫畫,她只要用蠟筆畫畫就會吸引所有的同學來圍觀。一年過後,同學們都開始自己閱讀,但是派翠西亞看著課本,無論她怎樣努力,還是一句也唸不出來。對於讀書,她開始迷失了方向,漸漸地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很笨,與別人不一樣。 哥哥安慰她,外婆則教她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可是,這樣也不能幫助她面對閱讀這個「酷刑」。更因為閱讀障礙,同儕都不了解她,討厭她阻礙進度,還取笑她太笨, 最終甚至排擠與欺凌她。因此,派翠西亞變得愈來愈不喜歡上學,壓力很大,上課時常常覺得喉嚨痛,肚子不舒服,還終日發白日夢,學校的生活對她來說實在太辛苦了。 在派翠西亞五年級的時候,遇上了一位新來的福柯老師,他從來不在乎哪位學生最可愛,哪位學生最聰明。他總是站在派翠西亞的旁邊,欣賞她畫的畫,還當著全班同學面前稱讚她是天才;在她寂寞又沒有人明白的時候,他總會安慰及幫助她。福柯老師幾乎每天都花時間教導派翠西亞有關閱讀的事,他為小女孩重建學習的信心,還發掘她的優點,幫助她找出她獨有的閱讀方法,開啟學習之門, 改寫了她的人生。後來,派翠西亞不但上了大學,還成為了一位藝術史的博士。她醉心於創作,是一名出色的圖畫書作家,善於以個人經歷及身邊人的事作為創作題材,寫成感動人心的故事,安慰受傷的心靈。她由學習障礙到成為著名作家,全賴恩師福柯的幫忙、肯定及對她的不離不棄。福柯老師幫助她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陪伴她跨越成長中的關卡。老師的信任及愛心給予派翠西亞莫大的勇氣及不放棄的精神,令她敢於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敗。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如果家長能夠像福柯老師一樣成為孩子第一個伯樂,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同時陪伴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困難,我們的孩子必定會擁有燦爛的人生。   
kjy03_20121104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04
上天送來的禮物
  每一次講完黛比.艾威爾的《感恩之門》,我都會問座中朋友:「新世界餐廳(New World)門下面怎麼卡住一顆馬鈴薯?」最常見的答案是:「老奶奶打掃完大門外的落葉,忘了馬鈴薯。」沒錯!從《感恩之門》的封面,讀者很容易看到老奶奶用一顆馬鈴薯卡在門下面,免得大門進進出出的,方便打掃。然而,老奶奶真的忘了那顆馬鈴薯,讓倒楣的安妮和艾德有機會走進新世界餐廳,渡過一個意想之外的感恩節嗎? 也許。也許不。 感恩節是一家團聚的日子,但安妮和艾德獨自在家,更不巧的,晚餐烤焦了,他們的心情壞透了,尤其是安妮。好好的感恩節,就因為她搞砸了,安妮賭氣地去燙衣服。原來愁眉苦臉的艾德,在這個時候卻抱怨肚子好餓,建議要到新開的餐廳踫踫運氣。安妮無奈地答應,但她認為這一切一切的感覺會不一樣。誰料「感覺不一樣」真箇「不一樣」,對安妮和艾德如是,對老奶奶一家如是。 在新世界餐廳裡,老奶奶一家正準備慶祝第一個感恩節,也因為是「第一個」的關係,閱歷豐富的老奶奶不會忘記新移民的艱難歲月,也料想得到被拒諸門外的無助與困惑,於是徹頭徹尾反對家人趕走安妮與艾德,她說: 在老家啊,敲鍋子是用來趕走野狼,可不是要趕走那些肚子餓的人。況且今天是感恩節,我們烤了一隻像狗屋那麼大的火雞,卻不肯和別人分享?哼! 就這樣,安妮和艾德意外地成為老奶奶家的貴賓,並跟新認識的朋友一起吃晚餐、一起跳舞、交換禮物,然後彼此感恩:「謝謝你們,讓我們過了一個很特別的感恩節。」在這一個非比尋常的感恩節裡,最值得大家感恩者,莫過於那一顆卡在門下面的馬鈴薯吧!因為它,原來分屬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家人,一下子便成為好朋友。 豐子愷在〈關於兒童教育〉一文,談到永葆童心的辦法,他說: 兒童對於人生自然,另取一種特殊的態度。他們所見、所感、所思,都與我們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方面。這態度是甚麼性質的呢?就是對於人生自然的「絕緣」的看法。所謂絕緣,就是對一種事物的時候,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係、因果,而孤零地觀看。 因此,我更願意看到座上聽罷故事的朋友,以絕緣的眼睛觀看這一顆獨異的馬鈴薯:老奶奶有意把馬鈴薯卡在門下面,讓餓肚子的人來到「新世界」,並得安慰。豐子愷還指出,「絕緣的眼,可以看出事物的本身的美,可以發現奇妙的比擬」,而藝術教育正是教人絕緣的方法,教人學做小孩子,培養他們的「童心」,使長大以後永不泯滅。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近百名清教徒到達美洲,在嚴寒的冬天裡,他們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在饑寒交困中,最後只存活了五十多人。最後,倖存者因為得到印地安人的幫忙,翌年迎來了豐盛的秋收,而感恩節也因而成為歐陸新移民的重要節日。然而,感恩,不拘於形式,不囿於時間。凡可感恩、凡應感恩,就在當下。不過,何人應予感恩?何事理當感恩?最容易令人聯想得到的,也許是他人的贈與,無論是精神的、物質的。近日,和一位朋友談到圖畫書的生與死,我說:瀕臨死亡的威脅、面對難以跨越的困境,有時或可視為一份禮物、一個祝福。朋友也許不太贊成我的說法,但因為它的存在,生命才能滿懷希望。明白死亡即在咫尺,心中於是存儲生之勇毅;了解匱乏與缺失,便能以有限為起點,一點一滴的往前挪動一分一毫,在衝破有限的一剎那間,便往無邊無際的遠方直走。朋友提出異議:兩者一線之差,取捨間,實難以抉擇,懸於一念之間。 我想,朋友的話沒錯 —— 只在一念。不過,常存感恩的心,並以絕緣的眼睛顧念眾生,取捨於焉了然明白,你還會選擇放棄嗎?  
kjy03_20121028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28
圖畫書之必要(下)
  (上期提要)圖畫書已發展成為一種深具文學、藝術價值的出版物,有不少經典作品的藝術水平絕不比成年人的文學作品遜色。作者推介三位圖畫書大師的作品,上期文末提及美國童書作家Dr. Seuss的著作。 —— 編者    推薦作品三:《史尼奇及其他故事》  (Dr. Seuss: The Sneetches and Other Stories) 本書共三個故事,史尼奇是其中之一。沙灘上住著兩類史尼奇,一類肚子上有顆星,一類肚子上光溜溜。有星史尼奇自覺高人一等,無論野餐、遊戲都拒絕讓光肚子史尼奇參加。一天,一個奇怪的傢伙帶著奇怪的機器來到沙灘,承諾幫助光肚子史尼奇在肚子上加星,代價只是三美元。光肚子史尼奇付款後走進機器,果然全部變成了有星史尼奇。原本的有星史尼奇因為優越感喪失而愁眉緊鎖,那傢伙於是倒過來慫恿他們花十美元把星星去掉。結果加了星的光肚子史尼奇再次受到歧視。然後,那傢伙又去慫恿他們去星,隨即又引誘已去了星的有星史尼奇加星。如是者,加星去星、加星去星,史尼奇的錢都花光了,那傢伙便帶著大批鈔票離去。自始,沙灘上的史尼奇再也分不清誰原來有星誰原來沒有,也沒有人再在乎有星沒星。 二、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英國著名的兒童圖畫書作家,畫風超現實,故事卻寫實,他的圖畫書常常就在這種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緩緩流淌出動人的情感,從而形成一種既寫實又荒誕、既搞笑又認真的獨特風格。 推薦作品一:《形狀遊戲》(The Shape Game) 本書講述媽媽在她生日那一天,領著爸爸、哥哥和我到美術館參觀的故事。爸爸和哥哥並不想去,我也覺得有點無聊,只有媽媽表現得興致勃勃。後來媽媽為我們詳細地介紹一幅又一幅的名畫,指示我們藏在圖畫裡一個又一個的線索和情節,讓我們開始領略到欣賞美術館中這些名畫的趣味,令原本灰暗單調的一切也變得絢麗多姿。 推薦作品二:《當乃平遇上乃萍》(Voices in the Park) 本書講述兩家人── 一家是母親和兒子,另一家是父親和女兒 ── 帶著狗兒到公園散步,兩個小孩因而彼此結識玩耍的故事。本書通過四個角色的四把聲音去述說故事:媽媽專制而嚴厲,對待狗兒勝於對待兒子;男孩飽受拘束,孤獨寂寞;另一家的爸爸剛失業,心情鬱結精神萎靡;女孩則樂天開朗,待人友善。一次偶然相遇,讓兩個孩子嘗到友情的甘美。本書建議讀英文原著為佳。 推薦作品三:《大猩猩》(Gorilla)  本書講述一個熱愛大猩猩的小女孩的幻想故事。安娜的爸爸總是忙著工作,從來不跟她做伴。安娜好希望爸爸能陪著她,更希望他能帶她到動物園看看真正的大猩猩。她生日的前一夜,爸爸把一隻大猩猩玩具暗暗放在她床邊。安娜半夜醒來,怪事發生了,那頭大猩猩玩具竟變成一頭真猩猩,並穿上爸爸的大衣和帽子,帶著她到動物園去看婆羅洲大猿猴、非洲黑猩猩,和其他漂亮的大猩猩…… 三、彼得.席斯(Peter Sis) 捷克裔美國插畫家、作家、電影工作者,他的圖畫書涵蓋不同年齡的讀者,從學前兒童、小學生、青少年,以至於成人讀者。作品語言凝練、圖像細膩精緻而深具創意。 推薦作品一:A Small Tall Tale from the Far Far North 本書講述一個男子隻身遠走北極的傳奇故事。男子在居住的地方飽受壓抑,為了自由,他遠赴北極,尋找新生活。經過三年多的艱苦旅途,他來到渺無人煙、只得冰雪相伴的北方大地。在那裡,他獨力建立新家園,他自由了,但很孤獨。一次遇險,讓他認識了原居於當地的一族獵人。獵人們友善親切,而且非常信任他這個外來人,更把他們所知的一切都教給他。然而,不幸的事情終於降臨了,大批淘金者帶著槍和酒到來尋找財富。面對來勢洶洶的入侵者,他決心保護那些善良的獵人朋友們…… 推薦作品二:The Wall: Growing up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本書是一本自傳式的圖畫書,講述一個在鐵幕國家長大的男孩 ── 也就是作者 ── 的成長經歷,當中穿插了許多冷戰時期發生在捷克的歷史。男孩自幼熱愛畫畫,並以繪畫來抵抗生活中的種種控制。布拉格之春讓他對自由產生無限的憧憬,可惜卻換來更大的限制與監視,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最後他騎著自行車,以對繪畫的熱愛為翅膀,飛向了真正的自由之邦。 圖畫書是文字和圖像結合的藝術,當中圖像更屬首要。以上的故事簡述,一如從黑白打印機吐出的名畫副本,不可能呈現圖畫書原有的風采。建議家長拿原作一讀,方能親身領略現代圖畫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