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b_20161016s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6.10.15
萬事有時
我認罪:子女一閒下來,我總有指揮他們做這些、做那些的衝動。兒子躺在沙發,我就會問:溫習沒有?做功課沒有?收拾衣服沒有?真的沒完沒了。女兒在看電視劇,自己就會瞄她的書桌, 看看是否整齊。 我想,自己也不算是特別的家長,大家大概也有這種心態吧。 如何紓解這悠閒之心呢?我會問:究竟誰有問題?是子女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當自己還是這年紀時,自己真的是時刻都韋編三絕、臥身嘗膽、懸樑剌股嗎?「沒有」。小時候,最討厭正正經經做事,終日看無聊書和玩無聊遊戲。 既然如此,為甚麼自己不能承受子女的悠閒生活?說到底,就是不放心。不想小朋友閒下來,只是反映大人內心的焦慮,總覺得未來不知道會怎樣,所以今天要好好努力。未來真的如此多艱嗎?今天多做100條加減乘除,真的可以改運嗎?  當我們以家長、大人、「老餅」的角度來看小朋友玩甚麼,總免不了一種功利主義的腐敗氣質。我們很容易介定踢足球是「有益身心,無益學業」,值5 分;看書呢,中文圖畫書值7分;英文故事書就10分滿分了。所謂有益,多多少少,都是我們自身的投射,所以我一看到兒子發呆就按捺不住;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多多時間都不夠用的心態。 從小朋友的眼睛來看,世界總是新奇的,萬事萬物都是第一次看到,各種念頭也是第一趟湧進他的小小腦袋中,他當然要試、要嘗、要遲疑、要浪費時間了。既然如此,我們又何苦事事關心, 還不如讓小朋友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樂趣吧 !  兒子在發呆,可能正在思考人生的重要問題。我現在不去打擾他,可能是在培養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呢 !  各位家長,當你覺得子女這一刻太悠閒,不妨記起天主的話: 「事事有時節,天下任何事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除栽種的亦有時。」(訓三1-2) 
kjy13a_20160501s
bridgelist_logo
2016.04.30
工作是一份上天的恩寵
五月一日,無論是教會還是國際社會都會慶祝「勞動節」,以肯定勞動階層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方式不同;那些以體力勞動賺取生活的工人,他們的工作更應受到我們的尊重與肯定。 每當我們看到城市中壯觀的建築,寬敞的大路與漂亮的公園,除了讚嘆和感念那些設計者之外,我們也不可忘記城市的每一建築,都是那些體力勞動者用他們的雙手與汗水,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造起來的。 亞西西.聖方濟在他的會規第五章中,勸勉弟兄們:「凡因主恩而有工作能力的弟兄,應忠實,虔誠地工作,以避免空閑,它是靈魂的仇敵。」(《方濟小兄弟會會規》五章一節)聖方濟清楚地意識到工作能力是天主賞賜給我們的恩寵,我們要以感恩虔誠的心態去接受並善用;因為很多人因著各種不同原因,失去或沒有工作的機會。 工作是我們生活中必須的一部分,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瑞士哲學家艾彌爾(Henri Amiel)說過「是工作使人生有味道。」聖經上也說:「你能吃你雙手賺來的食物,你便實在有福,也萬事有福!」(《聖詠》127:2)人們也常說:無事則生非,聖保祿更嚴厲地告誡我們:「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得撒洛尼後書》3:10) 記得有一位西班牙弟兄分享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他小時候,母親每天出外辛苦地工作。一次,他母親出去工作至晚飯時刻還沒有返家,家裡沒有人煮晚飯,他和哥哥、妹妹就坐在飯桌,等媽媽回來。等到很晚,母親才下班回來。剛一開門,他們就對媽媽說:「好肚餓!都快餓死了!」媽媽放下身上的大包小包,坐下來,然後深深地喘了一口氣,對他們說:「我親愛的孩子們,你們多幸運啊,上天賜給你們智慧,雙手,雙腿,為甚麼你們不用它們呢?⋯⋯」 聖方濟勸勉我們要忠實、認真地工作。善用天主賞賜給我們的禮物,必能多得天主的恩寵與降福。工作雖然有時很辛苦,但這都無法與它給我們帶來的樂趣相比。人生短暫,趁我們還能工作時,好好認真地工作,等到不可以工作或退休時,想工作都沒有機會了。 願天主降福社會上各行業辛勤的工作者,特別是那些體力勞動者!願天主豐富地報答他們對社會、對人類默默無聞地付出與奉獻。  
kjy10_20151206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2.05
青苗天地〔2015.12.06〕:文章
我與爸媽的故事 葉嘉明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五B  爸爸媽媽伴著我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卻一天比一天老去,但是他們對我的愛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退,他們依舊是那麼愛我。 由出生到現在,我與爸爸媽媽相處也有十五年多了。當中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經過不斷犯錯和學習,使我更認識父母對我的愛。他們生我和養育我,也為我將來擔憂和準備,很希望我將來投身社會有更好的發展。 我與爸媽相處的每一天都是一個故事,雖然我會忘記一些已發生的事情,但是我記得父母每一天都那麼愛我,每一天早上都會關心我,為我準備早餐,叮囑我路上小心。每天的早餐都別具滋味,當父母看著我們進食,看似對我們的愛不會輕易表露,但其一舉一動都流露著關愛。 或許是在家中的期間並沒有很多與父母溝通的話題或機會,因此我喜歡與父母一起外出逛街。每一次外出都是一段不平凡的故事,當中難免令我想起小時候與爸爸媽媽外出走散的一段往事,也是一次教訓。 那時是我小學三年級,我與父母一起到尖沙咀欣賞維港景色,品嚐美食和逛街。剛開始逛街的期間,我被電玩店吸引住,連自己與父母走散了都不知道。過了一會兒,有一位售貨員姐姐走過來對我說﹕「小朋友,你的父母呢?」我才發現與父母失散了。 得知走散之後,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得到時裝店售貨員姐姐的照顧。我一邊玩遊戲機,一邊等待父母回來接我,忘記一切恐懼,還玩得如痴如醉。直至天夜,也不知幾點鐘了,才知道父母不停地找我,最後他們重返原路,在時裝店找到我。媽媽一見到我便把我擁在懷裡,熱淚盈眶。我不知道她為何那樣激動,也無奈地把遊戲機交還給售貨員,跟著父母回家去。 媽媽對這件事至今仍忘記不了,她常常問我:「如果你與父母永遠不能再見,你會如何?」我也常常回應她:「到時再打算吧。」其實,若沒有父母的照顧,我也不知怎麼辦。我不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要多點孝順他們。   親情與病房 李銘揚 香港鄧鏡波書院 六D  可能你會問親情與病房有甚麼關係?但是正正是這兩樣的元素,令我明白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和珍惜的重要性……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曾說過:「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人們永遠到了極端的生離死別,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東西。」而我這次的體驗,恰巧是親人的離世。 這事發生於2014年暑假。之前的新年期間,我的二舅母因腹痛入院做檢查,一直進出醫院,最終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入我們的耳中:胃癌。二舅母很堅強,她依然強忍淚水,還安慰我們不用擔心。由於體力透支,二舅母最終需於暑假時留院。 在眾多親戚中,最疼愛我的就是二舅母,不論我做甚麼,她都支持我;但這次我卻不能替她分擔,令我感到很難過。另一方面,舅父和舅母決定不告訴我表姐,他們想表姐專心在外國讀書……  當表姐知道時,已經為時已晚。七月六日,我心目中的「女強人」與世長辭了。表姐就連一頓飯也沒機會跟舅母吃,甚至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表姐從此憎恨她的爸爸。我告訴表姐要關懷親人,始終大家都是一家人,要學懂珍惜。 其實我最難過的並非二舅母的離世,而是我並沒有珍惜與她相處的時間。在二舅母住院期間,我只探望了她兩次,其中一次更是她離世的那一天。 我要感謝上主賜予我生命和賜給我二舅母,另外,我更要多謝我的二舅母,是她告訴我何謂珍惜和愛。   二舅母,我知道你在另一國度生活非常愉快。在另一國度裡,你必定是一個守護天使,就像你守護著我一樣;你那慈祥的笑容,將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因為你正是我最敬愛的二舅母。我要珍惜我的一切,因為「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那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  
kjy02a-2013051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5.12
跟隨基督 喜獲新生 小學III區教職員慕道團 以愛傳信 2
Justin老師•黃良凱   力行福傳  實踐愛主愛人      (續上頁)「Justin」並非荃灣天主教小學黃良凱老師的英文名字,而是他的聖名。「理論上,我明白洗禮後我便成為新人,但禮儀前我並沒有太大的感受」,黃老師回想。直到正式施行洗禮的一刻,「神父為我施洗時, 以我的聖名稱呼我: 『Justin,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付洗』。」他續道,「從未有人公開用這名字稱呼我,這是第一次。我由這新名字體會到我真正成為一個新人,以後,我更加要做好自己。」 起初,黃老師只是希望選一個以英文字母「J」開始的名字作聖名,配合家人的英文名字,當時並無深究聖猶思定 (St. Justin) 的事跡。經翻查資料後,黃老師認識到聖猶思定身為哲學家在神學和護教方面的貢獻,更是一位殉道聖人。他認為主保聖人的生平為他是十分重要的提醒,「他為信仰犧牲了生命,這提醒我作為公教老師,應該致力福傳,以天主教的教育理念培育下一代。」 轉至天主教學校任教,黃老師才接觸天主教信仰。「以往認為天主教很制度化、很嚴肅,轉校後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認識的地方。」他表示,在慕道的路途上,禮儀、教理、靈性方面均得益不少,走了十八個月,終於領洗,「這標誌著我正式加入教會,成為耶穌的門徒;但這並非終結,而是開始。」 黃老師亦會以聖經故事,教導學生們正確的行為和態度,「例如學生們經常互相指摘,我會告訴他們『耶穌憐憫淫婦』(若8)的故事,讓他們設身處地作反思。」展望將來,黃老師希望推動更多學生成為教友, 「我相信學生看到老師活出基督,他們也會被感染。」 黃老師深信福傳由家庭做起,他兩名分別兩歲和五歲的兒子,亦於今年復活節領洗。對於是否讓孩子領洗,黃老師表示曾經猶豫,「既然我自己也接受了這份恩寵,那為甚麼我不讓孩子領洗?雖然他們現在未必認識天主,但我相信領洗讓他們踏前一步。」(澄)         該慕道團於2011年成立,由孫英峯神父和龔偉南神父擔任神師,導師為7名聖神修院宗教學部畢業生,包括林社鈴終身執事及劉惠蘭修女等。慕道團原以聚集區內尚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育工作者為目標,廣泛邀請後反應熱烈,收到來自不同區域的中、小、幼老師報名。在神長和導師帶領下,他們一同探索福音,並分享來自耶穌基督的天主教教育精神。23名學員接受收錄,16名於今年復活節領洗。      一個獨特的聚會 過去一年多,約60位天主教學校的教職員,每星期在三個不同的地區,共同為認識天主教信仰而相聚。今年復活節,25名成員接受聖洗聖事。 教區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與本報分享這份喜樂:這些來自不同學校的教職員,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了解天主教信仰,從而體會天主教辦學的理念。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三個分布於港島區、九龍中及新界西的慕道班,誕生的經過凝聚了愛心的動力:無論那是由導師自發召集,或是學員自組邀請導師, 他們都在一個有共同工作背景的慕道班裡,體會天主的愛。 此外,還有一些教職員持續參與堂區開辦的慕道班,在邁向認識天主的路上共同努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