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1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1.08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主內一家
(本報專訪)冬日下午,陽光普照,香港鄧鏡波書院內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老師和男學生們成群結隊,聚集在校園的不同角落參加活動。相隔不遠,校內的小聖堂,氣氛寧靜,陳家麟、李瑋基和唐啟彥偕陳永堅校長及老師們,在小聖堂裡接受本報訪問。   青春歲月隨主行 中學階段的校園生活,多姿多采,三位學生內心對天主教信仰的追求更豐富了每天的生活。中二年級的瑋基,孩童時領洗成為教友,他坦言以往與天主的關係疏離:「自升上中學後,我除了專注學業外,也參加了不少課外和善會活動。雖然相比小學生活較忙碌,但我與天主的關係親密了。我參加校內的教友再慕道班,更是慈青輔祭及讀經組的副會長;每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我會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倚靠天主,獲得平安。真的感謝天主給我學習的機會,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呢!」 三位男孩子均是校內慈青善會的活躍份子。中四生家麟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他帶著興奮的心情說:「我自中一參加慈青輔祭及讀經組,本善會主要負責逢星期一、三、五的清晨彌撒,為天主和同學服務。聖鮑思高神父提出以青年帶動青年的方式傳播福音,我經常鼓勵朋輩參加善會活動,認識天主。」天主教信徒啟彥表示:清晨彌撒中,他的心靈更接近天主。啟彥除了擔任該校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文書一職外,更在清晨彌撒幫忙當司琴。 該校剛於本學年初舉行天主教家庭感恩祭,邀請天主教信徒和慕道學生的家長參與,反應熱烈。陳永堅校長微笑說:「慈幼會強調家庭的概念,學校就像青少年的第二個家庭。家庭培育有助信仰生命的成長,配合教友年,我更期望是次感恩祭能喚醒家長認清公教父母的責任,此外,學校亦能聚合公教家長,互相守望。」啟彥曾來稿《喜樂少年》,在文章中抒發參與天主教家庭感恩祭的感受:「與家人一同祈禱,是多麼喜悅的事!」   曾投稿本報的李瑋基,在文章中留下了他參加泰澤祈禱會的感受: 「記得有一天,師兄突然問我可否幫忙籌備泰澤祈禱會。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泰澤,甚麼是泰澤祈禱會。但既然是有關宗教的,不妨試一試吧!……原來,泰澤祈禱會是以唱歌的方式祈禱及讚美天主。最令我感到奇妙的事,是當我們唱其中一首聖詠的時候,我聽見一群天使也在和我們一起讚美天主。我並不是在開玩笑或在作故事。我可以肯定那聲音是一群天使美妙的歌聲,是天主派遣使者來和我們一起高歌讚美祂。在泰澤祈禱會中,我們用歌聲讚美天主,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一份恩寵及平安。」   友愛家庭助成長 家庭賦予每一個人接受愛與關懷的氛圍,聖鮑思高神父極重視「家庭精神」,即家庭式的關係。他的教育理想主張教育團體應如一個大家庭,彼此信任和愛護。訪問中,不難發現該校師生和教職員友愛共融,牧民助理夏嘉敏與教職員李偉業,常偕學生參與宗教培育活動,打成一片。畢業於該校的李偉業正與學生一同參加慕道班,他準備於本年接受領洗。 和藹可親的陳永堅校長,也是該校校友。談到宗教培育和天主教學校的特質時,他流露心底的熱忱:「我在孩童時領洗,但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信仰是甚麼一回事。直至升中時加入這個學校大家庭,我參加了不同的善會,在神長和老師的引導和團體的陪伴下,這時我才認清自己作為天主教信徒的寶貴身份和價值。本校校內的宗教氣氛濃厚,學校提供不同層次的信仰培育:為所有學生,我們引導他們尋找天主的召叫——生命的目標,並學習服務別人;為想進一步認識天主的學生,我們舉辦慕道班,藉此穩固他們的信仰根基。若能為學生播下修道聖召的種子,這當然是一件美麗的事。我們的校友郭偉基神父和譚永明神父,就是積極回應修道聖召的好例子了。」 鄭啟儀老師和黃嘉明老師分別負責宗教倫理科及宗教培育組,黃老師指出:該組轄下有三個善會——慈青天主教同學會、慈青輔祭及讀經組及慈青曙暉信仰生活團,前二者加深學生的靈修培育,後者透過義工服務,讓學生實踐愛德。鄭老師說:「宗教倫理科的課程與宗教培育組互相配合,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陳校長有見《喜樂少年》設『青苗天地』,刊登中學生投稿,於是他提議讓學生以信仰生活為題材,寫作投稿,增加他們在校園以外的生活體驗。」此外,該校為公教學生設「五人行計劃」,一位公教老師帶領五位公教學生,同學們互相分享信仰生活,一同成長。 黃老師在該校執教十八年,陪伴青少年成長。她難忘曾教導一位自理和學習能力較弱的插班生:「這位學生的母親寫信給我,感謝學校、老師和同學對兒子的悉心愛護,讓他快樂地度過中學階段,這位未認識天主的家長更表示,在師生身上感受到耶穌的愛!」陳校長深信信仰是一份可貴的禮物:「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現今社會向青少年灌輸混亂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可跟隨福音的價值和教訓,福音指引我們走向善、正直和仁愛的道路。」(仨)  
kjy03_201112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18
香港培聖會 福音種子播童心
  頒獎禮在湯漢主教的祝福中圓滿結束,獲獎學生們互相道賀,並與家人拍照留念,氣氛熱鬧。 2011教友年天主教小學徵文及填色比賽籌委會主席李崇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培聖會致力推動及培育修道聖召,每年,該會均舉辦不同的活動:「今年,本會為響應教友年,特別成立『教友年專責小組』,舉行一連串相關活動。我們關心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因而提出主辦這項比賽活動,鼓勵中小及高小學生以文字抒發心中所想,初小學生則運用顏色,發揮創意。我們期望藉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耶穌,鼓勵他們思考個人與天主的關係。」  聖召是天主的召叫,李崇德指出除了修道聖召外,每一位基督徒均負起不同的使命:「別忘了,傳播福音是教友的使命啊!不論是天主教或非天主教學生,在構思文章時,翻查聖經,或閱讀相關參考資料,反覆思考題目;此外,老師和家長也會與學生討論內容,天主的福音就這樣傳播開去了。」 頒獎禮上,香港培聖會「教友年專責小組」主席劉唯邁博士看到可愛活潑的小學生,不禁發出會心微笑。他喜見天主教學校的學生踴躍參加是次比賽:「我非常感謝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協辦這次的比賽,讓比賽得以順利進行。更可喜的是校長、家長和師生都積極投入參與。」談到教友年,劉博士認為天主教信徒應認識教友本份,在思想和言行上,努力做好本份,成為地上的鹽,傳播福音。李崇德和劉博士願在小孩子的心中播下福音的種子,讓聖神在他們的生命中工作。最後,李崇德寄語學生:透過宗教課堂和活動,學習耶穌的教導,並好好珍惜認識天主的機會。(仨)   初小組總評判陳潔璋: 「這些作品呈現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創意十足,構圖豐富。可惜,部份作品構圖過於花巧,未能突出主題,喧賓奪主。這次比賽配合教友年,教友生活以愛德最為重要。從作品中,我看到兒童關心不同種族的人,這份共融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願藉這個機會,感謝宗教科老師的悉心教導,讓學生明白天主愛世人的信息,並學習以愛還愛。」   中小組總評判杜永強: 「我認為參賽作品的文筆和修辭技巧都很好,尤其得獎作品,言之有物。有些作品令人難忘,例如有學生來自非公教家庭,藉著其它途徑認識天主,並積極參與宗教培育,願意跟隨天主。也有父親不相信天主,學生的堅持更見可貴。此外,學生不單願意以行動做好本份,跟隨主耶穌,更努力向家人和身邊的人傳佈福音喜訊。這些作品對福傳甚有價值,它們讓不認識天主的人,讀過後會有興趣了解天主更多。雖然小朋友未必明白教友的意義,他們年紀輕輕,卻在作品中表達立志學習主耶穌。這份堅持值得成年人學習,也提醒教友向兒童學習。」   高小組總評判余佩琴: 「我認為高小組的題目甚具挑戰性,不容易掌握,參賽作品水平卻是高於期望。很高興看到一些參賽學生,在作品中分享他們與主相遇的經驗,他們的內心如何被感動,並跟天主說『我願意』。亦有些新來港學生,透過學校的信仰氛圍,認識耶穌,與天主建立關係,更主動參加聖堂的活動。藉著這次比賽,我期望參加的同學在生活中,發現天主臨在於充滿愛的地方;青少年在成長路上,常遇到困難和考驗,但天主永遠不會離棄我們。我深信天主教學校栽培學生,擔當著重要角色。同學們應感恩,珍惜在天主教學校學習的機會,天主在保守和帶領你們呢。」   信任.愛   「我感謝那賜我能力的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因為他認為我忠信,就派定了我服役。⋯⋯主的恩寵對我格外豐厚,使我在耶穌基督內有了信和愛。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就是基督耶穌到世界上來,是為拯救罪人。」(弟茂德前書1:12 -15)   聖保祿為自己在生命中,由誤解到清楚地明認耶穌而感謝天主。因著天主對聖保祿忠信的愛,他終能在受迫害至死、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身上,認出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   聖保祿的經驗,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勇氣和安慰:原來我們認識耶穌的過程,也會走過崎嶇的路;每個人在生命中怎樣與耶穌相遇,祂何時在我們的心靈裡誕生,當中有數不盡的生命故事。讀過一篇篇獲選的作品,採訪過程中與小朋友個別交談,使我們發現小朋友在耶穌身上感悟天主的愛。雖然部份作品流露小朋友未能分辨祈禱的對象是天主或是耶穌,這次徵文比賽剛好在聖誕節前舉行,更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時刻,讓小朋友們在馬槽裡誕生的耶穌身上,認出祂就是天主子——「人將稱他的名字為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瑪竇福音1:23) 編者的話  
kjy12a-20111204_1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1.12.04
聖誕禮物,給孩子最好的!
聖誕節將臨,大家自然會想起聖誕禮物。
然而,父母與子女,份屬一家人,還要講究送甚麼禮物嗎?若問西方人,答案是「yes」。不但如此,據美國維珍尼亞大學Theodore Carload的研究:對於禮物,還有兩點有趣的發現:
其一、美國人的禮物來源,主要份額原來來自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即父母和子女等直系親屬。惟份屬至親,互送禮物,卻不指望等量回報。
擴及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成員,即叔伯姑嫂、表親兄妹,送禮價值份量大減,只與送給學校老師或生意客戶相若。
其二、朋友之間互送聖誕禮物,禮尚往來。來而不往,不但友情減退,甚至會導致友誼終結。
每年聖誕送甚麼禮物給孩子?對扮演聖誕老人角色的西方父母而言,並非小事。終其一生,送孩子甚麼禮物,尤其是頭等大事。茲舉一例,頗有啟發,可供參考。
十九世紀的教育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在他出生的偏遠小鎮教堂裡演講,有鎮上的鐵匠問他:「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能把孩子教育成甚麼大人物?能送甚麼大禮物給小孩?」
史賓塞因此把演講的主題,改為「給孩子最好的」。他說:
「孩子的生命才剛剛開始,在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中,也許我們不會再有甚麼機會了,但孩子們會有。就如你吧,也許你這一輩子都在鎮上打鐵。但你堅韌不拔、細心、熱情,又有小創意,如果把這點小小禮物給你的孩子,他將來可能會用來從事一件偉大的、對人類有益的事情。
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累積太多的財產,也沒有甚麼名望,但每個父母都透過生活,累積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一點點留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史賓塞在二十世紀初出版了其半自傳式扎記《史賓塞的快樂教育》(Herbert Spencer:Essays on Education)後,美國教育界根據其教育思想全面改革大、中、小學課程,影響深遠。
當然每個做父母的未必有時間,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心得梳理,告訴孩子;也不用單在聖誕節進行,借助優質童書,未嘗不是捷徑。蓋童書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體驗融入作品,家長如果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的童書,送給孩子作為聖誕禮物,也是一件美事。 Frog and Toad series
《青蛙和蛤蟆》系列共有四集,其中兩集分獲凱迪克和紐伯獎傑出童書獎,青蛙和蛤蟆不算是小童,而是充滿孩子氣的大人。青蛙較年長,性格活躍,明白事理;蛤蟆較年輕,舉止緩慢,善良但不很聰明。
故事有快樂和幽默的主題;動物角色之間有高貴的友情,一一躍然紙上。
許樂靖同學翻譯推介了Frog and Toad All Year中Christmas Eve一章,友情閃耀和節日歡慶共融,值得一讀。
George and Martha series
《喬治與瑪花》系列共有七集。故事主人翁是兩隻可愛的河馬,故事散發出單純而深刻的幽默,圖畫以簡單點線混和樸素顏色,清新淳樸。
林晉慧同學翻譯推介了George and Martha中的兩個小故事,值得一讀。
kjy01_20111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0
專訪葉介君校長 周偉強校長 越重山跨百里路
  遠足與繁重的教學工作有甚麼關係?校長室內,談笑風生,笑聲不絕。兩位遠足愛好者——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葉介君校長偕梨木樹天主教小學周偉強校長,重溫結伴日夜兼程,終能走畢全程一百公里的深刻經驗;細數艱險的路段,跨越麥理浩徑每一個山頭,猶如步向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
 百里寸步,超越自我 (本報專訪)二○○九年開始,葉介君校長、周偉強校長與同伴首次參加本港大型遠足籌款活動「樂施毅行者」(下簡稱為「毅行者」)。自小熱愛運動的葉校長,深明運動有益身心:「自從擔任校長後,我更感到必須擁有強健的體格,才能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壓力。於是,我決定恆常跑步,也參加公路單車運動。」這位充滿活力的校長曾參加在不同城市舉行的馬拉松,自二○○六年起每年參加渣打馬拉松;今年,他更跑畢全程馬拉松。這份忍耐和堅持感染了部份同工,與他一起前赴超越自我的路。
兩位校長熱切期待再次參與本年「毅行者」,回顧以往兩次參與的經驗,他們興高采烈地談個不停:首次參加時,從錯誤中學懂了充足的準備功夫十分重要,如裝備、練習等,路途上還遇到很多有趣的人與事。
這項「四個人、八條腿、一條心」的遠足活動,參加者必須以四人為一組,在四十八小時內到達十處檢查站,共同完成路程。周校長難忘第一次參加毅行者的經驗:「晚上時分,我們在馬鞍山的路徑上,風勢強勁,參加者都無法前行,加上我的同伴感到身體不適,於是我與他肩並肩,互相扶持,步步為營,幾經辛苦才能走完這路程。我們的確準備不足,我因選擇不合適的運動鞋,以致足部形成水泡,非常痛苦。」
兩位受訪者形容當時的情況,繪形繪聲。這段回憶在他們的腦海裡,歷歷在目。葉校長補充說:「參加者需要挑戰體能極限,除了應付體力外,也要犧牲睡眠時間,通宵達旦,完成路程。對我而言,即使在崎嶇的路程遇到不同的挑戰,翻山越嶺,但每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途,那份滿足感真的很大。」
 自我超越,邁向目標
少年時,他們二人都當過童軍,經常參加遠足和露營。葉校長自小在新界區長大,尤其喜愛接觸大自然。他曾擔任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主席,在任期間積極推廣運動,參與籌備健步行活動。周校長笑說:「我與葉校長自○七年認識,志同道合,經常相約遠足。我們在大自然裡分享生活,交流校長工作的心得。為我們天主教信徒來說,與大自然共融,更能體會天主的臨在。」
在學校裡,兩位校長都熱衷鼓勵師生參與運動。葉校長說:「我在早會跟學生分享參與運動的經驗,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他們持之以恆,不怕困難。我也願家長認清做運動的好處,運動能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和集中能力,有助靈活腦筋,提升學習能力。」
曾擔任體育科老師的周校長分享教學經驗,他看到學生從運動中磨練鬥志,不輕言放棄:「多年前,在游泳課中,我教導不諳泳術的學生為自己訂下一連串的小目標,朝著這方向努力學習。每當達成小目標,學生逐漸建立自信,更樂在其中。我想,這樣的學習態度終生受用!」(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