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5100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03
仁德天主教小學 尋找耶穌的足跡
耶穌愛小孩子,歡迎小孩親近他,認識他。「讓小孩子們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路18:16)這份讓小孩子與耶穌相遇、領受主愛的經驗,一直在教會生活裡傳遞;小朋友在學校生活中,藉言傳身教,感受和領會與主相遇的喜樂。    (本報專題)每年暑假,仁德天主教小學都會舉辦宗教活動,鼓勵同學善用悠長的暑假,加深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在信和愛中成長。剛過去的暑假,該校安排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以「尋找祂的故事」為主題,引領學生透過生活營、參觀、義工服務、清潔聖堂,親身尋找及發現耶穌的足跡。 由屯門到香港島南部參觀香港仔工業學校及香港懲教博物館,是「尋找祂的故事」系列其中一項活動。香港仔工業學校由慈幼會於1935年創立,至今有八十年歷史。該校副舍監黃樹德講解學校的歷史背景後,十二位到訪的五、六年級同學踴躍發問。參觀校舍後,兩校同學到籃球場上來個動態交流,在這所充滿慈幼會大家庭氛圍的校園裡,中、小兩校學生樂也融融。 愛德足印在動力 本學年升讀三年級的李嘉俊、升讀六年級的陳諾恒及陳明信,均表示對首次踏足這遙遠的旅程充滿期待。諾恒是基督小先鋒,「我覺得校舍環境很寧靜,那校的大哥哥住在學校宿舍,星期一至五在學校讀書和住宿,週末才回家。」 明信分享他的印象:「參觀學生宿舍時,我發現學生房間的書桌上,都放有木造的耶穌像。我知道這是教會辦的學校。」嘉俊想起學生宿舍的書桌時,感受到另一個訊息:「宿舍房間裡有雙層床和書桌;如果我也有一張固定的書桌做功課和畫畫就好了。書桌上的十字架令我想起我們在學校也會祈禱;看到鮑思高神父的銅像時,我感覺到這個團體一定會幫助弱小和有需要的人。」 統籌「尋找祂的故事」活動的牧民助理莊素雯老師表示:「去年聖誕節前,我們曾舉辦電影分享會,播放《鮑思高傳》,反應熱烈,因而安排學生在暑假期間參觀這所慈幼會開辦的學校, 讓學生了解教會透過不同層面,為社會上所有人服務。同學對校舍環境感到很有興趣,與中學的大哥哥互動交流。」 參觀香港仔工業學校後,同學們到達位於赤柱的香港懲教博物館,了解超過一百七十年的懲教制度,當中離不開香港社會的演變。本學年履新的陳善科校長對同學們積極投入的態度,表示十分欣賞。「透過老師們的悉心安排,這一系列的活動為同學帶來不一樣的經驗。」 由屯門出發,首先到長洲慈幼靜修院參加兩日一夜的生活營、繼而到香港仔和赤柱參觀、再在屯門區護老院當小義工,最後訪尋西貢窩美村。「尋找祂的故事」系列最後一項活動安排學生由屯門出發,到西貢窩美村訪尋前人的足印, 以服務體驗與耶穌基督相遇的喜樂。 義德足印在服務 位於西貢窩美村的聖母無原罪小堂,1930年建成,現時由西貢聖心堂管理,屬西貢聖心堂區。八十五年來,聖母無原罪小堂在多位神父及教友全力付出及愛護下,保存至今。爬上長長的石級,來自不同級別的十二位學生好不容易才到達這座鄉村小聖堂。嘉俊、明信偕周芷瑩都經歷過這段旅程。 冒著汗水,踏入聖堂,迎面而來的是一位充滿熱誠的西貢聖心堂教友李文豪。李文豪專誠來義務導賞,講述蓋建小聖堂的一段歷史及小聖堂祭台後一幅巨大壁畫的深遠意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於西貢聖心堂服務的意大利籍胡永文神父(Fr. Nevio Viganò, P.I.M.E., 1972- 1997服務於香港教區)邀請他一位好友畫家,特別為小聖堂繪畫這幅畫。六年班的周芷瑩表示: 「壁畫是關於天主創造天地萬物,我還記得壁畫兩旁有很多粉紅色的飛鳥。」 導賞後,這幅宏偉的壁畫令同學們更是難忘。已領受聖洗聖事的明信說:「那小聖堂很古老,壁畫裡有關於耶穌的故事。」三年班的李嘉俊更坦言:「平常,我沒有機會接觸神父,經過講解後,我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信奉天主,還有很多人當神父呢。」 多位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聯想神父和教友多年來的努力。「觀賞壁畫後,我們一起祈禱,然後分工合作,清潔聖堂。」芷瑩分享。同學們按老師指示,帶備毛巾,用清水和毛巾揩抹塵埃,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嘉俊分享: 「我負責掃地和拖地,為植物澆水。平常在家裡,我常坐著看爸爸媽媽做家務;這次能夠幫忙清潔聖堂,我覺得很開心。」 生命足印在回應 明信及芷瑩負責用濕毛巾清潔小聖堂的跪櫈和摺合小椅子,經過他們一番努力,小聖堂回復整潔。身為天主教信徒的明信表示他經常到聖堂參與彌撒及服務:「清潔聖堂時,提醒我日常愛護聖堂及聖堂內的物品是十分重要的。」兩個男孩子都坦言這是第一次做清潔的功夫,嘉俊說: 「我可以感受到媽媽平時做家務時是多辛勞!」明信亦有同感。「能夠服務一座歷史悠久的聖堂,是個難得的機會。」 同學們內心感受到滿足,連天氣也好像在為他們打氣——當天陰晴不定,開始時,他們還擔心活動會否因而受影響;完成清潔服務後,天朗氣清,更覺這一天過得非常有意義。帶著在服務中獲得的滿足感,清潔聖堂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準備食物,以燒烤樂慶祝他們渡過這樣富有意義又愉快的一天。 莊素雯老師在回顧整個活動系列時,表現興奮,「設計活動時,我想讓學生了解天主教徒是跟隨耶穌的教導去愛和服務他人,所以就在這『熱鬧』季節走遍香港的東、南、西面。第一項活動在下午出發,上午舉辦宗教日電影會,欣賞單慧珠導演帶來的伊朗影片《小孩子》 。同學們看完影片,體會到為不同國家的人,最重要的也是家庭,親情。當天在長洲慈幼靜修院的生活營,同學在彌撒中看到別人領聖體,有同學問怎樣才可以領聖體⋯⋯感謝天主,我們的福傳使命有回應了。」 新學年開始了,同學們期待有機會重臨聖母無原罪小堂參觀和服務,樂意為愛護聖堂而多盡一分力量。回想當初選擇帶學生到小聖堂,莊老師帶著感恩的心情分享:「我跟校監薛神父商量時,得知這小聖堂目前是每年才有一次彌撒。過往,有一位婆婆協助清潔,現在她不良於行,無法協助。我聯絡堂區後,他們更派出一位資深的導賞員帶領我們。同學們帶同自備的毛巾,在雨天下出發了。小朋友在身體力行中,對聖堂深刻印象,令我喜出望外。」陳善科校長亦期待學校來年透過籌辦各種宗教培育活動,讓學生獲得全面的成長,增加對天主教的認識,「與主相遇的體驗及服務,都是十分寶貴。學校繼續秉持福傳的使命,發揮基督愛的精神,照顧每一位孩子, 作天主的善僕,帶領孩子們踏上光明的道路。」(張 / 睿) 
JY20150913p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教者父母心 樹人三十二載 馮意方校長榮休
1997年回流香港,當時的馮意方老師重投教育界。光陰荏苒,十多載時光過去,馮意方校長於2014至2015學年結束後榮休。經歷結校、縮班、招生、擴班的高低起跌,她表示自己從事三十二年的小學教育正式結束,回首再看,她感激天主一直與自己同行。  (本報專訪)實施專科專教前,當時的馮意方老師在小學曾任教中、英、數、常、健教、視藝等科目。1987年移民加拿大,十年後回流香港重新在小學執教,她主要任教英文科和音樂科。回流後一年,她轉到普愛學校任教,展開她在天主教學校的教學生涯。 謝天恩 與主偕行 2005年起,馮意方擔任天主教普愛學校校長,亦是該校的最後一名校長。「接任時我已知道學校將不獲派小一學額,將在三個學年後結束。」隨著2007至2008年度學年畢業禮落幕,有四十八年歷史的普愛學校正式結束。 2008年馮校長調任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學校,「我很喜歡聖德蘭學校的環境,她是一所很精緻的學校,而且接近大自然。」可惜因收生不足,該校按教育局(前教統局)通知,於2010至2011學年後結校。「聖德蘭學校於1945年創辦,歷史悠久,不但同事和校友捨不得學校結束,當時不少坊眾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補充該校一直在區內作育英才,但面對結校,她和老師衷誠合作,積極尋找其他學校接收學生和安排教職員轉職。 直至2011年,馮校長調任仁德天主教小學。她感恩這個安排讓她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她坦言,「過去的一段時間都在處理結校, 對學校結束有一定經驗;來到仁德天小,招攬學生、提升學與教等都和以往的經歷不同。感謝學校的老師團隊與我一起努力,讓學校不斷發展。」馮校長形容自己是一個甘於平淡、追求簡單生活的人,「因此面對生命中的高高低低時,我感謝天主與我同行。」 懷信德 邁步向前 中、小學就讀基督教學校,馮校長直至1997年才開始深入認識天主教信仰。「我認識了當時紅磡聖母堂的主日學校長,我從這位青年身上看到服務和信仰的喜樂,因而開始慕道。」不過,她完成第一次的慕道班後並沒有領洗,直到她再度慕道後才正式入教, 「我認為領洗是一個承諾,是嚴肅的,我應該準備好才領洗。」 領洗後,馮校長參加了聖母堂的信和光團體;這團體為智能挑戰和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關心他們的朋友而設。調任聖德蘭學校後,她亦參加昌品恩典會,定期到羅湖懲教所探訪囚友。「我從這兩個團體體會到不應放棄任何人,亦明白到每個人也會犯罪,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機會,人可以改變壞習慣和行為。」 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教育路,馮校長深信學校是老師和學生的第二個家,教者父母心,而所有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做得好,亦有他們的長處。她相信透過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學生能發展潛能,亦能讓他們擴闊眼界,甚至學習團隊精神,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成長。她亦認為學校的宗教氛圍有助學生認識信仰,「我們將信仰的種子埋下在孩子心中,至於種子何時發芽生長,天主自有安排。」   馮校長感謝多位曾合作的校監和校董,「多謝他們給予我很多的支持和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各有風格,但我均從他們身上學習了不少。」退休之際,她亦為學生留下勉語,「人生只能活一次,希望同學珍惜生命,學習真理、知識和義德,在家庭和生活中實踐愛德。」她最後祝願所有學生,「願你們能乘風破浪,成為生命的掌舵人,並銘記耶穌曾對我們說:『不要怕,祇管信。』(馬爾谷福音5:36)」(澄) 
kjy02_2015051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09
精采影片 傳遞信仰 仁德天主影院 親子電影樂
   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仁德天主教小學的校舍傳出陣陣笑聲。逾一百五十名家長和學生齊集學校禮堂, 漆黑之中,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大熒幕上,一邊吃爆谷,一邊觀賞電影。該校與聖瑪竇宗徒堂合辦仁德天主影院,於長假期前的週末在校內舉行免費電影欣賞會,期待透過輕鬆的方式,傳播福音,深化信仰。 (本報專題)仁德天小於去年聖誕節假期前,首次與堂區福傳小組合辦仁德天主影院,播放電影《鮑思高傳》。由於反應熱烈,該校再與堂區主日學合作,於三月二十九日復活節假期前,播放動畫《奇鸚嘉年華》,帶出愛與犧牲的信息。 笑聲中 認識教會訓導 播放《奇鸚嘉年華》當天反應踴躍,參加的家庭早在開場前已到禮堂外排隊等候。入場時,基督小先鋒成員協助檢查門票和安排座位,隨後,他們向參加者派發爆谷、工作紙和文具。在學校牧民助理簡介湯漢樞機的牧函《宣揚並活出「家庭的福音」》後,電影會正式開始。 該齣動畫講述一隻雄性藍色金剛鸚鵡咘嚕仔在主人的悉心照料下, 在大城市中長大。為讓藍色金剛鸚鵡這個稀有品種延續下去,主人將咘嚕仔帶到巴西里約熱內盧與另一隻雌性藍色金剛鸚鵡寶珠見面,怎料牠們卻被走私販捉去。為了逃出生天,咘嚕仔和寶珠展開大冒險;在朋友的協助和愛情的推動下,咘嚕仔認識和突破自己,並拯救了自己、寶珠和其他被走私販捕捉的鳥類朋友,使大家重獲自由。 動畫播放完畢,小朋友們報上如雷的掌聲。堂區主日學負責人隨即引導參加者回答工作紙上的反思題目,並分享動畫中的信息。這是咘嚕仔的成長故事,由於主人過份的愛,他失去了本能——飛行的能力。動畫中段,因著咘嚕仔害怕改變,每次學飛行時他都膽怯退縮。為了深愛的寶珠,他最後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鼓起勇氣飛行, 成功翱翔天際和拯救了寶珠。 藉著咘嚕仔的經歷,主日學負責人引用《天主教青年教理》(YOUCAT),勉勵學生投身於善,堅毅不屈地追求美善。他亦指出為愛犧牲的勇氣是累積而來的,過程中家長的鼓勵亦非常重要。他向家長推薦相關書籍,場外設攤位供參加者借閱及選購書籍,所得款項將捐贈山區兒童。活動後,校方更提供飲料給參加者享用;一家大小度過了一個既歡樂又富有意義的星期天下午。 服務裡 實踐小先鋒精神 當天,十一位基督小先鋒自願回校服務;服務以外,他們亦從動畫中獲益良多。 小先鋒梁珞協助派發食物和安排座位,「老師提議我們用威化雪糕杯盛著分發給學生的爆谷,同學們對這個安排都感到很高興。」她認為電影的形式比較有趣,同時能讓她反省自己。「我覺得自己和咘嚕仔也有點相似,平常爸媽包辦家務,我並不懂做家務。我希望能突破自己,會學習和嘗試做家務。」華珈唯表示認同,「我們不應過份依賴,應該自己努力嘗試。」他補充,「我很高興能協助這個活動, 因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教會的訓導和耶穌的愛。」 協助安排座位的周樂謙欣賞主角的機靈,「雖然咘嚕仔起初不懂得飛行,但我欣賞他以智慧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他也提醒我善用自己的天賦。」咘嚕仔和主人的關係亦讓他有所啟發,「我十分疼愛表弟,有時候他不懂做作業,我會告訴他答案。」觀賞這齣動畫後,他明白到不能溺愛表弟,「我可以教導他,但也要讓他自己努力,找出答案,否則他不會進步。」 另一位小先鋒陳諾恒則讚賞咘嚕仔的勇氣,「為了拯救寶珠,他克服對飛行的恐懼,也不顧自己的安危;我也從中明白不要因一次的失敗便放棄,做事要有恆心。」雖然犧牲了休息的時間回校服務,但諾恒感到很快樂,「我們應向耶穌學習,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上一次欣賞會播放的《鮑思高傳》同樣為小先鋒們留下深刻印象。郭詠潔表示透過電影更加認識鮑思高神父的事蹟,「我認為鮑思高神父很有愛心,他照顧有需要的青年,引領他們認識天主,踏上正途。」校方表示學生以外,家長方面亦有不俗的迴響,期望下一學年繼續舉辦電影欣賞會。(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