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1110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1.05
「一人一甲蟲」 飼養計劃 正向教育: 體現生命的轉化
「順順的體重增加了,體形也較上星期大了一點,生長速度看來正常; 至於小聰也精靈活潑⋯⋯」同學們小心翼翼地記下自己的「小寶寶」成長紀錄,觀察生命變化——這兒並不是醫院產房,同學的小寶寶,其實是獨角仙(甲蟲):明愛聖若瑟中學今年於中一年級推行「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學生在老師協助下養育甲蟲,定期更換甲蟲箱內的泥土,觀察牠從產卵到孵化成為幼蟲後再慢慢成長,記錄當中的轉變,從中領悟出生命的轉化,明白生命的意義,及天主的一切美好創造。 記錄甲蟲成長過程  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 最先提出甲蟲飼養的洪仲焜老師表示,飼養甲蟲的概念參考自外國學校設立昆蟲角落, 讓學生認識昆蟲的真實面貌及起居生活之餘, 透過飼養甲蟲,體驗小生命由出生到成長的過程。洪老師解釋,飼養昆蟲較栽種植物更勝一籌,因為牠可以與飼養人互動,發揮更大影響力。甲蟲由蟲卵到成為甲蟲的壽命只有半年至一年,與學期時間相約。每位中一同學需要負責照顧一隻甲蟲。洪老師要求同學詳細記錄甲蟲在成長過程的變化,包括體重、長度和外觀形態,同學們學習昆蟲和自然科學知識之餘, 更肩負起照顧和孕育幼蟲的責任,從而養成責任感和同理心,並訓練耐性和專注力。 科學與宗教跨學科合作 學生在照料甲蟲的過程中,猶如牠的父母,從中領悟小生命背後的愛。事實上,這種體驗式學習,將科學領域推展至倫理宗教層面,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林天賀老師直言,科學與宗教跨學科合作是一項新嘗試,初中的倫理和宗教課程,一般教授天主創造天地萬物, 賦予受造物生命及一切美好東西,有關死亡的課題留待高年級才教授。林老師過往在煉靈月,曾經帶學生參觀墳場,藉此體會人的一生 和終結,學生的反應非常正面,許多同學從此對「死亡」有所改觀,不再忌諱, 亦明白要好好活出一生。這次跨學科合作,科學與生物科及倫理與宗教科特別設計了《甲蟲飼養計劃》小冊子,當中寫有聖經金句,讓學生填寫甲蟲成長的資料時,可以閱讀和思考。林老師亦將學校的早禱內容配合生命教育課題,強調人類與大自然保持和諧,互相尊重。 學生對飼養計劃反應正面 就讀中四的張子昕和江芷曦因為對昆蟲感興趣,因此參加了自願飼養計劃:張同學坦言初次看見毛毛蟲蠕動感到害怕,慢慢習慣後, 看見毛蟲由蛹化成甲蟲,驚訝生命的偉大。江同學將自己的甲蟲名為「順順」,因為在汕尾自己家鄉,順順解作「幸福的人」,希望牠能夠順利成長。她表示,這是首次飼養動物: 「好像變成為了媽媽,責任很大。假如牠有一天死去,當然會感到傷心。」江同學補充,雖然甲蟲的生命很短暫,但牠們努力掙扎求存, 完成交配和繁殖的任務,延續生命,她覺得這種學習經驗很寶貴,將會銘記於心。另一位參與飼養計劃的中一學生劉俊轅表示,擁有飼養蜥蜴、蛇和雀鳥經驗,所以不害怕甲蟲,父母亦知道學校推行有關計劃並表示支持。 結合AI人工智能 勇奪獎項 科學科及生物科科主任李偉賢老師表示, 今年學校嘗試將AI人工智能放入「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透過人工智能的程式和系統,協助分析甲蟲的品種和成長過程,從而能夠更準確地預測甲蟲的繁殖和成長,收集相關數據後, 得出甲蟲的成長圖表,藉此知道牠在生命不同階段的外貌特徵,並預測其存活機會率。這項試驗更燃起學生對研究昆蟲的興趣,他們參加了香港大學主辦的「昆蟲酒店」設計比賽,利用可循環再用的環保材料,包括樹枝、松果、蕉葉、紙製雞蛋格堆砌成「昆蟲酒店」,吸引獨居蜂(例如黃蜂、竹蜂)前來產出蜂蜜,傳播花粉,榮獲「最佳友善生態大獎」。 明愛聖若瑟中學提倡的 「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悟出生命的愛、意義和獨特性,欣賞天主創造萬物的真善美,持守學校「忠誠勤樸、敬主愛人」的訓勉,幫助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觀。 (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516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5.14
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想像促使學習無界限 以科技關懷長者
「何時食藥?要食哪一種藥?」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二生彭炫康在一次學校探訪獨居長者的活動中,留意到長者食藥時遇到分藥的困難。學校一直鼓勵學生關心長者,彭炫康便與同學周嘉銘研發了「智能分藥器」幫助長者。 周嘉銘平日也會替外公外婆分藥到小盒子中,他留意到長者要服用很多藥物,「可能每次覆診都要拿三、四種藥回家,他們覺得分藥很麻煩。」於是兩位同學運用編程、3D打印技術製作了一部智能分藥器,它能根據藥的顏色和形狀,分類到不同盒子。這作品於「SMART Community Hackathon 2 0 2 0 」比賽中榮獲「我最喜愛S T E M作品」。 分藥機分成三個部份:輸入、處理及輸出;藥丸先由漏斗跌到傳送帶上面,再經過顏色感應器,按藥丸的顏色分類,最後經由分類器,把不同顏色的藥丸,分類到盒子中,避免長者錯誤服用藥物。 創新實驗室「iLAB」期望創作產品 幫助長者 學校最近獲贊助200萬港元成立創新實驗室「iLAB」及設計課程,讓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編程及創意媒體等。彭炫康希望將來在iLAB學習到人工智能、編程等科技知識後,能用來改善分藥器,進一步回應長者需要,例如「加入語音助手,應對長者的要求,或讓長者說話來操作機器。」 「(在探訪活動中)長者看到我們都很開心。」周嘉銘留意到都市人工作忙碌,難有時間陪伴長者,使長者寂寞孤獨,所以他有一個夢想:在iLAB創作具有人面識別系統的互動機器,「可以與長者對話、聊天,不會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安老院對探訪有很多限制,彭炫康仍參加Zoom探訪活動,與長者視像會面,談談生活日常,關心長者的生活。 創造「未來學校」學習關心社會群禮 近年,伍少梅中學發展了「生態實驗室」、「鮑思高咖啡室」等設施,校長李建文指iLab與這些設施一樣是學校五年教育願景中的一環。他期望打造學校成為「未來學校」,培育學生成為21世紀的社會棟樑。 未來教育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李校長深信隨著長者數目不斷上升,若學生懂得與長者溝通,關心他們,甚至在學習歷程中施以緩手,將來也會「懂得關心社會群體、貢獻自己造就別人。」 iLAB將於6月向學生提供體驗課程,及在新學年9月時正式啟用。iLAB也會開放予區內小學生及長者使用,實踐對未來教育的承擔,也體現出連結及服務社區的宗旨。 「這個地方有多大,就在乎學生和老師的想像有多大,這個地方最終的色彩有多少,在乎老師及社會對年輕人的支持有多少。」李校長指iLAB是學生創造未來的地方。(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509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5.07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習人工智能 AI 改善生活
大家會認為學習數學太抽象嗎?原來要研發人工智能(AI)應付日常生活問題時,首先便是要懂得一些數學原理,繼而配合電腦、物理等學科研究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AI工具。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學生與老師便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下製作了「社交距離檢測儀」,善用AI原理提醒學生在疫情下注意社交距離。 近年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推動STEM跨學科學習,而由去年5月起,該校四名參與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學生,與老師一起探討AI能否幫助控制疫情。有學生在網上找到有關社交距離的AI資料,得悉配合鏡頭便可計算出社交距離,於是構思嘗試以AI物件辨識技術,研發出「社交距離檢測儀」教材。 研發社交距離檢測儀 與學生共同研發「社交距離檢測儀」的STEM統籌主任彭嘉煒指出, 教材運用AI物件辨識技術,將鏡頭內出現的人定位,以計算在同一地方內的人際距離。他又使用可運行人工智能模型的網上平台Colab,讓學生用來計算出社交距離。學生使用Colab時要先拍下影片作樣本,再透過這系統去指令應用人工智能。 製作過程中,學生在校園不同角落拍攝影片樣本, 如操場、走廊、小食部、學校大門外的街道等。有份製 章希子指出,研發時她學會去運用物件辨識技術,去偵測和辨識物件,亦掌握到在拍攝影片樣本時,最理想是從水平的角度拍攝,好能準確地運算出學生之間的社交距離。 彭嘉煒主任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坊間已有不少操作AI的系統幫助學生應用人工智能。 彭嘉煒期望以AI作為STEM的專題研習,可從科學科去解釋疫症下社交距離的重要;數學科去學習影像中與實際距離的比例計算,以及學習統計學;資訊科技科學習編程,以及運用工程學的數據樣本處理,藉此向學生闡明AI的功用。 善用 AI 助聾生學習 另一選修電腦科和物理科的中四生林詩瑩,在本學年成為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一員。她在教師指導下學懂運用坊間已開發的AI應用程式,並配合AI鏡頭去辨認昆蟲和動物的種類,而不用翻查生物圖鑑,從中亦發展出對AI的興趣。 AI的出現,為的是幫助人改善生活,其中最明顯的受惠者,莫過於可提升殘障人士的生活質素。聖母院書院是一所共融學校,中一至中六也招收了聾生,有學生於上學年嘗試運用Google的Teachable Machine辨識圖像物體的功能,學習在鏡頭前輸入約10個英文字母的手語手勢,讓AI去分辨及分析出來,有份參與研發的章希子說,聾生平日須靠老師打手語教學,但校內只有少數師生懂得手語, 對於能夠參與研發手語的AI科技,喚起大眾關注聾生的學習需要,也期望將來有日因著AI改善聾人的生活。 下學年新設 STEM 課程 彭嘉煒表示,目前校內提供的人工智能學習只屬初步階段,他欣賞學生懂得從生活中覺察如何用AI去改善社會與生活的需要,希望藉學習AI的過程啟發更多學生,燃起對STEM學習的興趣。 為使STEM課程讓學生更投入學習,校方於本學年邀請科學發明學會內的20位學生參與人工智能先導計劃,協助草擬下學年中一及中二生新設STEM課程的內容:中一生學習人工智能基礎原理,中二生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通過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讓機器具備和人類般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4_20210502new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04.30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5.02
天主教培聖中學  學生藝術作品網上展覽 (本報訊)天主教培聖中學為提升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及加強美感學習經驗,每年均舉行「學生藝術作品展」,本年度的作品展已於早前在學校禮堂展出,當中包括選修視藝的畢業同學作品,初中同學的立體創作和音樂及綜合藝術科的作品等。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次展覽只能安排少部份學生到場參觀,為了令更多人士得以觀賞作品,作品展於3月28日利用虛擬實境作網上發布及展示,展覽選址為校園內的蝴蝶園及多用途活動室作展區。校長郭富華希望在疫情的新常態下,學習活動能多利用新科技,以能確保學生的學習果效。(教) 學生藝術作品展  bit.ly/3xH3vRd 荔景天主教中學•主保瞻禮及校慶日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早前舉行主保聖若瑟瞻禮及校慶日,由九龍灣聖若瑟堂麥英健神父主禮。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體師生透過網上頻道在課室或家中參與慶典。慶典中校長劉廣業表示,該校在創校初期,入讀的學生家庭主要來自勞動階層,故此學校以大聖若瑟這位木匠勞工作為主保聖人,校長又勉勵學生多學習聖人的勤懇與謙遜。 講道中,麥神父以教宗方濟各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作分享,請學生以聖若瑟為榜樣,學習他的溫良慈愛、常懷接納他人的心去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當天校慶活動上,由中五學生以班際音樂短片分享「感恩」之情。音樂短片中,學生以校園軼事、生活點滴作背景,並加入不同風格的音樂、舞蹈來答謝老師及學校。副校長黃國宗感謝各班透過短片去表達對教師的愛戴。 另外,學校當日亦推廣「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讓學生在教師見證下為其學習生涯再次訂下明確目標,同時也讓學生檢視上學期在靈、德、智、體、群、美上的各項表現。活動尾聲,由校方宣布上學期校外獎項。(教) 聖言中學•中六畢業生祈禱會 (本報訊)聖言中學早前舉行中六畢業祈禱會,由校監張明德神父主禮,並邀請了校長、副校長及全體中六同學參與。 張神父在分享中藉著福音,訓勉學生要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關懷身邊的人,活出校訓「克明峻德」的精神。他提醒學生要活出人的價值,即使將來很多職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性是不能被取代的。 禮儀結束前,校長黃志強送給每位學生一枝原子筆,提醒學生做人要有墨水,有內涵。他又鼓勵同學遇困難時向天父祈禱。 另外,聖言中學天主教同學會參加了愛德循環運動「義導空間」,青少年核心小組主辦的製作環保愛心卡義工服務。 今次服務主題是「獻上祝福,寄語共抗疫症」,活動中參加學生用紙製愛心卡,寫上關懷字句,又或繪畫表達心意,去慰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的長者,作品完成後經學校轉交愛德循環運動再安排義工分發。主辦者也希望學生多留意社會上需要關心的弱勢社群。(教) 德貞女子中學  教師專業發展日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參加了「學校起動」計劃,是76所中學的其中一員,計劃主辦單位早前聯同教育大學等專家,為各成員學校舉辦網上「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 活動內容聚焦於教育現場和課堂教學,以及讓老師擴闊視野和識見,讓學校教育能配合社會的急劇改變。 除了主辦單位提供的培訓活動外,該校同日亦於校內安排同工參與不同的工作坊,包括招聘面試、山徑保育與教育、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分享、花藝體驗及和諧粉彩體驗,以充實同工於學與教,以至身心靈健康上的發展。(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